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芳华——海边的橘子树
时间:2019-06-02 09:07:33

 
 
第17章 投宿 一更
  咣当……咣当……
  轮渡靠岸, 林蔓一上码头, 就向人打听五钢厂的去法。
  五钢厂离码头不远, 厂家属院、宿舍楼、职工房皆建在江边。林蔓问的好几个路人,都是厂里的员工。他们一听林蔓是新报到的同事,纷纷热心地指路。
  “瞅到前面那一排大烟囱没?走到下面就是了。”
  “办公楼在东面儿,你顺这条路走, 看见一个红砖房的就是了。人事科在三楼,可好找了,门上有牌儿。”
  北方的傍晚不比南方, 清风吹来,一天的温热散了, 只剩下宜人的凉爽。
  天色微暗,林蔓沿着刚铺修好的水泥路, 穿过一座座牢笼般的灰色厂房, 走进红墙砖砌的办公楼。
  下班的时间已过, 人事科里只剩下一个女科员。二十岁出头的年纪, 圆圆的一张脸上,双颊绯红, 喜庆得像过年时的灯笼。
  “同志, 我是来报到的。”林蔓一进门,就掏出了介绍信和录用通知单。
  女科员叫郑燕红,大家都亲切地唤她小郑。
  郑燕红看了林蔓的录用通知,微微皱眉:“哎呀,你咋来这么晚, 科长都下班了。要办入职,你得等明天了。有住的地方有不?”
  林蔓摇头,回问道:“不是有宿舍吗?”
  郑燕红轻笑:“宿舍多紧张啊,你才来就想住?我都还住在爸妈家里,没分到一间房呢!”
  “那怎么办?总不能让我一来就流落街头!”林蔓淡淡一笑,回应小郑的戏谑。
  “你就住咱厂的老职工家里!其他人都这样。”
  说罢,郑燕红翻开职工簿,在上面挑出了三车间赵里平家的地址。
  “赵叔和赵婶是三车间的老人了,建厂时候就在。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闺女,儿子也是咱厂的职工,闺女在肉联厂当仓库管理员。”去赵里平家的路上,郑燕红对林蔓介绍了赵家的大概情况。
  天色已黑,沿途的路灯亮起黄澄澄的光,光亮倾洒在林蔓和郑燕红的脚下,拉长了两人的影。
  林蔓又向郑燕红打听了些厂里情况。郑燕红告诉林蔓,国家新的五年计划中,扩大军工业的生产是重中之重,由此,厂子今年才又扩招了数万人。
  “这么多人,厂里难道就不想法统一安排个住处?”林蔓不解地问。
  郑燕红回道:“你知道住房有多紧张吗?多少50年进厂的老师傅只能三代人住30平米不到的平房。哪怕是新结婚的技术骨干要分到房,那也得等好几年后呢!”
  林蔓苦笑:“都说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看来没点奉献吃苦的精神,还真不一定能熬下来。”
  “年轻人,看开点,”郑燕红轻拍林蔓的肩膀打趣道:“主席不是说了吗?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究还是你们的。”
  林蔓回笑,顺着郑燕红的话继续喊口号道:“我明白,到底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吃多少苦都不为过,都是值得的。谁让,我们是早上□□点的太阳,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呢!”
  一路上,林蔓和郑燕红说说笑笑,不知不觉间,两个岁数相仿的年轻人很快熟络了。
  赵里平住的是个面积不大的红砖平房。平房的外面,有间用土基和油毛毡盖的小厨房。郑燕红带林蔓找上门时,赵里平和媳妇冯爱敏正在里面烧晚饭。
  为防房顶瓦缝落下灰尘,顶棚糊上了报纸。林蔓站在下面,听见头顶有“索落落”的碎响,不由得抬头往上看。
  “没什么,那是耗子,”郑燕红满不在乎地对林蔓说道,“只要入了冬,你就再看不见它们了。”
  赵里平和冯爱敏放下手里的活,热情地迎郑燕红和林蔓进门。
  郑燕红虽然职位不高,但架不住是人事科的人,手里算有些小权。赵里平夫妇见了她,分外地客气。
  郑燕红把林蔓介绍给赵里平夫妇,嘱咐了这是新同事,让好好相处。赵里平夫妇好声答应。
  交代完毕,郑燕红转身离开。临走前,她拉林蔓到一边,低声地说:“你和他们好好处,每月底交伙食费就行。老赵人还不错,不像其他人,事儿多。”
  郑燕红一走,赵里平就引林蔓进了房。
  赵里平的房子虽然狭小,但里面的杂物都归置的井井有条。靠窗有炕床,一张帘子隔住了床后的矮间房。房里有张单人床,床脚处尚有些空,恰好够赵里平再翻起一张弹簧床。不过弹簧床一撑起来,房里就再没什么空处了,连下脚都困难。
  “另一张床是我闺女的,姑娘你睡这儿。”指着摊开的弹簧床,赵里平大嘴一咧,露出北方汉子憨厚的笑。
  林蔓找出从上海带来的床单被褥铺好。大包小包的行李,她一概塞进了床底。
  赵里平继续出去帮媳妇烧饭。砍生火用的木柴,蒸大笼的馒头,粗重活都男人做。冯爱敏炒酱摘葱烙饼,做女人该做的细活。
