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子——桃花白茶【完结】
时间:2023-04-13 14:42:36

  不是统帅纪胜狂妄,而是他知道郑国此时,收到不止这一个坏消息。
  一个坏事尚且稳得住,要是连着来许多呢?
  比如南边跟纪国打呢。
  北面的赵,梁起兵,势必要夺回被郑国占的九个城池。
  签了合约?
  承认赵,梁是国家,就给你们九座城?
  我们那是跟郑锡签的,与郑国什么关系。
  再说了,我们都敢拉国君下马,把庆变成赵,梁,还有什么不敢的。
  你们郑国还签过和平盟约呢,还不是你们最先挑头打仗?
  忘了?
  回旋镖总有天会扎到自己!
  郑国统帅仉选,一面是北面九座城池被打,那边兵士不够,眼看就要失守。
  另一面是纪国连攻两座城,到锡城之后,准备里应外合,打退郑军。
  仉选连连向郑伯求援,一定要增兵啊!
  再不增兵,就没得玩了!
  可郑伯那边也焦头烂额,他当然知道增兵,但怎么增?
  秋收的时候,下面卿士谁都不愿意出人。
  不仅不愿意出,还想把人要回来,再打下去,粮食怎么办?真的不管秋收了?
  天时地利人和,郑国一个也不占。
  郑伯只是想教训一下郑锡,也没想到竟然有这么一连串的反应。
  七月十四,锡城南面城门打开,迎接纪国统帅,有了纪国的增援,粮食物资要多少有多少。
  百姓们只要躲在家中,根本不用出门。
  纪国军队的军纪更是让人侧目,不进一家一户,不抢一针一线,令行禁止,跟外面饿急眼的郑军根本不同。
  人家纪国人不缺吃不缺穿,斗志勇猛,作风优良。
  能做到这几点,已经甩开其他军队一大截。
  锡城在半日内被武装起来。
  用铁板加固过的城门犹如天堑,谁都过不去。
  本就难攻的锡城变得更加啃不动。
  有纪胜在,这里没人能攻破。
  也有人劝道:“大公子,这三座城拿的这样简单,不如再往前走走。”
  纪胜虽然平时性格莽撞,但在打仗一事最为精通,临行前还有弟弟的嘱托,直接笑道:“贪多嚼不烂。”
  “要犯跟郑锡一样的错吗?”
  论将才,纪胜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
  其实这话他早就想说,弟弟也是同意的。
  郑国一口气拿下庆国九个城池,实在是太多了。
  如果拿个三四个,四五个,其实早就占稳。
  不过另一方面也能理解郑锡。
  郑国今日北面跟南面同时开阵的因,不是最近才种下的。
  是早就面对的难题。
  郑锡想打纪国,为的是破防被包围的困境,跟庆国打,照样是这个原因。
  他知道,不趁着庆国乱的时候多拿点城池,就没这个机会了。
  所以郑锡一口气连下九城,拿下之后不肯回国都,目的为了稳住这些城池。
  在他的计划里,他在这九城里三年五载,从户籍制度开始总会把几个城消化完。
  可惜了,计划赶不上变化。
  纪国这边跟郑锡不同,他们不着急发展,南面还有大面土地等着开发呢,不想往中原挤。
  拿下武城跟定城,也是因为锡城卡在那边,顺势而为。
  他们这么热爱和平,又爱种田的国家,怎么会做那种奇奇怪怪的事。
  他们可不是郑国啊。
  纪胜排兵布阵,守着锡城,对面几十万大军都拿他没办法。
  仉选见此,就知锡城已经没了,原本的锡城孤立无援,再坚固的城多围几个月就行了。
  但现在他们有了补给,围城已经失去作用。
  打击不止这一个。
  武城失守,定城失守,锡城失守。
  九城也失守!
  整个郑国陷入恐慌。
  短短几天之内,十二个城池没了!
  有人算了算,距离郑锡离开郑国,还不满一个月。
  郑伯一面是赵梁,一面是纪。
  国内还喊着要兵士们回去秋收,再有粮仓见底。
  真的不能打了,再打内部都出问题。
  当初气昂昂带着兵士们要去给锡城一个“教训”的仉选,灰溜溜回了国都。
  回去头一件事便是请罪。
  他态度如此,别人不好说什么。
  但他后面的几十万大军气得要死,把他们扔那边,自己跑了?
