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为官数年,此时朝堂上的形势,顾延章又如何会不知?
莫说本来没有问题的东西,因此事乃是范尧臣提出,也会被旁人盯着挑毛病,更何况此事确实毛病、困难重重。
如若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能说服太后、朝官们,此事断难推进下去。
可这样复杂的勘验方法,又如何证实其中的正误,如何叫旁人对其无法质疑,无话可说?
***
金梁桥街里头,季清菱正交代秋月收拾东西。
“上回他不是闹着要吃蒸梨枣并黄糕麋?给他把凤栖梨同才得的青杏送些过去,再陪一点蒸梨枣。”
秋月应了,连忙吩咐厨下准备,复才回头叹道:“看着怪可怜的。”
她口中所说的,乃是张璧。
自太皇太后忽然落阶而亡,张瑚便告病不朝了。
旁人都说他这是为了逃过那浚川杷失利的追责,也有人说这是靠山倒了,自知会有人落井下石,索性闭门不出,不去惹事。
因太皇太后、杨太后两人的不合,其实不少宗室都清楚,是以又另有传言,说杨太后腾出手来,就要收拾张家,张瑚正在想了办法保命。
外头各色传闻纷纷扰扰,可季清菱却是知道,其实当真没有那么复杂。
张瑚是真的病了,病得连床都起不来。
自接下了清淤通渠之事那一日起,张瑚就没有好好休息过,他是真心想要做好,也是一心想要做事。
纵然再年轻康健的身体,也扛不住这样长的时间里头,一日只睡一二个时辰。
张瑚心中扛的压力巨大,又憋着一股气,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支撑了这许久,谁知寄予重望的浚川杷竟是全无用处,不但费时费力费银,在满城百姓面前丢了大脸,还就有这样巧合,遇上了祥符县水匮之事,出了人命。
到得此时,他其实还能顶着,偏生太皇太后忽然薨了,继位的杨太后,竟是全然站在范尧臣那一边,取用其法,彻底摒弃了那浚川杷。
多日心血付之一炬,感情极深的堂姐因故而亡,父母不在京中,仍有幼弟需要照顾,重重打击之下,张瑚终于倒下了。
而一向作为太皇太后掌中宝的张璧,在连着哭闹了多日之后,见得兄长重病,竟是一夜之间,就成熟了起来。
对着季清菱派过去问候的松香,张璧只简单回了几句话,叫“季姐姐不用担心,家中并无什么事情”云云。
张璧从前淘气的时候,秋月也好、秋爽也罢,几个丫头都喜欢抱怨他吵闹,可眼下他如此懂事了,众人倒是心疼起来。
“夫人,太后那一处……”
季清菱摇头道:“太后至孝,太皇太后不在了,她对张家只有更好,没有坏的道理,不用操心这个,只是怕张璧一时转不过弯来。”
又叹道:“也只好盼他因祸得福了。”
两人正说着话,等到厨房将东西备好,秋月便打发人往张府送了去,又问季清菱道:“官人他出去这样久,是不是当要回来了?您说要不要叫厨房先备着些吃食?”
季清菱算了算时间,果然当是这两日就快到了,才要分派,外头一个小丫头却是小跑着进得门来,叫道:“夫人,官人回来了。”
这小丫头前脚才进门来,季清菱还未来得及叫人准备热水,顾延章后脚已是到了。
今次出门,他没有带旁的小厮,竟是自己背了个包袱,一见得季清菱,忙把包袱甩了,上前箍着她紧紧抱了,才喃喃地道:“清菱,我好困,不要洗澡,眼下就要休息。”
果然连衣裳都懒得换,拖着人眯着眼睛就往床上躺。
他倒头就睡,睡之前还不忘指着外头交代道:“你抽空帮我瞧瞧,那筑堰之法看不看得懂的。”
第902章 分层
顾延章说睡就睡,几乎话才落音,人就没了动静。
季清菱被他带倒在床上,陪着睡了一会,直到听得耳边的呼吸声变得均匀,才慢慢地抽身出来。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小心翼翼地给他把袍子脱了,因怕将人吵醒,只用帕子稍微帮着擦了擦手脸,就不再去折腾。
此时大下午的,太阳还未落山,外头很是有几分光亮,她弯腰穿了鞋,轻手轻脚将床幔下了,又去关上窗,最后才捡起那包袱,关了房门,去得外间。
下头小丫头此时已经提了饭食进来,秋月也召了小厮,见得季清菱掩门出来,问道:“夫人,官人现下用不用水?”
