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西南大捷、普灵国认降,大军班师回朝,元力忽然暴涨,仿佛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一场大胜对于民情民愿的鼓动和激励,由此可见一斑。
冯妙君之所以不惜耗费海量财力人力也坚持要由新夏人自己打赢这场战争,除了磨练新军,除了消除隔阂,最重要的因素就在这里了——提振新夏气运,凝聚一国元力。
其实云崕刚刚抛出结盟请求,她就有心同意,然而新夏人一定会激烈反对。
第361章 迁都
事关元力,即便是国君行事也要万般谨慎。思来想去,她还是觉得此事有转捩余地,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百姓永远是最务实的群体,惟动之以利,才可能促成此事。
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她必须让所有人都觉得,魏国的六千万两赔偿金与自己其实休戚相关,并非高挂天边、遥不可及。
要放大这种感觉,最直接有效的法子,当然就是国家加税。恰好西南边疆正在打仗,能给加税找一个正当理由。这样一来,民众就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考虑仇恨与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得失。
毕竟,大活人都要吃饭娶妻养娃,不可能光靠着仇恨过活。何况魏国这几千万两还有个很好听的名目叫做“赔偿金”,暗示着“本来就该给你的钱”;再何况,新夏最后与魏国并没有结盟,只是签下协议建立邦交而已,互相承认但是互不干涉、互不侵犯。
这个协议的签定,在国民的承受底限以内,所以大伙儿立刻松了一口气,觉得这样似乎也不错,甚至元力还因此而大涨。
可要是没有前面这许多铺垫,王廷若敢一上来就抛出协议、接收赔金,国民只会戳着女王和傅灵川的脊梁骨骂上三生三世,骂他们丧权辱国,骂他们数典忘祖。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元力节节高涨。
所以说,手段很重要,阶梯式的前进法很重要。
待得此事尘埃落定,傅灵川和冯妙君坐下来同饮一壶庆功酒的时候,也忍不住感慨道:“此事顺利,多亏了你的主意。”
冯妙君轻晃杯中美酒,笑而不语。
两人今日喝的就是普灵国重新进贡的美酒,入口香醇但余劲绵长。冯妙君并未特意去压制酒力,只喝得俏面飞红,那双丹凤眼似闭非闭,秋波流转,带着勾魂夺魄的软媚之意。
这样的倾城绝色,只是欣赏便觉心旷神怡,傅灵川也数不清自己第几次怦然心动了。可他虽然也喝过不少酒,却记得过去这许多风波几乎都由眼前丽人一手推动。
她真是不怕事儿闹大。只说改税之举,过去历朝历代都是谨小慎微,反复试探,唯恐引起朝野震荡,她却偏偏反其道行之,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其实长乐说得很对,在这个因循守旧、陈规蔽矩却又百废待兴的新夏,不破则不立。
“长乐,你的胆子真大。”他也不由得感叹,“就不怕中途生变,形势急转直下?”两人这一次冒着天下之大不韪,中途其实处处是坑,稍有不慎踩歪,可能就要溅得一身污秽狼狈。
大政方针就是这样,时常天不从人愿,引发不可控的后果。
此时回想,他向来沉稳,这回是怎么答应她一起搅风搅雨的呢?
冯妙君嘻嘻笑道:“新夏建国伊始,再差还能差到哪里去呢?大不了重化作一盘散沙,那就要麻烦堂哥再次建国了。”
傅灵川无奈摇头:“胡闹!你可知道我先后接到好几封密报,言指西北、西南有几位将军极度不满,不排除趁机举事的可能。”
“举事?”冯妙君敛起笑容,挟了一箸芙蓉套蟹来吃,“往哪里举?峣、晋都与新夏结盟,魏国也已示好,谁能为他们助力?想要造反,他们没有那样的条件。”
有权有兵有地,自立为王不是什么难事。问题在于新夏有稷器,这帮子想要闹独立的将军也得有稷器才行,否则就是分分钟被吞掉的节奏。
所以新政的推行看似冒险,但冯妙君和提出盟议的云崕都觉得,逼不出造反。她也明白傅灵川的担忧,新政涉及的人数太多,变数也就太多,指不定引发什么无法预控的结果。
毕竟,有许多糟糕透顶的后果从一开始其实源自美好而单纯的愿望。
傅灵川也跟着一笑,眼中神色复杂。她只是胆大妄为、一厢情愿,还是真地算无遗策、料中了所有后果?
