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花树后的姜家二姑娘攥紧拳头了。
“强扭的瓜不甜,”姜敏敏摇头:“我劝林公子也别执念,我的脸因为生病留下伤疤,经久不消,如今也配不上金公子”。
林延行哽住了,半晌摇头走开,一心撞南墙的人是劝不回来的。
顾巧巧跟着叹了一口气,抬脚欲走,又站住了,因为看见姜学成的身影。
他和姜敏敏在同一条道上,顾巧巧侧身正和他相对,只是她隐在葛花树后,但并不妨碍她看清二人擦肩而过时,互换了东西,一个好像是纸条,另一个是指环。
地下恋情都这么刺激么。
第21章 姜家岩(13)
……
祈雨节后,转眼入秋,天气变得凉爽怡人。
顾巧巧端了一把躺椅悠然地看姜学君放风筝。
风筝是百蝶闹春的图案,飞在半空中,五彩鲜艳明亮。
“阿姐,飞高了!”
姜学君扯着风筝来回跑,边跑边回头向顾巧巧欢呼。
天气太舒服了,顾巧巧直犯困,半拉着沉沉的眼皮,敷衍两声:“你在跑快点,飞得更高……”。
不知说到哪句,她歪头睡着了。睡梦中,她在一个陌生又熟悉的院子看书,顾海林走了进来。
“《左传》如何评价《周礼》的?”
顾巧巧睁了睁,试图醒来,意识到自己在梦中,而且还是之前那个梦。这个梦又被完整的再现了一遍。
对于顾诀,她第一次做这个梦没感觉,如今再看来,觉得有些惋惜。
按理说,再怎么他也能在仕途上平稳顺遂一生,如今埋没了不说,最后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
有没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到来,改写他结局的可能呢。
梦做完了,顾巧巧缓缓睁眼,拂袖擦干额头上的汗,刚抬头发现姜益他们驾车回来了。
姜益和杨晓兰上午去给顾巧巧取药,今天日头好,赶路的时辰缩短不少。
杨晓兰从车窗探出脑袋,朝越跑越远的姜学君招手呼喊:“学君,回来!”
姜学君放得正高兴,哪里肯听杨晓兰的话。
“我再玩会儿”。
“臭小子,再不回来,就别去观云山了”。
姜益轻飘飘说了一句,顺着飘到姜学君耳里,他立即站住脚,疯狂往回奔。
“爹,你不是骗我吧!”他边跑边喊。
这一趟出去,不像去鹿山,倒像去了一趟观云山,每次出去带回来的消息总格外多。
看来去观云山的事已经定下,本来还提不起兴趣,现在她又没那么抵触了,姜学君陪她去观云山最好不过。
她站起来也往马车方向走,去迎接姜益和杨晓兰。
二人下了车,照例背了一个灰色包裹回来。
姜学君急忙忙冲到马车面前,急不可耐地询问他们。
“爹,娘,我真的能去观云山?!”
杨晓兰伸手擦干姜学君脸上跑出来的汗:“只要你答应好好去书院读书,就让你去”。
姜学君早就到了该读书的年纪,之前是家里没钱,现在有了,他又太过皮实,在书院不服管教,被退了回来。
姜益为了不让他落下课业,把他拘在家里读。
姜学君想都不想,满口答应:“好好好!”
杨晓兰牵着顾巧巧回屋:“外面风大,回屋喝药吧”。
“嗯”。
如往常一样,顾巧巧在自己房间喝完药,抱着一碟子蜜饯吃得津津有味。
“阿姐”,姜学君把门推开一条缝,探头探脑望向桌边的顾巧巧。
“怎么?”顾巧巧吐出果核,觉得这小子有鬼。
“我有好东西给你”,姜学君推门进来,献宝似地把怀里的书展示给顾巧巧看。
顾巧巧放下蜜饯盘子,懒懒地扫了眼书面,光秃秃的,什么都没有。
姜学君嘿嘿笑两声,翻开第二页书面递到顾巧巧眼下。
顾巧巧垂眸:《红娘子传奇》。在没有手机网络的古代,话本儿是打发时间的最佳圣品。
她没接,只问:“平日白故的,讨好我做什么?”
“感谢阿姐言而有信,带我去观云山呗”。
顾巧巧摸了一下鼻头:“要是没促成这件事,你是不是就不把这本子给我了?”