  林蔓依稀听见冯爱敏说了几句抱怨的话。
  话不多,很快就被另两个新冒出来的人声盖了住。清朗的年轻男人声,娇俏的年轻女人声,你一句我一句,偶尔混杂赵里平和冯爱敏好似责怪,实则宠溺的训话,好不热闹。
  饭烧好了,赵里平叫林蔓出来吃饭。
  林蔓掀开帘子,馒头烙饼已经摆上炕桌。无菜,雪白粗杆的大葱洗净了搁在盆里。盆边有大酱,蘸葱也好,抹饼也好,都用得上。
  桌后坐了两个陌生男女。男的看来岁数不过30,皮肤黝黑,眼神清澈。女的岁数小些,瓜子脸,身穿军便服,配着齐耳的“工人头”,倒显得别样的娇俏,让人不觉得就忽视了她脸颊上的少许麻点。
  赵里平一一给林蔓介绍,男的是大儿子赵德,女的是小女儿赵梅。
  林蔓向赵德和赵梅点头致意。
  赵德回以林蔓亲切一笑。赵梅不做声,冷瞥了林蔓一眼。好像旁边埋头吃饭的冯爱敏一样,对林蔓的突然到来,也持着不欢迎,却又无可奈何的态度。
  厂里分下来的房子,当然要听厂里的安排。林蔓是厂人事科让住进来的人,谁能反对不成?
  赵里平看出了妻女的刁难,未免林蔓觉得难堪,忙说了几句不相干的闲话遮掩。
  林曼并不在意冯爱敏和赵梅的恶劣态度。寄人篱下,遇到些冷眼实属正常。她不想继续恶化彼此的关系,因为这样,只会让自己住在赵里平家的日子更难熬。与之相比,倒不如想法哄得冯爱敏和赵梅改变态度才好。
  林曼笑笑地坐下,亲切地唤赵里平赵叔,叫冯爱敏赵婶。
  “赵婶,您这饼真好吃……您这酱怎么炒的,蘸葱包饼简直是绝配……”
  一连串奉承话下来,林蔓说得冯爱敏眉开眼笑。冯爱敏的心仿佛被林蔓敲开了一个缺口,甜言蜜语灌进去,竟慰得她前所未有的舒服。
  间隙时,林蔓不忘一旁的赵梅。
  “你在肉联厂工作?什么工作?仓库管理员?待遇很不错……”
  赵梅起初还是冷脸对林蔓,但架不住林蔓轻易地摸准了她的脾性,贴着她的喜好,轻松地恭维进了她心里。
  一顿饭吃完,赵梅的态度彻底和缓下来。她不光不再反感林曼与自己同屋,甚至,在睡前她还主动与林曼攀谈。
  “你在化验室上班?化验室上班一定很舒服,听说每天老空了,还从来不加班。”黑暗中,赵梅的眼里尽是渴望而不可得的羡慕。
  林蔓想不通,反问赵梅道:“既然你喜欢五钢厂的工作,又为什么要去肉联厂呢?”
  谁不知道五钢厂是什么级别,肉联厂是什么级别。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五钢厂是国家首长重点关注的单位,以至于里面一个看大门的人,都可以神气地对肉联厂的领导颐指气使。
  赵梅冷哼:“我哪有赵德那样的好运气,可以接妈的班。爸说了,不会把他的工作给我,他要把岗位留给更适合的人。既然他要这样大公无私,我还不如去肉联厂做管理员,虽然工资少点,但起码坐办公室,算技术工。”
  听了赵梅的一番话,林蔓终于明白老赵家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显然,冯爱敏更喜欢大儿子赵德。而赵里平终日忙于工作,不但疏忽了对小女儿赵梅的关心,甚至对儿子赵德也没甚体贴到。赵梅对赵里平有怨,无从发作,只好气得去了外面的小厂上班。
  深夜,林蔓和赵梅头顶着头,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谈。赵梅多在抱怨,林蔓不方便发表意见,只静静地听。渐渐的,赵梅不再说话,响起了轻而匀称的鼾声。
  躺在床上,林蔓兴奋之余,又有些不踏实的心慌。
  兴奋的是终于安定下来,户口有了,工作有了,暂时的住处也有了。不踏实的是想到将会来临的时代动荡,也不知道能不能安然无恙地度过去。
  两种相冲的心情扰了林蔓一夜,直到天蒙蒙亮,她才睡过去。
  勉强眯了两三个钟头,林蔓忽的被振聋发聩的广播喇叭声吵醒。
  首先是一段高亢的男声讲话:“广大的工人同志们,新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精神,投入到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接着是一首悠扬的歌曲:“东方红,太阳升,东方出了个……”
  就这样,属于第五钢铁厂一天的厂区生活,由此开始了。
 
 
第18章 工种不同 二更
  林蔓起床, 匆忙的穿上衣服。
  江城不比上海时髦开放, 林蔓深知最好不要搞特殊化, 于是翻出了包里的崭新藏蓝色工衣、胶底的军绿色布鞋。一身打扮下来,既显得朝气精神,又不另类引人侧目。
  赵梅已经去上班了,床空着。
  林蔓掀帘出房。赵里平和赵德也都去厂里了。家里只有冯爱敏在厨房洗洗涮涮。
  “桌上有吃的, 你自己弄点。”冯爱敏听见林蔓的动静,大声提醒道。
  前夜剩下的馒头摆在盆里,个个硬的像砖头, 早没了刚蒸出来时的喧软。
  林蔓急着出门,顾不上馒头难以下咽, 抄起一个就走。出门时,她不忘对冯爱敏甜甜地打了声招呼。
  “赵婶, 我出门啦!”
