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爽文老太——七月阿梨
时间:2022-05-26 07:24:54

 
 
第42章 
  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了,村里的柳树开始冒芽发绿了,青青嫩嫩一片。
  大溪村的习俗,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村里家家户户都要折了柳树枝插到大门上,这样新的一年就会顺风顺水,平平安安。
  元宵节呢,自然是要吃元宵的,这年头县城供销社的元宵又贵又要票,村里人都吃不起的,大家伙儿就自己在家做。
  大溪村算是县里经济好的,一个青壮劳力一天能赚十工分,农忙光景好的时候,能有十几个,折合下来就是一天五六毛钱,这样下来也可以了。
  家里人多的劳动力也多,赚的也多,生活上就会好过一些。
  老话说,天道酬勤,这话是不假的。
  一个人勤劳了,至少填饱肚子是没啥问题的,用许春秀的话说,吃糠咽菜也是能吃饱的嘛。
  不过,现在家里日子好过了,让许春秀吃糠咽菜也不愿意了。
  这会儿,老姜家婆媳几个正忙着包元宵呢。
  大溪村吃元宵,种类也挺单一的,有一年元宵节,姜大正好在公社开会,大中午的,赶不上回家吃饭了,就命好的在公社食堂吃了一顿饭,公社食堂吃的就是好啊,肉炒菜、大馒头的都有,吃的元宵都是白糖豆沙馅儿的。
  姜大分了一碗元宵,不舍得吃,装在铝饭盒里用毛巾包着,带回家来给家里人和几个娃儿打牙祭。
  那是黑娃儿几个头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元宵,听说都是糯米粉做的。
  糯米啊,那是啥啊。
  黑娃儿几个只见过大米的。
  孩子们这没见识的样子,看在姜大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乡下长大的孩子,吃不好穿不好,见识也跟井底下的□□一样,一辈子坐井观天,没有出路。
  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一辈子了,实在不想孩子们也想再过这样的苦日子。
  现在还是二月里,虽然天气暖了些,但还是料峭倒春寒。
  外头冷,村里的娃娃们都不往外跑了。
  黑娃儿和大丫领着几个小的在家里认字学数数的,姜大看在眼里,就蛮欣慰,觉得一家子的苦没白吃。
  只要孩子们懂得上进,一辈子总不会差的。
  孩子们学习,沈荷就带着媳妇儿们在灶房里包元宵。
  庄户人家的吃食,材料大多是自家种的,像是今个儿包芝麻馅元宵,芝麻和花生都是自家种的,黑芝麻炒熟了,在村里的磨房磨成粉。
  糯米是从县城买的,用的是姜三寄回来的米票,磨成粉也就一斤多一些,花生米捣碎了,加上猪油跟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搓成一个个圆子,也就成了。
  陈秀英妯娌仨不经常包元宵,沈荷更手生,她就是以前看家里的老厨娘包过,步骤都在心里,刚开始包不那么上手,等到包了几个之后,手上就有规律了,许春秀搓了一个面团子,在糯米粉里滚了一滚,开心道,“娘,包元宵也怪有意思的。”
  沈荷抓了一把花生米,用石舂捣碎,笑着开口,“一年就吃这一回,可不觉得新鲜。”
  陈秀英和吴凤也各自说了句话。
  婆媳几个说着说着,话题就歪了。
  “大嫂,过年那会儿咱不是刚晒过被子,你咋又晒上了?”
  家里元宵包的差不多了,吴凤拍拍身上的糯米粉,坐在灶膛前拉风箱。
  说起这个来,陈秀英就不知道说啥。
  “嗨,别说了,还不是黑娃儿那个臭小子,也不知道是咋,自从喝了那猪蹄汤,这臭小子就开始尿炕,童子尿那个骚啊,不好好洗洗晒晒,晚上咋睡觉!”
  许春秀笑呱呱,“大嫂,这还不赖你,把剩下的猪蹄汤全都给黑娃儿喝了。”
  陈秀英想想也是,就不那么气了。
  “你说这臭小子,真是有福气不会享,猪蹄汤多补啊,这小子倒好,喝了全给尿了,还不如我养的猪呢,人家都知道长肉膘。”
  这........
  许春秀和吴凤就瞪着眼。
  沈荷不由嗔怪的瞪了她一眼,“哪有你这么当妈的。”
  陈秀英就憨笑成了一朵花,挽着婆婆的手亲昵道,“娘,我说错话了。”
  这老太太还不破功?
