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位了吗——简梨
时间:2022-10-07 16:57:50

  皇帝良好的自我感觉,只过了十几天就被人打断了。
  “你说什么?安国公已经离京。”皇帝抓着龙椅扶手不敢置信。
  “是。”来回禀的大臣把头深深埋在地上,“安国公在太子殿下大婚第四日就离京了。”
  第四日,如今都快小半个月了!皇帝大怒:“为何不与朕辞行!她眼里还有没有朕!”
  大臣把头埋得更低了些,瓮声瓮气道:“臣问过城门卫,安国公走的时候还醉酒,只是头天晚上交待木家两位姑娘,天一亮就启程回云南,据两位木姑娘说,安国公已向陛下辞行。”
  “什么时候……”皇帝仔细回想,仿佛那天喝醉了酒,是说要辞行来着。可那不是她醉得爬不起来,缓解尴尬的吗?好啊!居然在朕面前演戏,皇帝气得不行,怒火直冲脑门,找茬儿道:“那也该写封折子上来!”
  那来回禀的大臣干脆趴在地上,破罐子破摔:“臣……臣在地上捡到了安国公府的辞行文书,是木大姑娘代书,掉在地上了。通政司因太子大婚放假,是轮流值守,臣,臣也是回来才发现的。”
  那官员也是欲哭无泪,谁知道会出这种纰漏。通政司本也不是要害部门,不过一上传下达的中间机构,只要读书习字都能做,真正的机密不会让他们这些小官沾手,谁知道遇上这么大一个雷。又恰逢放假这样的好事,满院人都心思浮动,根本没用心分拣、呈送奏折。也是因为最近几个月大家上的都是花团锦簇、祥瑞遍地的折子,迟个一天半天也没人追究。
  种种因素叠加,安国公的辞行折子,过了这许久才发现。
  皇帝锐利的目光直刺通政使:“你就是这么执掌内外奏章,臣民申述之件的?”
  通政使早就跪在一旁,事情就是他发现的,这封奏折也是他下令翻找出来了。自知失察之罪无可辩驳,通政使叩首请罪:“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通政使以为在劫难逃,却不想皇帝意外得没有怪罪于他。通政使拉起自己的倒霉属下,麻溜告退。
  愤怒过后,皇后很快恢复理智。
  “安国公,一直在演戏。从进京坐马车开始,又是头发花白的,又是给仅存的两个孙女办汉家及笄礼,连出门都不骑马改坐马车。她这是在示弱迷惑朕啊!真是舍得下血本,连白昆山都没出席及笄礼,朕都要以为,她是真迁怒,宁愿不要一个大理寺少卿的帮手!”
  皇帝怒从心头起,已经许久没有人,胆敢如此愚弄他了。
  太子就在一旁,闻言劝慰道:“父皇息怒,安国公走就走了,许是误会也说不定。”
  “误会?那老狐狸能醉到躺着出城门,还让城门卫把前因后果知道得清清楚楚?她分明是在堵朕的嘴!”皇帝轻叹:“你还是太年轻,以为世上都是好人,臣子都驯服忠心,哪知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呢!”
  “有小算盘又如何?如今云南已经修了两条大道出滇,不管是运粮还是运兵,都能直捣黄龙,不必翻越丛山峻岭,土人的地利优势正慢慢减弱。云南的织造近些年名震一时,可终究底蕴尚浅,多靠京中、江南富贵人家采买,只要断了商路,她们还能把布匹卖到哪儿去?卖给那些只穿一条兜裆布的土人吗?”
  太子说得狭促,皇帝也不禁被逗笑。皇帝却不明白;“朕难道是昏君,让她当面辞行都不敢。”
  “父皇英明神武,安国公却已老迈,许是真误会了。云南是何等瘴疠之地,连世女之尊都中虫瘴而死。以安国公如今的年岁,糊涂些也是有的,父皇向来体恤臣子,这回就大人有大量,饶她一回,可好?”
  皇帝不悦,板着张脸:“你呀!心软嘴甜,最容易让他们拿捏!给你二弟求情不够,现在还要给外臣求情。”
  “父皇明鉴,儿是为自己求情啊。父皇一生气,儿就担忧得吃不下睡不着,为了儿的身体着想,父皇就放宽心,不为这些俗事气恼了吧。”
  皇帝一拍大腿,叹道:“罢罢罢,看你的面子。哼!跑了又如何,世女还没册封呢,总有她求朕的时候。”
  太子又是温言软语一阵劝慰,好不容易劝得皇帝不再生气。
  端本宫,太子回宫先喝三碗热茶,惊得太子妃忙问:“身边人是怎么伺候的!干看着殿下口渴不成!”
  太子摆摆手:“不关他们的事,今日父皇得知安国公回云南,发了好大的火儿,我劝慰了好久,才把人劝回来。”
  “已经走了吗?妾仿佛记得不久之前还收过安国公府的礼啊。”
  “不久是多久?”
