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时空猜想——无色无味【完结】
时间:2024-04-07 14:41:02

  直到“启动主脑”的声音机械地响起,电话那头都没有传来何远的回答。林逢瞥了一眼,微信视频还连着线,干脆不去理他,飞快点开后台数据库,找到高中部分。
  选中陆鹿车祸相关数据,点击删除。
  数据顺利清空,她满意地拿起手机,翻转摄像头,指着计算机显示屏:“你看,这不是没了么……等下,怎么会这样!”
  她震惊地看见,光标在黑色的屏幕上不断向右移动,跟着一起出现的,是一个个字母和数字。
  才刚删除的数据,居然被计算机自动写出来了!
  她单手在键盘上敲了几下,口中飞快道:“是不是吴落言在程序里加了什么?让数据无法被删除?”
  话音刚落,她调出的自动检查系统,已经把高中子数据库过了一遍,并没有发现额外添加的代码。
  “林逢,别试了。”何远的声音响起来,“你刚才的问题,是在试探我,想看看我的记忆和你的是不是一样。”
  那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肯定句,林逢顿了一下,缓缓点头:“我的记忆的确和你的不一样。不过,既然你发现了这一点,那就说明,你一定知道些什么。”
  她摆正手机,盯着何远:“所以,你和吴落言究竟在做什么?又或者,你们到底发现了什么?”
  “林逢,从理论上看,你认为一个人的不同选择,能有多少种结果?”
  “选择不同,结果自然千差万别。”
  “不。”何远的目光里透出难以言说的悲凉,“不同的人生选择,永远只能导向一种结果。”
  --------------------
  “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张悬《喜欢》
第16章 第 16 章
  =========================
  林逢沉思片刻,皱眉道:“何远,我不知道你和吴落言到底在做什么,但是现在我们在讨论主脑数据无法删除的问题,我想不出这跟你刚才说的人生选择之间,有什么关联。”
  “你应该发现自己回到了高中时代。”何远一字一顿,“是真实的高中,不是用数据做出来的虚拟场景。”
  林逢心头一跳:“既然你知道,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人永远不会相信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如果我直接告诉你,你一定会质疑。”
  林逢默然不语,何远说得没错,她摸进了科研圈的门,早就被研究方式驯化,但凡听说新的现象,第一句话就是“真的假的?有没有数据?拿来看看”。
  要不是这次亲眼目睹,又在陆鹿的话中得到印证,她绝不会推测或相信,自己真的回到了2007年。
  沉思间,她听见何远在电话那头说道:“主脑数据无法删除,和人生选择之间,看似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但假如这份数据是真实存在的过去呢?”
  林逢瞬间明白过来:“如果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吴落言过去的每一次选择,都会成为写入主脑系统的记忆数据!而过去是确定的发生和存在,不管将来的因素如何在未来进行介入,都无法改变过去!”
  “没错。”何远郑重地点了点头,语速飞快,“但无论落言如何选择,他的命运都是注定的,只有一个结果。”
  一时间,林逢无言以对,其实她心里是想反驳的,可开了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她知道何远既然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拿到了切实的证据。
  “说吧,你们发现了什么。”她的嗓音有些发涩。
  何远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你还记得《小径分叉的花园》吗?”
  林逢点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写的短篇小说,看似是个找间谍的故事,其实讲的是宇宙中存在平行时空的可能性。不同的人生选择,会在不同时空里产生的不同结果。”
  “平行时空自然是有无数种选择和结果,但假如只有一个时空呢?”
  何远起身找来纸笔,低头画了片刻,举到镜头前,林逢凑近手机,仔细观察着。
  白纸的左右两端分别画着两个小圆圈,旁边注着“起点”和“终点”。在圆圈之间,有数不清的线条,或直或曲,蜘蛛网一样交叉着,但最终都合并成一条,指向同一个终点。
  “即使是绝对前行的时间,也会有相对分叉的可能。”何远的手指在网状线条上打圈,“落言把这个现象叫做‘时间岔路假说’。”
  何远的指尖,重重地落在“终点”的小圆圈上:“但他认为岔路一旦开启,原本的人生看似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但实际上还是会回到同一个终点……”
  “他认为?”林逢打断道。“是根据已有数据进行的猜想或推测?”
  “他做过实验。”
  “做过实验……”林逢喃喃重复,心底发凉,“怎么做的?”
  “其实这个实验并不难,重点在于控制变量,精确来说是排除法。他把时间感知度调到每分钟1天,反复回到2007年,在同一个问题上做不同的选择,但最终导致的结果都一样。”
  “他选择的是什么问题。”
  “要不要考进泽林第一中学。”
  泽林第一中学就是她所在的高中,是泽林最好的高中,难道在实验里,吴落言还选择过其他学校?