  遂笑着作罢。
  婆媳几个不多时就把元宵包好了。
  吴凤烧火,许春秀在灶房里刷锅。
  陈秀英屋里还有活儿,大丫的旧棉袄裂开了个口子,黑娃儿臭小子的棉裤不光破得不成样子了,里头的棉絮都薄到发黑了,这眼瞅着俩娃就要开学了,她得赶紧把棉袄补好,跟婆婆道了一声,就要回屋去。
  沈荷晓得,大丫和黑娃儿两个,算上今年过年新做好的棉袄棉裤,就两身能换着穿的,就应了一声,道,“老大家的,你到屋里来一趟。”
  “哎,娘知道了。”
  陈秀英跟着婆婆回了堂屋,没一会儿揣着块二尺长的新棉布出来了。
  许春秀和吴凤见了也不吃味,前头娘也没少贴补她们两房,再说了大嫂是一家人,一家子还计较啥啊。
  她们两个当婶婶的,总不能见着黑娃儿和大丫两个穿的破破烂烂去学校吧。
  等到陈秀英再出门来,许春秀还道,大嫂要是手里棉花不够,她那里还有几尺棉花票呢,吴凤也忙开口,她手里也有。
  陈秀英知道两个妯娌都是好心,心里就暖和和的,说不用了,屋里的还够用呢。
  沈荷在堂屋里瞧见,媳妇们相亲相爱的,心下也觉宽慰。
  元宵包好了,一家子该准备晌午吃的饭了。
  虽然年过了,但今天是元宵节嘛,也算是年关的最后一天了,家里分的猪肉吃了不少了,剩下的都在廊下冻着呢。
  既然是过节,就要吃的丰盛一些。
  不过,家里吃的猪大油不多了,沈荷想着家里还要留些肉出来炼油吃,不如把猪下水拾掇拾掇,烧肥肠吃了,也是很美味的。
  菜呢,现在青黄不接的,想吃新鲜的菜,就只有过冬留下的白菜萝卜这一类的。
  想吃别的菜,也要等到开春之后,后山的野菜和菜院子里的菜长出来了,再吃吧。
  不过,过节能吃上炒肥肠,家里的萝卜头们就很是喜出望外了,也没有心认字算术了,一个个在灶房门口探头探脑。
  沈荷见了,就把家里炼好的油渣子捡出来一碗,给几个小的当零食吃。
  黑娃儿几个美滋滋地,坐在小板凳上你一块我一块,吃的喷喷香,二驴子撒着小短腿在边上蹦跶,小家伙儿们也不吝啬,给二驴子也吃了口。
  “娘,咱家这几个孩子,还挺大方的。”
  陈秀英跟婆婆唠嗑。
  沈荷笑眯眯点头,“都是好孩子呢。”
  安抚好崽子们,一家人就忙着做饭。
  陈秀英在外头拾掇猪下水,拾掇干净了拎到灶房切段,大锅烧油,油温热时放入野花椒、干辣椒段、蒜片爆香,倒入切成小块的肥肠翻炒。
  吴凤坐在矮凳上往灶膛里添火,灶房里充斥着一股儿勾人的肉香,就忍不住叹,“大嫂,你做饭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的。”
  陈秀英还很谦虚,“啥啊,都是跟着娘学的,放在以前,我哪能烧出这么香的饭菜啊。”
  吴凤想了想,点头,也是,以前大嫂烧饭也就那样,跟村里大多数媳妇一样,烧出来的饭菜没有多难吃,但也算不上很好吃。
  如今,有了娘的指点,家里不光吃食上丰盛了,妯娌几个烧饭的手艺也精进了不少。
  辣香的爆炒肥肠出锅了,许春秀熬了一锅小米粥,金黄黏稠,一家子一口香辣肥肠,一口小米粥,吸溜吸溜吃的太香了。
  至于元宵呢,现在还不能吃呢,要等着晚上下了再吃。
  孩子们一个个吃肥肠都吃的肚子溜圆了,还对着灶房的元宵流口水呢。
  沈荷看崽子们的模样,就好笑不已。
  这一个两个的要是敞开肚子吃,一准儿都得长成小胖胖。
  老太太这里正想着呢,那边儿大丫就惊呼起来。
  “呀,我是不是胖了?”
  崽子们就拿眼儿去瞅她。
  大丫的脸圆溜溜的,又白又红润,跟个大苹果一样,可不是胖了嘛。
  蛋娃儿就吸溜了下口水,“我想吃大苹果了。”
  大丫冲他翻了个大大的白眼儿,果然是臭弟弟,光知道吃!
  二丫:“姐姐不胖呀。”
  三丫也道,“姐姐又白又漂亮。”
  哎呀,这两个小丫头这个嘴甜啊,哄的大丫眉开眼笑的。
  黑娃儿就想起了四叔说的那句话,这女性生物啊,不管是穿花袄的小女娃还是老的掉牙的老太太,果然都是喜欢被人夸漂亮年轻的。
  于是,当天晚上,黑小子就有样学样,对他妈奉承道,“妈,你脸上的皱纹看上去可真年轻啊。”
  陈秀英:气到变形jpg。
  黑小子小屁股挨了顿打,疼的呲牙咧嘴的,还不忘跟他爹叹。
  唉,四叔说的对啊,女人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俺黑小子不懂啊。
  姜大哧哧笑,不是你臭小子不懂,是你小子自个儿傻。
  不过当爹的还是怜惜自个儿崽子的,姜大就对黑小子安抚道,“没事儿,儿子,你是咱家的小爷们儿,得学着包容你娘。”
  黑娃儿很激动,是啊,他可是家里的小爷们呢,算了,揍一顿就揍一顿吧。
  1974年的新春,清水县出了件大事儿。
  姜大急匆匆蹬着自行车从公社回来,一路上因为太急摔了两下,一身整齐的中山装滚了满地的枯草与泥土,额头上也有殷殷血迹。
  过完年没多久,天气就越来越暖了,村里接连下了好几场春雨,把村里的麦田浇的湿润润绿油油的。
  大溪村生产队的社员们脸上都挂着笑,开春雨水就这么足,今夏的麦子差不了。
  老支书带着人在村里忙着从挑肥沤肥,背着手在地头上看,老远就听见张会计的声音。
  “不好了,县里乱,乱了。”
  老支书皱了皱眉,看着气喘吁吁跑来的张会计。
  “生子,你是咋回事,大白天的一惊一乍。”
  张会计大名叫张生,也是老支书看着长大的,从来都斯文儒雅,也没有这么出格的时候。
  张会计跑的很急,连中山装上的钢笔都给跑丢了,也不在乎,沙着嗓子跑过来,“叔,县里的□□造反了,把县领导都压起来游街示众了,大队长刚从县里回来,他都受伤了。”
  老支书的脸色一下子变了,说话的声音都颤抖起来。
  “这是咋回事?”
