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很简单,派出的人站到集市里多感叹几回:“今年咱们能安生过个好年,还得感谢西北行营的兵呀,要不北戎人能消停这么长时间?”
要是有人问:“不是咱们凉(平、宁)州的守军把北戎人赶出去的吗?”
马上就跟上回答:“你发梦呢吧。当时只有人家西北军抗北戎,咱们州的兵爷们,连营地都没出。我可是听说了……”
如此的场景上演的非止一处,就连《西英烈记》跟《宁远传说》,也终于传播到了西北这个没几条商路的穷乡僻壤,在年前的西北流传开来。
效果十分显著,老百姓的感激很淳朴,拿上半袋子粮食,抱上自己家里的一只母鸡就敢到西北行营,来看望让他们过好年的西北军。
可是西北行营不是那么好进的,守门的兵士听说这些老百姓不是北戎人的探子,而是来感激自己这此守护百姓的人的,都一脸懵:这几天平州、宁州的守将,都亲自带着各州百姓送的菜、粮、肉来过一回了,怎么百姓们还自己来了?
若是以往,卫兵让百姓们直接放下东西走也就是了,可是现在人家是唱过《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人,里头有一条是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针线都不能拿,粮食袋子跟母鸡可比针线大得多,卫兵更是不敢接。
他只能一遍一遍的对百姓说:“我们西北军是有规矩的,不能随便收百姓的东西。”
是不是听错了?继卫兵之后百姓们也都是懵逼脸,只听说过大军之后,鸡鸭无存的,西北军居然送上门的东西都不要?难怪自己从来没听过西北军的英雄事迹,人家这是深藏功与名呀。
老百姓走了这么远的路,是不可能让一个卫兵给拦住的,不收东西他们就不走。毕竟好些人带的不是自己一家的东西,而是整个村的感激。
一直注意着营门的贾代化,适时的踱着步子出来了,他的左腿走起路来还有些拐,可是如头一天回营时一样,走的慢且稳,除了卫兵以外百姓们看不大出来的。
“怎么回事?”贾代化问的是卫兵。
卫兵有些为难的把百姓们的目的说了的遍,还一再说自己向百姓们解释过,西北军不收百姓一针一线,可是百姓们都不听,真不是他想趁着营门无人,想私藏下点儿东西。
看着有些惧怕的百姓,贾代化笑了,笑的如沐春风:“老乡们走了这么远的路,还带了这么些东西,不容易。去,把李森叫来。”贾代化向卫兵交待一句,自己走到了百姓之间。
有的百姓退缩了两步,更多的百姓听到刚才卫兵的称呼,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让北戎人丧胆的战神,眼里又紧张又兴奋。
“老乡们是怎么找到西北行营的,都走了多远?”贾代化儿狼外婆笑。
百姓们只觉得战神对北戎人手下不留情,可是对自己这些人可真和善,胆子大的老农便道:“回将军,咱们有眼不识泰山,才听说军爷们为护着百姓死了那么些人……”
“胡说什么呢。”有个眉眼精明些的打断了老农的话,向着贾代化弯了弯腰:“没军爷们辛苦,咱们就不能安生过年。也没多的,就是给军爷们尝尝自己种出来的东西。”
“难为乡亲们一番心意。”贾代化若有若无的叹了一声,看向已经匆匆跑来的李森:“都收下吧,不过叫人按价付给乡亲们银子,问问他们路上走了多长时间,给些车马钱。”
“将军,使不得呀。”老农脸上带出泪来:“小的们是来感激军爷的,不能要军爷的银子。”
“老人家,”贾代化笑的如此和煦,让李森以为自己见到了一个假的将军:“你们的心意西北军领了。只是西北军军规不能破,不收百姓一针一线就是不收。你们若是不收银子,这东西也只好请你们再带回去了。”
百姓们哭成了泪人,他们不是没被官府强迫,用乐输的名头给三州的守军捐过粮食菜蔬。可是西北军这里送上门来了,竟还要给自己银子,这,这……
西北军真是一点儿不让老百姓吃亏的队伍呀,这样的好军爷,自己以前怎么一点儿也没听说呢,一定是有乱臣贼子不敢让西北军的大名传扬开来。
至于为什么,《宁远传说》里头不是说了吗,西北军主将本来可以因功封王的,乱臣贼子们为了怕主将抢了他们的风头,皇帝也怕主将功高压了他的名声,刚开始的时候才给主将封为一等将军。
是,一等将军已经是他们听过最大的官儿了,可是相对主将的功劳来说,远远不够好不好。前次主将为了保护他们这些百姓,身上受了好几处伤,皇帝才不得不封他做了宁远伯。可让百姓说,将军就是将军,有将军在,他们这些边关的百姓,才不用被北戎人当成两脚羊给砍了。
朝庭不愿意让西北军出名,他们百姓也是有嘴的,他们要把西北军的功绩传扬的尽人皆知。光有一本《西英烈记》怎么够,真当他们西北没有读书人了?
