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经过这些年的战乱,缺人缺得厉害,赵政才舍不得把大好的劳动力都给坑杀了。
他现在已经知道这世上没有什么神仙妖怪,自然也不再追求骊山墓兵马俑,可如今要开荒要修水利设施,筑渠修路,开山挖矿……样样都需要人手,刚刚收复回来的北方百姓饱经□□,肯定是经不起这么大的徭役工作量,就只能用这些战俘去做,既经济又实惠。
为此立下汗马功劳的魏胜,就这样入了赵政的眼,不光被封为忠义军指挥使,还特地宣召进汴京面圣。
魏胜自是大喜过望,他原本是冒着必死之心过江阻击金兵,可没想到能在敌后打下一片地方不说,竟然还无巧不成书地应和了当时还是太子的新帝,夹击完颜亮败军,取得了大宋有史以来歼灭敌军人数最多的一次大胜。
对于赵政来说,这样一个密探出身的猛将,无兵无卒无军资粮草,竟然都敢募集义军三百就去阻截金兵,以数千未经训练的百姓,抵抗十余万金兵,保住了一州之地,智勇双全,可见大宋百姓和将士并非无能之辈,就愈发对赵构那家子人唾弃不已。
可惜这样一员大将,后来竟因为宋军内部倾轧,被其他将领忌惮排挤,导致在金军的围攻下,无援战死,可悲可叹。
如今此人到了赵政手中,自然不会让他再重蹈覆辙,正好要组建龙兴军,赵政便将他招来,让他和辛弃疾共同负责组建新军。
大宋以文官为重,文官辖制武将,不仅从人员、军备还有物资和粮饷上,都将军伍之事卡的死死的,而魏胜出身行伍,素不为文臣所喜,又被武将所排斥,而辛弃疾是书香世家出身,自己又文采出众,亦精通武略,性情疏朗豪爽,和新帝的新朝臣班子都十分相熟,正好可以作为魏胜和朝中文武之间的桥梁,这也是赵政研究了魏胜和辛弃疾两人的经历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魏胜的确是个将才,而且还是个创新型的将才。他能够以少胜多,发动百姓,可见智勇双全,而后来创造出“如意战车”和炮车,则彻底改变了大宋步兵对金国骑兵的劣势。
那如意战车是以木牌遮挡的大车,可城在数十人,仅用两人便可推动,在战场上进退自如,车上的士兵装备有十余杆长枪,足以抵挡金国骑兵的冲击,加上战车两边都有挂钩,可以将战车勾连组合,排成车阵。
赵政看过魏胜的奏折中,附有如意战车的车阵图。
这种类似装甲车的载兵车,既可以做运输之用,停驻时又可以组成营垒,而且其中还配合有炮车和弩车,既可远攻,亦可近战,可以说是对抗金国铁骑的绝佳利器。
而魏胜毫不藏私,将如意战车和车阵图详细解说,附在奏折后,直接献给了朝廷。
仅此一项功劳,赵政就觉得此人足以封侯。他让人将这种如意战车和车阵图送去兵部和工部,让他们赶紧安排工匠制造,尽早配发给各军,早一天配发下去,就能早一天减少宋军对金国骑兵时的伤亡。
魏胜统领龙兴军,赵政是绝对放心的。
辛弃疾如今还年轻,又是他看好的人才,正好让他在军政双方历练一番,以后才好替自己分忧。
赵政经过李斯之事后,痛定思痛,加上后世见识了内阁分权议事,早已决定废除左右相改为内阁大学生议政,以免宰相独揽大权后,把持朝政,无人能加以制衡,便容易再出颠覆朝纲之祸。
虞允文,张九成,辛弃疾等人,都是他心目中未来的阁臣,如今给予他们最好的空间去施展,便可保大宋至少三五十年的政策不变,足够稳住当下的政局,使大宋能够平稳发展,赵政自觉已然十分对得起赵宋列祖列宗。
可赵构不这么认为。
他在海外诸国游历了一番之后,终于还是腻了,再美的风光,那些言语不通,不懂诗词歌赋的番邦子民,始终比不上大宋的繁华盛景,人文风采,更何况随行的船上竟然有两个歌姬怀孕,虽然未到产期,也让赵构兴奋不已。
若是她们能为他诞下麟儿,那他又何必再过继别人家的儿子?
至于年龄,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想当初文王七八十还有儿子,叔梁纥六十七八才生下孔子,他现在才五十多岁,或许就是因为在宫中憋闷才无子,要不这出海不到一年就有两个歌姬怀孕,可见是地方不对,而不是他人不行。
无论如何,他还是希望能让儿子生在皇宫中,便可堵住那些宗室的嘴,免得他们再起争议。
至于建王赵玮(当初他给赵伯琮改的名字),那孩子素来孝顺乖巧,想来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只是他没想到,这出去容易,回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回程之时,遇上海潮,在海上迷失方向,足足耽搁了两个多月才到了明州港,而那两个怀孕的歌姬,被风浪惊吓,在船上又颠簸过度,导致流产,让赵构气恼不已。
不过他觉得自己既然能让歌姬怀孕一次,那回去以后多盖几处园林,只要多宠幸些妃子宫女,总是还有希望,便也没将这两个歌姬放在心上。
赵构所乘的福船一到明州,便有人赶来接驾,来人赵构也认得,正是他那便宜儿子的亲兄弟赵伯圭,原本任集英殿修撰,才一年多不见,竟然升任明州知州,倒让赵构心有芥蒂,觉得是那便宜儿子做而来手脚,态度自然也没那么好了。
“朕出海行猎,不知朝中可与金人议和?建王可安好?”
