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锦一边游历,一边耐心地洒下希望的种子,一点一滴地提升着老百姓的温饱程度,这是最基础的民生,国要强,民也要富,外敌要御,内患也要平,大汉年年和匈奴征战,虽然近几年来战无不胜,极大地振奋了大汉百姓的精气神,当初被匈奴压弯的脊梁又重新挺直了,但无奈大汉除了重振威名,并不能通过战争获得改善大汉百姓生活的物资,匈奴除了顶层的少量贵族,其余占百分之九十的部落民众比大汉边境的百姓还穷,反而文景两代帝王辛苦积攒的家底被飞快地消耗着,便是不用仔细筹算,白锦也知道,再这样下去,耗的物资粮草就不止是国库里的存货,而是藏于民间的国之底蕴了。
他放平了自己的目光,尝试着从一个贫寒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去体悟芸芸众生的需求,他也尝试着站在刘彻的立场,去感受每一份政令的利与弊,不知不觉的,他的药王诀完成了无意识的周天自转,再不需要白锦刻意主动去催动,便能无时无刻地修炼了。
他踏遍了汉朝的郡县诸侯国,有富庶繁华,也有荒凉腐败,有为国为民的好官,也有贪婪无知的国主,不一而足,他只在心里默默地记下所见所闻,传闻中的淮南王,不知是不是被刘彻这些年励精图治的名望镇住,并不像史上那样野心勃勃,反而一心发展治下的经济,把脑筋都用在了正途上,淮南的百姓们自给自足,日子过得十分满足,而那位给刘彻带来了极大□□的刘陵翁主,自然也在好好地做她尊贵的翁主,嫁人生子,仗着娘家势力和本人的心机手段,日子过得居然不错。
不知道在这些诸侯国国主都特别乖顺听话、偏安一隅的情况下,刘彻还怎么通过镇压叛乱来收回各国土地,加强中央集权?
武帝一朝,不能完成国家一统,难道要拖到他手里解决?白锦想想都头疼,一点也不想费这个神。
只要他一天是太子,就会有人源源不断地把消息传递给他,他要做的,就是辨别这些消息的真假,找到应对之法,另外再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价值,最近朝中议论得甚嚣尘上的儒家学说,以及董仲舒这人,便很快落入他心里。
而关于中央集权的理念,无疑就是出自这些浸淫儒家学说的家伙们抬出来提高身份和话语权的利剑!
曾经,他们成功了——汉武一朝,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文治方面,亦是奠定了后世思想的根基,尤其到后期,真正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绵延千年,长盛不衰,把儒家文化的核心精髓,刻进了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人的基因和灵魂里。
而现在,白锦的到来,算是历史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彻底打破了儒家想要垄断帝国思想学术的势头——有个活生生的、出身于皇家的准神仙,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便是上天对刘姓江山的肯定和庇佑,是刘氏皇族统治天下的金字招牌,亦是道门抗衡儒家的关键,如今哪怕儒家磨破了嘴皮子,刘彻也绝对不会允许儒家一家独大了。
从帝王本心出发,儒家学说无疑是最合乎刘彻心意的,一言一字都仿佛是为刘彻量身定制,完全满足了他身为帝王的所有权力欲望,但从宗族未来出发,有白锦为代表的修仙得道,无疑是稳定刘氏皇族统治的基石,且给将来画出一个梦幻又完美的世界,尤其是,这个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其他墨家兵家法家等等见状,也不敢和两个大佬别苗头,趁此良机猥琐发育,摆脱了儒家明里暗里的打压,发展得欣欣向荣,且跪得又快又好,又是发明实用的生活用品,又是上供练兵之道,又是埋头钻研合乎现状的国策法律,完全不吝于举一派之力为国家朝廷百姓做贡献,如此知情识趣,反而获得了刘彻的青眼,暗中思忖着以前是不是被某些大儒蒙蔽了,小看了这百家流派?