话本子不好安排,西北还有山丹丹、还有花儿,还有数不清的民间艺人。百姓们心里定下主意,对给自己拿银子的兵士们千恩万谢的走了。
西北军在西北的名声,很快就超过了三州守军。营门处不时的出现一些粮袋子、几棵白菜,可是再也见不到送东西的百姓。人家都是放下东西就快步跑走,就算卫兵再喊也留不住人。
这时行营里军规大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没办法,奖励太丰厚,想参加的人太多,各营不得不先行进行选拔,再优中选优挑出自己营里参赛队员。
将官们这里参赛的五个人,有三个是新将官,还有两名是原西北行营的下级将官,热情也很高涨。大家坐到摆成半圆形的桌子后头,各自打量着对手。
参赛的兵士不大敢跟将官们对视,低着头的多。也有几个兵士胆子大,看向将官的眼里有些挑衅的意味。贾代化悄悄问焦大:“我怎么看着那几个小子眼熟?”
焦大乐呵呵:“主子,这是咱们先安排进来的人。这帮小子在庄子里都读过书,背起东西比别人快多了。”
贾代化便不再多说,静静的看着台上的比赛越来越激烈。到抢答的时候,往往是刚念完题目,好几个人站起来要答题,各营的统领纷纷说是自己营里的人站起来的快,最后得请贾代化来做最后的裁决。
对此贾代化一点儿也不烦,不管让他做几次裁决,他都指出一个无可挑剔的人来。只有焦大一人知道,主子指的人,都是庄子里送进西北行营的。
最后头一名还是落到了将官一队,三营竟得了第二名,把焦会乐的冲着那几个兵便喊:“回头老子也赏你们银子。”看的其他几营的统领决定,一会儿一起练一练这个得意忘形的小子。
贾代化发了奖银,还直接点了十名参赛的兵士做自己的亲兵,可把一众观赛的兵士给羡慕坏了——将军的亲兵呀,日日可以见到将军,听将军亲自教诲的人!
如此轻易将十名庄子里训出的死士选到自己身边做亲兵,贾代化很是满意,对军规修改更加上心,一个个亲自问起参赛人员的意见来。
能说出道道来的人不多,好几个的意见还是重复的。这都不重要,反正贾代化自己心里已经有了谱——他现世也是参加过大学军训,背过几天《纪律条例》的人,修订一下西北军规不是什么难事。
没等到过年,西北军便迎来了贾代化新军规的洗礼。这一次比前次推广起来更容易,因为兵士们识字的多了起来,背军规不用再让将官一遍一遍的念,这就省去了不少的时间。
启发民智果然是重中之重呀。贾代化感叹的就是这句话,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派西北军给老百姓扫盲!
此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因为西北军一个萝卜一个坑,哪怕北戎人今年到现在还没有犯边,也不能一下子派出大批的兵士出营。而老百姓冬日农闲有些时间,等到春耕开始,就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学识字了。
贾代化已经琢磨好了,到春天的时候可以抽调四分之一的人去帮百姓们种地,再用四分之一的人耕种西北军自己的屯田,剩下一半的人守营,已经足够了。
就怕陈明在京里得了什么指示回来,那样一来自己的计划都会受他的掣肘。贾代化不是一个只知道兵来将挡的人,他要未雨绸缪。
刚过了一个肥年,西北军就接到了主将的命令:修壕沟。
其实西北军营外是有一处老壕沟的,只是多年来北戎人攻击方向不定,壕沟起的作用不大,渐渐也就荒废了。贾代化没让人修缮老壕沟,而是让西北军每天上午继续操练,下午就沿着边线,修一条宽五丈、深一丈半的新壕沟。
有这样的壕沟在,北戎最厉害的战马也别想一跃而过。
工程量太大了。哪怕有五万人同时参与,架不住工具不趁手——此时的铁器还是管制用品,能用到农具上的铁凤毛麟角,大部分农人用的都是木锨,也就是在锨的头上包一点儿铁。
贾代化是谁,举国上下哪里有铁矿他心里清楚着呢,还有贾珠那一世的实践,让他知道怎么把没被人发现的铁矿山买到自己的手里,更知道怎么避过当地官府的耳目,以这个时代的技术将铁提炼出来。
到时就有源源不断的铁器用了。说不定他还可以借此苏些东西出来,提高一下自己人战斗力呢。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西北军的兵士们还得先用自己制做的粗糙的木锨,一寸一寸的将壕沟给啃出来。是真的啃,冬日的西北滴水成冰,土地硬的跟铁一样,一锨下去,只能在地上留下一点白色的点子。
不是没有人抱怨,也不是没有人向贾代化提议,还是等明年开春之的再挖。可是贾代化没有同意,他想的是现在军中粮草还算充足,大家就算累些,能吃得饱就好恢复。等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粮草说不定没有这么充足了。