赵伯圭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说道:“回太上皇,托太上皇之福,官家率军亲征北伐,大败金兵,亲手斩杀金主完颜亮,如今已收复汴京,正秣兵历马,准备继续北伐燕京,光复故土……”
赵构大吃一惊,觉得自己的耳朵似乎出了问题。
“你……你称朕是什么?”
赵伯圭抬眼望着他,微笑着说道:“太上皇。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远游,将朝政托付官家,而金主南下,官家北上迎敌,夺回汴京之后,自然恢复故都,群臣再三恳请,又有万民上书,官家方才登基继位……”
“岂有此理!岂有此理!”
赵构气得拍案而起,“朕还没有死,建王岂敢篡位?”
赵伯圭急忙跪在地上,半是无奈半是炫耀地说道:“官家本不愿继位,然当时情势危急,群臣以黄袍加身,请官家继位,统领诸军抵御金兵,官家也是迫于形势,还请太上皇见谅。”
“黄袍加身……”
赵构面如死灰,狠狠地瞪着他,咬牙切齿地说道:“朕既然回来,那他这个伪帝,就得让位!来人――起驾回京!”
“既是如此,微臣尚有差事在身,不能远送,请太上皇一路保重。”
赵伯圭恭恭敬敬地行礼告辞,赵构本想命人将他拿下,可看到外面早有数千士兵候着,一个个顶盔掼甲,精神抖擞,一看就不是自己带回来的那些“精兵”能够抵挡的,也就没有再费那个劲去丢那个人。
反正等他回到临安,重掌大权之后,再命人将这厮削职拿回,好生炮制也不迟。
赵构带着一众人马在明州连休整都没休整,就匆匆赶往临安,哦,现在已经不叫临安,改回了杭州之名,毕竟,大宋的京都在汴梁,既已收复京都,这临时安置的都城,自然要恢复原位。
赵伯圭看着“太上皇”的背影,命人快马送信,然后拍拍膝盖上的尘土,露出笑容。
这位太上皇啊,似乎根本不了解他那位兄弟的脾气,甚至忘了,这皇帝的位置,一旦让了出去,那哪里还有收得回来的?
出海浪了一年多的太上皇,居然变得如此单纯天真,他还真是……一点儿也不为那位远在汴京城的皇帝兄弟担心呢。
要担心,也该是回到杭州后,看到整个世界和时代都已经变了的太上皇担心未来的出路吧!
第五十一章 孝宗不肖父(15)
赵构回到临安时,才知道,跟他从皇帝变成太上皇一样,临安也改回了原名杭州,成为江南行署所在,留在这里的朝臣们,集体降级成了江南行署的属官。
等于从原本皇帝的直属官员,变成了地区行署的官员,看着品级和俸禄没变,实际上无论从实权还是待遇,那降的都不是一点半点。
谁都知道,在新帝放弃临安为都城后,留在杭州的官员们,就等于前朝皇帝的棋子,再也没办法爬上新帝的棋盘。
想做新棋盘上的一枚棋子都没机会,这就是当初他们怀疑和不信赵政的结果。
哪怕新帝开恩科取仕,并没有刻意回避江南的士子和原来这些朝臣们的子弟,但他们也很清楚,在自己身上打下前朝皇帝烙印后,不论他们还是族中子弟,想重获新帝的青睐和重用,那几乎是不可能之事。
正在他们以为自己彻底完了的时候,太上皇……前任皇帝赵构居然从海上回来了!一时间杭州城全城轰动,那些原本都已经沉浸在烟花瓦舍中的官员们,瞬间打起了精神,一个咸鱼打挺飞扑向太上皇,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他哭诉告状。
而回到皇宫的赵构,已经傻眼了。
气得。
他都顾不上心口疼,就连忙召见了那些留守的臣子,并将身边的侍卫都派出去打探情报,务必要弄清楚他出巡的这段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怎么出去游猎一番回来,辣么大的一个皇位就不见了呢!
最要命的是,不光皇位不见了,连皇城的城墙都不见了……
赵政这厮,带走了十八营禁军不说,之后还借着要北伐之事,命人回来搬走了国库内库,拆了一大半城墙,而留守的官员,一无名分二无兵权,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让人将皇宫几乎搬空,连太上皇后和他的三个儿子都一并搬去了汴京。
留下的话还十分好听,既已收复汴京,自然要恢复旧制,杭州的皇城不能作为皇宫,作为行宫当然不能又那么高的级别,越矩之处,被拆走也是理所应当。
至于太上皇,若是回来,当然也要请回汴京皇宫中居住,岂能住在杭州行宫?
