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穿越)——冰糖松鼠
时间:2019-10-14 08:51:15

  曹家要将小皇帝的思想牢牢地握在手心里,这可比董卓、郭汜等人高明多了。不过话说回来,董卓也没有一个学富五车的妹妹可以给皇帝做老师啊。
  保皇党们意识到了对手的用心,但想反驳又站不住道理,文官纷纷陷入了沉默。而只有皇帝的表舅董承大喊:“陛下三思,学宫中尽是曹营子弟,必有重兵把守。陛下入学宫就像脱掉了铠甲,一旦他们起了歹意,我们连像逃离长安一样逃脱都不可得了。”
  曹洪等人直接上去架住董承。
  董承奋力挣扎。“陛下的权柄在于号令诸侯,读书是普通人该做的事情,陛下该做的是分封群臣制衡曹操!陛下三思啊陛下。”
  董承是个粗人,但有些话还真说到点子上了。阿生微微眯起眼,但依旧微笑着注视刘协。
  小男孩因为担惊受怕,长得比同龄人还要瘦小,让她想起先天不良的曹铄。刘协站起来,在华服的磕磕绊绊下跑到她跟前,冕旒呼啦啦乱晃。他抓住阿生的衣袖,仰头的姿势和普通的孩子一般无二。
  “我想跟曹子学书。我……我……”不想再过这种日子了。
  他突然跪下来行了个大礼。“曹子请受学生一拜。”再抬头的时候眼眶已经红了。
  阿生突然觉得,命运对这个孩子太过苛刻了。
 
 
第139章 桃李花
  学宫东面的住宿区,梅冰阁是为数不多的宫殿规格的建筑。而小皇帝和他的宦官,就迁居在这里。
  梅冰,也叫冰片、龙脑,醒脑提神,驱淤散火,亦治小儿受惊昏厥。梅冰阁之所以叫梅冰阁,是因为院子里栽种着一颗极其稀有、号称百药之冠的龙脑樟。树高三十尺,两人方能合抱,是一颗老树了。
  “陛下是否觉得,这梅冰阁的朝向有些偏移?”一位看上去四十余岁的妇人关上窗户,标标准准地行了个礼。她是曹家唯一派到刘协身边的下人,但言语间一点都没有下人的拘谨。
  小皇帝依旧穿着全套的正装,矜持地点头:“是偏了些。”
  “这是为了迁就院中的那颗古树。当初建造学宫的时候,原本长在这里的树木被尽数砍去。唯有这颗龙脑樟,是中原罕见。仲华公感慨它生长不易,特意改了图纸,以此树为中心建阁,这才导致梅冰阁的朝向与别处不同。”
  刘协面上露出惊讶的神色。“我见那树普通,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典故。”他朝窗户边走了两步,“我能再看看吗?”
  “这……”小黄门连忙劝阻,“陛下,外头风大。”
  刘协不理他,扭过头,只看那名妇人:“你……”
  “奴婢名洛迟。”
  “洛媪,我就看一眼。”
  洛迟于是先取了一件皮裘,给刘协裹上,才带他到窗边赏景。太阳已经落山,连晚霞都褪干净了,只有一些昏暗的光线落在庭院里。树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雪,但却盖不住底下的绿色。
  “陛下,樟树多产于南方湿热之地,冬季也不落叶。但樟树不耐寒,到了长江以北就难以见到了。这株龙脑樟,活过了上百个寒冷的冬季,才长到我们如今见到的模样。仲华公说,愿住在这院里的孩子们,无论遭受怎么的苦难,都能像樟树一样心有绿意,四季常青。”妇人温和的声音,娓娓阐述,像是温水一样熨烫着人心。
  刘协忍不住喃喃出声:“心有绿意,四季常青……”他转身抹了抹眼眶。“二位曹公的深情厚谊,刘协知晓了。”
  洛迟关上窗,将冬季的空气挡在外面。“天色已晚,陛下该更衣了。学宫备好了热水,等陛下用完晚膳后就去泡泡?一路奔波劳累,回到自己的寝室里,还是松快一些的好。”
  刘协:“好。赏……”赏什么没说出来,他能拿出来赏人的东西都留在长安了。
  “奴婢奉命行事,不是没有赏钱就会刻薄陛下的人。”洛迟微笑,假装没有看到刘协窘迫的小脸。
  总归,来日方长。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一过,学宫的高干子弟特训班就开课了。主角是刘协,陪读是一大群官二代。马上要开始新生活了,要说刘协心里不忐忑,那是不可能的。
  又是期待又是害怕,刘协连上元节的晚宴都没有好好吃。而王允、董承等人又在席上说些有的没的,更让他的小脑瓜涨得晕晕乎乎的。
  “洛媪。”经过几天时间,洛迟已经得到了小皇帝的初步信任,此时他下意识地就拿求助的目光看向这位爽朗干练的女官,“洛媪,你与我说说,仲华公是何等人?是严厉,还是宽厚?我听说她是神童,生而知之。”
  洛迟动作麻利地替小皇帝脱去层层累赘的天子朝服。“仲华公确实比常人聪慧。我服侍她的时候,也有幸听她讲课。我记得一次她讲‘地圆说’,六、七十号人,只有孔师和颜夫人听明白了。如今那两位都是开山立派的人物了,只有我还是个不成器的。”
  “啊。”刘协捂住了嘴巴,因为他这时只穿了常服,少了几分拘谨,多了几分天真。
  偏偏这个时候门外响起曹生的声音:“那是你没有长算学的那根筋,可不要编排我。”
  屋里服侍的宦官都打了个激灵,只有被抓了个正着的洛迟泰然自若,蹲身行礼而已。
  “陛下。”门外的声音继续说,“我方便进来吗?”