季清菱做了个噤声的手势,小声道:“他睡了,莫去吵他。”
又对着小丫头道:“且先送回厨房温着罢,只是要叫她们今晚守一守。”
一旁的秋月连忙补道:“叫她们自己记了,等到月末报得上来,今晚守夜的一人补五十钱。”
一面说着,一面连忙去把季清菱手中包袱接了。
等到小丫头应声而去,主仆二人便去了隔壁厢房。
得了季清菱示意,秋月将手中包袱拆了。
当中装得东西倒也不多,除却几卷书,便是一份折子。
那书卷明显是才装订起来的,看着边角也好、纸页也罢,俱是参差不齐,里头的字迹也各行各异,明显不是顾延章的手笔。季清菱取来看了,其中全是记录的数字跟各项术算结果,另有其余推论,因用词甚是生僻,一看就是就是水利相关。
于水事上头,季清菱只比一窍不通略好一点而已,是以乍看上去,个个字都认识,可看了那些个数字并术算,简直是两眼发蒙。
她把几卷册子放在一旁,另取了单出来的那一份折子。
这折子倒是顾延章的手笔,无论字迹、笔仗都十分明显,当中说的是都水监中一名唤作“沈存复”的水工献上了家传的勘测水深、地势高低之法,名叫“分层量堰法”,另有水工高涯在旁佐之,补全此法。
季清菱虽说不擅水事,可对于文字却敏感得很,只略看了几句,便察觉出这一份奏折当中风格的变化。
奏疏乃是奏事,既不同于华彩文章,也不同于雄辩之辞,遣词造句自然会更朴实、简洁,可比起往日的奏章,今日顾延章写就的这一份,却显然更为啰嗦。
他并未用半点水事词语,几乎全用的白话,将那“分层量堰法”从头到尾解释了一遍,遇得有些复杂的地方,甚至还用了类比的办法。本来五百字能说清楚的东西,这一回,足用了千字,才堪堪讲完。
季清菱一见得这文法,心下已是了然。
是了,当今垂帘的乃是杨太后,并非从前熟于政事的太皇太后,在位的也不是赵芮,而是小皇帝赵昉。
写给这二人看的东西,自然不能同以前一样。
可即便是这样清晰的话语,又是由顾延章亲自拟写,季清菱认真细看了两遍,竟还是不太明晰其中意思。
她想了想,把那奏章给了秋月,道:“你且看一看,有无不懂之处。”
秋月接了,坐在椅子上认真看了许久,复才抬头道:“夫人,我实是不太懂。”
又问道:“看倒是看懂了,说是汴渠之外另有从前水渠,因汴河变道,那水渠早已不再用,便要将汴河中水连通于此,再拦腰筑坝堰,量两处高低之差别。”
她指着奏疏上的一段文字,问道:“可为何这许多处之差别累加起来,就是两地之差别?这道理,我弄不明白。”
季清菱点了点头,道:“我也有此疑问。”
她术算其实学得不差,虽是对数字并不太敏感,可好在细心,看账本也好,算数也罢,几乎没有遇到过太大的难题。
然而看得这样一份奏章,竟是看了两回,还是看不明白。
这并非顾延章解释得不清楚,相反,他已经把来龙去脉说得很清晰,然而在季清菱、秋月两人这般并无概念的人看来,始终如同眼前罩了一层纱一般,看不清其中底细。
因恐是自己同秋月两个理解有差,季清菱又把秋爽、秋露两个寻了过来,另寻了松香。
几人都说自己看懂了,可一般也是不通其中道理。
既非个例,足以说明问题。
里头顾延章还在休息,也不好去将他叫醒,季清菱想了想,道:“既是如此,咱们便试着对照它这法子而行,看是个什么情况。”
奏章中说得甚是明白,虽是不知其理,可要照做,并无半点困难。
此处寻不得溪流小河,用砖块来叠累,也十分麻烦,想起早间吃的炊饼,季清菱索性吩咐道:“厨房是谁做炊饼的?取了面来,便在此处以面和水来做吧。”
一时小丫头下去寻了做白案的王厨娘来,又有人去将长尺洗得干净了,自外头拖了几张桌子过来,拼成一条极长的大桌。
厨娘手脚极快,这一边桌子才拼好,上头用丝瓜干瓤擦得干净,再用开水烫了,桌面还未怎的干,她那一处的面团已经揉好了一大光盆。
顾延章带回来的包袱里头有汴渠走势图,虽说不太精细,却能囫囵看得个大概。
不过此时倒是暂且不需要这个,既是只拿来验看其中道理,季清菱便叫人将面团捏成了一条笔直的、对半劈开的竹竿模样,那面团一条白白长长的,当中凹陷,仿着沟渠而造,另又捏了一条更小的凹面长棍放在一旁。
按着奏章当中的说法,因汴渠有旧水道,水道乃是就在现行水渠不远旁,如若要勘测上善门至泗州两地地势之差,只用将汴渠分为许多段,就在一旁的旧水道当中筑出许多台阶一样层层上下的堤堰,届时将汴渠之水引灌入其中,令其相通。等到水势相平,就在河水边缘即将干涸之处,又做一阶堤堰,用来量测两处堤堰的上下水面高度,便是这两段的地势之差。