第67章 汉武寻仙 第二十一章
边疆的牧草又经一轮春秋,城外经过一遍遍宛若篦子梳头一般细致的梳理,早已把所有危险都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世道商人的嗅觉最是灵敏,漠北一安定,这段曾经贯通东西的荒废商道,便渐渐增添了人烟。
新繁荣起来的商道上,每隔五十里便设立了一个驿馆,馆长和伙计们都是军中因残疾退下来的悍卒,日常在驿馆后开辟了田地种些菜蔬,圈养些家禽,每有行商经过,也能提供两餐粗茶淡饭,一间安稳的卧房。
商道越是繁华,来往的行商越多,驿馆接待的客人便越多,营收也会越来越多,不但养活驿馆里的人绰绰有余,还能交一部分税补贴边军的供给。
而士兵出身的驿馆差人,也给南来北往的行商们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毕竟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卒,哪怕是断胳膊断腿,武力值也不是普通商队保镖能比的,竟然有聪明人发现了商机,开始雇佣起这些兵卒当起了深入草原西域的导游来,给这些退役的士卒们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就业之门。
这些安置士卒的法子,都是卫青在了解过白锦游历以来的行事作风后产生的念头。
卫青和霍去病虽是舅甥俩,也都是大汉空前绝后的战神级名将,但名将领兵的方式也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
霍去病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骄子,因为卫子夫在他出生前便已崛起,卫青又早早展现了超绝的领兵天赋,受到刘彻的赏识栽培,所以他虽然出身有瑕,但从小被卫青爱如亲子般抚养长大,又被刘彻另眼相待,锦衣玉食聪明骄傲,自幼就没过过一天苦日子,尽管打仗的天赋卓绝,无人能及,但却不是个能和普通士卒共情的将军。
卫青就不一样了,同样是私生子,卫青却是骑奴出生,俗称马前卒,可以说是最最低等的士兵,天然便能理解底层士卒的困窘处境,他成为将军后,凡行兵打仗,都和士兵同吃同睡,哪怕如今贵为平阳驸马,大司马,长平侯,成为长安权贵圈子里跺跺脚都能震三震的大人物,可内心里,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出身。
他本就是聪明人,看透了白锦的打算,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由此也想到了自身,想到了他麾下的士兵——经历过战场残酷的士卒们,一旦解甲归田,真正能过得好的人寥寥无几,与其给他们几两银子遣散回乡,倒不如帮他们寻一条妥帖的生存之道。
即使哪一天他不再掌管边军,至少也给这些浴血沙场保家卫国的同胞们找到一条退路,能够过上正常的、普通人的生活。
卫青的敦厚和仁义,令他在武将勋贵中的名声一时无二,便是对勋贵外戚出身最为诟病的文官,也不得不感叹他为人忠义两全,只可惜却是二皇子的舅舅,二皇子若是没有夺嫡之心也就罢了,若是心有大志,卫青越是能干,越是一件祸事!
若他是太子殿下的嫡亲舅舅,那还有什么可愁的?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因为卫青的优秀出众,导致大家伙儿看陈家两个太子的亲舅舅格外不顺眼,陈家二子本来就是普通的纨绔,既不争权,也不夺利,连走歪门邪道的脑子都没有,每天只是吃喝玩乐罢了,原本是大家眼里再好不过的外戚,被卫青这么一反衬,顿时成了云泥之别里的那层泥,被大佬们拿着放大镜挑刺,日子顿时过得苦不堪言起来。
因为卫青的倾力庇护,总体而言,整个漠北发展得一片欣欣向荣,完全出乎了朝廷的预料,刘彻对卫青和霍去病越发看重,比起至今不知所踪、在朝中毫无势力的太子,不知不觉中,很多有心人开始向刘据靠近。
太子贤名远播又如何?前朝的废太子荣,难道不够贤明温厚?结果呢?还不是背后有窦太后支持的当今陛下坐稳了江山!