  太子妃努力回想,最后在宫女的提醒中回忆起来,“最迟一次见面是大婚第三天,且从宗庙回来,在大殿门口见过春生、迟生一面。”
  “难怪连你都没发现,近些日子太忙了。”太子轻拍太子妃手背,他们少年夫妻,门当户对,又是刚成亲,正是浓情蜜意的时候。太子愿意给太子妃讲解外面的事情,也不介意太子妃偶尔的疏漏。
  有心算计,防不胜防。
  安慰太子妃不要放在心上之后,太子去了甘祠殿。
  二皇子住在甘祠殿二里,他的殿宇,就在芷阳公主和春生、迟生住所的中间。不如芷阳公主华贵,也不像春生、迟生的住所布置得充满西南风情。二皇子的殿宇,一个词:标准。标准的皇室规格制度,香炉就放在香炉该在的位置上,博古架上的展品都是按照宫规礼仪标准示范的图样子摆的。
  太子到的时候,二皇子正在看书,即便是在自己的殿宇里,他也穿着皇子规制的正式袍子。
  “二弟,安国公早已离京,此事,你是否知晓?”
  二皇子拱手,毫不避讳、干脆利落答道:“知。”
  “唉,你呀。”太子不知该说什么,唯有叹息。
  太子身为兄长,不想指责二弟,关于二弟和迟生的婚事,太子也是不赞成的。这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怎忍心看他婚姻不能如愿。
  可身为一国太子,太子又深知这样不对。安国公宁愿耍无赖都要离京,对京城的局势肯定有自己的判断。无论什么促使她下这样的决定,朝廷都该了解。不听历经两朝的能臣所言,难道听无知竖子夸夸其谈吗?
  太子只能安慰道:“你别往心里去。当初父皇还想过,把迟生许配与我。”
  瞧这话说的,一女许配两兄弟,还让弟弟不要往心里去。
  二皇子却明白太子的意思,“我知道,父皇只是想要拉拢勋贵而已,不管我还是木二,都是棋子。”
  “父皇也疼爱我们,只是他身为帝王,要照管的人太多。”
  “必须有所舍弃。”二皇子把他的话补充完整,“所以,我只是被舍弃了而已。”
  太子又是一声叹,他能说什么。手心手背都是肉,父皇待他实在是好,世上能如他一般轻松的太子,实在是前无古人。作为帝王,父皇的考量也不算错,安国公府远在新南边陲,偏偏占据大片土地,还有能力拉拢吐蕃,若是她与吐蕃联手,连成一个半圆,把中原包在中间,成为实际上的过中国。
  这样一个能臣干将,偏偏只有两个孙女作为继承人。就是旁人家只有两个儿子,也是要提心吊胆的,更何况两个孙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谁看了都说是好主意。
  可是道理是通的,人情却不通。
  寻常父亲,总是会为儿子寻找一个合心意的妻子,盼着儿子生活顺心;仁慈帝王,也不会这样□□算计,仿若民间吃绝户。
  太子的为难,二皇子知道。“大哥别担心,我早就想开了。我身为皇子,受天下供奉,牺牲理所应当。只是,我终究是个人,被牺牲之前,还想挣扎几下。若能逃出樊笼,余生欢喜。若是命中注定,扑腾这几下,我也了结心愿,不至于日后每每想起,只余后悔舊獨。”
  第三声叹息,被太子沉重得吐出来。太子拍拍二弟的肩膀:“你长大了。”
  道理都懂,只是心里这道坎,总是过不去。
  事到如今,太子只能安慰自己,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安国公疼惜孙女,只有两个独苗,溺爱一些难免。所以,提前回云南,只是一片慈心,与什么朝政啊、局势啊,都没有关系。
  安国公离京这事儿,并未在京城引起太大波澜。
  秋闱、春闱、特科、太子大婚、公主出嫁,喜事、大事一件接着一件,看完这些热闹,又该过年了。
  只是,朝堂上,皇帝一直挂念着一件事:吐蕃使者呢?
  说好要来朝贡的吐蕃松日赞普,过完年都没有消息。皇帝隔段时间就要问一问宣政院:可有吐蕃使者的消息。
  问得宣政院长官,大过年的,头发一薅掉一把。
  过完年,一直到开春,松日赞普的使臣终于历经艰险到了京城。使臣衣衫褴褛,若不是他拿出信物文书,说他是乞丐都没人反驳。
  “陛下,吐蕃诸部混战,百姓死伤无数,我部心向天/朝,愿意称臣纳贡,还请陛下为我部族人报仇雪恨啊!”简单梳洗后的使者一上殿,就扑在地上哇哇大哭。
  皇帝手里有两份折子,一份是用藏文写的,弯弯曲曲,却是松日赞普亲笔,必须先呈上,以表尊重。另一份是译字生翻译好的汉字,写得很简单,松日赞普有意倒向中原的消息被另外两个大部族知晓。如今他们以清除叛徒为由,联盟围剿松日赞普一部。许多小部族被裹挟着,一起讨伐松日赞普。
  如今送日赞普兵力不济,只能勉强支撑,还请中原皇帝陛下念在他的忠心上,派兵助他一臂之力。
  皇帝安抚了使臣几句,请他下去休息。一会儿功夫,折子已经在诸位内阁辅臣中传看了一遍,皇帝谦逊问道:“先生们有何可教朕?”
