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术——须弥普普
时间:2019-05-29 09:23:03

  他口若悬河,满面潮红,仿佛自己便是一轮初升的红日,誓要把光亮照遍整个文德殿。
  而站在一旁的黄昭亮,却是不由得暗暗喝了一声彩。
  好个吴益!不愧是靠着咸鸭蛋、咸菜升官,一路走进御史台的人!
  这一份踩墙头,度时势的本事,眼下乌台之中,当真无出能出其右!
  一样是御史,为什么有些只能踮着爪子,满地去叼旁人吃剩的残羹腐肉,另有些却能平步青云,几进几出,欲擒故纵,以退为进,明明面上看着是被贬,过不得几年,便能侪身政事堂?
  差别就在这一份眼力,同审时度势的进退之法。
  御史乃是天子口舌,何时进,何时退,要看懂天子示意。
  即便是劝诫天子,怎么劝,如何劝,都全看个人本事。
  史书上那些以谏闻名之人,为何会得以闻名?
  与其说是谏臣“直”,不如说是天子需要谏臣的这一份“直”,来彰显自己的“仁”。
  无论前朝太宗,还是本朝太祖,莫不以“善纳谏言”、“虚怀若谷”著称,可就在当朝,同样不乏因直谏而被贬、被罚,终身郁郁不得入京,死于穷乡僻野的言官。
  吴益几起几落,却依旧能稳在如今的位子,不得不说,其人在关键之时,实在是有几分揣度之才的。
  他挑在此时出来弹劾范尧臣,不早、不晚。
  若是早了,杨太后对范尧臣坚信不疑,这一个多月当中,送入宫门却又悄无声息的弹章,怕是能堆满半间宫殿,他的弹劾不但不会有用,说不定还将被宫中那一位不分青红皂白之人轰得出去。
  才给寻了由头,贬去青州的两个言官,便是前车之鉴。
  可此时此刻,满朝俱是质疑之声,有半个政事堂在前头帮着把石块敲松,又有枢密院打边鼓,再有襄州、蜀地、广南等地之事接连而至,杨太后面上看着依旧站在范尧臣一侧,可她那一双腿,已是要抬不抬,只需一个推搡,但凡力气大得些,便能叫她站得开去。
  而吴益选的这一个契机,这一个下刀处,更是直直插在范尧臣的颈项处。
  那便是民乱。
  于天家而言,有什么比得上民乱令人惊惶?
  况且眼下垂帘的这一位,更是从未有过政事经验的杨太后。
  黄昭亮微微眯起眼睛,看向了上头屏风的方向。
  如他所料,杨太后果然大惊,惶惶问道:“吾怎的不曾听得中书奏报!此事是真是假?!”
  吴益好容易等来了此时,怎的会给机会溜走,当即回道:“臣不敢欺瞒太后!巩县距离京城虽远,可千人之势,何等浩大,沿途行商、路人莫不耳闻,另有皇城司、转运司一般得见,便是京中,也渐已传得沸沸扬扬。然则民乱如此大事,宫中却一无所知,范尧臣只手遮天之势,可见一斑!”
  又道:“太后若是不信,范参政此事也在殿上,臣欲与其对质!”
  他字字句句,全似一柄利箭,直插范尧臣而去,可奇怪的是,对方却并无半点反驳。
  到得此时,杨太后如何会不知其中必有内情。
  她依旧袒护范尧臣,可心底里,免不得泛起一二狐疑来。
  吴益如此信心满满,范卿却一言不发,难道,范尧臣当真有意拦下外州它县之事,隔绝中外?
  她不敢多想,只对着吴益问道:“你所说的民乱,却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只巩县如此,还是另有别处一般如此?怎的会起民乱?”
  杨太后这话一问,简直明摆着已经落入毂中。
  吴益不怕她问,只怕她不问。
  巩县民乱,当真不是他胡乱编造之事。
  范尧臣欲要行导洛通汴,当此要害之时,各处都在抽调民伕,实在劳民伤财,衙门逼得紧了,自然会激起民变。
  他立刻说道:“据臣所知,自上善门至泗州,但凡所要抽调民伕之处,因被范尧臣经中书下令逼催,各地衙门,莫不动用酷法厉行,动辄以兵丁、衙役强令征召,至于昨日,已有巩县、萍乡、澧谷等处衙门遭得百姓围困……”
  吴益话刚落音,御史台中也跟着站出来了一人,附和道:“太后,臣亦得知,白马、酸枣、祥符等县,数日前一般有百姓躁动,只是衙门暂压了下去。”
  一面说,一面还将手中的奏章双手呈了出来,道:“臣有本奏及此事!”
  有一就有二,随着御史、言官们一个个站得出来,另有其余官员作证,已是勾勒出一个京畿郡县民生躁动,如若不管,立时就要烽火四起的情景来。
  杨太后把手中的帕子都要揪烂了,再如何信任范尧臣,也再无法自制,颤声问道:“范卿,汴渠沿河辅郡,果真有此乱事?”
