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长恨歌行
时间:2021-02-05 09:32:47

  然而当初东宫皇孙们众星捧月、一众堂兄弟在他面前俯首帖耳的场景,已经离他远去了。
  取而代之的,是他太孙之位被废、众人皆将光幕显示的内容奉为圭臬、视赵王为未来天子,从前只能跟在他背后的赵王世子也成为不少人欲要逢迎奉承的对象。
  地位的落差让祁元詝很难接受,相比之下,同样要离开东宫,但是本身就不可能成为储君、受封的也都是亲王爵的他的弟弟们,反而心态会更好一些。
  这种对比让祁元詝很难受。
  他从天子命襄王并诸王世子检阅卫士这个命令出来后,就生着闷气,在书房里不知练了多久的字,才平心静气镇定下来。
  襄王回来后,与他在书房见面,向他说起祁元询与众不同的检阅流程后,祁元詝更是冷冷地在弟弟面前便说了句“哗众取宠”。
  得亏宫中没有安排无孔不入的锦衣卫,内侍们也都是远远地在书房外守着——自从被废后,祁元詝就不让人在书房内伺候了,他可不想东宫这里再传出什么不利于他的流言——不然的话,一个不悌兄弟、心怀怨望的罪名是少不了的。
  然而,饶是祁元詝再怎么不甘,事实也是无可否认的。
  赵王世子对宗藩问题,有一套切之可行的制度,也不会像光幕上显示的他的所作所为一样,引起宗室的反对。
  加之其秉性仁善,检阅卫士这一件小事,都能找到施恩于下的点,在皇爷爷那里,更是大大的加分。
  如果说懿文太子薨逝后,祁元詝在皇祖父面前为自己树立的人设就是纯孝仁厚的话,那么赵王世子祁元询现在同样是在用事实证明他足以成为这个国家的合格继承者。
  而且,祁元询相比于祁元詝,是有优势的!
  祁元询的父亲赵王健在,在光幕那里得到的评价同样很高。
  天子培养的下一代继承人如懿文太子、祁元詝本人、包括当年被送到京师抚养的诸多藩王世子,晓兵事,但只是略通,如何治国才是要务。
  天子本人以武定鼎,治国手段很是严酷,然而他又清楚地知道,一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下一任的天子,一定要与民休息。
  赵王的施政手段同天子太过相似——古来天子,一向是喜欢“肖我”而不是“不类我”的继承人的,当今天子就看得很开,与他相比,国朝未来的天子,就不能像他一样逼得太紧了,要宽仁治国——虽然不符合天子本身的规划,但是能保国朝昌盛。
  赵王世子又是自幼长在天子身边的,是按照天子对各系继承人的培养要求抚养长大的,就是祁元詝再怎么不愿意承认,也不得不认清事实——赵王和赵王世子加起来,在天子眼中的分量一定不轻,储君之位,怕是很快就要尘埃落定了。
  这个事实,在天子诏未就藩的诸藩王、诸王世子分阅奏折,习理政事的时候,得到了证实。
  还有几日就到十一月了,诸王留京,已有两、三月之久。
  入京的十王都是年长的皇子,即便是之前懿文太子薨逝、议立储君的时候,他们都没有留京这么久。
  上次是祁元詝这个皇孙被册立为太孙,藩王们自然是莫要留在京城碍人眼的好,而现在,他们依旧留京,只能说,天子想要重新册立年长的皇子为储君,也不需要赶皇子们离京,让他们议论。
  虽然天子的数次安排,都是集体考校,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谁在这次考校里比较重要。
  祁元詝心里明白,天子冷落他是为了他好,否则的话,他的那些没有一个省油的灯的皇叔们,迟早能让他连哭都不哭出来。
  可是,就算他再怎么“纯孝仁厚”,也不可能在被废了太孙之位以后,还保持正常的心态。
  祁元詝心理失衡了。
  所以,这次诸王并藩王世子分阅奏折,他一定要好好表现。
  以他被懿文太子当成继承人教导、又在之前接受了一年多的储君教育的基础来说,一定能让众皇叔、堂兄弟在他面前黯然失色。
  诸王与藩王世子们先去大殿见了正在批奏折的天子,听他勉励了几句,又听清楚了天子吩咐下来的批阅奏折要完成的任务,便一齐离开大殿,去往偏殿了。
  到了天子特意腾出来让他们分阅奏折的偏殿——人数少的话,本来是能和天子同处一殿的,可是天子偏要另外找借口另行考校,他们也没办法——祁元詝的脸色当场就变了。
  被堂兄嫉妒的天命之子祁元询,虽然认为他和皇爷爷之间的祖孙情感天动地,然而皇爷爷的某一点做法实在让他诟病——这储君竞争上岗考察仪式,怎么考了还考呢?