  刘协连忙整了整衣服,跑坐具上跪坐好,轻咳两声:“曹子请进来吧。”
  这才有小黄门打开殿门,迎进来一个裹白色大氅的女子,她已经不年轻了,但依旧肤色胜雪,气质绝尘,竟然将年龄也模糊掉了。
  主客见礼完毕,才接上刚刚的话头。
  “我今夜来,是给陛下送明日的书籍笔墨。头两个月的功课不难,陛下不必担忧。”
  书册是薄薄的四本纸装书,《初等算学》、《九州地理》、《农耕水利通识》、《少儿读史》,都加了大量插画,彩绘的,看着就有趣。这个大部分人都看竹简的年代,哪里有图画书看,刘协翻开就舍不得放下了。
  洛迟见他看入迷了,只得小声劝:“陛下,夜读伤眼。且仲华公还等着您呢。”
  “曹子……”刘协抬手,“学生……”
  “陛下喜欢就好,也不枉编书画图的孩子们一番辛苦。”阿生将刘协的手按下,“除了课本,还有笔墨,相比从前雒阳宫中的不算名贵,但胜在耐用。再就是,这里有一个书包和一个笔袋。”
  书包和笔袋都是麻布缝制的,和精美的书册放在一起显得粗糙了,但放书本放笔墨,尺寸又刚刚好。
  “从前我在辽东开办学堂的时候,有学子家贫,书包笔袋只好由母亲姊妹亲手缝制。那名学子学成出名后,这个风俗就保留下来,就连我那几个侄儿,都用的阿嫂手缝的麻布包。学子们之间攀比母亲、姊妹的手艺,也是常有的事。此次陛下入学,虽然与以往的规制不同,但阿嫂说,无论陛下用不用得上,别人有的,陛下也不能缺。”
  洛迟主动将那些麻布料子接过来,来回翻看:“还真是丁夫人的手艺,好几年没见到了。”
  她这么一说,本来一脸嫌弃的小黄门也只好把到喉咙口的难听话咽下去,改为小声嘀咕:“这么寒酸的东西,怕有失陛下的身份。”
  刘协瞪了小黄门一眼:“曹公正妻的心意,哪里容得你胡说?你又是什么身份的人?还不好好收起来?”
  阿生的目光闪了闪,但终究没有再说什么。
  凡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转眼就到了草长莺飞的三月。天气暖和了,阿生授课的地点就改到了采光最好的南堂,课堂周围的帘子都拉起来,外面就是竖有石经碑林的广场。
  杨彪、蔡邕、荀爽、种拂……如今在学宫担虚职的大佬们都坐在南堂下听讲。更远一些广场上,则挤满了求学的士子,甚至还有商贾之家混迹其中。
  “昨日,我们学习的征兵上限的计量方式。结论,陛下,您还记得吗?”阿生和颜悦色地询问道。
  刘协站起来,先拜曹生,然后面向夏侯充、荀恽等一众同学。“征兵所限,一曰人口,二曰粮草。若青、兖二州青壮尽出,可得六十万人;然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若要使得田地有人耕种,来年没有饥荒,最多只能抽调十万人。如今二州却有常备军十五万人有余,所以百姓生活困苦。”
  “昨日可没有说兖、青二州共有多少军队,陛下回去做功课了,甚好。”
  小皇帝被夸奖,忍不住笑起来,美滋滋地坐下了。
  “如今诸位年幼,我们只说粗略的算法。真正涉及到政务,事情还要复杂得多:屯田兵和铁甲兵不同;民夫和正规军又不同;各城各县土地肥沃程度有差,对于征兵的承受能力也不同。所得的数值,也没有那么恰好就是整数,得细致再细致,荀彧、郭嘉、戏志才、程昱等先生在孟德公帐下,做的就是这些繁琐的工作,不可小视。”
  孩子们上到十二、三岁,下到七、八岁,都异口同声地答道:“谨受教。”
  刘协也收了得意的神色,面上显得更加郑重。
  阿生转头宽慰他:“陛下学了不到三月,能够知道粮草供给乃征兵的短板,知道兖州目前武备过重的困境,便算是达到我的预期了。等到把《农耕水利通识》学完,我们学习《屯田》一册,陛下就能对眼下的局势有更清醒的认识了。
  “到那时,刚好春耕也已经结束。我们到东边的屯田村去,也让诸位辨识辨识五谷。”
  夏侯充是个好动的孩子,一听可以出去就坐不住了:“二叔,听说去田间的时候可以吃烤蝗虫。我们还能打野兔呢。”
  阿生合眼,语气轻飘飘的:“若是中期测试没有合格,阿充就不许去,罚抄书。”
  夏侯充脸色一下子就垮了,惹来同学们一阵哄笑。连刘协都笑得露出了牙。
