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之女配逆袭记——薛定谔家里的猫
时间:2021-02-26 10:56:08

  李留柱摸摸头,不说话了。
  刘大银笑呵呵:“那敢情好。”
  服务员走了,李留柱马上问刘大银:“娘,你咋卖的这么便宜。”
  刘大银:“我刚找她打听了一点事,再说了,她是这招待所的服务员,卖的便宜点没什么,说不定哪天咱们就用上她了呢。”
  李留柱不再说什么,把服务员打开的烧鸡慢慢包好。
  “娘,咱们明天去哪里卖东西?”
  刘大银坐在床上,回道:“我问了服务员,咱们明天去招待所门口卖?”
  “招待所门口?”李留柱不解:“咱们住的不就是招待所吗,在门口卖?”
  刘大银摇头:“当然不是这个招待所了,是那些比较好的招待所。”
  李留柱把烧鸡包好,放进包里:“娘,明天烧鸡就是还卖不完,咱们也得回去了。”
  “啊?为什么啊?”
  “这都好几天了,我怕烧鸡放坏了。”
  “那行,明天下午咱们就回家。”
  红星招待所是省城比较好的招待所,周围坐落这好几所高校,住在这里的客人大部分都是来省城大学进修学习的。
  刘大银把大衣挂好,把烧鸡拿出来,开始叫卖。
  这个时间人不多,好一会儿刘大银的摊子前都没有客人。
  李留柱蔫蔫的:“娘,怎么都没人来买啊?”
  刘大银:“很快就会有人来买的。”
  一直到中午,招待所门前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人结伴从外面回来。
  刘大银高声叫卖:“卖烧鸡喽,卖大衣喽,卖烧鸡喽,卖大衣喽。”
  几个人围了上来:“大姐,你这烧鸡怎么卖?”
  刘大银介绍道:“六块五一只。”
  今天就要回家了,李大银决定把烧鸡降价卖出去。
  “你把这烧鸡打开,我们看看。”
  李留柱在一边把烧鸡打开,肥美的烧鸡一露出来,就有人吞了吞口水。
  有门。
  刘大银眼珠转了转,说道:“我们要赶今天下午的火车,你们要是要两只以上的话,我给你们算六块钱。”
  “六块钱一只?”
  “对,六块钱一只,卖完了我们好回家。”
  “要票吗?”其中一个人问道。
  “不要票。”
  这几个人今天就要回家了,正打算吃完饭去供销社买些特产带回去,没想到就在这里碰到了卖烧鸡的刘大银母子。
  这烧鸡闻着这样香,价钱也不贵,还不要票,买一只回家不是好得很。
  “我要一只。”
  “我也要一只。”
  “我也要一只。”
  买完烧鸡,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指着那件呢子大衣,问道:“大姐,你这大衣怎么卖?”
  刘大银:“一百三十元,不要票。”
  男人把烧鸡递给同伴,他伸出手把呢子大衣拿在手里,看了又看。
  “老郑,这和咱们刚来省的时候,逛供销社你看的那件大衣差不多啊。”
  老郑点点头:“是差不多。”
  刘大银趁机推销:“我这大衣和供销社的质量,款式都一样,这摸起来比供销社的大衣还厚呢。除了不要票,还比供销社便宜几十元。”
  老郑把大衣还给刘大银,问道:“你还有货吗?再拿出一件来我瞅瞅。”
  刘大银:“就剩下这一件了。这大衣的本钱太高,我统共就进了两件,卖了一件,就剩下这一件了。”
  老郑的眼睛离开大衣,还价道:“就剩下这一件了,便宜点。”
  “这已经便宜了,我昨天在那啥大学,就是和工业大学对着的那个大学卖的,一件一百五。今天就剩下一件了,一件一百三,这都已经便宜不少了。”
  “这样吧,一百块钱,我拿走,你也不用带回家了。”
  “那可不行,”刘大银连连摇头,“这一百块钱还不够进价呢,我不赚钱没事,不能赔钱啊。”
  “要我说,你卖一百散,老郑给一百,干脆弄个中间数,一百一十五。”
  老郑:“一百一十五,你卖不卖,要是不卖的话那我就走了。”
  刘大银装作苦恼的样子:“再添一点,一百二吧。”
  老郑:“一百一十五,卖的话我就要。”
  刘大银低头掰手指头,好一会儿才道:“好,一百一十五,要不是我们今天就要回家,这个价格我肯定不卖。”
  老郑从兜里掏出钱来,数了有数,数了一百一十块钱。
  “老郑,你钱够不够,不够我给你添上点。”
  “够了,只不过我买了这大衣就没钱了,你们可得让我蹭饭啊。”
  “蹭饭没事,窝窝头管够。”
  大衣卖出去了,刘大银心情很好。
  本来剩下的几只烧鸡卖不出去她还有些发愁,这下她也不愁了,毕竟一件大衣挣得钱抵得上十几只二十只烧鸡的利润。
  剩下几只烧鸡她也不在意了。
  离家短短几天,家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化。
  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透了,两个孙子已经脱了衣服在炕上了。
  “爹,奶奶,你们回来了。”
  “爹,奶奶。”
  刘大银躲开往她身上蹭的孙子,“奶奶身上凉,不抱了啊。”
  开元开林噘着嘴回到了被子里。
  李三顺从他们娘俩进屋就出去了,去给妻子儿子做饭了。
  刘大银和孙子说了两句话,也跟到了厨房。
  “拌疙瘩吧,省事,还快。”
  李三顺放上水,答应了。
  刘大银在厨房和李三顺说起这次在省城的经历,李三顺一个不小心,手里的柴撒了一地。
  “你说,说什么?”他的话音有些抖:“你说真的,一件兔皮袄换一件大衣?五件大衣,四件卖了一百五,一件卖了一百一十五?”
