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长恨歌行
时间:2021-02-05 09:32:47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个借口。
  天子想要为皇子皇孙指妃,人选如何,全都需要他拍板决定。
  赵王世子妃的确立,需要经过赵王和赵王妃的批准吗?
  不,其实不需要。
  但是架不住天子想让赵王一家上京啊!
  祁元诲和祁元证想得比较简单,爹娘此番上京,肯定就是给大哥选世子妃的!
  光幕透露的消息中显示他输给了大侄子,祁元诲在选妃这件事上就想得更多一些。
  世子妃选好后,大哥很快就要成婚了吧!
  成婚之后,大哥的儿子,应该也很快会出生吧?
  一想到那个未来会和他争宠的小崽子,祁元诲心里就不平衡。
  祁元诲为自家大哥早早成婚而心气不平——当然,这都是短时间内连续被光幕信息刺激的缘故——另一边,京中,废太孙、郑王祁元詝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
  天子为诸皇子皇孙择妃,起因明明是为了他这个太孙。
  结果到了如今,却让赵王世子祁元询得了最大的好处。
  祁元询的越是声名远播,就代表着他越是没有可能重得储位。
  若是败给了年长的四叔也就罢了,年岁就比不过人家,经营的势力与声明都远远不如,情有可原。
  可是败在同辈的堂弟手中,不是四叔而是堂弟踩着他上位,就让祁元詝很难接受了。
  只是祁元詝有自知之明,他要敢在京师闹出事情来,皇爷爷就能不顾祖孙之谊,为了天下的稳定降旨责罚他。
  他的皇叔又不是没有被废过的!
  中都的高墙太冷,他还不想被圈禁。
  有心人冷眼旁观,赵王世子的妃子择选,却早已不受影响地安排上了。
  赵王妃和两个儿子到京中之后,便安顿在了京师赵王府中。
  因为母亲回京,宣武帝还特意允许祁元询回赵王府住,只是每日还要进宫、跟在天子身边学习。
  宫城和王府之间的距离,自然比祁元询住在宫中的时候要远得多。
  时隔多年再度与长子见面的赵王妃,虽然和祁元询彼此之间有着一股生疏的感觉,但是母子之情是不会变的。
  每天回府都享受着母妃爱的关怀的祁元询:啊,真开心啊!
  祁元诲:……【好气·jpg】
  赵王入京的时候,祁元诲闹的别扭,表面上看是早已经好了,但是,在赵王夫妇被告知未来长媳的几个人选,进行筛选的时候,祁元诲还是从亲爹那里得了个承诺——千万不能因为侄子年纪小、自己年纪大,就更偏爱孙子!
  连儿媳妇都还没有的赵王,当然是敷衍着同意了。
  当然,很快,赵王就发觉,自己对次子的这个承诺,好像完成不了了。
  先别说孙子不孙子的问题了,光是这个未来长媳,就让人很有好感啊!
  在得到赵王夫妇的认可后,三月,河南永城秀女张氏被册为赵王世子妃。
  就在世子妃确立后,秦、晋二王的上疏也被公开。
  二王自陈多疾,又以弟赵王有大功,请册赵王为储。
  作者有话要说:  立储先立爹,询哥儿,你再等等!
  下一代好圣孙缓慢上线ing
 
 
第20章 册封
  宣武二十七年四月初一,天子享太庙,诏立皇四子赵王为皇太子,三日后,立赵王妃为皇太子妃。
  因皇太子册立,天子诏开恩科。
  而这次恩科,又与先人之例不同。
  恩科,源自于赵宋之世,乃赵宋天子许举人年高而屡经省试或殿试落第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
  特奏名者,本就是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仍落第的,皇帝怜悯,许其别立名册,一般特奏名后皆能得中,是为皇恩浩荡,是以特奏名便又称恩科。
  又有天子直接赐屡试落第之举人出身的,也为恩科。
  此例援引至今,自赵宋至前朝,此前言“恩科”,皆指的是特奏名或赐出身。
  然而此番“恩科”,却是天子欲在寻常例试外,以皇太子册立此大喜之事为由,特别开科考试。
  宣武二十七年是甲戌年,本科乃甲戌科,甲戌科一应进士、同进士人选皆已在三月出炉,若要以先人为例特奏名,时间上便已经来不及了。
  然而在正常科举之外,另外新开一科,是前所未有的,免不了激起议论。
  当然了,没有人说圣上此举不好的,都在颂扬圣上不愧是万世之圣主,广播恩德,令天下士子得与天家共庆。
  也因此事,作为由头的新立皇太子,也得到了天下士人的好印象。
  自然,有欢喜的,也有不悦的。
  废太孙祁元詝就很不欢喜,懿文太子一脉诸王也不甚开怀。
