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是个聪明人,也知道自己在朝堂上继续呆着,是阻了某些人的路,而且近年来越发觉得精力不济,思想也跟不上年轻人的趟了,所以趁着如今形势大好,他便选择在这时激流勇退,为自己谋划一个安稳的晚年。
说来也巧,这一日他正好将请求致仕的奏折送了上来。经过通政司,政事堂和六科廊,这消息自然到处都传遍了。
当时贺卿和顾铮正在议事,却是没有收到那边送来的奏折。但这个时间差,外人却不会知道,他们只会想,刘牧川前脚上书请辞,随后贺卿和顾铮就吵起来了,这是否意味着,这位大长公主殿下已经对权倾朝野的顾参政有所不满呢?
毕竟,当初开海的事是顾铮首先上书,一力主张。尤其当时水师实力不足,更是他设法促成商队一同出海,才能够震慑住海上那些桀骜不驯的海盗们,成功打通官方贸易航道。如今船队归来,论功行赏,他当属首功。
顾铮如今不过三十出头,年纪轻轻就已经走到这个位置,往上已无可封,岂有不令人忌惮的?
自从贺卿理政以来,跟顾铮之间一直相处得不错,默契配合,着实是做了几件大事。但那是因为当时他们都根基不稳,而且大楚内忧外患,不得不联合行事。而现在,彼此在朝堂上都根基稳固,也都展现出了耀眼的政治才华,他们是否还能容忍朝堂上有个跟自己一样厉害,很有可能会成为自身掣肘的人存在?
如果不能,那么闹起来就是早晚的事。
政治本来就是如此,分分合合,没有永远的盟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这就是聪明人太多的结果。原本或许不是什么大事,但被他们一分析,都觉得这其中必然体现出了些什么,过度解读的结果,就是这件事反倒变得讳莫如深,没有人敢轻易提起,只在私下与亲朋相处时,才会拿出来议一议。
所有人都觉得,这两位之间恐怕又要爆发出好一番龙争虎斗了。
于是,在这种稀里糊涂的情况下,等顾铮和贺卿回过神来时,便发现他们的目的竟然就这么不费吹灰之力地达成了,而且效果好得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第128章 岂有此理
也不知是不是两人演得太逼真了, 整个朝廷都相信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破裂。于是, 刘牧川告老的奏折还没批复, 那边姚敏已经上了请病假的奏疏。
虽说这促使更多人相信了传言,但同时也让政事堂的许多事务都陷入了停滞状态。毕竟两位排名在前的宰执相继告病, 可不是闹着玩的。
“据说是病得起不来了。”顾铮对着这份折子,一时也有些无语,对贺卿道,“回头我亲自去他家里看看,倒要瞧瞧是不是真有这么严重。”
“你也别把人吓着了。”贺卿说,“据说姚相与你关系不错,我倒觉得,他退这一步是想给你让路, 到底一片好心。”
虽然说政治上只有盟友,没有朋友,为了各自的政治立场, 好友反目成仇的有, 仇敌沆瀣一气的也有, 很难定论, 但顾铮与姚敏的关系不错,也是事实。之前他在政事堂里一直非常支持顾铮,若非如此, 许多事情未必能这般顺利推行。
“我心里有数。”顾铮点头道,“他这一病,我于情于理都应该去看看。”
要是真的很严重, 自然好生宽慰一番,叫他安心在家里养病,暂且不用操心朝事。可如果是装病,想要避开眼下的纷争,顾铮就不会这么客气了。现下正是百事待兴,需要用人的时候,姚敏这样一个人才,顾铮怎么舍得放着他在家里赋闲呢?
贺卿只能到,“那玉声就顺便替我转达一下慰问之情吧。我再派两个太医跟你一起去,不管什么样的病情,想来有他们在,都能控制住。”要是装病,立刻就查出来了。
顾铮答应了,要走时,又回转身来,从衣袖里摸出一个小盒子,放在贺卿面前的桌案上,“这个给阿卿把玩。”
他这几日,每每将议政弄得跟幽会似的,总会给贺卿准备些小礼物,时间一长,贺卿竟有些习惯了。此刻接了盒子在手里,只含笑道,“玉声这样送东西,我都快拿不出回礼了。”
顾铮一挑眉,“天下的好东西尽在宫中了,阿卿只有挑花眼的,岂有拿不出的?倒是我每次为送这些东西,可谓是绞尽脑汁。不过多少辛苦,只要阿卿喜欢,便也值得了。”
这是实话,因为知道宫里好东西多,所以他送来的东西也不在意价值,只以新巧为重,大都是在街上搜罗来的小东西。为着这个,近来顾参政出行时,但凡路过街市,必然要下马进去逛一逛,看看是否能遇见合意的东西。
贺卿道,“有玉声这句话,我以后是不是不用准备回礼了?”
