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大佬——人生若初
时间:2020-10-17 09:58:59

  顾南风却丝毫不惧,还说:“不来就不来,谁稀罕你陪着。”
  顾北辰气得要死,心想着回去就跟他爹说,这熊孩子谁乐意陪谁陪,反正他是不奉陪了。
  第一场过了可不是万事大吉,县试五场,一场比一场难,一场比一场录取的人数少。
  第二场的时候考的还是四书五经,蔡知县又取了孝经让他们写时文策论,不止如此,海蝶默写默写「圣谕广训」二百字,中间不得有误写添改,否则就得出局。
  第三场还是脱不开四书五经,但增加了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苏凤章十分感谢文先生的捶打,让他这些年律赋和试帖诗的本事增加了不止一筹。
  第四场和第五场考试的内容十分相似,都是集中在经文、诗赋、经文和姘文,不过第四场侧重于背诵默写,第五场更偏重于自由发挥。
  苏凤章一直觉得自己的身体素质不错,但这么陆陆续续考了半个月,精神高度紧绷的情况下,最后一场结束从龙门走出来的时候,他竟然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第37章 排名
  一大清早苏赵氏就让魏娘子杀了一只母鸡,亲自动手熬了一锅鸡汤,里头不但放了枸杞,木耳、莲子、红枣,甚至还把当初县太爷送的那根人参拿出来,切了一块须须放进去。
  这鸡汤从晌午就开始下锅,香味飘出去一里路,香的苏兰章时不时咽口水。
  但一直到了天黑,肚子都咕咕叫起来了,苏兰章也没说也先吃饭,只是跟苏慧慧一块儿坐在门槛儿上,时不时往村口张望一眼。
  苏赵氏也等得心急,但瞧了一眼门口的两个孩子,还是说道:“兰章,慧慧,你们是不是饿了,不如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苏兰章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娘,我不饿,我要等二哥回来一起吃。”
  苏慧慧也跟着点头。
  苏赵氏还要再劝,以前苏典吏还在的时候,她对这两个庶出的子女也就那样,如今苏典吏死了,她对俩孩子反倒是更加真心一些。
  倒是白姨娘笑着说道:“夫人,不用管他们,不等到二郎回来,他们哪有心思吃饭。”
  “这俩孩子就是亲二郎。”苏赵氏笑着说道,心中却觉得这样才好,大郎不在了,苏家到底是单薄,名章草章是堂兄弟总是隔了一层,兰章和慧慧跟凤儿亲近才更好。
  “二哥回来了!”苏兰章忽然喊了一声,跳起来就往外跑。
  苏赵氏也急匆匆的走出去,就瞧见一辆牛车晃晃荡荡的朝着这边走,坐在马车上的可不就是苏凤章和苏二叔吗。
  “二哥,你可回来了,你累不累?考卷难不难?”这是苏兰章。
  “二哥,先喝口水歇一歇。”这是苏慧慧。
  “凤儿,快进来,洗把脸歇歇力就能吃饭了。”这是苏赵氏。
  还有白姨娘等人也七嘴八舌的关心,几个人就堵在门口说话。
  苏凤章又是无奈又是暖心,只得一个个说道:“我不累,娘,咱们先进门吧,二叔,您在这儿吃了再回去吧?”
  苏赵氏也喊:“他二叔也进来歇歇,这几日辛苦你了,快进来。”
  苏二叔却连忙说道:“可别,家里头还在等呢,你们吃,二叔过两天再送你进城看榜。”
  说完也不等他们拉人,直接驾着马车走了。
  苏凤章被拉到家里头,苏兰章给他搬好了凳子,苏慧慧端来一杯温水,苏赵氏又给他打水洗脸,白姨娘几个忙着将饭菜摆出来,都是围着他在转。
  热闹了好一会儿一家人才坐下来吃饭,苏赵氏伸手撕下一条鸡腿,夹带着半片鸡肉,看着倒像是直接给他切了半只鸡:“凤儿,快吃,多吃点补补身体,这几日你都瘦了。”
  苏凤章也没拒绝她的好意,笑着咬了一口,说:“娘,你做得真香。”
  “喜欢就多吃点,明天娘还给你熬鸡汤。”苏赵氏看着他吃得香也高兴。
  “娘,你也吃。”苏凤章给她夹了大大的一块鸡肉,想了想又给两个弟弟妹妹分了一大块,至于白姨娘他没有动作,毕竟是庶母得避嫌。
  苏赵氏心里头高兴,但还是说道:“你快吃,娘要吃自己会夹。”
  “我爱吃,二哥给我夹的更好吃。”苏兰章抬头喊了一声,低头就开始啃鸡翅。
  分到鸡腿的苏慧慧也猛地点头,还说:“大哥,我吃完这个鸡腿就饱了,剩下的都给你吃,多喝点汤,姨娘说鸡汤最补身体。”
  苏家其实不缺这口吃的,毕竟苏赵氏藏着的银子可不少。
  不过她觉得儿子将来科考肯定费钱,所以平时颇为节俭,虽然除服之后开始时不时加餐,不像村里头有些人家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但也只是隔三岔五。
  苏凤章说过好几次,但苏赵氏有她自己的担心,家里头没有进项,就她跟白姨娘的针线活还能挣钱,她舍不得大手大脚。
  “大家都吃,一起吃味道更香。”苏凤章只能这么说。
  但白姨娘和魏娘子枣儿三个还是只捡着边角料吃,最后喝汤的时候,苏赵氏更是把补药全部兜到了苏凤章的碗里头。
  对此白姨娘还特别赞同,说:“二郎你自己吃,别管他们,这里头加了人参呢,他们两个孩子吃不得人参,没得吃了还流鼻血,忒浪费了。”
  其乐融融的吃完这顿晚饭,苏赵氏才忍不住问道:“凤儿,最后一场考得怎么样?”
