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霈听了,心里一紧。若是以前,对他来说没什么大不了,总要成家,世家相互联姻很正常,裴女郎是认识的,他也不会排斥。
但是…如今心中总有一股不甘之气,若是一口答应,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若是不答应,父亲虽强求不了,肯定会心生疑虑,追问下去。
卢霈一时间想了许多,神色虽无多大变化,却有些凝重,在其他人看来似乎在考虑什么大事。
卢旷夫妇自然看见了,彼此望一眼,卢旷开口问道:“你觉得如何?”
卢霈一时没回。
卢旷皱皱眉,略有些大声道:“三郎,你在想什么?觉得此事如何?”
卢霈惊了一下。
第25章 政绩
卢霈很快回过神来,想到崔逸的决定和态度,一脸严肃地回道:“父亲,此事容后再说吧。”
卢旷看了他两眼,才问:“这却是为何?”
“陛下才授我总理要务之职,若此刻就忙着联姻,在外人看来,不过是想进一步巩固势力。陛下虽然年幼,但不是庸碌之人,其他朝臣说不定私下会说出什么话来。”
“虽然儿并不惧怕,但是现在不是时机,待以后再说吧。”
卢旷夫妇听了反应不一。
萧氏觉得卢霈顾虑太多,有些埋怨道:“谁家儿郎不是这般年龄就成亲的?比你早的有许多,如今轮到你就有许多话说了?难道你在这位上一天,就不成家了?我想,陛下也是明理之人,必不会多想,其他人就更不用管他们了。”
父子听了她的话,神色不一,卢旷低咳一声,道:“玉娘,这种话还是少说为好。”
卢霈则闷不吭声。
萧氏道:“怕什么,自家屋里,并无外人。”又对卢霈道:“男儿成家立业乃是常情,你不必顾虑太多,我们可以先定亲,年后再成亲,你看如何?”
卢霈听了母亲的话,心中有几分无奈,坚决拒道:“母亲,儿意已决,日后再说吧。”
萧氏听他口气强硬,略有些生气,道:“儿大不由娘。”转头对卢旷道:“郎君你来说说他。”
卢旷又咳了一声道:“玉娘,他心中有其他打算,我们还是听他的吧。”
萧氏真是生气了,道:“好,好,随你们。”说着站起身径直出去了。
两人还未来得及劝阻,人就走远了。呆看了一会,卢旷才道:“三郎,我来问你,不答应亲事,是否还有别的缘由?”
卢霈心中一跳,以为父亲看出什么,仔细看他神色,又不像,平静道:“没有别的缘由,儿已经说清楚了。”
卢旷沉默了一会,道:“如此,你去吧,做到心中有数就行。”
卢霈松了口气,起身道:“是。”径直回了屋。
到了屋里,收拾洗漱好躺在床上,突然想到崔逸年后北上,不会也有躲避的原因吧。
真是……
想了一会,才渐渐睡去。
…………
次日,卢霈去了衙署,刚到一会,卢大郎、卢二郎便来寻他。
三人坐下谈了一会,卢霈本打算安排好两人就去城外。两人听说他要去选地种稻,颇有兴趣,提出要跟着去。
于是三人同行,一起到了城外村子,查看了各处,终于在叫郭津村的地方,从属于卢氏的田地中选了十几亩地。
此田地平整,水利又便,且连在一处,以后便于管理。卢霈正想着让什么人过来照看,卢二郎就笑着开口道:“三郎,你是否要寻人来照看。”
“是的,二哥。到时叫一些农人来耕种,照看的人就看管农人,让他们照着我说的做就可。”
卢二郎笑道:“既然这样简单,不如就交给我如何?”
卢霈略有些诧异,不过想想就释然了,卢二郎是叔叔的嫡子,历来不喜朝中那一套,此次也是族中决定,他才勉强来了,也许这任务正是他所需要的。
当下笑道:“若是如此,就更好了,这样我也放心,要是稻子长成,必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卢二郎笑笑不以为然,说:“那就让我照看了?”
“自然。”
两人说好,又聊了详细过程,卢霈就将此事全部托予卢二郎了,嘱咐他千万要上心,小心照管。
卢二郎答应着去了。
随后卢霈和卢大郎回到衙署。两人对坐了一会,卢霈才问:“兄长,我记得你身有官职的?”
“不过是虚衔罢。”卢霈听后,想到昨夜忧心的事,逐对卢大郎道:“兄长,现我有一事要你助我。”
“何事?”