  “昨日算课辛苦了,今日便与诸位讲些通俗的,我抛出一个议题,大家畅所欲言。只一条,等到三炷香燃尽了,未曾发言的要罚大字一页。”曹生的话语立马让孩子们打起精神来。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从来都言秦始皇暴虐,才有秦朝二世而亡。今日,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来议始皇之功绩……”
  这题不算难,荀恽第一个回答“统四海,分郡县”之后,诸如“修郑国渠”、“北击匈奴”等等答案一一冒出来。最后,在阿生强调了“统一度量衡”和“统一文字”对民族国家的塑造性意义后,这节议论课落下帷幕。
  孩子们三两成群地去后头用午膳,准备下午的骑射课。
  广场上旁听的人群这个时候才慢慢散去,虽然对于坐得远的人来说,只能听见模糊的几个字而已,还要前面的人转述。但他们依旧坚持到课程结束。
  笑话,一个是先帝遗孤,一个是名士大儒,放在别的时候,见一面都难的人物。
  阿生留在最后,收拾好教学用具,才慢悠悠地从高台上走下来。阳光有些刺眼,不过今年的眼神却比去年好,不再是一阵白一阵黑的状况了。
  教书育人,算是比较轻松的日子。
  迎面遇上杨彪,在台阶底下给她行礼,腰弯得很低。阿生连忙将手中杂物扔给侍卫,双手向前将杨彪扶起:“太尉这是何意?”
  “老夫听仲华公授课已二月有余,亲眼见着陛下从惊慌失措到如今大方自信又慎思明辨的模样。这一拜是我欠仲华公的。”他不顾阻拦,将大礼行完,然后用无比认真的神情盯着阿生的脸:“若汉室得以复兴,必是贤兄弟的功绩。”
  阿生退后半步,回以大礼:“我惶恐。”
  荀爽捋着已经全白的胡须,脸上笑容欣慰:“仲华授课,深入浅出,层层递进,胜过枯燥的说教百倍,倒让我惭愧了。我觉得——以前教你不够用心呀。”
  “荀师打趣我呢。我教他们的总归急功近利了些,不如荀师当年的教导那般养气度。”
  “唉。”荀爽叹气,“时移世易,乱世还是实在些的能活命。如今沉迷琴棋书画,号称狂生的,与家国有什么用呢?”
  几个老臣又相对叹了一回,最后挥挥手。
  “不提这些糟心的事了。去城中喝碗凉茶去。”
  随着学宫的名气渐渐扩大,开始有其他州郡的名士豪杰慕名而来。许县县城也一扩再扩,酒肆、客栈、商铺,一派繁荣景象。只说最外围的新墙高度和驻军人数,都达到了郡首府的规模。
  刘备以及关羽、张飞,就是在这个春天,牵着马走进了许县高大的新城门。
 
 
第140章 尊亲
  刘协上完骑射课,满头大汗跑到药庐找阿生的时候,她正在给戏志才诊脉。
  戏志才的身上已经长肉了。除了时不时发出几声轻咳,以及,面色稍显枯黄外,看上去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
  春暖花开,大约是今年有了救济粮的缘故,屋外多了鸟儿的鸣叫。它们中的大部分总算是从人类的锅碗中逃过一劫,有了在树梢上唱求偶曲的余地。
  阿生穿着医学院的青白色外袍,看上去清爽极了,像是自带薄荷香味似的。“戏先生的身体恢复得不错。这回也不必输液,用草药汤巩固就可以了。其实先生大可相信鄄城那些医官的话,左不过杏仁、桔梗等化痰;枇杷、川贝等止咳;黄芪、三七等清火,合以蜂蜜。我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样来。”
  毛氏侧身行了个礼:“医官们也是尽心看护了。但还是仲华公的用药比别人要更精准一些。且夫君如今多有空闲,往来许县就当散心了。”
  阿生微微笑了一下,提笔写药方,还没有写完就听见刘协身边小黄门的声音。“陛下,陛下,您跑慢些。”
  接下来就是一阵脚步声由远及近。
  “陛下长乐未央。”毛氏连忙俯身行礼,就连靠在榻上的戏志才也不能幸免。
  小皇帝还穿着骑装里头的白色单衣,满头大汗。他跟个大人似的挥挥手:“都平身吧。”
  阿生坐在位子上没动,继续将药方写完,交给药僮去煎药,然后才将目光转向刘协:“药庐不是陛下该来的地方,过了病气就不好了——陛下的手怎么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