  眼见着众人默认的储君候选人或继承人考校都快变成套娃了,祁元询都要佛了。
  成还是不成,皇爷爷你倒是说句话啊!
  难不成……
  因为光幕预言了我爹和我是未来皇帝,您对我们这两个未来继承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所以要更严格地考校我们几回?
  但是,等到祁元询进到偏殿,看到奏折的时候,就不这么想了。
  每人的席案前都摆着一堆奏折,而在这堆奏折边上,则有一本范本。
  范本的样式也很普通,不普通的,是每本范本上,都贴着黄纸,上头缩列着这本奏本的要点。
  黄纸末尾,是天子朱笔批示的处理方法。
  众人按照指引落座后,便开始按照范本处理了。
  真正翻开奏折,他们才发现,范本奏本的黄纸原本是贴在奏本内页、而不是显露于外的,奏折里头都还有痕迹,他们看到的范本,黄纸、朱批贴在奏本上,应当还是为了让他们先知道重点。
  可是不管怎么样,奏本加黄纸简述的形式,还是很眼熟。
  虽然天子命他们分阅奏折、发布任务的时候只说了依例处置,但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所谓的“例”,可不是从前就有的,这分明是赵王世子祁元询献策论的时候采用的方法!
  要是从前就有这个旧例的话,好上万言书的茹太素,就不会因为某次奏本前半部分写了万余字都不达其意,而被天子批评为“虚词失实、巧文乱真”,又被痛打一顿了!
  朝中大臣写奏本的时候,卖弄文采者不少,虽然不似茹太素,所上奏章动辄数千字,还用词拗口、语意艰涩,但也都字数繁多,看完全文、知晓奏章要表达的意思着实需要时间。
  若是上奏章的大臣,本人便简述要说的是什么,那批阅奏章就简单多了。
  天子没有选定储君,可是,如今就连批阅奏折,都采纳了赵王世子用的方法,天子意向如何,不是不言自明吗?
  来前心中装着一股气的郑王祁元詝,被惨淡现实打击得,一点想法都没有了。
  在众人瞩目中深藏功与名的祁元询:感谢皇爷爷对我的支持!
  作者有话要说:  黄纸概括奏折内容、加处理方法,是明朝内阁制下的产物,奏折怎么批,看奏章的阁臣们都已经在黄纸上写好建议的方法了!
  我想了一下,这种模式用到开国的天子身上的话……emmm,连丞相这个职位都被直接废了,阁老们,危!
  *
  哈哈哈,有小天使问询哥儿减肥成功了没有。
  作为一个合格穿越者,虽然觉醒胎中之迷前,已经被皇爷爷喂成小胖子了,但是,长大的过程中,询哥儿还是坚强地减了下来,成为了一个身材合格、健康的继承人!
  好吧,我承认,我就是个肤浅的颜控233333
  给各位留言的小天使爱的么么哒,虽然没有回复,但是我都有看哒!就是最近事情太多、更新时间也太赶,没能回复Orz
  我需要十一假期的充电呜呜呜
 
 
第16章 圣孙(上)
  批奏折其实是个技术活。
  如果说天子宣武帝已经是熟练工了的话,那么在座的诸王与诸王世子都还是新手。
  当然,郑王祁元詝除外。
  虽然他被废了太孙之位,但到底已经熟习朝政了。
  宣武帝出身贫苦,对子孙与寻常小民都很是爱护,只有本朝官吏,非但没有那士大夫当政的前几朝的尊荣,若是犯法,更是动辄得咎。
  在如此背景下,这些人轻易不敢在奏章上谎报什么消息,或是刻意构陷于人。
  便是从前朝就已经存在的官吏陋习,经过天子多年革新,也轻易不会再有了。
  宣武十五年的空印案,便有数百朝廷官员被治罪。
  所以诸王与世子们试着处理奏章,最差的结果自然是胡乱处理,较好的,便是就事论事且秉公处理,若是能结合官员们的办事能力合理安排任务,那便更是好了。
  在偏殿内的都是天子悉心培养的子孙,他们里头若是出了个没用的废物点心,连最基本的处理政事的方法都做不到,别说藩王了,就是吉祥物都不一定能做!
  祁元询批奏章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改得也很仔细。
  饶是如此,不看奏章的内容,只看奏章的字迹,他也觉得伤眼睛。
  这倒不是说奏章上的字不好看。
  能当上朝廷官员的人,都是有文采的——国朝初立,入朝为官的人,出身各不相同,那些从龙的文臣们,在前朝那个遍地胡膻的时代,有较高功名的几乎不存在;国朝立后,积极开科举,但是还是有许多官员是前朝科举出来的文人,进士也有,也不乏幸运的举人、秀才——最起码,字都是能看的。
  可是,这些字各有各的特点。
  前朝那个寻常小民连取名都只能用数字的朝代,一些落魄文人能寻到练字的字帖便是天大的好事了,哪还管哪种字体更适用于应试?