  七月二十三开始的这场大战,最终以郑国国君宣布撤军,准备秋收为由结束。
  打扫战场的时间都没留。
  郑锡知道后,也是长叹一声,看着手里上好的纸张,上好的笔墨,还有纪国给他派来的十几个翰林。
  继续修他的纪国律法吧,那边跟他已经没有关系了。
  这场动用百万兵力的战争结束,虽然耗时不长,但比三国攻纪的时候死的人数要多。
  不仅赵梁那边死的人多,锡城在纪国没来之前,死伤也很惨重。
  纪胜看出来,现在的战争模式已经变了。
  再也不是当初几国打仗,兵士们聊天的战争。
  这点转变对他来说也是巨大的。
  同时让他更加谨慎小心,尽量减少己方的伤亡。
  七月底,各方清点盈亏。
  赵,梁,分别拿了五个城,四个城。
  现在分别持有四十五,四十七。
  纪国从原本的二十三增加三个,变成二十六。
  有赢家,肯定有输家。
  郑国从原本的五十一,变成三十九。
  一下子减少十二座城池。
  等于说郑锡打回来的郑伯又给送出去,连带着少了三个。
  说句败家子不足为过了。
  而且这一仗打完,大家已经摸清郑国的底。
  没了郑锡的郑国实在不堪一击。
  收尾不顾,秋收打仗,亏他们想得出来。
  整个郑国秋收最顺利的,竟然是被纪国拿下的武城,定城,锡城。
  按照郑锡的做法,这里趁着刚刚占领,迅速普及了户籍制度,又派来大批有经验的基层官员。
  这些官员刚上任,按照村落情况,给当地百姓发铁质镰刀,拉来耕牛,让大家赶紧收粮。
  当地的郑国卿士能收编的收编,不想留下的给了钱财让他们去郑国。
  一连串动作下来,郑锡都惊讶于他们的强干。
  最后忍不住感慨道:“没想到最先完成我心愿的,竟然是纪国。”
  纪国做得不止如此,当地的田地也不再归卿士所有,按照人头分下去之后,田地制度依照纪制,官府收两成其他的归个人。
  接着就是准备修路,修水渠。
  纪国官员的效率,让武城,定城,锡城全都大吃一惊。
  官员还能这么做事?
  他们每天穿着胡服下田地正常吗?
  说起胡服,其实还是骑兵先穿。
  裤子跟窄袖太利于骑马,慢慢发展成下田地的官员小吏也爱穿,方便啊。
  宽袍大袖是好看,不好干活!
  没看大公子小公子都在穿吗!
  纪国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而且带来的还是好的变化。
  在他们还在反应的时候,官员们都把官学选址定好,准备快点开官学,赶到明年二月招生。
  等到八月秋收结束,用着纪国送来的便利工具,再被招呼着修路修桥修水渠。
  田地一一划分,武城,定城,锡城的人发现,跟纪国一起好像还不错。
  冲着便利的农具,他们都想跟着纪国。
  更别说耕牛铁犁,以及他们分到的土地。
  土地是他们的,这点太吸引人,甚至连奴隶都被分出来单独落户。
  什么?
  奴隶?
  纪国人不懂。
  郑锡虽未插手这些事,但知道前期打仗纪胜在做,后期分人过去占城是纪凌管着。
  兄弟两个配合一致,九月份这三个城彻底归于纪国。
  说句不好听的,郑国派人来要,他们都不一定回。
  回了就没铁器农具,更没规划好的道路水渠,连田地都要收回去。
  用惯了先进的东西,根本适应不了落后的器具。
  过来的纪国官员还说他们这的种子太差,准备给他们弄点优质种子过来,纪国人现在都种那些种子。
  产量要比这里高不少。
  这些东西把三个城池的百姓说得一愣一愣。
  真有这么好的事?
  打仗了,不仅没损失,好像还赚了?
  不管他们信不信,被纪凌选来的官员们别提多热心了。
  他们可是好不容易争取到的机会,一定会好好干的。
  否则下次就没有露脸的机会!
  看到最后,郑锡脸都僵了。
  他没有收服九个城池,不仅错在郑伯,更错在没有这么多好用的官员。
  纪国国子监果然有些东西。
  再看看他手边帮忙的翰林们,想必等他们出去之后,必然也会很不错。
  比郑国那些贵族子弟强太多。
  平民出身的学子不仅聪明还勤奋,有什么理由不重用。
  郑锡见此,写了三封信出去。
  武城,定城,锡城,肯定有他的根基。
  有他信件,这三城的归顺会更加顺畅。
  十月初,纪胜大胜归来,纪伯,萱夫人,纪凌等人出城迎接。
  纪国再次证明。
  打仗这事,他们真的很行。
  纪伯激动的点则有些不同。
  这么多年了,纪国不仅会打仗了,还会占城了。
  以前打下多少城池啊,都被人划拉走了,现在打下来就是他们的!