顾铮轻轻咳了一声,“回礼还是要准备的,不过我一个男子,也用不上这许多东西,阿卿与其把心思花在这些东西上,倒不如想想,如何才能时常出宫一晤。”
现在两人也是天天见面,而且关系越发融洽,可这里毕竟是宫中,是咨平殿,是议政的地方,实在不适合亲近,如今这般,已是极限了。而宫里其他地方,顾铮更不方便去,所以如果想跟贺卿关系更亲近,就只能设法让她出宫。
可是这种事,光是他想,没有贺卿配合,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所以最近一段时日,顾铮明里暗里,总会在贺卿面前提起此事。频率太高,以至于贺卿从一开始的不自在,到现在已能坦然以对。这件事她当然也是想过的,并且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现在还不是告诉顾铮的时候,所以只能含糊道,“且再等一阵子吧。”
虽然含糊,但顾铮在心里琢磨了一下,到底是个肯定的答案。而且“一阵子”虽然并无具体所指,却必然不会太久,因而笑着点头应了,这才当真告辞离去。
顾铮才走,又有德王求见。
一段时间没见,德王现在看起来,可谓是春风得意,精神抖擞。
一来是皇家科学院那边,第一批学员已经初窥门径,开始自己着手选择课题,进行各种研究。这些孩子都是从宗室里挑选出来的,是大楚贺氏未来的根基,由不得德王不高兴。
二来,贺卿之前在朝堂上提议由他兼任外交部尚书,虽然没有在朝臣那里通过,但却可见贺卿对他的信任。而只要她有心,这事也未必不能成。
至于第三嘛,却是因为皇家商会在这一次出海中,着实获利颇丰。
顾铮之前说,天下的好东西都在宫中,虽然多少有些夸张,却也是基于现实情况而言。宫中和宗室所用的东西,自来都是从各地遴选最优者作为贡品,自然无所不好。皇家背靠皇室,能拿出来卖的东西,无论是丝绸,瓷器还是茶叶,品质都要比普通民间上回拿出来的高出不止一筹,自然,价钱也贵出不止一筹。
在普通商品都能翻上十倍价钱的海外,珍品自然也更贵重重,售价只会翻倍提升。再加上那几样青城郡王研究出来,目前市场上没有同类物品的新鲜货,这一回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德王这一次进宫,却是给贺卿报喜来了。
虽然当初皇家商会组建时贺卿并没有入股,后来德王送过一次分红也被贺卿拒绝了,但这一回,若不是贺卿主动提议、鼎力支持,皇家商会也未必会出海贸易,德王在欣喜之余,自然也不能忘记贺卿。因此,他不是自己来的,还带来了两个盒子。
一盒宝石,一盒香料,全都是在国内十分贵重,而海外易得的东西,当然品质是最上等,即使在海外也是精品,否则他也不敢送到贺卿面前。
这是最好的一批宝石,是商队用怀表换来的,德王不敢藏私,都在这里了。
他打开箱子,贺卿一看品质,就知道绝非俗务,必然要花费极大代价去交换。虽说海外出产宝石,东西也就不显得那么珍贵,可品质好的宝石,在哪里都是难得的,就像国内也出产玉石,可是上好的羊脂玉,一年也未必能采到几块,一样有价无市。
所以一看这几样东西,她便立刻合上了盖子,“这东西我不能收,王爷带回去吧。”
“殿下这么说,岂不是折煞了微臣?这是咱们所有人一致决定孝敬给殿下的。殿下若真不想要,或是扔了砸了都使得。臣若是带回去,着实无法交代。”
这就很赖皮了。贺卿道,“平白无故收了你这些东西,不合适。要是不收,又不免伤了长辈的心。这样吧,东西留下,回头我让内宫局按照市价付钱给你。”
德王很了解贺卿的脾气,话说到这里,不敢再拒绝,只能叹一口气,点头应了。
然后贺卿又与他提了一下外交部的事,虽然只是挂个名,但既然在其位,对外邦的事总要有所了解才是。何况在这件事上,贺卿和顾铮是有打算的,因此特意叮嘱德王小心再以。
另外等我年纪大了,不管皇家科学院还是外交部,都只能作为一个过渡,所以也应该开始注意培养继承人了。
送走了德王,贺卿转头便命人将这两个盒子送进了后宫,交给张太后。
谁知张太后一见这两样东西,便又带着来了咨平殿,“不知殿下这东西是哪里得来的?”
