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又说回于禁,他的投降是最丢人的那一种。彼时曹操已称王,与他有君臣之义;又器重他,算有知遇之恩;总而言之,没有亏待过他。他受曹操重托,引七路大军迎战,也算运气不好,遇上洪水,全军覆没,他为了活命而屈服。关键他不是被人许以利益体面劝降的——那样好歹还有个台阶——他是在被杀和投降之间做选择,一同被俘的庞德选择了前者。于禁所为在当时人的眼里就是苟且偷生、懦夫所为,更何况又是于禁这么位高权重、受人瞩目的人,更何况他之所以能爬到如此高位就是因为标榜自己的忠诚气节,从此等于人格破了产,不可能受到敌方的重用,更何况大军已没,他孤身被俘,没有势力,也就没有价值,可想而知他面对的将是何等境遇。不仅仅是只能做个阶下囚,而且还会为人所不齿。
第90章 于禁之死(三)
于禁被囚于荆州不久,关羽为东吴吕蒙所杀,于禁便落在了孙权的手里。孙权对他颇为礼遇。一来东吴跟他没甚仇恨,没有务必杀掉他的理由,而来他作为魏国叛变的高级将领,留着他将来也许有用。但是自然而然地,孙权也不可能重用他。故而他在东吴养闲。一个没气节的俘虏,对东吴又没甚实际帮助、又为主公所礼遇,任谁看了心里服气?于是乎孙权面上客气,可也管不到他背地里受多少排斥和白眼。其中反应最激烈的当属虞翻。
虞翻是个直性子。一次看到于禁骑马与孙权齐头并进,不由得着恼,当时就拿马鞭指着于禁呵道:“你一个降虏,怎敢与我君马头相齐?”说着上手就要甩鞭抽他。虽然被孙权喝止,但是于禁脸上要多难看有多难看。
不止这一次,又一回孙权于楼船饮宴群臣,其中奏乐一首,禁闻之而泣。虞翻看见了,气不打一处来,又说道:“你又在装可怜想脱罪吗?”这是直率的人,还有那皮笑肉不笑背后窃窃私语的,那于禁还得硬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忍耻夸奖虞翻忠义。总而言之于禁在东吴过得憋憋屈屈,羞于见人,精神逐渐萎靡起来。
然而不止这些。那孙权留他也不过是盼他日后有用,并不真心相待。时机一到,就把他推出去,弃之如敝履,全然不会在乎他的感受。喏,这不,只是派人跟他说一句,离家也有日子了,一家老小都在魏,是该回去看看了,收拾行李吧。就打发他回来了。
是该回去了。于禁心想,总要有个了断。他不知道等着他的是何命运,但无论是什么,都逃避不了的,毕竟身不由己。于禁收拾停当,这日便跟着使节上了路。
来到洛阳,于禁先在馆驿里惴惴不安地等着。过了两天-朝会的时候东吴使者面见陛下,把他押在外面听宣。终于听见传话招他觐见,他低头垂目进了朝堂。很多旧僚见了他都很惊异,从他被俘到现在也就两年工夫,明显见老啊。两鬓都白了,看着精神委顿,走路低头弓背,有点畏畏缩缩的样子,跟以前完全换了一个人啊。听着两列官员的窃窃私语,他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很多都是他的旧友、同僚甚至下属,可他现在与他们目光相交的勇气都没有。哎!不过落到今天的田地也无可奈何,忍耻咬牙向前走着,然后噗通就跪在堂前,口呼万岁,泣涕顿首。
曹丕看他这个样子心里觉得讽刺,心想你现在喊得响亮是给谁看的?不过曹丕什么也没说,给了身边常侍一个眼神,常侍宣旨。
于禁心里紧张,仔细听那圣旨曰:“昔苟林父败绩于邲,孟明丧师于殽,秦晋不替,使复其位。其后晋获狄土,秦霸西戎。区区小国,犹尚若斯,而况万乘乎?樊城之败,水灾暴至,非战之咎,其复禁等官。”竟然官复原职,于禁心里微微松了一口气,接着,羞耻感又上来了。为何?在场的各位,谁不懂点儿军事?听了这个圣旨,哪一个不翻个白眼儿?陛下引荀林父、孟明视的历史典故做例子,复了于禁的职,可是这两位,虽说都是吃了败仗回去没受处罚,可是一位是回去自请死罪,一位是被俘差点被杀,侥幸被人救了,可没有哪一个是为了活命而失节的。两相一对照,越发显得于禁丢人。
于禁羞愧归羞愧,但是更多的是暂时松了一口气。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吧。官复原职就得有官邸,有司给他分派了房舍,他也与家人团聚,收拾好房子,过起日子来。还是羞于见人,以前的旧识再见了他,也不似以前亲近了,总觉得隔了什么。不过无所谓了,顶多除了公干,平日里关起门来自己过就罢了。只是对孩子有些愧疚,带累的儿子出门也抬不起头来,还耽误他仕途。