  如果早点会有这些本事,纪国也不至于这么小!
  纪凌听到这话,安慰道:“父亲,纪国现在也不小了。”
  二十六个城池,相比最初的五个,确实不少。
  但怎么觉得还不够呢?
  确实还不够,郑国现在有三十九个城池,不说多的,就以郑国当个小目标,明年一定超过他们!
  在实现超过郑国之前,纪国另一个好消息传来。
  五个月就能成熟的稻子成功了。
  今年六七月份种下,十一月收获,南方那边根本不下雪,这个时代的温度比纪凌上辈子要高不少。
  所以偏南一点的地方气候温暖,完全适宜种植。
  刚刚结束战争的纪国平静没多久,就被这条消息震撼。
  郑锡站在宫室里,更是不知该说什么。
  五个月成熟的稻子?
  别说见了,听都没听说过。
  现在正在听户部公子钦讲解。
  “年初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种稻子很特殊。六七月跟公子凌一起种下这片试验田。”
  “虽说这谷穗还是不够饱满,味道也一般,好就好在一年可以种两季。”
  “每年二月种下,六月收获,七月种下,十一月收获。”
  “南边的气候适宜,完全可以这么种,就算是往北一点,纪国国都附近,也可以实现两年种三季。”
  “两年种三季这个不用多说,咱们纪国都懂。”
  郑锡表示,他不太懂。
  四五年前,他还在用粮食慢慢蚕食纪国,因为他那时候笃定纪国没有粮吃。
  之后知道他们有粮,却没想到有这么多。
  怪不得纪国那么有底气。
  怪不得纪国那会说什么会造纸,会造恶金。
  可实际上,粮食才是他们的底牌。
  等听到纪国粮食亩产的时候,郑锡已经忍不住了:“这是什么种子,竟然这么高产?”
  郑锡并未怀疑他们说的是真是假,平时纪国百姓的用度便可看出一二。
  再有纪国这些人也不是随意吹牛的性格。
  从纪伯到下面官员,明显知道一些五月稻的事,现在只是确定而已,所以他才直接问出来。
  公子钦果然回道:“从南方而来的稻种,您看。”
  公子钦又拿了几种稻子,大致一看好像都一样,其实仔细研究会发现,根部,叶子,穗子,其实都会有细微的差别。
  正是这些不仔细看看不出来的差别,让种子的产量,抗病害能力都不同。
  “这种耐旱,这种抗虫害。”
  “这种高产,但种植时间长。这个谷穗不好看,周期短。”
  公子钦对这些如数家珍,其实很多东西,是他回纪国之后学的,主要从纪凌那边得到的灵感跟答案。
  加上他扎实的农务基础,才有了纪国田地繁荣的景象。
  郑锡这才发现差别。
  好像知道,为什么郑国田地乱糟糟的,而纪国田地非常整齐。
  整个宫室里,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勾心斗角,说起话也不是夹枪带棒。
  纪伯是个不喜欢拖拉的人,有什么问题能解决的立刻解决,解决不来的给个期限,更不让别人猜他的意思,简直有什么说什么。
  身边的同僚们也是如此,看着吵吵闹闹,其实办事效率非常高。
  这次的会议更是讨论麦子稻子良种中度过。
  虽然几个郡的长官都在抢良种,但气氛实在好。
  这种团结一致,为了国家而努力的场景,郑锡已经很久没看到过了。
  怪不得纪国能收揽那么多野人部落,还让他们心甘情愿留下。
  怪不得武城,定城,锡城归到纪国时候,就不说回去的事。
  当然,纪伯还是把锡城留给他,毕竟是他带过来的,更是他父亲留下。
  不过郑锡只是收那里的税收,其他治权交给纪国。
  他信任纪国,信任的好像有点快?
  但是这样的纪国,实在太值得信赖了!
  郑锡感觉,他很快就能像耘先生一样,坦然说出我们纪国这四个字。
  没办法,纪国值得。
  郑锡最后看看五月稻,直接加入“抢”稻种的行列,不行,他也要为武城等地抢一抢。
  大家先是一愣,怎么郑锡也这样啊!
  来纪国才几天,怎么这一招都学会了!
  作者有话说:
第51章
  郑锡心满意足地抢了明年的稻种, 至少给锡城种上。
  郑锡对自己家乡一直很好,这也是锡城愿意守城的原因。
  宫室里吵得唾沫横飞,下了班后, 旁边同是大学士的杜邗道:“郑老先生, 主街那边开间炒菜馆, 宫室御厨出身,要不要去尝尝。”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