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真正的大商人,背后一般都有人支持,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这些世家的产业,他们意识到了纺织技术的进步,如今的产量还能够保证他们的利润,但是利润就会大幅度下降,而若是以后,李悦用先进的技术提升了产量,将价钱再打下去,他们不光赚不到钱,到时候就还要亏本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不着急才怪呢!原本想要借着这次弹劾逼迫李悦交出新式纺织机,哪知道那几个御史这般没用,直接就被李悦说得哑口无言。他们能怎么说,难道说那些地里面刨食的泥腿子就是贱民,就是黔首,那里配得上民这个称谓,唯有他们这些士大夫,才是真正的民。这种事情,哪怕他们心里头是这么想的,也不敢说出来啊!下面那些百姓别看平常的时候逆来顺受,老实得很,但是真到了那个关头,说不定就有许多陈胜吴广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了!
李悦这番大获全胜,几个世家出身的官员心中憋闷,又有些后悔,早知道这位这么难搞,当初就该好声好气上门商量,而不是欺负李悦年纪小,见识不足,就想要直接以势相压,这下好了,就算是对方有意分享,之后他们也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行。
退朝之后,一部分人看起来脚步有些沉重,他们得回去想想对策,其他一些原本就是看热闹的,还有想要到李悦这边来套近乎的,谁都不是傻子,在这种丝绢就能当钱花的时代,新式的纺织机就跟印钞机一样,时时刻刻在印钱呢!
而李悦呢,还没想好该怎么坑那些世家一把,李治身边的内侍就小跑着过来找人了。
第55章
李悦不是不想推行新式纺织机,主要还是不想现在就推出。还是那句话,现在粮食产量实在是太低了,一亩良田,一年出个三四百斤的粮食,那是了不得了,像是寻常的土地,也就是两三百斤。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保持相当数量的耕地,才能够保证大家不会饿肚子,另外还得储存足够的粮食用于应对之后的危机。
大唐开国这么多年来,其实是占了隋朝不少光的。别的不说,隋朝虽说得国不正,但是也正因为没有经过太多的战乱,这才有了开皇之治,财富积累了很多,就算是败家子杨广也没真的败完,别的不说,大隋六大粮仓,兴洛仓、回洛仓、黎阳仓、广通仓、河阳仓、常平仓里面储存的粮食就是个天文数字。贞观年间,天灾人祸不断,之所以能够支撑下来,没造成太大的灾难,就是依仗了隋朝留下来的大量存粮,哪怕是陈粮,也是能填饱肚子的,没让那些因为蝗灾,旱灾导致颗粒无收的灾民饿死,或者是饿到极致,直接举旗造反。
事实上,那些粮仓里面的粮食其实到现在都没吃完,不过,这都好几十年过去了,里面的粮食多半也不能吃了,以后可就没有贞观年间的好事了,大唐不管是想要应对各种天灾,还是想要对外用兵,都得再次储存足够的粮食才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农田为桑田那是绝对不行的。所以,新式的纺织机,绝不能用于纺织丝绸,唯有西北那边种出大量的棉花,李悦才肯将新式纺织机拿出来。
李治喊李悦为的也就是这个,李悦也没故弄玄虚,而是直接说了自己的考量。那些世家为了利润,是不会考虑百姓的死活的,他们反正家里存粮很多,遇上灾荒的时候,还能发一笔横财。丰年还好,总能勉强保证不出问题,可是江南那边却不是什么常年风调雨顺的地方。就像是黄河这条母亲河脾气一向暴躁一样,江南那边长江其实也没好太多,就算是长江没什么动静,但是江南雨水很多,这年头还没有经过更加深入的开发,因此,水患非常频繁。而且农忙的时候,若是遇上一场大雨,收回来的粮食发了芽,长了霉,那也就不能吃了。偏偏赋税又不能少,到那个时候,没有存量的百姓难不成跟蚕一样去啃桑叶吗?
