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代文中过日子——牛奶花卷
时间:2021-03-05 10:17:09

  宋红米握起小拳头,加油!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第62章 五十年代小奋斗(24)
  这趟县城之旅有些匆忙,两个黑市要来回跑。
  所以也没时间和精力去逛逛其他的地方。
  不过结果还是很不错的。
  她们买到了九十六斤的稻谷和一百二十二斤的高粱。
  他们是挑着这两个品种买的,因为放的住。
  空间比预想的要能装,二百多斤粮食全部装下了。
  这让宋红米很是惊讶,一度以为空间有长,但仔细观察后就知道是错觉。
  不过这也是好事,以后来买粮食,她们能更方便一些。
  今天最大的成功除了买到比预计多的粮食,还有柳宵哥和两个二道贩子联络上了。
  让他们帮忙买粮食,以稻谷为主,在二百斤以内,一斤加价一分钱。
  因为这次县城之旅,柳宵和宋红米都觉得在未来这段日子,粮食不难买,所以就加了量。
  但也很节制,并不算惹眼。
  她们也有要求,必须达到公粮一等的品质。
  这个要求不算高。
  多数拿来黑市卖高价的粮食都是老百姓精挑细选的,不好的都留给自己吃了。
  老百姓就是这么淳朴。
  ……
  拥挤的牛车上,宋红米紧紧靠在柳宵哥身上。
  还是忍不住摇摇晃晃,更难受的是屁股,硌得慌。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通公交。
  在不平整的道路上,坐没有减震的牛车,绝对不是个好体验。
  宋红米眯着眼睛蜷缩着身体,心里却在算账。
  今天买了小一百斤稻谷,都是九分钱一斤,高粱四分钱一斤,花了不到十四块钱。
  钱并不多。
  但是考虑到两人能承受的重量,每次也就三百斤的样子。
  这么一算的话,即使顺利,她们俩也要再去县里或者市里四到五次。
  还是人手不够啊,要不然哪会那么麻烦。
  可这件事真的是太过于机密了,她们连亲人都不能说,何况是外人。
  “冷么,你把手□□兜里。”柳宵怕她冷到。
  宋红米摇头,抬头看了眼已经西斜的太阳,现在差不多下午四点多的样子。
  这么大太阳哪里会冷,只不过秋风起来了,让人有些冷意。
  加上窝在一小块地方,动弹不得,血液循环变慢,自然会觉得冷。
  好在很快牛车就到了镇上,她们是从镇上坐的车,这里也是终点站。
  “嘶…”宋红米感觉腿都不是自己的了,又麻又扎。
  赶紧使劲的跺跺脚。
  “哪里不舒服?”柳宵上前关切的问道。
  “腿麻了,没事,已经好了。”那个难受劲已经过去了。
  “那走慢点。”柳宵扶着宋红米的胳膊。
  “没事了,我们回去吧。”现在应该有五点多了。
  她们能在六点前赶到食堂吃晚饭就没事。
  秋收这段时间,食堂的吃饭时间改了。
  早上吃的更早,晚上吃的也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让人们多干活。
  早上吃完早饭尽快下地,晚上吃完晚饭,趁着有劲再干一波儿。
  “柳宵哥…”宋红米扯了扯柳宵的衣袖。
  让他看向右手方向。
  一个身穿僧袍的云游老和尚。
  “怎么了?”柳宵有些不解,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宋红米反应过来,如今还没到po四/旧的年代。
  “柳宵哥,我有一个好主意。”宋红米说完吃吃的笑了。
  如果成功,她和柳宵哥就不用那么难了。
  ……
  秋收期间,人们都不回家吃饭,就在食堂附近,三三五五的蹲在墙角吃了,然后直接靠着墙或者眯一会或是唠唠嗑,放松一下。
  都太累了。
  为了不把人累垮了,这几天的伙食意外的好。
  虽说不是顿顿有肉沫,但是粥干了很多。
  里头不只有野菜,还有蘑菇、地瓜、萝卜、土豆,白菜,几乎是大乱炖。
  不错味道真不错就是了。
  “各位施主,可否给老僧一口清水,阿弥陀佛。”老僧双手合十,口念佛号。
  后面跟着一串小尾巴,都是看热闹的小孩子。
  “二狗子过来!”
  “小安过来!”