  天子开创国朝,建元宣武的那一年,正月便封了嫡长子作太子。
  因宣武元年时,原朝尚未离开中原,仍据有大都,天下未定,天子便未曾开科考试。
  一直到宣武四年,才进行了开国第一科。
  宣武二十五年,懿文太子薨逝,祁元詝受封皇太孙,那一年也没什么特殊的庆祝活动,更不用说开恩科了。
  如此特殊对待,很难让祁元詝的心情好起来。
  按照祁元詝对宣武帝的了解,他是不会轻易做出加开恩科这种前代无有先例的事的,那么,到底是谁进言让天子加恩科,还得到了天子的应允,这就很重要了。
  天子所下开恩科之旨,本就未曾掩饰,很快,朝野就知晓了进言之人的身份。
  赵王世子、今皇太子嫡长子祁元询。
  知晓进言者乃皇第四孙祁元询后,新立东宫在天下士人那里的存在感,陡然便高了起来。
  懿文太子、废太孙父子二人在天子的刻意引领下,声名传扬多年,士庶之人,多闻其名。
  与此相对,如秦王、晋王、赵王这等年长皇子,本就与懿文太子年龄相近,天子在培养这些儿子的同时,也很注意,不会轻易让其收拢文人之心。
  这就导致了新太子在文人群体间的存在感实在是不高。
  再有之前的迁都之议,文人之中占据很大话语权的南人,很难对这位主要根基在北地的藩王有好感。
  这也是为什么之前祁元询与宣武帝,出门随便闲逛一下,便能听到议论的人口出不逊直言的原因。
  可是现在,在开了恩科之后,新太子在士人群体里的好感度,陡然上升。
  这一回的恩科,自院试开始,乡试、会试,都会举行。
  经由本年之后的院试、乡试,便会诞生出一批的秀才、举人——因前头的科举已中举了一批人,这一回,年龄恰好达标,上一科有所不足的人,被录取的概率也会大得多——再加上之后的会试,鲤鱼跃龙门的机遇近在眼前。
  参加科举的读书人,都是希望能够中举的。
  便是学识不足,临场发挥得好,恰好碰上学过的类似考题的,也未必不能得中。
  是以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机会足够,自己便有希望。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但是架不住这么想的人多。
  所以对于每个有心参加科举的读书人来说,多一次机会,当然是件好事。
  作为开恩科由头的新晋皇太子得到的好处很多,但是皇太子的嫡长子、原赵王世子祁元询,得到的好处也不少。
  或许说,作为恩科这一说法的提倡者,记住他的人比感念的皇太子的人还多不少。
  祁元询大出风头——这或许也是天子故意为之,否则的话,天子在下旨之前采纳了何人的意见,他人根本不会知晓——而太子也不差。
  无可否认,在得到天子的属意的过程中,太子多有仰赖光幕预言的助力,秦、晋二王的主动退让与祁元询在天子心中的地位提高,都对他有很大帮助。
  可是,太子本身就是未来的一代雄主,若说他是个事事仰赖他人的庸人,那简直是笑话。
  受封后,太子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两位兄长与懿文太子的长子、嫡子请加封。
  不管天子允不允,这个态度他都要表。
  而且从情理方面来说,天子不允许的可能性很低。
  偏生这份奏章竟被天子留中不发了。
  朝野物议纷纷,新太子又不是个不能容人的,天子又一向对子孙爱重,何以如此行事?
  议了没两日,结果倒是出来了。
  四月中,天子颁布新版《祖训录》,内中诸王、宗室待遇条款大幅度改革。
  也不知是否是为了下次再度更改内中条款作预备,上次颁布《祖训录》时的永示子孙、万世不易等语此番皆未言说。
  反倒是模糊地允许了子孙修订其中的个别条款,以便“世易时移”之时契合朝局时政。
  更改后,诸王待遇未变,甚至还好了一些,但是封爵与承爵的要求,却与当初祁元询提出来的几条建议里相符。
  如此一来,天子为何留中太子之前的奏章也就可以理解了。
  祖训录未曾更改,他当时上疏,契合的是更改前的条例,祖训录变更后,那奏疏便显得不是很合适了。
  太子闻弦歌而知雅意。
  再度上疏的时候,他便以秦王、晋王居长,又功勋卓著,请令两位兄长之爵世袭罔替;懿文太子诸子,乃是天子嫡长之嗣,待遇理应不同,懿文太子长子郑王、嫡子襄王之爵,也请世封。
  赵王一家已经搬进了宫中,懿文太子一系诸王仍居宫中,只是转到了另一处宫苑里——那里是皇子皇孙们原先在宫中的住处——祁元询休息的时候是住在东宫自己的寝殿里,但多数时候还是跟在天子身边学习。
  太子的请封奏章,天子看完后,没有批阅,而是让祁元询先看了一遍。
  “询儿,你父亲的奏疏,你觉得如何呢?”