 
 
第928章 惊觉
  范尧臣头上已经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吴益所言,并非全然构陷。
  位于沙谷口东北处的巩县,其中知县唤作范纯明,乃是范尧臣的族亲,嫡系的范党。
  此处距离沙谷口最近,县中有十数万人户,而范纯明得了中书之命,最为积极响应凿渠之事,于征召民伕上头,确实行事有些过激。
  然而实在也是无法,不强而制之,下头百姓尽皆逃逸躲避,不肯应役,中书之令又待如何?
  巩县此回民乱,早有征兆,三日前,范尧臣便得了范纯明送来的书信,告知县中有躁动之状,因恐出事,只能暂压徭役征召,中书应份,怕是只能完成七中之三,而巩县之外,另有左近县镇,一般也有乡人十分不满,显有乱象。
  范纯明之后,果然另有其余县乡当中的范党陆陆续续传得消息回来,所言也是一般。
  一面是朝中步步紧逼,襄州、广南、蜀中、并导洛通汴之事上头处处要人,另一面是百姓不肯应役,范尧臣又不是神仙,两处一边要加,一边要减,仓促之间,自然不可能快速解决这个问题。
  京畿乃是首要,若是京中生乱,自然天下不安,更何况一旦出了事,传进宫中,他靠着拥立之功在杨太后心中得的信重,说不得便要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而黄、孙、陈数党自然又何借此为由,攻讦于他。
  范尧臣斟酌之后,只能选了个折中之法,先交由都水监汇算,若是将原先预估的十七万工减为九万工能否可行。
  如此繁复工程,想要估算结果,并不是一夕之工,更兼这几日里他忙得焦头烂额,正拟自金陵暂调粮秣物资去往襄州,又从广州运送药材去往邕州等地,另有蜀中,却只能从别处着手,解一时之渴。
  等到范尧臣喘过气来,巩县、萍乡、澧谷等处奏报当地民乱的折子,已是躺在了政事堂里。
  好险昨夜乃是他轮值,今晨各处奏本送入之时,正正逮了个着。
  然而时间紧急,几处衙门所奏各有出入,互不相符,他只是简单看了,还未来得及查实,又兼立时就是大朝会,哪里方便将此事告知杨太后。
  这本来再正常不过,今日下朝之后,待得查清再做回复便是,可此时被吴益拿来殿上说,又如何能辩解?
  奏报乃是今晨送入中书,眼下就躺在他的桌案上,范尧臣说并不知情,便是欺君,若说知情,便是自认了隔绝中外。
  不得不说,吴益的这个时机实在是掐得太好了。
  范尧臣正给接连不断的事故搅得应接不暇,难免首尾不顾,只是一个疏忽,偏生就给他逮到了。
  上头杨太后问了一句,未能听到范尧臣回复,忍不住又唤道:“范卿?”
  范尧臣心中暗叹了一口气,只得道:“今晨中书得了奏报,确有听闻巩县略有不平,只是山长水远,各处奏报所言不一,臣尚未查实,不好多言……”
  吴益得了此言,仿若苍蝇得了屎,只差绕着范尧臣狂舞,对着杨太后大声道:“太后,范尧臣此言,便是自认其罪!巩县民乱何等大事,急脚替日夜不停送入京中,正该立时知会天子,眼下天子尚未亲政,便该进呈太后,范尧臣此行,正是独揽大权,只手遮天,隔绝中外……”
  他其言也咄咄,其气也嚣嚣,喋喋不休,只剩得此一道声音在殿中回荡。
  吴益前夜早在心中拟了腹稿,他文采出众,才气四溢,此时一气呵成滔滔背来,其中铿锵正气,和着他那挺直的腰背,当真如同士林中的标杆一般,足令士人景仰。
  屏风后头一下子就安静了下去。
  向来最听不得吴益说话的杨太后,仿佛失了魂一般,由着他控诉范尧臣的罪状。
  她只觉得脑子里头成了一滩浆糊,被人搅来搅去的。
  接连而来的灾事,陌生不已又毫无休止的政事,全数没有将杨太后打倒。
  然而此时此刻,她却只觉得自己全身都起了鸡皮疙瘩,整个人仿佛被一双手给勒住了喉咙,想要呼吸,却又没有气力。
  当真论起来,杨太后与其说是被民乱吓住了,不如说是被范尧臣吓住了。
  若无范尧臣的力撑,她几无可能扶起赵昉,而母子二人掌政以来,大事小事,泰半俱是倚靠范尧臣。
  如果这样的肱骨之臣都不能相信,都一心为私,都满心群党,那这朝堂之上,又还能有谁可以信赖?
  巩县距离京城才数百里,若是行急脚替,一日便能到得,这样相近,当中已是闹了民乱如此大事,范尧臣竟敢欺瞒于她!
  难道欲要坐稳这龙椅,当真只能用那异论相搅,所有臣子,无论谁人,俱都不能相信不成?