  ……
  小孩子都被长辈叫了过去,怕招惹老和尚不快。
  宋大伯不在这边,但还是有人拿着碗给老和尚去倒了水。
  人们爱看热闹,又没到上工时间,大半个村子都围了过来,互相小声的嘀咕着。
  跟看西洋景似的。
  老和尚神态自若,颇有大家风范。
  宋大伯端着水碗出来了,估计是有人特意去告诉他了。
  “大师请喝水。”宋大伯很是客气。
  “大师不敢当,不过云游一老僧尔,谢过施主。”老和尚接了水,喝的很快,一碗水喝净将碗递了过去。
  “大师可还要?”宋大伯又问道。
  老和尚摇摇头,双手合十,再念佛号,“阿弥陀佛,上天有好生之德,老僧不白喝施主的清水。送给大家一句话,天灾生,三四年,粮食重于天。阿弥陀佛。”
  老僧说完这几句话,转身就走,毫不拖沓。
  身姿矫健,一点不像个老人。
  剩下的村民还有懵逼中。
  有些是没懂,有些懂了是不相信,或者是不愿相信。
  “那老和尚啥意思?”有人忍不住,大咧咧的问了出来。
  场面一下子有些炸了,乱糟糟的。
  “都闭嘴,别叨叨!”宋大伯喊了声。
  人们声音小了些。
  “谁还记得老和尚说啥?”宋大伯看向四周。
  “天灾生,三四年,粮食重于天。大师这是在警示咱们啊!”说话的是村里的老辈,平时眼瞎耳瘸的,没想到这次居然记得清清楚楚。
  “三叔公,你说这啥意思?”宋大伯其实已经明白了,但是他不敢说。
  三叔公已经七十多了了,驼背的厉害,牙都掉半口了,这时候却是激动的直抖,“这是在告诉咱们,要闹灾了,得存粮食。这是咱们的福报啊,一碗清水换来的救命消息,这事谁也不许往外说。”
  “能是真的么?”有年轻人提出了质疑。
  有的人家指望着,秋收过后分了粮食卖钱娶媳妇呢。
  三叔公冷哼,“不要命的就别信!”
  就有老人开始讲古了,讲保家仙将黄大仙。
  ……
  宋家,夜晚。
  宋小弟好不容易集中精力将作业写完了,迫不及待将他中午看到的听到的复述给宋红米。
  “小姐,小姐,你说那老和尚说的是真的么?”宋小弟的语气里满是怀疑。
  宋红米垂着眼眸,“我倒是希望他说的是假的。”
  可很多事都是不会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的。
  拍拍宋小弟的小脑袋,“不管真不真,和你关系都不大,天要塌下来,也有高个子顶着,睡觉去吧。”
  “我还不困呢!”宋小弟表示还能聊五毛钱的。
  “可是我困啦,明早还要早起呢。”宋红米不合作,不顾宋小弟的抗议,直接将人推出去了。
  有啥好说的,她才是总编剧。
 
 
第63章 五十年代小奋斗(25)
  她是总编剧,但也不确定结果如何。
  就像她和宋小弟说的,她希望是假的。
  但为了她和柳宵哥为了家人,有些事不得不做。
  最初的时候只有他只想到她和柳宵哥两个人。
  后来利用报纸又说服了双方的家长,确切的说是宋爹宋母和柳爹他们三个。
  这次这场戏却是唱给全村或者是附近村子的。
  她知道仅凭老和尚一句话,不可能让所有人的都相信,但是这边儿人还是挺信这个的,至少在po四/旧之前是挺信的,特别是村里这边爱讲古的老人们,对很多事情是坚信不移的。
  她也是在利用这一点。
  而且她还知道,越不让往外传,消息传的就更快。
  这事情一旦传出去,就会被夸大,变得更加神叨。
  宁可信其有的就会更多。
  这也是她的打算。
  她其实性格自私,一点也没圣母的意思。
  就是今天做的事情为了也是她和柳宵哥的家人。
  就拿她娘来说,娘家是车圃子的,如果一旦挨饿,她姥要饿死了,这时候她家有存粮,借还是不借?
  灾年可不是一年,她家粮食又有多少,能借几回。
  所以还是那句话,还得靠她们自己。
  如果灾年没来,咳咳…反正老和尚已经云游远方了。
  也背不着锅。
  之后的几天,虽然还在秋收,但是关于老和尚的传闻就没断过。
  宋红米认为时机成熟了,找了个机会和宋爹宋母谈谈。
  她也发现了,随着她成绩一如既往的不错,在家里的话语权增加了不少。
  这是个好现象,不是么?