  尽管知道他俩的话不会被外人听去,刘大银还是压低声音道:“我骗你干嘛?是真的,我卖牛仔喇叭裤和衬衫也赚了不到一百块钱呢。”
  李三顺把柴重新填到灶里,火光把他的脸映的通红:“那什么喇叭裤和衬衫这样好卖,你应该多进几件,在县城卖啊。”
  刘大银用面碗舀了半碗面在盆里,开始拌疙瘩,“你说的我能没想到?这牛仔喇叭裤不好进货,在省城就有人问我买,结果卖完了。那衬衫太贵了,在咱们这个小县城根本就卖不动。”
  李三顺呵呵傻笑:“是我想错了。以后咱们家里做什么买卖,要怎么做买卖,都是你说了算。”
  刘大银抬起头白他一眼:“怎么,不做买卖咱们家里就不是我做主了?”
  李三顺赶紧点头:“咱们家里一直都是你做主,我刚才说错了。”
  水开了,刘大银把锅盖掀开,说道:“明天我去买几斤鸡蛋,咱们去找郭老汉,把兔皮袄赶紧做起来。”
  李三顺:“依我看,不必买鸡蛋,直接提着两只公鸡,比鸡蛋要好,拿起来也方便。”
  做好疙瘩,端到堂屋,两个孙子又穿好衣裳了。
  刘大银解开烧鸡,撕开摆盘。
  “奶奶,烧鸡不卖了吗?”李开元问。
  刘大银给了孙子一人一小块鸡肉,不是他舍不得让孩子吃,因为鸡肉是凉的,她怕孩子吃了会闹肚子。
  “当然要卖啊,”刘大银给孙子一人盛了半碗疙瘩汤,“这是卖剩下的,等会儿让爷爷在卤汤里热一热,咱们明天早上吃烧鸡。”
  开元年纪大,很懂事,手里的鸡肉他没动:“奶奶,我不吃烧鸡。等烧鸡热好了,你再拿去卖,给开林治病。”
  “我孙子真懂事,”刘大银表扬完大孙子,话音一转:“这烧鸡是好几天前做的,时间有点长了,不能卖了,咱们自己吃。”
  开元点点头,低头啃起鸡肉来。
  开林年纪小,奶奶和哥哥的话他听不懂,只知道拿着鸡肉自己吃。
  吃完一块,他还伸手跟刘大银要,“奶奶,肉,肉。”
  李三顺把开林抱过来,“开林,鸡肉是凉的,你不能多吃,来爷爷喂你和疙瘩汤。”
  两个孩子已经吃了晚饭了,李三顺怕他们会吃撑了,给他们盛的都是汤,基本没有疙瘩。
  没疙瘩的疙瘩汤,就当喝水了。
  吃完晚饭,李三顺去刷锅洗碗,妻子和儿子刚从省城回来,肯定累的不轻。
  锅碗刷好,李三顺又点了把火,烧热水给妻儿洗脚。卤汤也熬上,把剩下的几只烧鸡热一下。
  几天不见两个孙子,刘大银实在是想的很。
  “奶奶,糖,糖。”李开林在刘大银怀里来回晃动,含糊不清地问道。
  上次刘大银在省城买回了块糖,开林就记住了。这次刘大银又去了省城,他认为奶奶还会给他带糖来。
  刘大银亲了小孙子一口,慈爱道:“奶奶这次没有给开元开林买糖,等下次,奶奶一定给开林买糖吃,不仅买糖,还买其他好吃的,好玩的。来,亲奶奶一下。”
  开元和开林同时凑过来,在刘大银脸上亲了一口。
  刘大银乐的哈哈大笑,就连身体上的疲累也一扫而空。
  两个孩子年纪小,和刘大银闹了一会儿就去睡觉了。
  刘大银到厨房端了洗脚水,卤汤烧开后把烧鸡放进去,灶下添一把柴,就不用管它了。
  李留柱认床,在省城的好几天都没睡好,好不容易回家了,他也早早就去睡了。
  李三顺和刘大银说着私房话,刘大银把和小张在省城的约定告诉了李三顺,还把买的杂志给李三顺看。
  李三顺坐在炕上翻着杂志,“这上面的人穿的衣裳可真好看,你说咱们把这个男人穿的皮衣做出来,肯定得好卖。不说别的,就是我一个老头子都觉得这皮衣好看。”
  刘大银:“等明天咱们去找郭老汉的时候,把这杂志也带上,让他看看能不能做出来。”
  李三顺翻完一本杂志,又拿起一本,还没翻几页呢,他突然就把手里的杂志扔了出去!