  皇帝是上过战场的,又治国理政这么多年,威势赫赫,即便是李首辅,也不敢轻易出言。按照惯例,还是排位最末的杨四辅先发言。
  “吐蕃,化外之地,如汉武唐宗之盛,也为纳入掌中。”杨四辅先开了个头,准备定下基调,眼神一转,看皇帝神情不对,立刻转折:“然我朝历经两代明君,励精图治,国库丰盈,名将星列,战马如云、兵士强健,若能将此广袤土地收归囊中,必成就不世功业。”
  杨四辅话一出口,其余辅臣就皱眉,到他们这个涵养水平,能皱一皱眉,已经是情绪外露。
  打仗,好啊,你上下嘴皮子一碰就要打。军费从哪儿出?将领用谁?士兵从哪儿调?后勤怎么解决?吐蕃可没多少人了解它的情况,不说别的,贸然去打,连带路的向导都不够吧。
  “杨先生所言甚是。”皇帝却已经定下准绳,“吐蕃原本诸部混战,局势混乱,我朝不宜搅入一滩烂泥中。如今吐蕃局势却已渐渐明晰,三家大部族呈三足鼎立之态,若无我朝援手,松日赞普定不是其他两家联盟的对手。等他们灭了松日一部,实力大增,难道会安心在苦寒之地固守清贫?别忘了,父皇在位的时候,吐蕃还曾侵入四川。若非父皇坚决要打,宁愿惨胜,也要震慑住敌人,令他们三十年不敢犯边。”
  辅臣们眉头皱得跟紧了,大道理没错,可怎么打?那地方普通人上去直接晕倒,战力基本减半,又没有良田和大量人口,千辛万苦打一回还要亏本……
 
 
第81章 三路军队
  “诸位先生, 议一议怎么出兵吧。”皇帝理所当然的吩咐。
  内阁辅臣们都不说话,拧眉沉思,一副“我在认真思考, 不要打扰”的专注模样。
  事实上,李首辅想的是,怎么就要决定如何出兵了?他们甚至都没商讨值不值得出兵!跳过那些“自古以来”“国土长存”的英雄豪气, 过滤“帝王功业”“文治武功”的上位者心思, 也不要想“青史留名”“八方来朝”的自尊自大, 最能打动人的依旧是利益。
  想要大干一场证明自己的想法,想要造个好玩意儿给时人歌颂的心思, 想要让所有人都高看自己一眼的做法, 都是不可取的。
  李首辅乃是陇西人, 当年太/祖打天下的时候, 有谋臣进言, 关外蛮荒、干旱、贫瘠,不值得用大军性命来堆。当时, 陇西被沙陀人李氏所占据, 既然是外族,把土地让给他们,令他们做臣属国, 年年朝贡也就是了。
  听到这种言论, 还没当上阁臣的李首辅怒发冲冠、舌战群儒,喷得当时一干以“口舌”立世的谋事们掩面羞愧。因为那是他的家乡,那是自古以来都属于中原王朝的管辖范围, 那不是某些人口中的鸡肋。
  但是, 在吐蕃的问题上, 李首辅的立场, 却天然偏向当初他骂的那群人。
  吐蕃什么时候归属过中原王朝统领?攻打吐蕃能给朝廷带来什么好处?放任吐蕃内乱朝廷能损失什么?
  如果利益上没有共同点,情感上又无法共鸣,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李首辅想不通,其他人也想不通。
  见内阁没有人同意自己的观点,皇帝有些不悦,但还是维持住脸面,直接点了李首辅问;“李先生以为如何?”
  “臣不通兵事,还请兵部尚书、英国公、五军营的将领前来商讨才可。”李首辅的话在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对吧?
  把更多人拉进来,不能让己一个人扛雷。
  皇帝从善如流,立刻让內侍宣召这几人进宫。
  英国公事先不知道,进殿一听前因后果,就在心里骂娘。这群内阁的老乌龟,平日里有个什么剿匪的小冲突,都是自己计划好了一切,才让将领“听命行事”。现在知道拿武勋顶缸了,什么东西!
  奈何,英国公刚把孙女嫁给太子,不能不给亲家面子。英国公又是武勋之首,只能先出头试探一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若要出兵,臣还需调阅近些年吐蕃来往文书,详细查阅吐蕃地形,寻找忠心向导,且,若事出兵,只能以地方边防军为主。边防军近些年与征战天下时相比,战力定然有所减弱。再则,吐蕃地形复杂,绝大多数人上去都会水土不服,若无大国医坐镇军中,将士们不死战场死病床,非吉兆也。”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出兵吐蕃,操切不得,需从长计议。”
  很好,英国公说出了场中所有人的新心声。又不是吐蕃主动犯边,吐蕃也没什么值得抢的好宝贝,为什么一定要打?那什么狗屁的松日赞普,若是他自己能抗住,给他赐封号、爵位,为他的正统身份背书,他回报朝廷臣服,这是笔划算买卖。可他现在自身难保,朝廷再以帮助他的名义出兵,讨不到好,反惹一身骚,不值当。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