卢霈便将关于年后设立六部的事告诉他。虽然朝中也有六部,但并不一样,职权杂乱,相互牵连。
新的六部,分工的更细,且职责分明,有利于中央的统治,不过……卢大郎皱着眉,问:“这样一来,必定会触犯众多世家的利益,而且还会削弱你自己的权利。”
卢霈听了道:“兄长,除开这两样,设立新的六部,是否利大于弊?”
卢大郎点头,道:“确实。”
卢霈笑道:“既然好处多于坏处,那为何不做?再说会不会影响到我,还未可知。”
卢大郎看着自己的弟弟,神色轻松笃定,明白他已胸有成竹,于是便说:“你即已决定,我从旁助你就是。”
“谢过兄长。”
卢大郎摇头笑道:“何必言谢,一家人。”
两人接着就设立六部,研究了具体细节,一直到夜幕才商议出大致轮廓。随后一起回了家。
次日,卢霈、卢大郎将商量好的对策条条笔录了下来,忙了一天。第三天,卢霈将其上书给晋帝。
晋帝见到奏章,神色有些复杂地看了卢霈一眼,接着笑道:“大司马,果然大才,且一心为孤着想,孤一定不会忘了你的忠心。”
卢霈坐在椅子上道:“陛下妙赞,若陛下觉得没有问题,待年后,臣就着手开始。”
“辛苦大司马了。”
“臣先退下了。”说着站起来,走了出去。
晋帝叹了口气,望着门外层层叠叠的宫殿出神。
此时正是十二月中旬,再有半个月就是春节,过几天就会罢朝了。等过了年,又是一番情景。
虽然洛阳才恢复几个月,却阻止不了各世家、百姓庆祝新年的热情。到处结灯挂彩,人们往来脸上挂着笑容。
士族大家的热闹自不必说,寻常百姓家中虽没多少钱财,却也尽量买点好吃的、一身新衣,高高兴兴地过了个年。因为他们看到,大司马前头的一番政策,是个体恤百姓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不论大晋里面多少龌蹉,此刻表面是一片和睦,喜气洋洋。时间在喜悦中一晃便过了新年,一直到了正月十五。
这天,崔逸回崔氏过了节,又去与卢霈喝了半夜的酒,次日辰时回营点兵,即刻就要出发了。
晋帝和卢霈站在城门楼上,远望着队伍,闻风而来的百姓在街道两旁相送。
直到队伍在他们眼中变成了一条黑线,晋帝才回了宫,百姓才各自散去。
正月十九,朝廷初始,卢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颁布晋帝诏书。
不出意外,一开始便遭到强烈反对,但一来有皇帝支持,二来卢霈身后有卢、崔两族支持,背后还有崔逸的十万军队。反对的声音渐渐淹没在其中。
等其他家族明白已无力改变,想要安插族人在六部时,却发现朝中六部,重要位置有半数以是卢氏、崔氏、裴氏、萧氏的人。
悔之晚矣。
事情闹闹哄哄过了两个月,终于尘埃落定。
而卢二郎照看的水稻长势非常喜人,一开始他只是为了卢霈的交付,后来见稻子长得不同,慢慢明白当日卢霈说的话。
期间卢霈来看过两次后,因为事忙就少来了。等六部事定下,已经三月中旬了。卢霈猛地记起了玉米和土豆的事,忙找到卢二郎,说明缘由。
卢二郎听后,颇感兴趣的拍手道:“一事不烦二主,就一并交给我了,你且放心,一定办好。”
卢霈听了,便派人将种子交给了他,说清了怎样种植,就回去了。
另一边,崔逸领兵十万北上收复,比他弱的自不必说,攻城三天不到,便占了一州或一县;号称比他兵力多的,却没有其兵壮马强,最多也就十来天便攻克下来。
就这样到了六月,北边各族建立的政权都被纷纷击破:有的贵族被崔逸俘虏带回了驻地,有的主动投降,有的寻了机会逃到更北的鲜卑等旧部去了。
消息传回洛阳,晋帝大喜,即刻下了诏书封崔逸为护国公、大将军,举国欢庆。
到了七月,崔逸又做了一件事。收复北方后,将剩下诸事交付给心腹手下,派裴昊监督。
裴昊是裴氏的嫡子,他是与卢霈差点定亲的裴氏女郎的亲弟。此次卢霈让他跟着崔逸,在征战中也立了功。
崔逸带走一些人到了海边,挖了一个盐池,说是用来晒盐。
众人开始并不相信,也不看好,等过了一月,晒出的盐让他们目瞪口呆。
白似雪,味无杂味,且无需多余人力,只一开始耗费点人手,后面就坐等收盐即可。