  林逢想了想,点头道:“也是,他的成绩本来就很好,不管在一中还是其他中学,他都能考进泽大,所以,他的人生结果不会被改变。”
  她停顿了一下:“如果出国呢?”
  “这个也试过。”何远微微叹气,“虽然在国外读完本硕博,但最终他还是选择回国,在泽大工作。国外学制短,2018年他早就毕业了。”
  “所以结果还是一样。”林逢无奈地闭了闭眼,恍然间想起什么,“既然他做过那么多次实验,为什么你能记得,但我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因为记忆会被不断刷新。”
  说话间,何远转身提来一只双肩包,从里面摸出一本笔记簿,在镜头前晃了晃。
  “我会记得,是因为我在他的每一次实验过后,都写了日记。这个实验有太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落言不想马上公开,我也得跟着一起保密,这日记我就随身带着。”
  他翻开其中一页,凑到镜头前:“你看,这是第39次实验记录。在我的记忆中,落言硕士期间才出国,但在博一的时候回泽大参观周老师的实验室,路上遇见小偷,于是……”
  “所以他一早知道自己会死?”
  难以言说的震惊,重重地压在林逢心头。
  她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吴落言竟然早就发现自己会死。
  何远慢慢关上笔记本:“主脑系统能根据过去的数据记忆,推算短时期的未来,这是深度学习目前的一条研究分支,你的专长。”
  林逢支着下巴,心情复杂。
  通过个体记忆推测此人短时期内的未来走向,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这就好比天气预报,根据已知的确切温度、降水、风速等等一切数据,能预测明天的天气状况。
  只要拿到了一个人的记忆数据,通过分析他在遇到各种事件时候的选择方式,情感态度,可以推测他/她的个性和能力。再导入对未来社会形势的预测数据,就可以推断在面临即将发生的事件时,他/她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从而导致特定的结果。
  虽然这项理论的提出已经有小十年,但由于个体记忆数据和社会形势预测数据的严重缺乏,相关实验都还在收集和建立数据库的起步阶段。
  也只有吴落言这样的,能够不断回到过去,做出不同选择的实验,才可以建立相对完整的数据库来训练计算机,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既然他早就知道,自己会因为见义勇为才……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因为结果是确定的,就算避开了这次,也会有别的方式让他离开。”何远低头在日记上翻了几下,“第24次实验里,他死于车祸。”
  有什么在林逢脑中一闪而过:“就算他的人生结果是确定的,那其他人呢?也没有被改变吗?”
  “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的人生轨迹是确定的。”何远点了点自己,“比如我,在每一次实验里,都创办了远瞩科技。”
  林逢丧气地靠着椅背:“怎么会这样,我还以为自己可以回到过去,就能想办法救他……”
  下意识的话出了口,她自己也有些吃惊。
  是,吴落言的确伤害过她,可也在科研上毫不余力地帮过她。她从来不觉得什么功过可以相抵,毕竟这是两回事。
  如果说她真心希望吴落言能回来,也不过是因为科研,因为惜才,因为对方的发现或许能够改变现有的科学认知。
  但是现在,什么希望都没有了。
  “对了,落言发现,每次实验完成后,他的记忆会在24小时内增加一份。你从2007年回来后,还不到24小时吧?”
  林逢摇头:“没有,怪不得我见陆鹿的时候,对她后来发生的事一点都不知道。说来也是,虽然陆鹿的高中和大学时期都被改变了,但她还是学了艺术专业,最后也回到杭州工作。”
  每完成一次实验,记忆就会增加一份,也不知道吴落言为了改变自己的未来,进行过多少次实验,承受过多少个不得不死的结局。
  可直到他去世的头一天,林逢都没有从他那张总是淡然的面容上,看出一丝痛苦和悲哀。
  极致的冷静和赴死的从容,或许就是那样的吧。
  提及相熟之人的生死,多少有些难受,林逢心里越发不是滋味,何远也需要休息,两人没再多说什么,很快挂断视频电话。
  林逢在实验室里坐了小半个钟头,脑子里乱糟糟的,干脆关掉主脑系统,打开视频软件,点进自己常看的音乐访谈,让一来一去的问答声跟自己的思绪对抗。
  “……今天我们《声生有源》请到的是天生歌手,金依然。”
  主持人的声音响起,林逢瞥了一眼,觉得那位叫“金依然”的歌手有些眼熟,但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她是谁。
  林逢盯着她看了片刻,按理说,自己一个这么喜欢听歌的人,不应该不记得歌手的名字和长相,可金依然唱过什么歌,还是真是一点都记不得。
  “依然,听说你从小学时候开始,就经常在老家杭州参加义演活动,家里也特别支持你在街边进行表演。这些演出对你的歌手生涯,是不是很有帮助呢?”
