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真夫妻——东边月亮圆
时间:2021-12-08 09:49:04

  可她觉得自己有事,娇滴滴叫唤两声,就想改天再来。
  先不说今儿一切安排妥当,兴师动众都搞下去了,就为她一人,她哪来那么大的牌面,再说她就是故意的,打好几天前就放出风声来,要跟赵秀云别苗头——因为觉得大家都是刚毕业进来的,凭什么台长只对她委以重任,拉拔得好像她就是领导似的,呸,大家可是同级。
  场面一下子僵住,赵秀云脾气上来,问说:“你确定你上不了了?”
  韩月玲两道好看的眉毛蹙在一起,眼泪要掉不掉,说:“我都走不动了。”
  就这可怜样,再说下去好像别人是什么黄世仁一样,不就是想让她拍不了这节目嘛,最好换成她提议的内容。
  有本事说服领导去,吴台长可不是好糊弄的,跟她来这套。
  赵秀云生气的时候反而笑得出来,说:”行,小张,麻烦你送月玲去看医生吧,别有点什么事就不好了。”
  韩月玲觉得她这反应不对,试探性说:“都是我耽误大家进度了,改天再来拍我请吃饭。”
  还改天,赵秀云瞥她一眼说:“不用,今天拍完就好。”
  不就是漂亮脸蛋,谁没有啊,她也就输在不够年轻,但年轻的时候她可是正经在广播台念过十年报纸,素质过硬,主持过的大小联欢会、领导讲话不知道多少,老家公社的台柱子,也就是来沪市以后生疏,顶一阵还是够用的。
  想给她难看,还嫩着点。
  赵秀云跟几位同事交代几句,快速到边上的百货大楼去,虽然带的钱不够,但有单位工作证和手表压着,赊欠一下还是够的,要不是她今天穿的不合适,家里一下子也没有更合适的,就不花这个冤枉钱了。
  其实她平常穿衣打扮都图方便,大家看着虽然也觉得是个漂亮人,但到底没有年轻时抢眼,现在新裙子这么一穿,头发编两辫在脑后,描上口红和眉毛,比韩月玲多一分平易近人的美。
  哪怕是摄像大哥都得夸一句,跟菜市场是太搭了,主要是气质上。
  稿子都是赵秀云亲手写的,要问哪些她是倒背如流,不过只有问题是定好的,小贩们怎么答就不可掌控,这时候就很考验临时反应。
  韩月玲没走,这会她倒能站得笔直,恨不得冲进镜头里把人拽出来,只是心知绝对不能这么干。
  气吗?气死是最好的。
  赵秀云也不是好惹的,引导着人家说出几个在菜市场摆摊的好处,也是跟管理处商量好的。
  其实现在抓得不严,主要是针对那些乱摆放摊子,处罚比较重,有的人是哪里人多去哪里,才不管你能不能摆,垃圾随地丢,既影响交通,也给官方也造成很大的麻烦。
  她面容亲切,接话恰到好处,主要还是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大家,这节目的初衷也是反映、解决问题。
  一天下来,同事里一位大哥就说:“卖点菜也不容易啊。”
  都是郊区公社的菜农,凌晨四点就得起来摘菜出门,舍不得搭车,也没有车,挑着担全靠腿走,早来能抢到靠进门处的好位置,晚来就抢不到。担子不占地方,象征象征就收个一毛五分的管理费,也有人家是牛车、马车拉过来的,牲畜不许进城,也得从不让进的地方挑过来。
  大家生活过得不容易,这期还有点配合首都发文,鼓励大家靠劳动致富,做新闻的人就得宣传政策。
  现在可不兴什么剪辑,拍什么就得是什么,一卷片子多贵啊。
  赵秀云一句错词漏词都没有,几次小贩们把话题绕到十万八千里外,还是她给拽出来的,好像天生就会跟人聊天。
  反正她是表现良好,静待播出,只有韩月玲被吴台长骂个狗血淋头,要不是等着她做主持人,早就被卷铺盖走人了。
  就这样,韩月玲还觉得委屈,四处宣传赵秀云是怎么抢走她上镜的机会。
  真是什么话都给她说尽,赵秀云才懒得管,还说:“要是她到时候不想主持,我也可以顶上。”
  这话一出,韩月玲想再起幺蛾子的心被按下,到底还是老老实实把第一期节目拍了,是直播,一点事情也没出。
  赵秀云全程盯着,心里总算是松口气,只期待着明天的反馈,才能知道这第一步迈得好不好。
 
 
第230章 播出   第三更
  要说本地台开播这件事, 广播还是帮着宣传过的,感兴趣的人还是会调到频道看一眼, 毕竟是新鲜事情,大家还是爱凑热闹。
  要说开场也没啥不一样,正儿八经地讲话,倒是女主持难得的漂亮,名牌上写着韩月玲,倒叫人多看几眼,寻思能搞出什么花头来。
  开场第一条新闻是关于鱼的。
  沪市靠江, 甭管什么季节,码头上五六点总是有人想赶头一船捞出来的鱼, 觉得新鲜,对菜市场的鱼没那么喜欢,大家倒是更多买肉蛋菜。
  赵秀云一开始主要是想帮他们宣传一下, 其实菜市场里卖的也是活的,都是比散客们更早,从渔船批回来的。
  有一位卖鱼的摊主姓黄,前好几天收到通知, 就张罗起来,居然在菜市场架锅烧油,现场做一个红烧鱼片,非要节目组的人吃, 还打包票说:“老黄家祖传的烧法, 味道一绝,来买鱼的都可以学啊,现给你们做也行。”
  是为把生意做大,啥都顾不上了。
  闻着味道是真的香, 毕竟人家都做了,赵秀云就寻思尝一口,还别说,摄像机里头,她眼睛蹭地亮起来,一点不带作假说:“非常好吃。”
  表情太有说服力,有的吃饭晚的人家,看着电视就拍板说:“哪个菜市场,明天我也问问去?”