更何况,仙人眼里有天下苍生,却未必有红尘富贵,太子到现在都没有表态,谁知道他到底想不想当这个太子呢?而他们都是凡夫俗子,还是凡间的荣华富贵更适合自己!
……
朝堂里人心浮动,此时的边城却一片兵荒马乱,城门紧急封锁,不许任何人进出——纵横漠北战无不胜的冠军侯,大汉最年轻的大司马,突然间上吐下泻,昏迷不醒。
变故发生不到一天,霍去病头一天还率领骑兵巡视边疆,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第二天便忽然毫无预兆地倒下,令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霍去病的副将招来了所有军医和城里的大夫,所有人异口同声说霍去病是因劳累而病倒,体内生机在飞速流逝,却查不出病因,也没办法对症下药。
其中最高明的大夫只察觉到将军体内有另一股力量在对抗,拖延,弥补流逝的生机,但却远远赶不上生机流逝的速度,如果他们不能早点拿出治疗的方子,待这股力量被彻底消耗,将军就回天乏术了。
第三天,霍去病开始咳血。
第三天傍晚,城门外来了一老一少两个羽冠素袍的道士,皆是仙风道骨,飘然脱俗,周身气质与粗犷的边境格格不入,因霍将军出事,守门的士兵本就警惕至极,看这两人与众不同,更是死活不肯放人进来,还打算叫上司来抓人。
那年长道士袖手揶揄地看着少年道士,他是不急,急的是第一次收徒的某人。
白锦无奈,这种时候也懒得浪费口舌,他脚下一点,原地拔起,轻飘飘越过了城门,脚下生云一般,眨眼便来到了城主府。
且不提城主府的乱七八糟,以及城主府内霍去病的信服们看到白锦时的惊喜涕零,白锦一颗药丸下去,霍去病便停止了咳血,嘴唇褪去了青紫色,不到一刻钟,便清醒了过来,第一眼便看到了床边的白锦,他十分惊喜。
“师父——”
白锦无奈,“区区凡毒便能将你放倒,可见分别这些年,你勤奋有限,这次之后,你还是专心修行吧。”
这是个难得的修行好苗子,可千万别毁在家国仇杀中!那匈奴王庭毕竟是倾一国之力积累的顶尖资源,许多东西连他都只是听说过,只能说一出门就碰到身藏这种罕见毒药的匈奴王族,霍去病这小子运气也是够背。
霍去病这一次中的乃是见血封喉的剧毒,如果不是跟着白锦修行了多年,他根本撑不到白锦前来,但话又说回来,再厉害的毒也就是人间的毒,但凡霍去病警醒些,第一时间察觉,以灵力包裹住毒素逼出体外,也不至于毒素扩散,差点丧命。
“师父,我这是怎么了?”
霍去病只记得自己忽然内腑剧痛眼前一黑就倒了,醒来就看到白锦,他高兴之余,也感觉到了不妙。
白锦似笑非笑,“三天前晚上中的毒,深夜就扩散了,第二天显露症状,想是为了撇清关系,这制毒的人十分高明,只是从中毒到发作这么长时间,你居然没察觉,却是出乎我的意料。你的人已经把人抓了,是匈奴王的女儿——你灭了人家的国,人想弄死你,倒也是人之常情,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嘛!”
霍去病老脸一红,要不是浑身无力,真想捂着脸找个地缝钻进去!
他能说他在那种地方中招,并不是他有心乱来,而是被拉去喝酒的吗?他只是听说那家酒香醇,纯粹抱着喝酒的心去的,但他敢说,师父敢信吗?这哑巴亏是吃定了!
第68章 汉武寻仙 第二十二章
自从去年白锦一手打造的西域敦煌城,经过三年厚积薄发,靠着醇厚清甜的葡萄和甘美清澈的葡萄酒,一举登上全国富裕郡前列,扬眉吐气地上缴了一大笔堪比江南鱼米之乡的赋税后,刘彻催白锦回京的信件便一封接着一封,大有白锦再不回去他就亲自来逮人的架势。
东区春来,边境彻底安定,霍去病的身体也拔出了余毒,恢复了健康,白锦和东方朔隐在霍去病的队伍中,跟着回了长安。
可惜,白锦是打算低调回京,刘彻却天生喜欢高调行事,白锦一行还在半路上,满天下都知道游历在外多年的太子殿下要回家了!