  祁元询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但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开口:“孙儿以为,父王的奏疏所言很合理。”
  “哦?秦王要封,晋王要封,标儿的子嗣也都要封,如此一来,《祖训录》改或不改,又有什么区别呢?”
  听到这番话,祁元询不可置信地瞄了天子一眼。
  爷爷,作为大周驰名双标的代言人,你说这番话,合适吗?
  莫不是吃错药了?
  心里想着大逆不道的话,但是面上祁元询一定得答得漂亮:“秦王伯、晋王伯有大功,先太子伯父虽在武功上声名不显,但朝野皆赞大伯父贤德,乃是储君之标范。父王请封皇伯与皇兄,孙儿以为,乃是应有之意。”
  “标儿能得你父与你的记挂,确实有人君之望。只是,朕加封标儿诸子皆为王,此等待遇,已非寻常皇子能有——纵是标儿登基,他们也不过是封王罢了——标儿有功,这几个孩子,在他们皇叔眼里,也不过乳臭未干的小儿,禁不起什么大风浪。尺寸之功未立,便享如此恩遇,未免让人心怀不满。
  况且,若以嫡子之嗣来封赏,后世仿效这个先例,封爵愈多,又该如何呢?”
  祁元询半低着头,思索了一番,才准备开口。
  皇爷爷的意思,他是听明白了。
  作为大周驰名双标代言人,又是开国之时,大周皇族本就人数不多,纵然多封几个世袭罔替的爵位,与他改版《祖训录》之前,诸子皆封王,且皆是世袭罔替的想法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可是如今《祖训录》才新改革,封爵世袭递降,若要使《祖训录》有权威,那这个改革的初期,一定得做好例子。
  秦王、晋王受封说得过去,纵然所有的皇子藩王都有军功,但他们本就年长,参与、指挥的战役数量也远超诸兄弟。
  但是懿文太子诸子,凭借父亲的余荫,各个受封亲王还不够,还要分出两个世袭罔替的名额来,就让人看不过眼了。
  要知道,郑王祁元詝,在光幕之中,扮演的可是积极贯彻削藩政策,连亲叔叔都削死了的狠人啊!
  既然这么爱削藩,有本事不要世袭罔替的封爵啊!
  会这么想的皇子,一定有很多。
  而且,懿文太子一人之余荫,纵然其子有世袭罔替的权力,也不至于封了两个儿子做世袭罔替的亲王吧!
  在皇子中排行第四的赵王正统继位后,要照顾到三位兄长的利益,要请封的对象难免会多起来。
  秦王、晋王也就罢了,懿文太子两子都受恩荫封世袭罔替之爵的话,难免会打击他人积极性。
  世袭罔替,现在想也知道会难封了,一下子封出去四个,倒似乎实在是有些多了。
  祁元询默默在心里摸下巴,这还真是个难题呢!
  也难怪皇爷爷自己一时不能下决定,还要听他的意见。
  可是,若是他的说法不能说服皇爷爷,也不能妥善处置,嗯,难不成自家老爹的奏章又要留中?
  咳,这就尴尬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  赵王的太子搞定,再把一些首尾搞定,就轮到询哥儿了!
  娶老婆、生鹅子、做大事、封太孙,我已经把询儿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第21章 安排
  赵王受封皇太子,对两位主动让位的兄长投桃报李,请封世袭罔替之亲王爵,从秦王、晋王的功绩来看,是无可指摘的。
  若要祁元询来说,秦王、晋王一系的安排,这样的待遇是最基本的。
  若是后续这二者或其子孙再立功勋,完全可以再行赐封,且要念在他们此番主动退让的份上,加大赏格。
  与很好处理的秦王、晋王相比,懿文太子一系的诸王就比较难处理了。
  若是只封懿文太子的一子为世袭罔替之亲王,则必要在其长子郑王、嫡子襄王之中选择。
  郑王曾为太孙,纵然被废,也不能失去应有的待遇。
  倒不如说,正因为郑王是废太孙,赵王这位新任皇太子,更要表现出对这个侄子的厚待来。
  然而,襄王又是懿文太子嫡子,寻常宗王,按照祖训录里的规矩,一向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
  侧妃扶正后的正室,自然比不过元配。
  原本郑王祁元詝被封为太孙,是看在他比襄王年长的份上的。
  然而王位的继承与储位是截然不同的,爵位是不看年龄只看身份的,从这一点上来说,襄王比郑王更有资格。
  新一任的皇太子,未必不是因为难以抉择,才在请封世袭罔替之爵的奏章上,将这四位都写上的。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