“哪有!”姜学君红着脸狡辩。
顾巧巧翻了两页,一开头女主红娘子正离开青楼往昆仑山上拜师学艺。
她朝姜学君摆摆手:“知道了,你先出去,别打扰我看书”。
“好嘞”。姜学君乖乖出门,还替顾巧巧掩住门。
那种地方的姑娘跑到昆仑山去,终年人烟稀少,如何耐得住寂寞?后来,这位柔弱的姑娘通过学武功,名扬天下,最后和师父双宿双飞?
顾巧巧只花小半小时翻完全书,结局未免狗血,放在古代和师父搞在一起,不妥,不妥。
但这个话本儿胜在插画,画者还是花了不晒心思的。书里姑娘身姿纤细,小人儿举着剑,挥斥方遒,特别灵动威风。
顾巧巧的代入感颇强,甚至已经脑补出自己成为绝顶刺客的模样,刀锋一挥一落间,人头落地。
她暗爽了会儿,忽然想起来自己将来可是也要成为刺客的。
不知不觉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姜学成从书院回来,提着一大袋牛杂走进厨房。
杨晓兰正在灶台上切菜。
“娘,晚上做个牛杂羹吧”。
杨晓兰看姜学成把袋子放到台上摊开,露出里面嫩红的牛肉,眉开眼笑道:“成,我这就来准备”。
姜益一家都喜欢吃牛杂,做的口味特别重,自从顾巧巧来后,也喜欢上了。
晚饭桌上,她看到一锅香气腾腾的牛杂羹时,食指大动。
杨晓兰一锅牛杂肉放了十几种调料,各自面前还摆了辣碟,牛肉捞起来又软又嫩,味美爽口,顾巧巧吃得酣畅淋漓。
一家五口吃得正欢快,姜学成给姜益敬酒:“爹,娘,我想和你们商量个事儿”。
姜益筷子顿了一下,偏头看姜学成:“什么?”
“近日书院换了学府,和前学府比,他的课授得更好”。
姜益咽下牛肉:“那是好事”。
“学府今日同我说,他向汇英书院推荐我去访学”。
桌上一阵微妙的安静。
顾巧巧不紧不慢夹起一筷子吃肉,注意落到姜学成身上,访学是好事,为什么姜益和杨晓兰反应这么奇怪。
“汇英书院?”姜益的声音凝重几分。
姜学成点点头:“嗯”。
汇英书院是祥安城第一书府,整个吴国每年能选进去的书生不足百人。
“咱儿子真厉害”,杨晓兰笑道,想缓和一下气氛,伸手给姜益夹了一筷子牛肉:“来,边吃边说”。
姜益放下筷子,咪一口酒:“先吃饭,吃完了去书房聊”。
“是”。
接下来的饭吃的顾巧巧有点消化不良,整个饭桌安静好多,大家都沉默的吃着菜。
晚饭过后,各回各屋。顾巧巧草草冲了个澡,一直观察书房门口的动静。
姜益独自坐在厨房门口喝了两盅茶,似乎一直在和杨晓兰说什么,直到杨晓兰把厨房收拾完毕,提着油灯出来。
姜益接过油灯,走到姜学成房门口敲了敲,然后先去了书房。
姜学成在房里磨蹭了很一会儿才跟去书房。
顾巧巧正好见杨晓兰回屋关门睡觉,她猫着腰蹲到书房外面的茶树盆栽后,心惊胆战听起墙脚。
“准备去汇英书院多久?”
姜学成盯着地,面对父亲,他还是怕的:“尚且不知”。
姜益随意抽出一本书翻看:“学府为什么选你去?”
顾巧巧也很赞同姜益的疑问,万事总该有个原由,怎么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前几日学府家遇贼,我把那贼抓住了”。
难怪吃汤圆那日杨晓兰发现他胳膊上的印子,根本就不是挑水摔的,而是给学府抓贼。
姜益微哼:“我还以为是你最近参加选拔考试脱颖而出呢”。
姜益怎么会了解自己儿子,姜学成读书资质平平,不算有天赋之人。
姜学成脸色一白:“学府说从祥安城来的金家公子愿意资助我,就算在汇英书院留不下来,去皇城看看,长长眼也好,说不定将来能在那儿给我谋一份差事”。
“我们现在缺的是钱吗?”姜益脸色愈发不好看,其实更多的是无奈。
去汇英书院读书,除了确实天赋异禀,此外,其他人想进去光有钱不够,还得有权,二者不可分割。
“所以金公子………”。
“你想都不要想”。
姜学成红了眼,抬头看着姜益,心有不甘地问:“阿弟呢。将来他要是想出人头地,离开姜家岩,爹爹也不准么?”