李治点了点头,到了他这个身份地位,自然不会仅仅考虑经济上的问题,没错,若是纺织行业非常兴盛,朝廷的确能够收到更多的赋税,可是,遇上灾年的时候,赈济那些灾民,花费的只会更多,这笔账李治还是会算的。
为什么大唐一直以来能够保持政局平稳,有一个原因就是粮食价格一直很稳定,哪怕是贞观年间灾年的时候,有着隋朝那会儿的底子,哪怕粮食价格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也没贵到大家都吃不起的地步。反正灾民又不需要吃新粮,只要粮食没发霉,就算是口感差一点又怎么样,真要是到了那个份上,别说是陈粮了,麸糠都吃不上,只能去吃土了。
李治还是晋王的时候,也是遇到过一次蝗灾的,因此,他对于这些事情其实很敏感。那时候真的是多灾多难,李治对此自然很有危机感。那几个常平仓的粮食如今都消耗得差不多了,贞观年间可没补充多少,他上位以来,好在没有出现太严重的天灾,因此,一直命地方官府就近将常平仓里面的陈粮取出来,换上当年的新粮,但是比起隋朝那会儿粮食满仓的盛况,如今还是差远了。李治心里头还有点野望,他当年做太子,李世民亲口说他仁懦,不似人君,做了皇帝之后,下面依旧有许多臣子不把他放在心上,对他有些轻视。因此,李治早就暗中发誓,一定要做出几件大事来,让他老爹知道,自个这个皇帝做得很好,有的地方比他还强!
比如说高句丽,自家老爹一直对那里耿耿于怀,晚年还亲征了一趟,最后终究还是未尽全功。除此之外还有吐蕃,同样是个麻烦的地方,那边仗着是高原,大唐军队不适应那里的气侯,一直对大唐不怎么尊重,时常挑衅,当年李世民不得不选了李孝恭的女儿封为文成公主嫁过去和亲,结果后来才知道,松赞干布是有妻子的,也就是说,大唐陪嫁了大量工匠典籍过去,结果自家公主就是混了个名义上的王妃待遇,简直是欺人太甚!
而这些年来,吐蕃也没怎么消停过,可惜的是,李治虽说有心,但他在朝中威望不足,自然不能随便下决定。
不管是打哪里,后勤都很重要,总不能让将士连肚子都填不饱就去打仗。所以不管是为了民间保持稳定,还是为了长远的未来,耕地都是不容有失的。
“只怕他们不会这么轻易罢休!”李治喝了一口茶汤,眼睛微微眯了起来,然后说道。
李悦却是捧着一杯蔗浆,也不喝,只是说道:“丝绸产量不能随便增加,那就增加质量好了!”
如今的纺织技术虽说已经很强了,像是后世常有人说如今的纺织技术如何如何,比如出土的丝绸如何轻薄,一件衣服不足50克云云,李悦还记得上学时候历史书上说唐朝某位宰相穿了20多层衣服,还能看到身上的痣。
但是丝绸做得轻薄也未必都是纺织技术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现在的蚕丝纤维本来就比后来的纤细。
实际上纺织技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已经是宋朝以后的事情了,像是后来的刻丝,云锦,在技术上绝对是达到了某种巅峰。而唐朝这会儿,还是差了点意思。
别的李悦搞不清楚,但是云锦的纺织机李悦还真的见过,后世他去金陵旅游的时候参观过江南织造府,看到了那个足有一个屋子大的纺织机,云锦的纺织技术复原出来之后,他还见过云锦的纺织演示,回去之后还专门查了相关的资料,虽说如今有些细节方面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但是造出来看看,也就知道哪里有问题了,而这个,倒是可以拿出来震惊那些世家一波。
云锦一年都织不出多少,就算也需要高档的蚕丝,但是需要的也就是那么多了,所以,不会倒逼山东江南那边大肆养蚕,这就足够了。
“其实最好还是想办法提升粮食的产量!”李悦说着便感叹起来,粮食卖不出价钱,经济作物才挣钱,土地兼并又是很难避免的事情,所以,那些大地主为了更高的利润,自然会大肆种植经济作物,横竖怎么着也饿不到他们,最后倒霉的还是底层的小民。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李治还是武皇后其实都明白,但是精耕细作这么多年,粮食产量其实已经固定了,再怎么折腾也上不去。李悦上辈子学的也不是农学,就算是知道杂交水稻,但是隔行如隔山,对于这玩意怎么杂交,李悦就两眼一抹黑了。不过,李悦倒是隐约记得,似乎唐朝的时候,南方已经开始引进占城稻了。
想到这里,李悦不免询问了起来。
结果李治一脸茫然:“占城稻?”