  天子宣武帝曾经表露对书法好的官员的赞赏,但是,在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官员们的字迹提高程度并不是特别大。
  连续看了数份密密麻麻的奏折、完成了批改程序后,祁元询觉得自己的眼睛已经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前世为人诟病的科举考试专用字体馆阁体,祁元询终于理解了它存在的必要!
  怪不得前世明朝的字体标准会是“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如果不这么要求,对长时间批阅奏章的人简直就是折磨啊!
  上奏章的人一个个都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很好看,写得潇洒不羁,连续看那么多份字体不一样、内容很长、有时候还会有许多佶屈聱牙的字的奏章,真的会把人看得暴躁起来的!
  当然,祁元询是一个有职业的修养的未来皇帝候选人,再怎么诟病官员们的字迹,他还是认真地给每一份批好的奏章都做好了批改工作。
  只不过,作为一个想要革新奏章字体的有志之士,他在将处理好的“贴黄”转覆奏章之上的时候,特意仿照馆阁体的标准,将字迹写得方、圆、光、大。
  他觉得皇爷爷一定会喜欢他的贴黄的。
  虽然皇子皇孙的文化造诣都很出众,但是在行政公文字体统一这个方面,祁元询觉得自己一定会是那个最靓的崽!
  祁元询批改的贴黄确实引起了天子的兴趣。
  偏殿内,所有人都完成了奏章批改作业,将奏章之中夹于内侧的贴黄都转覆到了封面之上。
  类似于贴黄的制度,数代之前其实也曾流行,包括本朝,天子也曾吩咐过,官员有需要对奏章补充说明的,便可在章后附纸。
  原本的奏章之中附纸,起到的并不是概述奏章的作用,而是为了补充奏章、用更多字数说明。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奏章附纸有时候会比正文还要长,改起来更累人。
  像祁元询那样,纸上所覆黄纸的作用并不是增录,而是“自撮疏中大要、以便省览”的,从前还真没有。
  大家以前都没做过,乍一实行,倒真有一些人出纰漏。
  增述、卖弄文采是简单的,但要用一张小小的黄纸的大小,用百余字将所述的内容全部概括起来,还真是有点难度的。
  在概括、行文和字体三个方面,都占优势的,祁元询首屈一指。
  批示的成果怎么样先不说,光看表面的字迹,祁元询就赢了。
  天子看完一堆的贴黄折子,首先点名的就是祁元询。
  祁元询:唉,都怪我才华太出众。
  不过,顶着一群叔叔、堂兄弟的羡慕眼神,祁元询首先面对的却是来自于皇祖父的灵魂质问:“询儿,这几份奏章是你通过,觉得没有问题的。这些奏章,连写在黄纸上的概述都有谬字,更不用说奏章里几处明显谬误了。这也没问题吗?还是说你疏忽到这些明显地错处也没发现吗?”
  祁元询还以为是什么呢,原来不过是错别字。
  他镇定地答道:“皇爷爷,这些人是朝廷命官,上奏章自然是为了禀明其人所遇政事。和奏章的内容相比,写了错字,不过是小的过失,并不足以让孙儿特意在贴黄上纠正。您日理万机,和朝政相比,区区几个官员写了错字,也值得来耽误您的时间吗?”
  在场诸王与王世子,不少都用惊讶的眼神看着祁元询。
  虽然近一年来,因为光幕的原因,祁元询的存在感变得很强,但是从前在宫中,他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孩子啊!
  忠厚老实,换而言之,就是不怎么会说话。
  可是现在一看,这还是不会说话吗?
  这分明是语言大师啊!
  “我看你将这些奏章又按照一定的次序都梳理了一遍,我最先看的这几本,所述事情的类别都是一样的。你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禀皇爷爷,军民利弊等乃是国朝要处理的事情里最要紧的,是以孙儿也将其作为最重要的内容,送给皇爷爷您审查。”
  宣武帝不住点头:“说得对,说得对啊!做得好,真不愧是我孙子!”
  同样在场的另一群真·孙子们:……所以,我们就是陪衬的隐形人呗?
  事实证明,他们虽然不是隐形人、后续天子也有询问他们问题,但是,和时不时就被天子点名问对某本奏章所奏之事看法与处理方法的祁元询相比,他们就是隐形的。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好圣孙这个名号……
  原型是仁宗的询哥儿:儿砸,名号借我用一下,毕竟咱们俩谁跟谁啊!
 
 
第17章 圣孙(中)
  眼看着就要到宣武二十六年的十一月了,诸王们还没启程归藩。
  这可是不同寻常的大事。
  虽然现在的藩王们都是皇子,京城的京营又一直被天子握在手中,不用担心他们在京中闹出什么事来。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