  杨太后咬着牙,慢慢地吸了一口气。
  下头的吴益还在大声痛批,已是把弹劾的对象,从范尧臣本身,转到了范党上下,无论范家的亲友、故旧,俱都囊括其中。
  他手中持着弹劾的奏章,却是连翻都没有翻开——不用看那奏章上头的文字,已是能将其中内容倒背如流。
  随着吴益的气势汹汹,一项一项摆出来范尧臣的罪状,而其中罪状,并无一项是构陷,是以范尧臣也难以反驳。
  杨太后坐在屏风后头,忽然惊觉,往日她听了范尧臣奏报,觉得并不算什么的事情,原来被人一一列举出来,已经如此可怕。
  范党,果真势力庞大到了如此地步吗?
  范尧臣,果真是个大奸似忠的佞臣吗?
  杨太后只觉得耳朵里头嗡嗡的,实在听不下去那令人厌恶的声音,脑中更是僵得再转不动。
  她不想看到吴益,却也不愿再看到范尧臣,更不愿见满朝官员,只想快些回宫,远离这叫她无法掌控,充满着不祥与烦躁的文德殿。
  “卿之所言,吾已俱知。”
  杨太后的声音里头,充满着疲惫与无奈。
  “且将尔等奏章送来,等吾回宫再看。”
  没有给出任何正面的回答,杨太后收了吴益同御史台众人的折子,立时就站起身,给身旁的黄门搀扶着回了宫。
 
 
第929章 提出
  范尧臣与吴益两人站在文德殿当中,面上俱是全无表情。
  两人互不相看,也没有动作,只等着礼官唱喝离殿。
  满朝之中,无一人说话。
  而站在一旁的黄昭亮,却是目光怜悯地看了一眼范尧臣。
  吴益一击得中,与其说是其一人之功,不如说是黄昭亮、孙卞并陈党、枢密院中数人通力协作的结果。
  众人布局了不知多久,层层递进,步步谋算,即便没有吴益,此时换做御史台中其余言官,一样可以达成。
  吴益不过是眼睛尖利,一双狗腿跑得快,咬下了最大的一块肥肉而已。
  然而总算达到了原本的目的,黄昭亮看着站得笔直,面无表情的范尧臣,不知为何,心中竟是泛起了一股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伤感。
  杨太后已经将众人弹劾的奏章收入宫中,其中不少内容,还是出自黄昭亮的指点,能给一个毫无政事经验的妇人带来多大的冲击,他最了解不过。
  数十日的相处,已经足够两府的官员了解这一位太后的性情。
  范尧臣完了。
  他错在急功近利,为图做事,不择手段,不顾风险,不知进退。
  除却自请外出,其人别无他选。
  杨太后这样的人,不但念旧情,还爱记仇,此时范尧臣得罪了她,在她心中留下了不忠的印象,将来想要再回京,何等艰难?
  而小皇帝正是养成之时,其余人常在其侧,在崇政殿中为其讲学,将来相熟的情分,自然不是远在外州的范尧臣可以相比。
  就算他最后寻到了机会回京,朝中早已风云变化,万难重得原本的位置。
  黄昭亮暗自喟叹,却又很快摇了摇头,把这念头甩出脑中。
  成王败寇,范尧臣这样的人,若有机会,自然要甩得远远的,最好将他钉死在外州,永远不要回来。
  只要他一日留在京中,就有一日隐患。
  谁知道他又能行出怎样的招数?若是说动了杨太后,重新将其重用,那就得不偿失了。
  比起范尧臣,黄昭亮觉得还是孙卞,陈灏之流更易对付。
  他眯着眼睛,瞥了一眼不远处的孙卞。
  一个一个来,总能有人轮到下一个……
  ***
  文德殿上发生的事情,很快传遍了京城。
  翰林学士吴益当殿弹劾参知政事范尧臣,诉其隔绝中外,以权谋私,结党成群云云。又说他压胁百姓,不顾民生。
  范尧臣在民间很有口碑,他一路为官,出得不少功绩,并非逞口舌之快,而是当真利国利民,这数月以来虽说因为强征徭役之事,惹出了些民怨,然而比起只在士林中扬名的吴益,自然高下立判。
  御街上的茶楼当中,一听说起吴益,众人头一个反应就是——“是不是邕州那一个?”
  紧接着,立时就有人和道:“是了,听说若不是他,交趾也不会打得这样惨。”
  有熟知朝堂之事的人便问道:“不是遭了发贬吗?甚时回的京?”
  便有人摇头晃脑地道:“先头太皇太后垂帘,先皇继位,自然大赦天下,听闻是太皇太后特召回来的。”
  “你们却是不知,单就几个御史,并一个翰林,怎的可能这般简单便把范大参拉下马。”有人便摆起了龙门阵,“听闻背后别有指使之人,这一回,范大参却是要遭大殃了!”
  街头巷尾都知道范尧臣要有不妥,而范尧臣回衙之后,因他位居宰辅,遭人弹劾,杨太后又收了折子,自然不好再继续任差,便借病告假,自停职在家。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