  前面几场考试的时候,苏赵氏不敢问也不想问,生怕影响了儿子后头的发挥,但现在全部考完了,她就憋不住了。
  明知道现在问了也是白问,但还是忍不住担心。
  苏凤章考得顺利,心底也有几分把握,但口中只是说道:“还算可以,不难,但能不能过还得看县太爷的意思,科举考试总有几分运气在。”
  苏赵氏不知道是放心还是失落,也说道:“可不是吗,学识好也得看运气,当年你大哥的运气就不错,但也考了两次才考中了秀才。”
  提起苏宗章,苏赵氏的心情不免有些低落,曾经这个大儿子是一家人的骄傲,十九岁就考中了秀才,可谓是风头正盛,谁知道一朝被退亲,他居然想不开就那么去了。
  想到这里,苏赵氏哆嗦了一下,握住苏凤章的手,笑着安慰道:“你年纪还小,还没到十八岁呢,就算这次没考中,明年咱们再去考就是了。”
  苏凤章不知道苏赵氏的心理变化,见她看得开也笑了:“正是如此。”
  县衙之内,所有的卷子已经弥封起来送到了考官面前。
  几个儒学署教官排排坐着,一张一张的翻看着试卷,若是觉得好就画一个圈,若是觉得差就直接打一个叉叉,不好不坏的就勾一个三角形。
  从占比来看,被画了叉叉的卷子远超过圈圈的,可见这一批的考生质量一般。
  甚至有一个教官跟身边的人嘀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去年青州水灾,湖山县一地也有受灾,所以这些考生无心备考,做出来的文章只是寻常。”
  这话得到了赞同:“是有可能,之前咱们为了好看,前几场放得宽松,但这最后一场得严格一些,否则让他们去了青州参加府试,也是丢了咱们湖山县的脸面。”
  就如苏凤章猜测的,蔡大人如期举行县试就是为了冲淡水灾的影响,甚至为此不惜放宽了标准,大大增加了前几场考试通过的人数。
  但这一切到此为止,最后一场县试若是过了,这些人可都是可以去青州参加府试,若是到时候这群人写出来的东西狗屁不通,说不准知府大人要以为他徇私枉法,在县试中弄虚作假了,到时候可是得不偿失。
  所以才评卷之前,蔡大人提醒道:“诸位大人,第五场县试至关重要,也请诸位认真审卷,不要轻忽大意,为我大周选拔可用之才。”
  在场的都是人精,听了这话就知道怎么做了,于是画叉叉的卷子更多了一些。
  蔡大人坐得累了,就从自己的位置上走下来巡视,在看到大半卷子都画了叉叉之后尤为头疼,他真怕最后录取的人都凑不满二十人。
  他不死心的拿起一张被圈了三个叉叉的卷子,但读了一个开头就叹了口气,放下了。
  是前几场放得太宽,此人才能坚持到第五场,别的不说,写得经文里面竟是把圣人之语都写错了,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参加府试。
  蔡大人连续看了三张打着叉叉的卷子,不得不承认几位副考官都看得十分认真,绝对没有过于严苛,这几张卷子各有各的问题,读过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心中微微叹了口气,蔡大人满心失望,觉得湖山县人才不兴,也不知道今年府试能过几人,若是一个都没有的话,他这个父母官也是有失颜面。
  放下带着红色叉叉的卷子,蔡大人反过来去看勾着圈圈的,这一看心情倒是好了许多,至少语句通顺,对比方才的觉得心旷神怡。
  忽然,他的神色微微一动,只因为手中这张卷子的笔迹有些熟悉。
  县试并无誊写,只是密封,所以略一回忆,蔡大人就想起来这是谁的笔迹了。
  上头几位副考官给的都是圆圈,可见他们都是满意的,这般的卷子统共只有三张。
  蔡大人沉下心来看,越看心中越是喜欢,又想起这几年来苏凤章时不时上门走动,人虽没有出现在他面前,信件倒是不少,时常在信中请教学问。
  因为有苏典吏的那份人情在,蔡大人有空的时候也会回信,信中给与指点。
  这般说起来,他也算苏凤章的半个先生。
  从头看到尾,蔡知县满意的点了点头轻声道了一句不错,这才小心翼翼的将卷子放下了。
  他并未多言,副考官的眼神却微微一动,又拿过那卷子看了一遍,心中也觉得确实是不错,不奇怪蔡知县会满意。