消息传了出去,饶是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其落伍的时代,还是引起了哗然,仿佛将一颗巨石投入了湖面,掀起了惊天的巨浪!
似乎长安城的百姓们都已倾巢而出,换上了簇新的过节才舍得穿的新衣裳,呼朋引伴欢欣鼓舞。
青石街道两旁,密密麻麻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个个喜气洋洋,精神振奋,简直像过节一般热闹,街道两旁的店铺,别说各大酒舍,就连那些不具备聚集功能的粮铺、杂货店、胭脂铺子、点心铺子都挤满了人,简直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是攒动的人头!
长安城的京兆尹见状生怕挤出踩踏问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调遣衙役和官差分段守到路旁维持秩序,见到不配合的即大声呵斥,这个时代老百姓普遍还是怕官差的,当即便老老实实地守在路两旁,各排成四列长长的队伍,再也不敢瞎挤瞎喊了。
其实百姓们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围观百战百胜终于彻底消灭匈奴的霍将军,和给他们带来了高产玉米让他们摆脱了饥饿、半只脚踏入道门修仙问道的太子殿下,他们也很好奇,太子殿下到底是何等风采!
霍将军在长安城家喻户晓,从小也时常能见到他在长安街上溜达,要不是他彻底消灭了匈奴,一雪□□皇帝当年败于匈奴之手的前耻,百姓们该干啥干啥,更不会为了欢迎他们搞出这种阵仗。
今时这一场举国欢庆的火热迎接仪式,既有对大汉子民脊梁的重新塑造,又有对太子殿下的憧憬和敬仰!
按说这位长年累月不见踪影的太子殿下应该是没什么存在感的,但是,架不住他出生时天现异象,人人目睹,引为奇观。而后他年仅三岁便出宫游历,给大汉百姓带来了高产的粮种玉米,给受灾的黄河流域百姓建了一座绚丽坚固的城池庇护他们,又为穷困的西域百姓种下了可以生生世世传承下去的摇钱树,一个面目虽然模糊,身影却异常高大可靠的太子形象就这么深深地烙在了百姓们的心中!
大多数底层百姓虽然没读过书,不会说长篇累牍的大道理,但他们不傻,拥有着口口相传的底层生存智慧,知道谁才是真正把他们放在心上的人。
那些穿金戴银呼奴唤婢的权贵大人们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太子殿下,时时刻刻关心他们能不能吃饱,有没有钱花,据说太子是天上的神仙下凡历劫,神仙下凡的仁善太子,到底是什么模样呢?
朝中很多人精都觉得太子殿下太任性太没有野心,一心扑在修行上,也不知讨好陛下,也不去培养势力,长到十几岁,依旧孤身一人单打独斗,虽顶着太子名头,却毫无前途希望,根本不值得他们投资!
也有人认可太子的能力,但是依然不看好他的未来,尤其是他至今孑然一身,无牵无挂,仿佛随时都会抽身离去,生就淡漠出尘的神仙样,也养了一副视功名利禄如粪土的神仙脾气,根本就不像当今陛下雄才大略,锐意进取——子不肖父,最是遗憾!
偏偏太子身边稍微走得近的人居然都是卫家的人——太子如此行事,虽则光明堂皇,却过于磊落,失了谋算,只怕最终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啊!
直到太子殿下进京的消息传来,他们一边依旧为太子惋惜,仿佛太子败局已定,一边也不妨碍他们迅速转投二皇子阵营——然而,就在他们不注意的时候,百姓们已经给太子殿下和征西将士奉上了万人空巷的阵仗,只为了一睹殿下风采,给殿下嗑一个真情实感的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