第903章 量堰
等到东西都摆好了,一旁的秋露得了命,取了茶水来,注入那被当做汴渠的长条面团中,又将两条面团依照奏章说法,在下头垫了东西,做成地势高低不同之状。
等到再将两条面团分为数段,当中连通,开始仿着奏章之中行事时,这一处秋月还在用长尺量测出两阶的高度,见得那下头一截的水流缓缓行过,一旁的秋露在记数字,季清菱登时已是明白了。
秋月等人还在量算着。
这两条面团总共分为了四段,倒是不多,刚开始不太熟悉的时候,耗费了不少时辰,后头慢慢摸到了门道,只花了小半盏茶功夫,便弄得清楚了。
此处秋露算了四段总和,那边松香便扯了细绳、石块、长尺等物来算前后两处高低之差。
两相计算清楚,拿来一合计,果然数字俱是一样,都是四寸五分,只是松香那一处的五分略多,秋露这一处的五分却正正好。
考虑到量记之时,可能有些相差,差得亦是不远,便不算为错了。
此时松香、秋露二人已是明白,唯有秋月、秋爽两个仍旧不清楚。
秋月奇道:“怎的回事?量的明明不是一样的高低……”
秋爽也道:“量的是水高,又不是地高,怎的会一样?”
秋露便在此处指手画脚地点给她二人解释。
季清菱站在一旁,听她们互相问答。
她一面听,脑子里头一面起了一个念头。
自己虽是不通水事,然而自五哥去提刑司任职以来,因他常要巡视堤坝,回来时难免也带得几句,平日里家中也常有水事之书,纵然看得少,然而数月的耳濡目染,到底不是全然不知。
可多年都在深宫之中的杨太后却是不同。
从来只听说过她一个“贤”字,若说熟读女诫、诗书倒是可能,可摊到水事上头,又会懂多少呢?
说不定在国子学当中读过几个月书的小皇帝赵昉都比她知道得多。
当然,这不过是推测,也不排除杨太后熟知水事的可能。
只是谁敢去赌这个?
一旦这份奏章递得上去,旁人能不能看懂,其实跟你写得清不清楚,关系并不太大,倒是与你本人对水事并脑中构画能力关系更大。
若是能看懂,自然皆大欢喜。
即便看不懂,解释之后,能听懂,也是好事。
就怕看不懂,解释之后,又听不懂,这却是个大麻烦。
过了这许久,得了松香、秋露的解释,秋月已经明白了,三人一齐对着秋爽鸡同鸭讲。
秋爽被轰得脑袋都炸了,摇着头道:“莫要同我再说,我不想听。”
她多少有几分孩子气一样的闹脾气,可季清菱看在眼里,不由得生出担忧来。
对着这样明显被捏成水渠模样的面团,又得了几人在旁解释,竟是还不懂,自然可以说秋爽乃是个例。
可她识字通理,脑子并非蠢笨,相反,很多时候还很是聪明。
听不懂,看来全是因为没有开那一根筋的窍。
如果杨太后也没有开窍怎的办?
朝堂之上,随着太皇太后大薨,一应局势已是随之而变,眼下已是起了势头,黄昭亮正联合孙卞来压范尧臣。
今次导洛通汴乃是范尧臣首倡,黄、孙二人反对得十分厉害,遇得党争,指鹿为马又岂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届时借着杨太后对这勘验之法全然不懂,很有可能,黄昭亮等人便以此来攻讦导洛通汴并不可行。
她盯着那桌上的两条面团出了许久的神。
先前在一旁听了半日,她已是知道秋爽之所以不懂,是其压根不能在脑子里头将许多阶堤堰累加,为何能同两地地势高低相等。
季清菱索性退开到了一边,也不要旁人帮忙,径直走到书桌旁,燃了烛台,点水磨墨,润笔沾了一点墨,也不讲究规整,只在图上画出了由右往左一路登梯的阶梯之状。
她又取了长尺,将阶梯高度一一往右边空白处横列,最后以一条竖直之线,把所有横列之阶连了起来,又在上头标注了一、二、三、四等数字,与阶梯上头的标识一一对应。
她画得清楚,复才把笔重新放回了笔架上。
后头松香等人还在说话,季清菱转过头,叫了一声秋爽。
对面听得她叫,连忙收了声,一齐看了过来。
季清菱指着桌面上那一份阶梯图,对着秋爽道:“你且来看,可是能弄明白。”
秋爽连忙走了过来。
左边台阶数字的一二三四,正对应右边竖直笔画的一二三四,而两处最高处又用直线横接。
如此简单,若说再看不懂,那当真是脑子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