这消息连同新出的盐,传回洛阳又让众人震惊。谁都明白盐代表了什么,如此好盐的出现又将改变多少局面,一时间各大世家摩拳擦掌想要加入其中。
可不过几日才知道,盐场已被卢霈派人接管了,多是卢、崔二族的人。
其他世家连忙上下打听,可有位置。结果自然令人失望。
民间听闻了此事,各地商贩纷纷远赴北地,探听虚实。等见到了实物,俱或多或少买了新盐,贩往各地,包括江南诸地、西凉、成汉等。
大晋的财政在短时间内充盈了起来。
而此时,卢霈托卢二郎照看种植的稻子、玉米、土豆接连成熟。产量相对这个时代来说是惊人的。
卢二郎有些兴奋地告诉卢霈:“这下,许多人不用饿死,大晋也不会缺粮了。”
卢霈听了笑着没说话,而是禀给晋帝知晓。
晋帝听后有些发怔,接二连三的好消息砸晕了他,他回过神后,哈哈笑了起来,半天没停下。
等停下来才觉失态。不过他还是有些兴奋地询问了过程,听完后,立刻下旨封了卢二郎为户部侍郎,卢霈晋为开国公。
一时间,卢霈、崔逸成为大晋最炙手可热的青年贵俊。
而卢霈则在晋升当夜收到了来自林浩的书信。
他找到了林瑷。
第26章 李班
成汉。
新年刚过,若是其他地方应该还有残雪,但成汉天气偏热,整个冬季林瑷都未见大雪,只淅淅沥沥地下过两场冰渣子。
因平日没什么事,起得比较晚。因为这个范三娘曾经说过她,但效果甚微,林瑷坚持了两天,又故态复萌。范三娘见了也不再多说。
在外人看来,林瑷是懒到骨子里了,但只有她知道,白天不怎么方便练习精神力,只有夜晚清净时,练得久一点,因此就睡得晚,白日就起不来。
不过,她不打算解释。
巳时才起,范三娘他们已用过饭,正在教孩子习字、练字。林瑷慢悠悠下了楼,就进了灶房。里面有范三娘为她留的饭菜。
摸了摸还有余热,拿出来慢慢吃了起来。
刚用好饭,就听前面铺子有人进来了,范三娘起身去看,原来是来找林瑷的:刘婆。
范三娘向她略点头,便对后面喊了一声:“林家女郎,有人找。”转身回去继续教孩子。
林瑷听见了,赶忙从灶房里出来,见是刘婆,笑着说:“你们来了,路上可好走?”
刘婆笑道:“好走,好走。想着新年了,过来串串门,再过几日,到了农忙,就抽不开身了。”
林瑷笑着引她们上了楼,边走边问:“你们在那可还习惯吗?”
刘婆牵着孙女阿宝,一面上楼一面回道:“习惯,这里真是过日子的好地方,没人欺我们老幼,还时常帮着做事,我啊,心里高兴。”
林瑷笑着说:“习惯就好。”说话间就到了楼上,请他们坐下,找出年前准备的一些糕点、瓜子之类放在桌上,问:“你们来时用过饭了吗?”
“用过了。”
“那就吃点点心吧。”说着拿了一块递给阿宝,道:“给你。”
阿宝望望刘婆,接了过来。
刘婆看了屋里一圈,问道:“女郎,住得可还舒心?”
“挺好的。三娘看着冷,其实是个热心的人,我时常麻烦她。”
刘婆笑着点点,“这就好。”
林瑷问起了刘婆去村子后的生活。刘婆便高兴说了起来。讲到兴奋处,大笑起来。
如今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已很满足。
说到最后,刘婆想起一件事,道:“我想起来了,女郎可还记得那位救我们的将军?”
林瑷点头,道:“记得。”
“我们临去村子时,他来看了一回,又问了我,你去了哪儿,我便告诉他了。”
林瑷顿觉诧异,问:“他问我做什么?”
刘婆摇头,道:“我也不知道,想必是见少了一个人,因此问问?”
林瑷一时没说话。
“后来我才知道,那位将军原来是李家的人,是李皇帝的侄子,听说颇受重视。”
李家的人?林瑷暗暗记下这事。
随后刘婆待了一会就说要回去,林瑷留她们吃午饭,她犹豫一下也答应了。
带着她们去了灶房,林瑷本想动手做菜,奈何这里的灶台,用了两次都掌握不住火候。
最后只好她洗菜,切菜,刘婆来做。弄得林瑷有点过意不去,刘婆却摆摆手,并不在意。
做好了饭,想了一下,林瑷去叫范三娘他们一起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