  毕竟在哪买鱼不是买,能顺道学个菜回来也行。
  在家看电视的一家三口早在妈妈/媳妇拍节目那天吃过了,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实在是味道香,一般饭馆里头卖的根本比不上。
  苗苗还有点回味地砸吧嘴说:“爸爸,我们明天能吃鱼吗?”
  方海只盯着媳妇那点笑容看,说:“行,给你买。”
  很快就是第二条,是关于鸡蛋的。
  这条新闻比较巧,正好赶上人家在吵架,闹着非让电视台的人主持公道。
  卖鸡蛋的,有的论斤,有的论个,总价钱上其实差不离。
  有位大姐是按个买的五分钱一个,回家一称,八个鸡蛋只有三两,一般十个鸡蛋一斤,她就觉得自己买亏了,非要来找小贩理论。
  小贩觉得自己是明码标价卖——价钱还不是她定的,现在都是统一价,得和各国营单位持平,顶多是不收票可以贵个几分几毛,但要想有生意,基本都卖得差不多。
  而且像她这样论个卖,那可一个一个都是买家亲手挑走的,买的时候不说,回过头又来找,讲句难听点的,她怎么知道还是不是她的鸡蛋。
  反正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赵秀云没帮着调解,倒是市场管理处的人上场。
  因为前些年种种原因,执法人员的名声一向不太好,外间其实都在传他们私下还收“保护费”,其实根本没有的事。
  毕竟受贿十块钱就得去劳改,几乎是一举报一个准,谁也犯不着啊。
  这次节目也是替他们正名一下,人家下大力气配合,务求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连今儿出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的。
  两个字,精神。
  腰板挺直、眉目有神,好家伙,事主架都不吵了,就盯着小伙子看。
  现在哪家的电视不是一堆人围着看,那叫一个议论纷纷,有的前头看吵架就直吆喝,都是大马路上有什么热闹都要去凑的主,恨不得人就在现场,都赶上看《铡美案》的劲,想进里头给断案。
  谁看电视看得像今天这么热闹,一传十,十传百,尤其是最后还有本周菜市场价格播报,大家听得聚精会神。
  这也是刚想出来的办法。
  主要为了方便市民,毕竟现在大部分东西还是凭票买,菜市场的东西又不要票,价格总会给定得高个几分几毛的,还得按季节定,再赶上门路广些的,卖本地不太有的水果蔬菜。
  总之菜市场是很便民的地方,也让大家别再在菜站、肉站大排长龙。
  现在什么消息都不方便,靠口口相传,菜市场虽然大,从头转到尾什么都能卖上,但有的人先入为主就觉得私人的东西贵,平常根本不往这边来。
  也导致什么巷子口、家属院门口的无证小摊贩猖獗,其实卖的价格都一样。
  而且流动摊贩,哪有官方的有保障,可以说市里几大部门,都为如何响应政策鼓励个体经营,又最大程度上不要影响城市的方方面面,做最大的努力。
  这期节目可以说目的达到了,不管是各部门还是电视台,只看第二天的讨论程度就可知。
  方海还想去买鱼吃,鱼骨头都没轮上。
  反而是媳妇下班提回来一饭盒满满的鱼片,说是人家特意送到电视台的,一句话没说撒腿就跑。
  台长想着“开门红”,本来要张罗着吃饭,索性去把钱结了,当作福利发下去。
  跟同事吃哪有跟家里人吃得香,赵秀云饭盒盖子一掀开,说:“吃吧。”
  给她的最多,毕竟她是负责人,军功章占一半不过分,倒把禾儿炒的菜给剩下——她也不是天天有空回家做饭,比妈妈还忙,正赶上今天有时间。
  赵秀云吃过饭把剩菜喂给小黄,算起来它也是四岁的大狗,养得好,不知道多威风凛凛。
  脑袋自发凑到主人手下,想着让她摸摸。
  赵秀云给他顺顺毛,这才进屋。
  他们节目这个月只每周一期,毕竟领导也得看看反响才好决定,现在是连第二周的主题都想好了,只得定稿定镜头。
  这些事情,可比从前做纸媒讲究,尤其是纸上的东西能改,拍出来的东西可不能,得一次性过,不然就是浪费,经费有限得很。
  赵秀云其实早有想法,比上一次写得快,毕竟她一直很自信节目能一炮而红。
  大家的娱乐太少了,老看中央台也会腻,是时候有点新鲜的东西出来调剂,将来的趋势绝对是本地台越来越多,和广播台一样。
  她就是看准这个,才一头扎进电视台,想在这里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大家说的“昏了头”,她又不是傻的,没好处能来吗?
