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在原地絮絮叨叨,松节有些不耐,道:“此处人多,你且寻个地方坐下说话。”
陶二复才醒得过来,讪讪陪了一笑,连忙把众人往村里头引。
季清菱跟在后边,一路看着沿河的土地,一面问那陶二道:“你们这处的地荒着,是谁人家的?能不能卖?”
陶二回头一看,循着季清菱所说,指手问了问,道:“夫人是说这河边的地?”
季清菱点了点头,道:“正在河边,引水也方便,怎的就不见人种?”
陶二“哦”了一声,道:“那是无主荒地,连年水淹的,只有拿去放牛放鸭的,谁人去种?”
得石村数十年前倒是当真出过些好牡丹,当时还是县城,在京畿左近颇有些名声,鼎盛时也常有商贾往来进货。可随着汴渠改道,连年遭水,养了几十年的肥土给淹得废了,又经过朝廷改县为村,渐渐就一蹶不振。
不过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了从前的底子,而今一村也还剩下数千户人,也有人依旧种牡丹,只是卖不上什么价罢了。
陶二虽是个中人,可他出生时村里头已经没落,想要全靠此吃饭,倒是不太可能,是以另也中天种地。此时见了季清菱这般发问,又见她年纪轻轻,相貌、穿着俱是与众不同,顿时在心中便起了个印象,以为这是哪一家的内宅夫人出来洒钱,那态度顿时就变了,也不再理会头前同他接触的管事,而是放慢了脚步,等着向季清菱解说。
眼见就要走进村里,季清菱却道:“既是要买田地,总不能未曾见过就乱买罢?你且带我走一走,我看着合适的再同你细问。”
竟是个来认真买东西的样子。
又有钱,又傻,这样好赚的生意,不做成了,陶二觉得自己夜晚可能都要睡不着觉,连忙带着一行人沿路去看。
围着村子走了一圈,季清菱却无一满意的,只问道:“河边那一大片,当真一块都买不得吗?”
陶二登时有些无奈,道:“夫人是真个没种过田地罢?这河边的地,一年淹个两个月,凭你再怎的好牡丹,也养不起来。”
松节便问道:“不是说朝廷正在导洛通汴,要清淤通渠,届时此事做完,河边田地自然不会给淹了。”
陶二呵呵笑了笑,道:“几位是京城来的罢?京城自然不会给淹,俺们这一处却算是下游,天高皇帝远的,谁人看得到?年年修堤修坝,年年水淹,难道今年修一回坝,就能叫太阳把西边出来了?”
又劝道:“夫人你莫要不信,俺实是一片好心,不愿见你一头跌进坑里头才同你说这事,况且这地虽是无主荒地,可要办起契纸来,却未必能这样容易。”
季清菱登时奇道:“不是听说衙门正征召徭役,只要应了去清淤通渠,便能按劳分地吗?我一路行来,个个地方都一样,难道说你们这一处竟是同他处不同?”
陶二撇了撇嘴,道:“还‘按劳分地’,这话拿去骗那些不晓事的或许行得通,可想要骗俺们这些土里刨食的庄稼人,却是打错了主意——我且问你,种不得的田,你拿来做甚?这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空许点不能种的水淹地就想来哄人,也不知道哪个想出来的缺德损招!”
秋爽忙道:“话也不能这般说吧?年年都要服役,从前从没说给田给地的,都是白干,今年给了,若不是水淹地,当真将来是块好田,也是一桩好事啊!”
陶二脸上登时露出不屑的表情,道:“还真当给块不能用的废田便是好事了?我且同你说,你再怎的算,也算不过衙门里头那些个人,这块地分得下来,原是无主的,不用收赋税,眼下有主了,给你算成上等田、中等田,你得了块不能种的废地,将来年年还要往外掏秋粮!倒填钱!哪里是什么好事了?”
“这于朝廷是无本万利的买卖,可对咱们,却是赔本买卖!”
第923章 补给
说到此处,陶二像是打开了话夹子一般,停都停不下来,又道:“况且再是要服役,也断没有说一年服个两次三次的罢?已是召过春工,而今又要去通汴渠,上回做春工的时候,村里头去得四百人,回来三百余个,难道天生就是条贱命,合该给他们再三糟蹋去?”
“再一说,正是春时,虽是眼下能停个一二十日,可这农事便不用人做了?难道去服了役,秋日便能少交点税?还是眼下不种田,秋日也有粮吃?”