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他竟然可以不受一点惩罚地安心过起来,还官复原职拿那么高的俸禄,让那些在战场上冒死拼杀过的将士们怎么服气?让庞德的亲友故交们作何感想?让那些全天下的豪杰英雄将军谋臣怎么看曹魏?当个笑话吗?当年荀林父可是自请死罪的。士可杀不可辱,他于禁怎么就这么心安理得拿着大魏朝的俸禄?果然是个苟且偷生之人啊。
于是全天下的人看着于禁都不满,当然了外部的势力一边不满,一边看曹魏的笑话。这里头,最难受的是曹丕。曹丕对于禁的背叛有愤恨,可是对于如何处置他却承受着压力。他是帝王,本来他的一言一行就为人瞩目,他做的一点点事情就容易被人无限放大无限延伸,所以对很多事情的处理上他必须很谨慎。皇朝初建,还未完全统一,他需要宽和仁慈以定人心,他如果处置了于禁,肯定会招致流言,说他刻薄寡恩没有容人雅量,并非明主。而且有些人就算心里觉得于禁活该,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这么说的,众口铄金,他怎么堵天下悠悠众口?等大家都相信了流言,以前跟大魏敌对过的将领,没有人敢倾向于归附于他。就这么放过于禁?别说曹丕自己心里不服气,全天下没有人会满意。于禁做出这样的事情竟然可以善终,是对天下所有忠义之士莫大的讽刺,即便是敌对方的人,也不喜欢这样的结局,因为这无关敌我,这是个人品德的问题,这你都不治他,这个皇帝也太无能。
曹丕有时候私下里感慨,人都道做皇帝好,生杀予夺、随心所欲。可殊不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做皇帝也如此。哪有那么容易?有那么顾虑,必须做很多权衡。他要真能快意恩仇来个了断,多么畅快!可是不行。但是他知道,不能轻易放过于禁,无论是他的心,还是外界给他的压力,都决定了他不能轻易放过于禁,就算不能治他的罪,也不能让他无事发生一般安稳度日。谴责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过不几日又下了道圣旨给于禁:“昔汉高脱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效心之至也。今赐将军以魏王时自所佩朱黻及远游冠。”仿效过去的皇帝将自己的贴身之物赐给功臣,把自己做魏王时的朱黻及远游冠赐给了于禁。这要是别人,必然是无上的荣耀,可对于禁,则是莫大的讽刺。
于禁心里也清楚,可能怎么样呢?出门还得承受同僚们表面上的恭喜,而且大家起哄贺喜得特别热闹,可内含的戏谑,有谁不知道呢?
现下要职是不能给于禁的,那总不能挂着个虚衔白领俸禄吧?他现在到哪里都是焦点,都可以提醒大魏的朝臣们,曾经那么震撼人心的一次背叛,没事儿。算了,反正他对东吴也熟,打发他跟着使团出使吧。眼不见为净,时间久了,舆论也就歇了。
但是,还是得敲打敲打他,曹丕心里盘算。这事他不受到惩罚,没吃教训,他到了东吴又天高皇帝远的,他会不会心存侥幸,再与东吴勾结怎么办?得让他牢牢记住他欠了太-祖、欠了大魏什么!
于是曹丕打发他先北上去邺城谒曹操高陵。却又令人在陵屋画上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本来每日就活得很压抑,来祭拜曹操更是心情沉重,一见这个,立马气血往上涌,登时倒在当场,就这么病故了。
于禁死后,他的儿子嗣封益寿亭侯。而于禁谥号厉侯。除了他的亲人痛哭哀伤,全天下人都等到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他的死大家都没预料到,但他的结局却符合大家的期待,于是众人餍足地看了一场大戏,拍着肚皮散去了。
第91章 同路人(一)
曹丕喜欢许县。
以前提过,自从曹操得了许县,他们才真正稳定下来,并以此为基地开始发展壮大,魏朝兴于许县而汉帝于许县退位。故而曹丕觉得许县是个吉地。于是黄初二年正月,曹丕称帝还没几个月,刚刚在洛阳安顿下,便下了道圣旨将许县更名为许昌,作为魏朝重要的都城之一,并依曹家在许昌的旧府,扩建修整,建立许昌宫。
郭女王听了,有些着急,便问曹丕:“听说陛下修建许昌宫?”曹丕知道她的心思,便道:“你放心。永始台我教他们留着呢,就是修葺整理一番。”女王听了方放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