  他心思一动,排名的时候将这张考卷放到了最上头,反倒是将某张自己熟悉的卷子压在了第二,几个人确定了排名,这才递到了蔡知县面前。
  蔡知县低头一看,果然心生欢喜,笑着说道:“诸位的学识,本官是佩服的,这名次并无问题,让人全数拆开弥封,抄写姓名发案吧。”
 
 
第38章 发案
  县试的发案就在今日,不过比起前几次来,门口等候的人反倒是少了。
  这也正常,第一场考试有五百多位考生,而到最后第五场,参加考试的已经锐减到一百五十个左右了,其余人都被一层层刷掉了。
  所以这会儿门口这么多人,其中还有不少是来看热闹的。
  苏凤章起得早,这会儿有些发困,苏二叔见他有些迷糊,就拍了拍肩头说:“二郎,你靠着睡一会儿,等发案了二叔喊你。”
  苏凤章揉了揉眼睛说不用,但苏二叔把他的头压在肩头,还说:“睡吧,你爹不在了,二叔就得好好照顾你。”
  “二叔,谢谢。”苏凤章也没扭捏。
  苏二叔笑了一下,说:“谢我做什么,我是你亲叔叔,这都是我该做的。”
  苏二叔是真心实意的这么想,他跟大哥的感情好,对两个侄子也掏心掏肺。
  苏凤章靠在他厚实的肩头闭目养神,等待的时间最为煎熬,周围的读书人也忍不住唠嗑起来打发时间,免得坐立难安。
  他就听见一个声音夸张的说:“咱湖山县什么时候能把考棚修修好,每次都是在院子里头考试,万一刮风下雨的话那不是折腾人吗。”
  “你就知足吧,咱湖山县已经算不错了,至少座椅板凳都是齐全的。”
  “你们是不知道,北方那边有些地方穷的很,县衙里头别说考棚了,连院子都没有。”
  “都是随便圈一块地方,天晴的时候尘土飞扬,下雨的时候泥泞不堪。”
  “真的假的,就算再穷也不能穷到官府身上吧?”
  “当然是真的,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边省那块,听说连桌椅板凳都没有,考生得自己带去,有些农村的考生翻山越岭的过来,还得扛着板凳桌子。”
  “有些人带不动桌子,到了县城就想办法借一套,如果借不到的,找人家借了门板切菜板也当用,听说还有人借了棺材板的的。”
  “这也太晦气了吧,怎么样也不能拿棺材板啊。”南方的学子听了觉得不可思议。
  “实在是找不到板子也没办法啊,总比拿砖头叠起来好吧,砖头临时叠的不稳当,坐着膈屁股,垫着也凹凸不平的……”
  周围的考生越说越离谱,苏二叔却听的耳朵都竖起来了,发现苏凤章没睡着,就低声问道:“二郎,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真的有人用棺材板当桌案?”
  苏凤章没有去过北方,但倒是听文先生说过,点头说道:“北方原本就不如南方富裕,有些偏僻的小县城物资不足,这样也是有可能的。”
  苏二叔还是不敢相信,嘀咕道:“那也不至于用棺材板吧。”
  他一辈子生活在南方,虽然也只是老百姓,但家里头还算富足,别的不说,湖山县月溪村都位于富甲天下的江南地块,他们这边不说富得流油吧,但吃饱穿暖还是有的。
  湖山县还好一些,听闻隔壁魏县没有遭灾之前,他们那边的县学地面都是用青砖铺成的,县试的时候用的桌案都是黄花梨木,甚至还会特意搭建临时的考棚。
  反正有空,苏凤章倒是有心情解说。
  “二叔可听过大周太祖皇帝年间的南北榜案?”
  那是五十多年的事情了,中间皇帝都换了两个,苏二叔自然是没听过。
  “大周太祖年间,南方渐渐富裕,北方却多干旱,民不聊生,连吃饱都成问题,更别提读书了,文风不兴已成自然。”
  “那时候京城会试,太祖皇帝亲令大儒顾三省为主考官,他德高望重,是我大周出了名的儒学大家,在士林之中备受称赞。”
  “谁知道那时候南北士林相差巨大,会试结果出来,登榜之人都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全部落榜,北方考生不满,认为顾三省歧视北方士林,故意为之,为此闹到了礼部击鼓鸣冤。”
  “那件事闹了整整一年,将朝廷文武百官都牵扯进来,甚至牵扯出太祖元年的两次舞弊大案,以至于顾三省为表清白在玄武殿触柱而亡。”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