……
夏天过完了,傅灵川也不声不响地开展了计划中的下一步。
新夏与魏国订立的协议生效,接着就有大批钱银入库,再加上赵允送还的贡银、普灵国作为战败国缴纳的战争赔款,现在王廷手中的物资与金银一下子格外充裕。
王廷军队和傅灵川手中的私军立刻开始扩张,征招军员、更新武备,实力噌噌噌见长;包括红将军在内的三、四位东部和东北部的军阀,因为亲近王廷、亲近女王,也得了许多实惠。
算起来,王廷被“移植”到乌塞尔城办公也有大半年了,适应良好,同时刺激了乌塞尔的欣欣向荣,如今百业兴旺,人口爆涨到五十余万人,已经初具国都的模样。
除了即位大典,乌塞尔城几乎见证了新夏国建立以来发生的所有大事,如今城池规模更是一再扩大,除了重作规划之外,外墙也借着翻旧之名重修——这次修出来的,可是足足十六个城门!
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按国都的标准修建的。在新夏境内,另一个拥有十六城门的城池就是泸泊城了。
消停了不到两个月的王廷,又开始喧嚣起来,众多老臣再提返回泸泊城。他们的根基都扎在西部,即便将部分产业迁来乌塞尔,总不如在自己地盘上自在。
始终温言浅笑的新夏女王,这次却格外强硬地当廷宣布:
迁都!
她开口时,傅灵川就在她身边负手而立,因此所有人都明白,这也是傅灵川的决定。
今时之政局,与半年前已经截然不同。
收取了魏国和普灵国的赔款之后,中央财政和女王都格外富有,王廷的军队与东北门阀得到扩张,成为支持冯妙君与傅灵川的重要武力基石。
这时候的傅灵川,也不再是年前那个还要与王廷重臣周旋、与西部豪族虚以委蛇的傅国师了。
有钱有军队,说话自然中气十足,腰板儿也硬朗。
所以王室力排众议,坚定地将都城迁到了乌塞尔来,前安夏的陪都从此正式变作了新夏首都——其实也只办个仪式、走个过场,整套班子本来就都在乌塞尔城。
第362章 又一个大动作
新夏这半年来大动作频频,迁都影响深远,引来泛大陆关注。晗月公主时常差人来信,嘘寒问暖,冯妙君明白,这是得了苗奉先的授意。
魏国使团则是已经返回都城,萧衍下令向普灵国开放边境贸易。从此,普灵国作为名副其实的国间贸易中转站。
云崕却没有来讯,冯妙君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忙碌间隙,偶尔也会想起。
此时南陆的战报再次传来:
燕熙之战中,随着夏季江水减缓,燕国大军终于渡过了那条该死的大江。可是滞留在东岸两月有余,大军要吃要喝,还要饱受熙国军队骚扰,燕军的战力和士气都有些低靡。
最重要的是,熙国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魏国的援军也及时赶到。
因此燕军渡江未毕就遭遇熙魏联军的迎头痛击,全军覆没,名将石青当场阵亡。
燕军这一次历时半年有余的西征,以失败告终。
在熙国举国大庆期间,魏军悄悄撤回了本土。
因战争之故,燕王暂时无暇关注北陆,对于新夏的“背信弃义”没有再进一步举动。
¥¥¥¥¥
在泛大陆的动荡中,时间很快走到了秋季。
赤嵌平原一片金黄。过去一年里风调雨顺,没有大灾大疫,国师也合理分配元力,国家欣欣向荣,于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丰收季节到来了。
这一季粮食打上来,国泰民安。
秋粮入库以后,平稳运行了数月有余的王廷又有了全新的大动作。女王一个命令就震动朝野:
裁军。
新夏豪族原以西部和西北部分布最广、势力最强,只因那里是新夏的门户位置、抗击魏国的前线地带。
但在新夏与魏国签订了协议之后,各大军镇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两国既然已经互不侵犯、互不滋扰,西部少了虎视眈眈的强敌,也就没有必要再保持大规模的军队建制。
这一回,王廷实实在在占了个理字,也就得理不饶人了,拿出早就计划好的一整套裁军规范,里面上至州郡驻军,下至乡镇驻兵,中间囊括各豪门豢养的私军,在人数、武备、等阶上都做了格外详细的规定。
莫说是地方豪门,就是王廷大臣拿在手里一看,都是冷汗涔涔。要是真按照这上面的规定办下去,全国军队人数削减至少三分之一,粮饷全部由中央划拨,地方再不是军队的衣食父母了。
军队就是这般,吃谁的粮就听谁的话。
王廷的态度很明确:我的军队,谁有资格替我养?地方豪门也不行。
军令一出,举国震荡,尤其是西部一片哗然。
削军=夺权,这个公式谁都看得清楚。可是新夏最大的威胁已去,西部豪门的确再无道理保持大规模的常备军,否则就有造反的嫌疑。
供养军队,无论对哪个国家的财政来说都是极其沉重的负担。削军就是减负,新夏可以将更多财力投入国计民生之中。
再者,军人解甲归田,就有大量劳动力投入生产,这对于百业待兴的新夏来说格外重要。乱世之中,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本能地都会抓紧难得的太平时期快速发展、壮大己身。
减负、增产、深得民心。这道理谁都明白,只看西部如何反应。
……
消息传到魏国,萧衍忍不住啧啧称奇:
“傅灵川的胆气可真不小,脚跟还未站稳,就敢动这些跟他一起举事的老部下了。”
傅灵川能扶持长乐公主立国,少不了这些豪门的支持。若非他们长年抗击不屈,魏国也不会在长久权衡下放弃对安夏地区的统治。
现在傅灵川自己羽翼刚刚丰满,就开始对这些昔日的老战友收缴武力,是不是太迫不及待了些?