一时连秋爽也不知当要如何回话,只好闭了嘴。
季清菱心中暗叹了一声。
她只知道农人最爱田地,又因此次时间太赶,又兼才招了春工,很怕短时间内再行征召徭役会惹得农人不满,是以同五哥建议,要拿这清淤通渠得出的新田来做奖赏,当时还觉得这法子实在妙得很。
然而中书的诏令发出去,明明已是过了大半个月,下头并无半点什么反应。
衙门纷纷叫苦,一说农人要种地,不肯来服役,而说下头要闹事,已经招过春工,此为二轮征召,十分难办,时间太短,做不到云云。
此时顾延章已是在河阴瓦亭子的营地当中,又忙于导洛通汴之事,
范尧臣虽是重视,可却也只能从中书发令,催促下头衙门快些去办。
季清菱见势不对,算着来不及通知顾延章,索性自己带着人一路循着汴渠而下,一面打发两个管事并松香三处去问,自己则是另带了个管事同松节往这一处行。
她汴渠沿河,今次在征召范围内的大村落画了出来,一人负责几个,拟要最后在沙谷口处回合,再往河阴瓦亭子的营地去寻顾延章。
一连问了许多地方,眼见马上就要到沙谷口了,处处回的话都同这陶二差不离,或有多一二理由,可最麻烦的便是,黄河、汴渠连年修堤护堤,可依旧年年水淹,隔几年便要垮一回。
百姓眼见修河堤,才修好,转头就眼见水淹上田,再过得两天,又眼见堤坝塌了,早已不再信赖朝廷发的话,只觉得这导洛通汴,与从前修堤护堤一般,不过是走个过场。
如此一来,谁人肯去要那田地,谁人又再看去服役?
季清菱只觉得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扭转众人想法。
毕竟多年观念,根深蒂固,想要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改变,实在是强人所难。
她沉吟了一会,复又问道:“若是朝廷给春工发田,张榜明说五年内不收发下的新田赋税,又许诺若是明年依旧水淹,便把新田收回,不算在众人名下,却不知村中有无人肯做的?”
陶二听得这一番话,道:“夫人这是在发梦呢?”
松节十分不悦,正要呵斥,季清菱却微笑道:“你且不管我发不发梦,只问这样的条件,若是当真成了,得石村当中可有人愿意去服役?”
陶二狐疑地看了她一眼,见她不是开玩笑的样子,心中仔细算了算,复才道:“不收五年赋税,倒是能考虑考虑……只是这不收赋税也无用,十有八九还是要遭水淹,一般白干工……”
季清菱又道:“如若当真淹了水,只要村中里正确认,本人画了押,衙门里头另补给一亩地两贯钱的补偿,肯也不肯?”
陶二看她的眼神仿佛在看傻子,道:“这般白送钱,自然肯!只是不知这徭役要多久,若是时间太长,也不肯的。”
季清菱心中算了算,按着都水监的章程,应是六十日的工期,正好能拆做四下,便道:“自然不能耽搁了农时,若是一人十五天,却不知肯不肯?”
两贯钱,放在农人家,平摊下来能够得上数个月的嚼头,又只是十五天,眼下并不是开春农忙之事,只要交代左右邻居帮着盯着田地,倒也能勉强赶得上。
平日里便不是应役,农人也常出去外头寻个差事,打个短工呢。
陶二也在心里头算了一回数,笑道:“旁人我不晓得,我倒是肯,只是衙门不肯——这样赔本的买卖,衙门又不是傻的!”
季清菱只笑了笑,当做此处不过是闲聊,复又问了几个问题,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只推说没有看中的,叫松节给了二百钱当做酬谢,陶二便千恩万谢地领了钱回去了。
得石村乃是最后一处,季清菱回了船上,径直便去寻了松香那三队人,把彼此问得的话一一对了一会,果然相差仿佛。她整理了一番,也不耽搁,因河阴瓦亭子同沙谷口之间正在开凿河渠并筑堤,不能通船,索性换了快马,急急往河阴瓦亭子而去。
*
顾延章领着数百名官员在此处督造核算,起早贪黑,又被工期逼着,自然辛苦,可范尧臣在京中,又何尝轻松过半分?
他不单是都水监监丞,也是参知政事。
都水监这一处,按着河阴瓦亭子那一处传回来的消息,一应俱是顺利,只是缺人,不住催他要人,恨不得一日送个三五封信来,封封里头都写满两个大字——“要人”!
而中书里头却又截然不同,已是被工部并各处地方衙门的奏折给塞爆了。
导洛通汴自然要人,可马上就是夏汛,许多地方都要修堤坝,又另有其余事项欲要征调徭役,总不能只管都水监的差事,不管其余的罢?