姜益掷地有声地回答:“我们一家人都不会离开姜家岩”。
听得顾巧巧心里发震,对一个刚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说出如此绝对的话,把姜学成打入黑暗的深渊,再也看不到希望。
姜学成又垂下脑袋,滚烫的泪消失在黑暗中,落地无声。
“那爹爹督促我们读书又是为何?”
“一日三餐,种地打猎,日子本就枯燥,我让你们读书是为了丰盈内心,人活着还是要向圣贤靠近一二”。
“长了见识,心就会生出不甘,哪位圣贤不是实践出真知”。
面对头一次这般咄咄逼人的大儿子,姜益很是无力,也确实无法反驳,至少曾经自己对两个儿子也有过一丝期望。
他想了想,合上书,只能从姜学成生出这种叛逆心思的根源出发,转而缓和语气问:“你在同年大会是不是见她了?”
顾巧巧在外面瞪圆了眼睛,姜益知道姜敏敏?
在姜学成的沉默中姜益得到了答案。
“当初我就和你说过,村长只有一个女儿,择婿要求有二,一来上进,有能力不让他女儿受苦,这一点现在我们家勉强符合,但村长要女婿上门,你又不愿意,原本也是他见过你私会他女儿,对你因此怀有芥蒂,二则有能力做朝中六品以上的官员。学成,你应该知道,村长对女婿是给予了厚望”。
“所以儿子……”。
“所以你想奔前程,给他女儿一个交代”,姜益接过他的话,继续道:“可有些话我还没告诉你,就是你说的这位从祥安城来的金公子,家室显耀,村长很中意他”。
诶。
顾巧巧长叹一气,听得心里很是焦灼,电视里这种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戏码总是唏嘘,不过按照姜学成所说,金学书想资助他,就等于想成全他和姜敏敏的好事,岳父有情,女婿无意罢了。
第22章 闲散娘(1)
第二日一早,姜学君在厨房里缠着杨晓兰偷嘴猪耳朵。
杨晓兰蒸了一锅肉包,凉拌两盘猪耳朵,再加上十个煮鸡蛋。
顾巧巧洗漱完毕也跟进去,给杨晓兰帮忙端菜上桌。
“阿娘,去姨妈家,我想好要学什么了”。
杨晓兰把最后一盘猪耳朵递给她:“学啥?”
顾巧巧接过盘子放到桌上,对着空气一阵挥动:“学武”。
她才不要学什么古筝琵笆,那是大家闺秀的养成,她要走的是刺客之路。
“一个姑娘家,学武功做什么?”
“我也不是要学什么绝世武功,能保护自己就行”。
“有你大哥和阿弟在,在咱们姜家岩没人敢欺负你”。
杨晓兰觉得丫头最好能安稳过一辈子,没病没灾,闲暇时最好还能学个琴或者别的什么打发时间,不用像她一样只知道庄稼和家里。
一旁姜学君朝顾巧巧竖起大拇指:“阿姐,我看好你,将来你做了女侠,可要带着我到处玩儿”。
“那是当然”。
顾巧巧也捏了一块耳朵吃,香脆开胃,她能就着吃十个包子。
“阿娘早”。
姜学成这时走进来,单手搭着一条帕子。
顾巧巧心里“噔”了一下,侧头望他,情绪不大高的样子。
“大哥起来了” ,她细声道。
“嗯,昨夜睡晚了” ,姜学成朝她笑笑,按照往日,这个时辰他早就已经去学堂,或者上山下田。
说完,他拿起架子上的瓢走了出去。
如果不是昨夜听到他和姜益的对话,也不觉得他今早有什么异常,有时候共情能力强也不是好事。
早饭吃完,姜学成和姜益出门去田里捡田螺,顾巧巧和姜益则陪着杨晓兰上街买鸭,迎接即将来临的中秋节,正巧也是杨晓兰的生辰。
在吴国,欢度中秋最重要的就是三件事,桂花鸭,炒田螺和喝秋酒。
对于吃鸭喝酒,顾巧巧没有疑问,那吃田螺又是什么讲究?
她问了问杨晓兰。
“这个季节正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没有小螺,肉质特别肥美。”
原是如此。
顾巧巧站在一排卖生禽的街上,指着一只大肥鸭:“阿娘,就这只吧”。
鸭子毛色呈灰暗,鸭嘴上有花斑,一看就是老鸭。
杨晓兰凑近看了看,摇头:“不成,咱们不煲汤,得买只嫩鸭,这只好”。
说着,她指向一只羽毛洁白,鸭脚亮黄的鸭子。
“好咧”,老板利索地把鸭子提起来:“要杀不?”
“当然要杀,给我剃干净点儿”。
“没问题”。老板答应着,蹲下身去割鸭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