  一张风吹日晒的老脸变得通红:“你买的这是什么东西,这上面怎么会有这么伤风败俗的东西。”
  
第37章 种马文里的炮灰
  
  
  刘大银洗完脚上炕,随手拿起一本杂志,说道:“什么什么东西,这我这不是觉得这上面的衣服好看才买回来的,怎么了?”
  李三顺下炕把扔到地上的那本杂志拾起来,扭过脸不去看它。
  把杂志扔到她怀里:“你看看,这上面都是些什么东西?”
  刘大银嘟囔道:“我看看。”
  刘大银一页一页地翻起来,“这不都挺正常的吗?”
  杂志翻了一大半,刘大银终于知道李三顺为什么脸红了。
  杂志里有一页画着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姑娘,这倒没什么,可她根本就没穿衣服!
  她身上只有两片薄薄的布料,勉强遮住私密部位,这和不穿衣服有什么区别。
  这姑娘拍照的地方好像是一个海滩,周围还有其他人,甚至还有男人,她就不怕别人笑话。
  刘大银赶紧把这一页翻过去,她一个女人看了都脸红心跳,气息不稳。
  好在这本杂志剩下的没有这种照片了,刘大银翻完,把那一页撕了下来,撕碎塞进了炕洞里。
  李三顺终于舒了口气,他出了一脑门的汗:“幸好孩子们没看见,要不多尴尬啊。”
  刘大银:“好了,你别在地上站着了,上炕睡觉。”
  今天的早饭十分丰盛,一整只烧鸡,炒好的鸡蛋,熬得粘稠的小米粥。
  不说大人了,就是两个孩子,吃的也欢快极了。
  毕竟像这样的饭菜,已经好几年没在李家的饭桌上出现过了。
  吃完饭,刘大银和李三顺要去郭老汉家里,临走前,刘大银吩咐儿子:“家里还有几只烧鸡,等会儿你收拾好了,给开元她姑姑家里送去。”
  李三顺去借了自行车,刘大银提着两只公鸡坐在后座,“我上来了,走吧。”
  有了自行车,可比上次步行快多了,也省力多了。
  郭老汉在家里收拾碎皮子,见到老李三顺夫妻来,很是高兴。
  “来就来吧,还带东西干什么?这公鸡我可不留,你们走的时候还得带走。”
  刘大银进屋就说明了来意,郭老汉为难道:“大侄子,不是我不愿意做兔皮袄,实在是心里害怕啊!这要是真的被人抓住,我可得蹲监狱啊。
  刘大银想了一想道:“这样,你收了皮子就到我家来做,对外就说住亲戚去了。”
  郭老汉很心动,问道:“这次要做多少见兔皮袄?”
  刘大银张口道:“二十件。”
  “二十件?”
  “二十件,这次我多给您五块,按四十五一件算。”
  郭老汉在心里盘算,一件兔皮袄除去本钱能挣二十元,二十件大约就是四百元,这差不多就是家里四五年的收入了。
  有了这些钱,大孙子的彩礼有了,小孙子的学费也出来了,还能剩下不少钱呢。
  “好,明天我就去收皮子,收好皮子就带着家伙事到你家做兔皮袄。”
  这次要的兔皮袄多,刘大银又给郭老汉留下了三百块钱的定金。
  郭老汉说什么也不肯把公鸡留下,刘大银把公鸡往地上一扔,李三顺立马蹬起自行车,郭家人想追也追不上了。
  大冬天里,李三顺骑出了一身汗,“大银啊,你说咱们把兔皮袄和小张换了呢子大衣,那大衣的进价也得一百块钱吧,这兔皮袄也就卖给一百多块钱,他肯定不如咱们挣钱。”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