“是这一回出海的船队带回来的。”贺卿道,“这是皇家商会拿回来最好的一批宝石和香料,所以就送进宫来了。我想着,宫里总要用到这些,索性就留下了。”顿了顿,又道,“我已经付了钱,娘娘放心,不会叫他们吃亏。”
“你办事,哀家自然没有不放心的。我却不是为了这个。”张太后道,“我与陛下实在用不上这些东西,倒不如拿出去卖了,得了银子用在别处。”
贺卿笑着安抚道,“娘娘不必担忧,如今国库丰盈,内库近来入账也不少,这一点钱还是出得起的。虽说要节俭以为天下模范,可毕竟是皇家,若半点尊贵威严都没有,岂不也让天下人看了笑话?这些东西总要置办起来,便是平日里不用,正式场合也总会用到的。”
“何况这是第一批从海外传来的东西,若连皇室也不用,民间又如何敢用?”
三两句话之间,张太后已经被她说服了,“既然如此,那就留下吧。回头叫内宫局的人打几套首饰出来,也算有备无患。”
贺卿以为她开窍了,却不想,等张太后这些东西做出来,却又把大半都送到了她这里。贺卿哭笑不得地拒绝,她不太喜欢香料的味道,至于宝石首饰,就更是用不上了。
“如何会用不上?”张太后不赞同,“殿下年纪也不大,身份又尊重,正需要这些东西压着,我只见你整日里头上戴着木质的莲花冠,叫外面的大臣们看了,还以为内库连这点东西都拿不出来了。殿下之前也说了,这是皇家的脸面,为了这份脸面,也不可推拒了才是。”
自己说的话,到头来变成了对准自己的矛头,贺卿也有些哭笑不得,只好把东西收下了。
可是也不知道是不是这件事戳到了张太后的心里的痒处,勾起了她身为女性天性中对漂亮衣服和首饰的喜爱,之后没事就叫尚衣局、银座局的人弄些新鲜东西。
偏她又自认为已经是个寡妇,不适合这些鲜亮的东西,于是做完了,一股脑都送到贺卿这里来,叫她穿用。
理由也是现成的,“如今宫中就这么几个人,只有殿下日日都要召见朝臣,脸面自然最重要,我整日呆在后宫,也见不到几个人,又是未亡人的身份,自己不好穿用,看好东西用在殿下身上,心里也是高兴的。”
于是,继顾铮之后,又有人成天给贺卿送东西了。
顾参政对此并不高兴,本来他能想到一个讨好贺卿的办法就很不容易,竟然还有人要跟他竞争,实在是岂有此理!
☆、第129章 人才择选
姚敏是真的病了。
顾铮去看过之后, 回来也有些担忧。因为他的病虽然不至于下不了床, 但显然也的确没有精力再理政。
政事堂如今虽然是满员, 但刘牧川和姚敏一个平章事一个同平章事,若是同时出事, 那政事堂许多事务就必须要暂时搁置,等廷推出新的平掌。
这种情况下,刘牧川告老的奏折自然也不能准了,所以贺卿一面派了太医前往姚府诊治,一面派遣礼部官员携旨意前往,要求刘牧川留在朝中主持大局,至少勉力支撑过这一段时间,再考虑告老还乡。
虽说重臣请辞, 往往都需要经过三番四次的挽留和坚持才会被允许,但贺卿这道旨意,显然并不是走流程的挽留。所以刘牧川即使真的去意甚坚, 却还是不得不接了圣旨。
于是, 在上书之后就留在家中, 不再上朝的刘牧川, 再次回到了政事堂。
而这一举动,更被朝臣们视为贺卿对顾铮的压制。毕竟如果刘牧川告老,姚敏告病, 按照顺位,就该是顾铮出任平章事一职,成为政事堂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掌控者。
而贺卿将刘牧川留下, 显然就是不希望看到那样的情况出现。毕竟如今朝中除了他,也没有人能压得下顾铮了。
对她的这个决定,大部分朝臣都是喜闻乐见。一者这说明了贺卿和顾铮不和的传闻果然是真的,让许多担忧两人联合起来,朝堂上会没有其他声音的大臣放下了心,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