衙门抱怨,工部抱怨,便是提刑司、转运司也来催人,处处地方都缺人。
尤其转运司,导洛通汴乃是仓促上马,除却极少数物料可以从当地筹措,其余俱是要转运司协调运送,一般要征调役夫,不够人用。可与此同时,南边又起了乱事,正要用兵,另又有襄州上月复又地动,正得去赈济灾民,处处都急着调用物资,也急着要人。
于私心里,范尧臣自然是偏向都水监,毕竟导洛通汴乃是他一手提出,若是做得好了,自然功不可没。
可他毕竟是参知政事,行事多少也要有几分大局观,便是有那个私心,一是过不去良心;二是碍于一旁黄昭亮、孙卞等人正盯得死死的,要找他麻烦;三是旁的事情枢密院可以看戏,一旦涉及战事,若是他敢怠慢,那许多盏不省油的灯立时就能炸给他好看。
第924章 荒谬
是日常朝。
黄昭亮乃是首相,在文德殿按着惯例主持完朝会之后,匆匆回了垂拱殿。
里头杨太后正会同两府官员问政,而极难得的是,小皇帝赵昉也在。
黄昭亮进得殿,先同太后并天子行了礼。
杨太后连忙叫了免礼,因看见黄昭亮不住赵昉坐的位子上瞟,憋不住解释道:“今日范卿要来奏导洛通汴施行的进度,吾想着此乃大事,关乎国计民生,便特请了皇上来听。”
黄昭亮不由自主地把脸板正了些,提醒道:“太后乃是为了陛下能早日亲政,自然一片慈母之心,自是皇上毕竟年幼,资善堂中各位侍讲、说书俱是按例而排,缺得早间半日课,下午的课程就只能往后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预事,却不按其而为,更是不妥。”
论及此处,他还不忘举了一个例子,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便是做饭,也讲究按步而为,本来半个时辰便能煮熟,可你用在淘米那一处的时辰久了,想要在同样的时辰里吃上饭,自然煮的时候就短,说不得还会夹生……”
堂堂一国之相,在垂拱殿这样严肃之处,说起了煮饭,可一殿上下,却无半个人打岔。
站在一旁的范尧臣,虽说面色一如既往,可心中已是忍不住冷嗤起来。
赵昉不过是告了一堂课的假,来旁听政事,多上那一堂课,是能得道,还是能成仙?怎的到了这黄昭亮嘴里,就变成犯了什么大过一般?
然而他却低着头,并不插话。
黄昭亮这一番话虽然不中听,可也自有道理,杨太后耐着性子听完,只淡淡回了一句“吾知道了”,便不再同他多言,而是转向下头的范尧臣,问道:“范卿,那导洛通汴,而今行到哪一步了?蜀州的粮谷可有了,甚时能运得过去?另有……”
她一连发了好几个问,都是最近十分要紧的政事。
黄昭亮站在下头,眉正鼻挺的,打外头看不出半分异色,然而内里却是叹了一口气。
终究是妇人……实在是心眼太小,太记仇了……
能进两府,无一个是傻的,杨太后垂帘日久,众人都摸清楚了她的脾气。
黄昭亮多年做宰,自然能屈能伸,因见杨太后垂帘以后,大行小事,无一不询范尧臣,甚至有一回转运司殿前奏对,也不论直管的乃是孙卞,她竟也把范尧臣叫了进去一同旁听,便知形势不妙。
人是有感情的,范尧臣日日在杨太后同小皇帝赵昉面前晃着,又事事能知,句句能插,久而久之,如何会不权柄日深?
若是当初就知道杨太后是这样一个脾气,若是早知有今天,当日在天庆观的时候,黄昭亮必定不会向从前那般默不作声,而是会第一个站出来力挺赵昉继位。
然而木已成舟,他也不是会把精力放在后悔上的性子,只能另辟蹊径,好叫天子、太后知晓,并不是只有范尧臣一个赤胆忠心,相反,比之老练能干的自己,范尧臣此人,行事还是轻浮浅薄了些。
虽说时日不长,可潜移默化,杨太后已经从原本的动不动就打断他说话,变为了现在虽是不愿,却也会好好听一听。
黄昭亮毫无怀疑,只要继续坚持下去,日积月累,滴水石穿,过得一年半载,自己在其心中,纵然不能同范尧臣同等地位,却也不会差太远。
只是这就太迟、太慢了……
朝堂之上,形势翻云覆雨,一年半载,已是足够叫范尧臣把根扎得稳稳的。
他等不了。
便是他能等得了,下头的黄党也等不了。
把头往左边微微偏转了一下,黄昭亮看向正在向杨太后并赵昉奏事的范尧臣,在心中把一会自己要说的话过了一遍。
今时不同往日,从前太皇太后、赵芮在时,这样的事情,往往是由下头人挑头,黄昭亮只用时不时轻轻搭上两句。
可眼下杨太后在位,她压根连御史都不识得几个,官员的名字也十个里头有十个叫不出来,若是要在生人同范尧臣之间选一个去信,想也不用想,其人必然会选去相信前者。
黄昭亮只能赤膊下阵。
左边的范尧臣已经把前头几件事情说得七七八八,正禀到导洛通汴,只是相比起起来,提到此事时,他的回话,却是简略了许多。
“顾延章正领官吏、民伕共修汴渠,一应按部就班,只是尚缺人手,臣已着吏部并各地衙门共同征召役夫,不能再行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