李悦回忆了一下,同样有些不确定地说道:“我也是听岭南那边来的商人说的,说是安南那边一个叫做占城的地方,出产一种早稻,好像成熟期比较短,产量也不错,安南那边可以一年两熟,甚至条件允许的话,还能三熟。”
李治一听便上心了,现在大唐还只是一年种一季粮食,在小麦或者是稻米收割之后一般就只能荒着,而若是能一年两熟,那也就是粮食产量能翻一番,就算是翻不了一番,一亩地多收一石粮食,那也是赚的,所以这件事还真是要上心了。
李治很快下了决心,准备让岭南那边去打听占城稻的消息。如今岭南其实还掌握在冯家人手里,好在冯家还算是安份,或者说冯家在岭南也不是一言堂,那边本来就有许多土人,冯家无非就是借着朝廷的任命占了个正统而已。他们若是有别的心思,朝廷派几个说客,就能鼓动那些土人跟冯家对着干。再说了,自从大唐掌握了制糖技术,岭南对于大唐来说就不再只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了,那里就是聚宝盆。因此,这些年,朝廷也在往岭南掺沙子,免得岭南那边割据,大唐少一大财路。
岭南与安南那边接壤,他们那边派人过去轻车熟路,还能减少水土不服,降低瘴气的影响,毕竟岭南自个环境也差不多。
“若是真有此事,十五郎,你就又为大唐立下一功了!可惜你爵位已经到顶了,朕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封赏你了!”李治说得很是真心实意,他这会儿是真的有些遗憾,李悦名义上不是自己的儿子,如果是的话,他倒是个做太子的好人选。
李治说者无心,李悦却是吓了一跳,妈耶,不带这样的,就算是对历史不太了解,但搞到封无可封的就那几个人,有哪个有好下场了,接下来,自己是收着点,还是多找一些利益同盟呢?或者自己该找好退路,实在不行就跑西域去自己折腾?
第56章
李治对于李悦明显的偏袒已经让朝臣麻木了,有的人能够理解,毕竟,李悦一个先帝的遗腹子,对于李治来说,其实就跟自个儿子年纪差不多,对自己丝毫没有威胁不说,还能够作为他善待兄弟的牌面,再说了,李悦还很能干,封地被打理得红红火火,还给皇家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这种兄弟,放在谁家大家都喜欢啊!
许多人已经意识到,想要将李悦解决掉,大概也唯有说他谋反了!但是世家那边,要的又不是一个死掉的李悦,毕竟,李悦手里头藏着的好东西太多了,大家都眼红呢,真要是将李悦干掉了,然后呢?要么李悦将那些东西都毁了,要么都落入皇家手里,有他们什么事啊!