他连临安的皇宫,都降级成了行宫,就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赵构先是气得头晕脑胀,差点就想带人冲去汴京杀了那个不孝子。
可等一波又一波的朝臣进宫来向他哭诉新帝的所作所为之后,赵构渐渐地冷静了下来。
他忽然发现,留在临安的这些官员,除了向他抱怨哭诉之外,没有一个抓住了重点。
这些蠢货,抱怨赵政将皇城开放,甚至将宫苑御花园对外开放,只收取租金就可以让那些平民百姓进去参观游玩,虽说能出得起这个钱的也并非寻常平民,但对于官员们来说,那些粗鄙的盐商海商,居然都可以跟他们一样进出宫苑,而他们现在反倒舍不得花费一日百金的租金进去游玩,简直是对他们身份地位的一种践踏和侮辱。
可若非如此,负责留守杭州行宫的人,简直连维持这座行宫的开销费用都拿不出来。
毕竟,赵政可是打着要侍奉太上皇后的名义,连皇宫内库的银钱和物资都给搬空了,而赵构昔日选秀进宫的妃嫔宫女,也被他一道恩旨放走了大半。
要知道赵构这三十多年虽然没能留住一个孩子,但选秀可是从没停过,生儿育女之事他一直在努力,虽然未实现。
所以他的后宫妃嫔宫女人数,甚至不亚于他的父皇宋徽宗。
宋徽宗在靖康之难前,就有三十二个儿子三十四个女儿,被俘之后,在金国还又生了六子八女,这有记载的就有八十个孩子。
而赵构,一共就一子五女,儿子死于惊吓,女儿们被俘送去金国的路上夭折,还有两个入了金人的浣衣院,结局可想而知。
在南宋临安的皇宫中,赵构曾有一后四妃和若干才人美人,然而除了贵妃曾生了个太子还夭折后,就再没有人生育过,所以在搬家时,赵政就下旨,准许这些无子的后妃,自主归家另嫁。
愿意跟着去汴京的,他也会奉养终老,不愿意去汴京的,习惯了江南生活的,那么留下回娘家也行,自行另嫁也行,哪怕自立女户的,他也不拦着,甚至还会送上一份嫁妆,从皇宫内库出钱,足够她们出宫后平安度日,安享余生的。
只有太上皇后和四妃跟着去了汴京,等着跟太上皇一起安享晚年。
至于宫女……不管有没有被临幸过,赵政全都放出宫去,也都附赠了一份退休金,由得她们自行嫁娶。只有那些年纪大了又别无去处的太监,还留在行宫负责看守此地,等着迎接太上皇的归来。
这会儿大宋尚没有那么多对女子强加的贞烈节义牌匾,甚至在南宋初期,赵构都亲自下旨鼓励寡妇再嫁,也曾规定宫女二十五岁便可退休出宫,自行嫁娶,只不过赵政放宽了这一条,无论年龄大小,只要不想去汴京的宫女和妃嫔,都可以出宫。
对于这些曾被困于皇宫无子无女,前路一片黑暗的妃嫔宫女而言,简直如蒙大赦,不管有没有娘家,只要离开皇宫,自己手里有钱,买铺子或者买地,再收养个孩子或者另嫁,怎么不比在宫中苦捱到死的强?
对于民间百姓来说,只要有嫁妆,那些寡妇甚至比年少的贫家女还更多人求娶,更不用说这些知书识礼的宫女,不光是寻常百姓,连那些富商和官宦世家都愿意聘娶。
至于她们昔日和太上皇的关系,谁在乎呢?反正现在的新帝远在汴京,手握重兵不说,推行新法的手段也十分强硬,任谁都知道,就算太上皇回来,也很难再翻盘。
更何况,人都已经娶了,太上皇回来,还能忍着头顶的青青草原来跟他们算账?那岂不是要认下这片绿?
赵构的确也没去算这笔账找这些人的麻烦,毕竟对于那些女人,他原本就不在意也记不得,在海上令歌姬怀孕之事,还一直放在他心头,早就打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下赵政帮他清空后宫也是一桩好事。
他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到底去不去汴京。
赵构实在无法想象,赵政是如何打败金兵,杀了完颜亮的。
大宋的士兵有多少战斗力,他心里不是没数的。
当初能打的岳家军和韩家军,自从岳飞韩世忠死后,就被他拆的拆,调的调,留守在江北五州的节度使,都是以“守”著称,从来对金兵来犯只有紧闭城门,坚守不出的,哪里有敢迎头痛击,打败金兵的。
昔日金兵几百或一两千骑,就追杀得大宋数万大军溃败而逃之事,是他当初亲身经历过的,所以哪怕岳飞当初一路胜仗打到汴京城外,他也觉得那孤军深入最后难免失败,一旦败了没人替他守住江北,金兵又会南下搜山检海,将他抓去金国□□。
心理阴影之大,导致他一听说弑君篡位残暴之极的金主完颜亮率领六十万大军南下,誓要“立马吴山第一峰”,他就慌不迭地按照早就准备好的退路逃往海上巡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