  “我觉得帮助是非常大的。”视频里的金依然笑得甜美可爱,看上去才二十出头的样子。“我对街边表演的印象非常深刻,一开始的时候,我唱得不太好,很多路人都让我别唱了,叫我妈妈赶紧把我带回去上学。”
  她摇了摇头,叹气道:“那时我心里特别难受,差点放弃做歌手这个梦想。”
  “那后来是什么契机,让你继续坚持呢?”
  金依然的双眼忽然亮起来:“是在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带我去青芝坞表演,本来想着这次算是告别演出,以后就专心学习,再也不想做歌手的事了。
  但就是那一天,我收到一位姐姐的花!虽然她没有亲自过来,可我还是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当时她站得特别远,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她的样子了,只能在这里说一声谢谢。”
  林逢瞬间想起什么,凑近屏幕。
  歌手金依然,不就是她和吴落言在青芝坞里,见到的那个唱《崇拜》的小女孩么!
  --------------------
  “我还以为不可能的,不会不可能。”——梁静茹《崇拜》
第17章 第 17 章
  =========================
  林逢立即拿起手机,打开百度,输入“金依然”三个字。
  搜索结果铺满界面,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慢慢滑动,发现金依然是家喻户晓的歌手,上过三次春晚,开过十几场演唱会。
  但在她林逢的记忆里,这些从来没有出现过。
  看着看着,她目光被一首歌名吸引——《情歌》。
  不对啊,《情歌》不是梁静茹唱的吗?怎么变成金依然了!
  她赶紧点开,文案里写着:“《情歌》是金依然签约唱片公司后,在2009年发行的第一首个人单曲,用抒情的唱腔,展示年少时青涩的感情。
  虽然这首歌在发行初期遭遇了一些质疑,不少评论家认为,当时才刚满十三岁的金依然,唱不出歌词里的深意。但这首歌的旋律太动人,传唱度非常高,而金依然的演绎,也确实担得起她‘天生歌手’的称号,即使过了十一年,依然常常冲上华语乐坛前100名的榜单。”
  匆匆扫完,林逢关掉界面,在搜索框里打出“金依然《情歌》”。
  这次出来的搜索结果,和刚才她看过的那条大同小异——先是质疑,再是肯定。
  会不会只是同名而已?
  她赶紧放下手机,移动鼠标,打开“金依然个人音乐历程”,点击《情歌》。
  熟悉的前奏一出来,握着鼠标的手顿时僵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掉视频,房间里安静了不少,很快却被她的思绪填满。
  金依然原本想放弃当歌手的梦想,是自己送的花鼓励了她,后来才有机会签约唱片公司。
  可是何远明明说,吴落言做过实验,得出的时间岔路假说,认为不管做了什么样的选择,其他人的人生经历虽然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的轨迹是确定的。
  按照这一假说,金依然根本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歌手。
  难道是……吴落言的推断出错了?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说明未来是可以被改变的!
  林逢心里一阵激动,很快却冷静下来。
  质疑前人研究结果,都需要莫大的勇气。
  眼下,她手里没有一星半点的证据,仅凭“金依然”人生经历的不同,和她直觉般的预测,完全没法推翻吴落言的假说。
  想要推翻,第一,得有实证,第二,得有方法。
  林逢找来一张空白A4纸,一边回忆,一边把那天见到金依然的经历详细地写下来——
  “2007年11月17日,星期六。下午1点左右,我和吴落言从朴记小馆吃完饭,沿着青芝坞的主街往东走。大约10分钟后,看见一株大柳树,金依然(十一岁)在树下唱梁静茹的《崇拜》。
  我和吴落言走到树下的时候,金依然已经开始唱下半首。在唱完之后的间隙里,我在卖花小姐姐那买了一束满天星,请小姐姐帮我送给金依然。金依然拿到花之后,对我表示感谢,但我并没有走上前。”
  她把这两段话默念了一遍,拿起红笔,在“星期六”、“下午1点”、“朴记小馆”、“青芝坞”、“大柳树”、“《崇拜》”、“下半首”、“间隙”、“卖花小姐姐”、“满天星”、“感谢”、“没有走上前”这几个字词下画上红线。
  控制变量中排除法的重点,就是在实验开始之前,先确定好所有可能的变量,然后通过一定的条件加以限制,在每一次的实验里剔除或调整一种变量,直到发现改变实验结果的因素为止。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