  张会计抹了把脸,摘了眼镜的双眼通红,摇头,“不知道,大队长只说,县上现在乱的很,听说那些年轻学生都参加了造反派,手里有枪有家伙,嚷嚷着要夺权呢。”
  这?!!
  大溪山的社员们都一片惶恐不安。
  老支书到底是老支书,见过的世面比这些小年轻吃过的盐都多,他很快就平静下来,道,“这些小虾米翻不起大风浪,没事的,这段时间,咱们公社的人都在家里呆着,谁也不能给老子到镇上县上去,要是让老子逮住了,我就不客气了!”
  大家伙儿忙点头。
  外头这么危险,谁想不开跑到外头去啊。
  不要命了。
  老支书也很快带着人去看了受伤的姜大。
  沈荷抱着孩子们,姜大就头上破了皮,这会儿已经包扎好了,问他咋回事,说是在县城让个学生给丢石头砸的。
  一家子就气的说不出话来。
  许春秀就红着一双兔子眼埋怨道,“你咋不还手呢!”
  姜大就无奈,“一个孩子,他不懂事我还不懂事,也不是啥大事儿。”
  沈荷心疼孩子,也头一次觉得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不易。
  家里熬了红枣鸡蛋茶给姜大。
  流血了,可不得多补血。
  沈荷跟护犊子的鸡妈妈一样,虎视眈眈盯着好大儿把红枣鸡蛋茶一仰而尽,又给孩子换了药,这才松了一口气。
  村子里开了会,也有巡逻队在巡逻。
  接下来几天,全村人都安静一片。
  果然,没几天,县上的所谓动乱就被平复了。
  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日子慢慢恢复了平静,阳春三月,村后的香椿树发芽了,好日子又来了。
 
 
第43章 
  初春的香椿树正当季,高大的香椿树上,枝头上挑起了一小簇一小簇的嫩芽,嫩绿中带着红褐色,毛绒绒的,落在乡亲们眼里,大家伙儿就忍不住回忆起香椿芽吃在嘴里那鲜嫩的滋味,不由自主回家扛了梯子去采摘。
  大溪村不少人家,屋前屋后的都种着香椿,想吃了就自个儿去摘,在乡下,三月就是吃香椿芽的季节,用村里老人的话说,这香椿啊,就是吃那个鲜,吃香椿要趁早,香椿芽越嫩越好吃。
  老姜家屋后就有三颗香椿树,黑娃儿几个见村里人有摘香椿的,回家蹦跶着也要吃香椿。
  沈荷在炕上纳鞋底子呢,听见崽子们的话,心下也想起香椿炒鸡蛋的滋味来。
  香椿芽啊,无论是烙饼还是凉拌,炒鸡蛋都是极鲜美的呢。
  老太太也馋了,忙下了炕,正好看见姜四扛着梯子要去屋后摘香椿。
  沈荷就随孩子们一起去屋后,姜四爬上树在上头摘,祖孙几个就在下头乐颠颠儿捡。
  没一会儿,就捡了满满一竹筐。
  “娘,还有好些呢,咱多摘些也给家里人尝尝鲜。”
  姜四踩着梯子在树头上吆喝。
  沈荷笑眯眯点头,“行啊,今年的香椿长的好,多摘些也是好事儿。”
  庄户人家都晓得,新春头一茬的香椿味道是最好,鲜味也是最浓郁的,等到第二茬,第三茬的长起来,味道和卖相就都不如前头的好了。
  香椿树在乡下虽说常见,可附近几个生产大队,就属大溪山的香椿长的好,吃着也香。
  往年老姜家摘了香椿,也是要给住的近的亲戚们分一些尝鲜的。
  今年也不例外,一家子摘了三大提香椿嫩芽,留下一半自家吃,剩下的沈荷就道,让媳妇们送去娘家,一家子也尝尝。
  陈秀英妯娌仨自打过了年,就没回过娘家了,眼看着开春了,也掂念老爹老娘,如今婆婆发话,心下自然感激又高兴。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