  “哎, 这孩子, 馒头多带两个中午吃嘛!”眼见林蔓走得慌张, 冯爱敏不禁念叨。
  冯爱敏想通了。厂子今年招了这许多人,难保不会安排个来住。这林蔓, 不光嘴甜, 还特别会来事,可不比住进来个脾性差的人强?
  她不止一次听到过,住户和主家闹矛盾,折腾的鸡飞狗跳,再想想家里住进来的林蔓, 娇滴滴的一个上海姑娘,能扯出多大事来?想着想着,冯爱敏觉得林蔓住进来,倒还算是家里的运气了。
  林蔓啃着馒头,走出平房区,汇入了浩浩汤汤的蓝衣大军里。这些工人师傅如潮水一般,涌入了五钢厂区的大门,向着各个车间,分流、倾泻。在激昂音乐的伴奏下,人们的精神都格外饱满,无不干劲十足。
  一个又一个车间亮起了灯。
  机器“嗡嗡”作响,锤子“叮当叮当”地敲打,融化了的金属尖头被敲击的“吱吱”声,与煤烟直冲九霄的“隆隆”响成一片。
  早晨红亮的阳光里,五钢厂就好似一个浑身肌肉的粗壮汉子,每一次挥舞榔头,覆海移山,都能发出地动山摇的震颤。
  “粮本月底和工资一起领,津贴另算。”
  “机要室满员了,你去宣传部!”
  偌大的人事科办公室里,摆了十数张大黑漆木桌。屋里人头攒动,站满了来报到的新聘职工。这些人,有的在办入职,有的在核对档案,还有的在登记信息,等着排队分宿舍。
  郑燕红一见林蔓进门,立刻对她使了个眼色,示意管事的人是靠右边的一个中年女人。
  “那是我们徐副科长。”郑燕红提醒道。
  林蔓站到徐副科长桌前,递上证明文件:“我是来化验室报到的。”
  徐副科长粗扫了一眼递上来的材料,翻开一本厚簿子,对照着上面的岗位信息,冷言道:“化验室人满了,你先去制桶,等以后有位置了再安排。”
  “制桶?我不是技术岗吗?”林蔓不解,这也太随便了!说换就换,一句解释都没有。
  徐副科长不悦:“都是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咋的,你还想挑肥拣瘦啊?”
  郑燕红忙拉林蔓到一旁,压低了声音劝慰:“算了算了,她心眼小,你惹得她不高兴,她将来会给你小鞋穿。”
  林蔓强吞了一肚子火下去:“好,制桶的车间在哪儿?我去。”
  化验室的工作是技术岗,能考职称,有津贴。分房升职,全先紧着这些人。而制桶呢?道道地地的工人岗。无论算工龄,还是将来能拿到的退休工资,都没有技术岗上人拿的多。
  林蔓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才气愤填膺。
  说什么将来有位置再换,分明都是借口。入岗之后,可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再想换就难了。
  不行不行!林蔓暗暗在心里发誓,说什么也要想法换回去。
  管制桶的周主任领林蔓和另几个人回了车间。
  林蔓被分配在一个半旧不新的机床前。周主任简单地告知了机器的操作要领,不等她多消化两分钟,便要她立刻开工。
  机器轰轰地响起,赶鸭子上架一般,林蔓上手制桶。
  箍桶,灌原料,加盖,她机械地重复着这些动作。偶尔抬头,她看见其他人无不埋头苦干。一个个裹着藏蓝色的身影,手里不停地忙活,像极了永不知倦的工蜂。
  “一个,两个,三个……”林蔓默默地数装出来的桶数。数到二十个时,她的腰开始酸。数到30个时,她的手臂几乎抬不起来。当数到40个时,她连站都站不稳了。
  终于,中午下工的铃声响起,林蔓总算熬到了休息时段,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车间。
  肚子咕噜噜地响,她饿得前胸贴后背,恨不得马上捧起饭盆,大快朵颐一番。
  一到饭点,厂里的人立刻分成两拨。一拨人冲向汽锅房,从一扇扇厚铁门里,取出自家带来的盒饭。而另一拨人,则直奔食堂。食堂里的饭菜要用饭票买,饭票要用钱票换。因此,尽管食堂里的伙食稍好,品种更丰富,但大多数工人仍会选择自带盒饭。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