  “爹、娘。”宋红米进了东屋,“我有点事。”
  好不容易甩掉小尾巴,得赶紧关门。
  “有啥事啊?”天天死累的,宋母脾气不咋好,不过还是询问道,“是不是要钱买本子、笔啊?”
  说完就要掏兜。
  宋红米摆手,“我不要钱。爹娘,我是听小弟和我说了老和尚那事,前几天我没说什么,因为我也是半信半疑的,不过今天我看到了这个。”
  宋红米拿出一张旧报纸,“爹娘,你们看,这报纸上说了甘肃那边已经闹灾了,说是地都裂开了。”
  在老百姓眼里,这报纸就是权威。
  宋红米也是知道这招儿好使,频频使用。
  宋爹表情有些凝重,接过报纸。
  “孩他爹,还真事啊?”宋母不认识那么多字,不过也凑了过去看。
  因为看不明白,更着急。
  “嗯,是挺严重,上面有图呢,地都裂开口子了,这是大旱了,这样还指望啥收成。”宋爹摇头叹息。
  宋红米趁机劝说,“爹、娘,趁着今年收成不错,咱们要好好准备啊,真要是…那粮食就是命啊。如果明年没事,大不了再卖,粮食又不会长腿跑了。”
  宋爹直接拍板,“今年也没啥用钱的地方,粮食先不卖了。”
  “孩他爹,你说我是不是该回趟车圃子?”宋母很是犹豫。
  “肯定要去啊。娘,你不但要去,大伯娘、三婶,你都应该去说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不然真闹灾了,他们一点粮没留,回头肯定要去大伯、三叔家借的,都借了,饿肚子的就是我大伯和三叔了。”宋红米怕挨骂,没敢提宋母。
  宋爹掏出卷烟,在油灯上点着,“那我还得和大姐、二妹说一声。”
  宋红米知道宋爹说的是宋大姑、宋二姑。
  去年在大伯家见过,对她们这群晚辈挺好的。
  “那就要尽快,我听我同学说,有的大队已经秋收完毕,已经在送公粮了。”宋红米催促道。
  “这哪走的开,你大伯不给假啊。”宋母埋怨着。
  宋爹抽了口烟,“明个我和大哥说一声,咱们也不差多少了,今年天头还算正常,也没看出来会提前下雪,愿意请假的就给,反正请假没工分。”
  为了鼓励大伙努力干活,秋收的工分都是上涨的。
  宋母嘟囔了句,“咋点子这么寸,说好明年给老大找对象的。”
  “娘你可要慎重,这可不是多双筷子的事,万一对方娘家没有粮食来借,咱借不借。”宋红米忍不住吓唬了宋母一句。
  在心里对着宋大哥倒了句歉,看来他还得多打几年光棍。
  不过就是三年后,宋大哥年纪也不大,不耽误什么。
  能做的她都做了,当晚宋红米睡了场好觉。
  第二天学校,关于老和尚的事情居然有人在说了。
  版本还是不一样的,讨水喝还是有的,可是后续改编了,变成了老和尚一步几里,两三步人就不见了。
  宋红米一点不奇怪,说不定哪天这老和尚就三头六臂了呢。
  中午,二班教室。
  宋红米正在吃柳宵哥夹给他的茄子干。
  “我爹想去黑市买粮食呢。”柳宵突然开了句。
  “觉悟这么高?”宋红米有点惊讶。
  柳宵扯扯嘴,“我家情况特殊,我家八口人,挣工分才两个,剩下的都是孩子,我爹还不是那种能干活的,一天七八个工分就多说了,之前分的粮食就不怎么够,好在以前家里存了一些,现在早就不剩了。”
  宋红米一想还真是,他家以前地少的时候,几乎都是他后娘干,柳爹在外边儿卖手艺挣钱。
  现在田地都是集体的了,靠挣工分了换粮食,他后娘就是满工分,一年到头也换不了多少粮食。
  他家也六个孩子呢,真心不少。
  她们家也是八口人,六个孩子,可是能挣工分的却有四人,而且宋爹宋母都很能干。
  这么一对比,柳家是有点惨。
  “那柳爹手里有钱么?咱们其实用不了太多,可以以你爷爷为借口拿一部分给他。”宋红米算过,她们买一千多斤粮食,即使加价够买,也就一百多块的样子。
  这还是都买稻谷,要是买高粱这种粗粮,价格更便宜。
  所以她们手里的钱还剩下绝大部分。
  不得不说,如今的钱真的是值钱。
  柳宵并没说不要,“那我回头套套话,要是他那真没有的话,就借他一百。”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