这般一想,他们顿时就有一种狗咬刺猬,无处下嘴的感觉,只能是望而兴叹。
他们倒是想要偃旗息鼓,也得看李悦愿不愿意答应,李悦从来不是什么会闷不吭声吃亏的人,他上学那会儿,班里有人不知道从哪听说了他父母离婚,自个一个人住的消息,肆无忌惮地嘲笑他的没人要的孩子,还撕他的作业本,在他的座位上倒胶水,将他的书包丢到垃圾桶里。然后,李悦就直接将那位直接拖到了卫生间,按进了洗拖把的水池里面,把人呛得死去活来,从那以后,就再也没人敢在他面前叽叽歪歪了。而且,他学习成绩一向也不错,老师也是比较偏袒他的,所以虽说那个家伙还告到了老师那里,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你没事招惹我,我就得给你好看!那几个御史不过是推出来的小卒,李悦要动就要动幕后使者。
因此,从宫里回来之后,李悦就叫来了李洽,告诉他先准备一下,接下来有事情让他做。李洽听得顿时摩拳擦掌起来,他自从跟了李悦以来,那真的是赚得盆满钵满,他如今已经看不上铜钱了,他已经将铜钱都换成了金饼,每每看到那些黄橙橙的小可爱,李洽就只觉得各种神清气爽。这让他在家族里面的地位也变得高了许多,毕竟,他老子再能捞钱,那也是得帮人办事的,而需要找他办事的,有钱的固然有,但是一次出个千贯左右了不得了,而这一年到头,这样的事情也没几桩。而李洽呢,在李悦那里做的是大宗货物的买卖,而且,为了能够做成这些买卖,那些部族的首领还会偷偷给他送礼。
李洽深得他耶耶的真传,都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之前的时候,他坑的都是草原上那些异族,如今嘛,李悦就打算借李洽的手,好好坑一坑这些世家。
世家并非无懈可击,一般情况下,体量越大,其实破绽越多,只不过因为体量大,所以他们抗风险能力也很大罢了。
但是,李悦又不是想要一次性让他们破产,无非就是给他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之前无论是科举,还是逐步起步的工业化,其实也不过就是软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虽说他们能够感受到这些对他们带来的冲击,但是呢,暂时对他们其实还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李悦如今就想要在世家身上割一波韭菜,那么,自然是玩一玩奢侈品。
李悦就藩之前就让庄子上研究玻璃的事情,这次回来发现居然已经有了相当的进展,虽说制作出来的玻璃还是带着一点绿色,但是透明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也能做得比较大。李悦之前就跟他们说了,可以通过吹制的方法塑形,等到李悦回王府的时候,就见到了各种造型的玻璃器。
不过,李悦也没指望玻璃一下子就能打出名声,卖出价格来,毕竟在中原,玻璃器其实是作为玉器的补充,这玩意比玉石还要脆一点,另外也没有软玉那种温润的手感,因此,一直以来,价钱其实一般。李悦又不是什么营销鬼才,能够将玻璃的价钱炒作上去,但是玻璃不行,镜子行啊!
有了玻璃,做镜子那就变得非常简单了,银镜反应了解一下?不过,这会儿弄什么氨水,硝酸银也有点麻烦,不过,可以用水银嘛!把锡箔贴在平整的玻璃上,往上倒水银就行,虽说操作过程可能有毒,但是也不是不能避免,比如说做好一个相对密封的容器,用玻璃做底,然后从预留的注水口往里面倒水银就行,当锡箔贴好之后,再从另外一个出水口将水银倒出来,再将做好的镜子取下来就行。效率可能第一点,但是李悦也没打算一开始就制作多少面镜子,毕竟,为的是坑钱呢!这样的镜子没有银镜反应搞出来的折射能力强,但是要比铜镜强得多。铜镜虽说打磨好了之后,的确也是光可鉴人,但是终究有着铜那种昏黄的光,显得比较朦胧,而且也很难分辨颜色,某种意义上来说,铜镜的反射小国甚至不如一盆平静的清水。
李悦直接叫人将玻璃切割成各种形状,再找了工匠配上各种漂亮的镜框,然后,就开始了玻璃镜制作过程,不过是几天的功夫,一大批的水银玻璃镜就做好了。
李悦选了一些,摆在书房里,李洽进来之后,就被镇住了,他几乎是难以置信地看着摆在那里的那些水银镜,看着里面清晰的身影,只觉得心神俱醉:“殿下,这,这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