云崕正在看书,闻言道:“夜长梦多,他要是再等下去,待这些豪族养得膘肥体壮,他更不好连根拔起。”
“依你看,这些人会如何应对?”萧衍啜了一口清茶,“新夏这七个月来大小动作不断,国势却相当平稳,真有些出人意料。”
换作哪一个国家敢这样变着花样过日子,到这会儿都是政局动荡、国民惶恐,就如池塘里丢进石子儿,余波要许久才会消停。
新夏从零开始,这么折腾一通下来反倒越发强壮,没有阵痛、没有离心离德,利好源源不断。
他眼红啊,“看新夏这么捣腾,连我都想在魏国搞一场变革了。”
“大魏不能。”云崕轻呵一声,“新夏不过一张白纸,可以任傅灵川自由写意;魏国立世近二百年,早就积重难返,只能抽丝剥茧,慢慢润化。”
“至于新夏西部那些个豪门。”他嘴角轻扬,“大势已去。”
“他们能甘心裁军削权?”
对豪强来说,军权代表着势力,削军就是夺势。他们能老老实实坐等王廷收走军政大权?
“我在乌塞尔城见过众多新贵,但超过两成的大宅都是被各地赶来的豪族买走的,他们在国都开设酒楼茶座、金楼绸庄、赌坊青楼,可说是百行百业背后都有他们的身影。趁机到中南部来分一杯羹,这才是聪明人的做法。至于那些冥顽不化,固守本地的——”他微微一哂,“不交权,就得造反。不过眼下的新夏已经没有他们造余的机会了。王廷太有钱,傅灵川太有钱,新夏女王也……太有钱。”
自古以来,君强则臣弱,中央强则地方弱,反过来也成立。因此新夏中央王廷的强大,势必压制得地方豪强日凋敝。可是谁也想不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
“咦,新夏女王?”萧衍满面好奇,“这也关你的安安,哦我是说长乐女王什么事?”
“新夏这大半年来行事风格大胆,每次出手都有雷霆万钧之效,不像傅灵川一贯的作派。”云崕对他拙劣的演技嗤之以鼻,“诣令虽由女王发布,但朝政由他把持,因此所有人接到情报都会以为这一切是他的布局。不独是我们,峣、晋,甚至远在南陆的燕王也作此想。”
第363章 嫌本国太平(加更章)
他们毕竟没有机会站在新夏的王廷上,近距离观察傅灵川与长乐女王。对这两人的所有了解,除了出使乌塞尔城的短短数日、数月之外,就只有情报上的寥寥几句而已,不生动也不形象。
萧衍当然也听得明白:“你是说,这里头也有新夏女王的功劳?”
“我了解安安,她决不甘心做傅灵川的傀儡。”云崕玩味道,“就是不知,她在其中发挥了多少作用。至少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她的光芒都被傅灵川掩盖。”
“如果她真是那般聪颖又有才略,傅灵川一定更希望娶她为妻吧?如此他的权势才能巩固。”萧衍摸着下巴,满脸的不怀好意,“他近水楼台,指不定何时就成功了呢?”
近水楼台的意思,就是眼前这位云大国师离她太远了,想好好表现都使不出劲儿。
“说得对极。”云崕伸了个懒腰,“我得赶紧去盯紧她,免得被傅灵川拐跑了。”
萧衍一怔,连连摇手:“国师大人,你可别再甩下这一大摊子跑了!”
“如今国内歌舞升平,外头又无边患,和熙国联手一战还打退了燕军。”云崕恹恹提不起劲头,“连一点天灾人祸都没有,太平又无趣,我呆在这里作甚?”
这家伙说的还是人话吗?萧衍苦笑,身为魏国国师居然嫌本国太平,这话传到王廷上,御史们怕不又要排着队来参他一本。
理政快要两年,他终于体会到父王当年面对国师的无奈了。“好罢,你想去就去,但别忘了正事!”
云崕懒洋洋地:“省得。”
“有道是英雄难过美人关,我看你……”新夏女王是倾城的祸水,该不会最后把他的国师给拐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