那时北戎也与自己这边情况差不多,为了活命,就算去岁被打残了,北戎人拖着半边身子也会南下打谷草。
所以壕沟必须修,还得修够宽、够深。此时多修出一丈来,就能强迫北戎人的攻势收紧一丈——北戎人的仗势便是机动,等他们的机动性没有施展的余地,就是西北军胜利的时候了。
为了把这个道理让兵士们知晓,贾代化也是拼了。他让人从附近乡镇叫来了好些会唱莲花落的乞丐,每天跟着西北军一起到挖壕沟的地方。
到地方后也不用乞丐们干活,只让他们拿出牛骨板子哗唥哗唥的敲,口里大声的说着挖壕沟的好处,那朗朗上口的短句,听的兵士们不时哈哈大笑,连累都忘了。
也有胆子大的没边的兵士,觑着将官不在,大着胆子让乞丐们唱几句禁曲,过过干瘾也是好的。乞丐们哪敢呀,他们原以为自己被叫到军营,是来出苦力做活的。可是来了才知道,人家军爷不用他们干活,就是让自己接着卖嘴,还天天管两顿饱饭。
这可是饱饭呀!大冬天的出门的人都少,乞丐们讨吃都没处讨去。叫他们来的人可是说了,要是说的好,明天还让他们来。可要是说的不好,人家就找别人了。那自己要是唱禁曲,找他们的军爷会不会认为自己说的不好?这么一个好差事,为几句禁曲砸了不值得。
头一天这种情况就被贾代化知道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可以增加莲花落的内容,但是黄腔不能开、不义之事不能提,不爱国的话不能说。除了这几点,别的可以让乞丐们自由发挥。
这下子抱怨的人少了,西北军在挖挡北戎人的壕沟之事,也随着乞丐们的来来去去,传到了四乡。有胆子大的百姓,远远的观望起来,见真如那些乞丐所说,干活的都是当兵的,并不是抓夫,就有些看不下去了。
第152章
百姓们心里清楚, 这壕沟真修成了,最受益的还是边关的百姓。人家当兵的天寒地冻挖沟, 还不是不想让北戎人再冲过边线, 南下祸害他们老百姓?现在人家挖不快,还不是人少工具不得力,那要是人再多点儿,工具再好一点,是不是就能挖的快点儿?
带着这么朴素的念头,有几个百姓就试探着带着自己家里的工具, 跟在兵士后头挖。他们干活自然比兵士们在行, 挖沟的速度慢慢提上来点儿。
贾代化了不亏了这些百姓, 吩咐做饭的时候要带出这些百姓的份来。这可了不得了,听到消息的人哪个不带着工具来挖两下子?天冷是冷点儿,活计是难干一点, 可是饭管饱呀, 自己在家里也不敢放开肚皮吃饱。所以能爬的动的人,必须来帮着挖壕沟。
李森看着那些蚂蚁一样的人群, 苦笑着向贾代化禀报:“将军, 这几日来挖沟的百姓太多,粮草只能支撑三日了。”
“我记得这些粮是咱们平日省下来的, 三日前江南的粮草应该运到大营, 即没到,你为何不及时来报?”贾代化很生气,省出五万人六天的粮草不是易事, 要不是过年,百姓们送来些、三州也送了些,岂不是整个西北军三日前就要饿肚子了?
五万人饿上三天,要是赶上北戎人叩边怎么办?!
李森也一脸愧意:“末将本来以为冬日路途难行,所以粮晚到一日,就没有……”
十日一送粮,还整整晚了三日,根本不是路难行解释得通的好不好?!贾代化很愤怒,不光是为了卡他粮草的人,更是因为自己。
这段时间诸事顺利,让他生了大意之心,觉得皇帝也就是让他觉得受制于人,忘记皇帝不会让他一直顺利下去。尤其是在他打发了一个皇帝的心腹,去京城跟皇帝打擂台的情况下,闹出粮草晚到的事情来,一点儿也不奇怪。
“与百姓们说,明日不必再来帮忙。”这是贾代化想到节省粮食的头一个办法——现在每日来帮着挖沟的百姓近千人,人人管饱,也是个不小的消耗。
李森有些为难:“如此一来,军中少粮的事一下子就会传开,只怕军心不稳。”
见过笨的,没见过这么笨的。贾代化无声的叹一口气:“你只要告诉百姓们,我们得到消息,北戎人有异动,只怕不日来攻。兵士们暂时都不会挖壕沟,他们还来什么。”
李森佩服的看着自己的主将,这么简单的办法自己都没想出来,还要将军替自己遮掩,实在是不应该。贾代化已经打马奔军营而去,交待张贾万事小事,事急可从权处置,不一会儿便带着自己的百名亲兵,飞快的离开了军营。
周围的将官们不解的问李森:“李将军,你跟将军说了什么,将军这么急匆匆离营了?”
李森知道贾代化这是要去找供西北行营粮草的人去算帐了,却不敢宣之于口,只好道:“将军的事儿,瞎打听什么。”
别人也是这么回答贾代化的。西北行营的粮草,都是由内地先运到榆林,再由榆林运到离西北行营最近的平州,由那里的知府监督着送到西北行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