 
 
第231章 第二步   第四更
  电视台的第二期节目, 赵秀云很早就想好了,节目既然要做反映时事的方向, 就得往最热闹的找。
  最近市里头最热闹的事情有好几件,想来想去恐怕最合适的是黄河路那一片的旧房子要拆出来,扩成三车道的大马路。
  都是世纪初的老房子,风一吹就倒的样子,解放前还经历过两次大轰炸,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 梅雨季节雨下不去,常常是水漫金山。
  正好城市重新规划, 就拿这片先“开刀”。
  房管局重新做了一遍房屋登记,把市里现有的住房都统计起来,预备安置需要搬家的人员, 同时也也鼓励各单位多自己盖房子解决员工住宿。
  效益好的单位,什么烟草局、百货大楼,都是六层小楼房,职工院一栋一栋房子盖起来, 差些的不用提,能按时给发上工资就不错。
  原则上是本来多大面积,现在还给多少住,那一片本来也都是公房居多, 只有少数几户是私宅, 好办。
  难的是这些房子有个特点,上头最少挂着十来个户口,大家庭里人人都有自己的考量,有的想换这样的房, 有的想换那样的,房管局的门槛都快被给踏平。平常也是很硬气的单位,这次是真没办法,毕竟工程太大,加起来一千多户,一人一口唾沫都够给他们淹死的。
  也有一些人是比较不配合,说实在,搬家确实不容易,人家院子里搭的棚子,屋里搭的阁楼也都是钱啊,拆下来又带不走,想让政府赔。
  又不是一家两家的事,经费上不支持,更何况本来就是公家的房子,只是分给你住而已,每个月是还要交房租,哪怕住二十年,也不是你的。
  总之闹得不可开交,尤其不知道哪里来的小道消息,说应该是有赔偿的才对,不过拨款一层一层下来,就没钱给大家。
  别说,信的人还不少,都闹着要说法,一时之间进展缓慢。
  要想富,得修路啊。
  市政为这事愁得不得了,电视台找过去的时候,人家一下子就同意,配合得格外积极,总是个路子嘛。
  这一回采访地方就定在黄河路,条件还不如上次菜市场,兴许是因为很快要拆,连公厕都清理得不积极,本来下水就不好,赶上下过一场雨,都从里面漫出来,味道三里外都能闻见。
  韩月玲大小姐脾气又要发作,但她也是见风使舵,觉得电视台好像看着还不错,强行忍下来,只是下巴绷得紧紧的。
  赵秀云也是差点没吐,她小时候天天背着箩筐去捡粪,在田里挑水施肥一样不落,现在是不行。
  不止她们俩,大家面色都不好看,尤其是房管局一位小领导还有几分尴尬,因为这一片的房子本来就归他管,现在还没开始搬迁就整这样,不就是他的责任嘛。
  今天大家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没开始就先遇上问题,大领导的脸都沉下来,心想难怪进展不顺,现在都弄出“赶客”的架势了,谁信你后头说的那些话。
  果然,一说是来商量搬迁的事,那叫一个群情激奋,街道的人好不容易把群众情绪稳下来,说:“我知道大家心里急,我说的话,你们都信不过,今天电视台的同志们都在,他们会把所有内容记录下来,到时候播在电视上,还能有假吗。”
  住这一片,多半都不富裕,有人啐一口说:“还电视台呢,糊弄谁啊,人家能上我们这儿拍?”
  那可是金贵东西,巷子头巷子尾加起来就不到两台,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赵秀云只得出面解释说:“我们真的是,不信您看工作证,我们连摄像机都带来了。”
  乌漆墨黑一个大机器,搬起来有一二十斤,全是进口货,一台要人十年工资,是台里最宝贵的东西,出趟门都得俩大汉专门搬着看着。
  她掏出工作证,人家也只是半信半疑,对着镜头说:“现在就开始拍啦?”
  那哪能啊,带子贵,总得开始谈再录吧。
  赵秀云也不含糊,说:“咱们坐下来慢慢说,立刻就录。”
  嘿,说就说,谁怵了是怎么的。
  居民们的愤怒都快把街道办事处那点地方燃起来,对着摄影机一通说,好像只有被录下来的才算数。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