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人中心思各异。
京都城外,大元帅喃喃:“真是要放人啊!”
先前谢玉跟他提,他还以为只是做做样子,可后面听着人家都拿乌纱帽作保了,那就是真真的。
“监军提议,大元帅准许,岂能有假。”姜枫道。
大元帅看着汉王,默默给竖了个大拇指,啥玩意准许?还不是因为您点头,他才同意的?
“京都之地,安稳为上,若能不战而收回,六大氏族只能望而项背,到时候就看那位皇上羞愧不羞愧。”大元帅道。
姜枫点了点头,把一直随身携带的一长条盒子拿过来。
“这里面就是先皇让谢大人交给我的东西,你看看。”姜枫道。
姜维道:“原来跟宝贝一样不让我看,现在我能看?”
“能。”姜枫道。
姜维嘿嘿的打开盒子,瞳孔瞬间睁大。
京都外五方兵马大营看似和之前并无二致,京都内留下的千余名义军已暗潮汹涌。
夜色笼罩时,便有人从城墙上坠下来投降。
谢玉亲自接见,亲自问询几句,有的直接释放,有的让他们回去报信,还有的则是要被关押刑罚,但也决计是没有一个说要杀的。
让回去送信的不用说,蓝汪汪的就是负责把这边谢玉如何处置的消息传递回去的。
直接释放者,头顶上还是「百姓」字眼。
曾经小偷小摸要不然就是窃贼之类,头顶上也标的很明白。
既然知道了身份,再从询问中倒推出,实在不行再用上《易经》之类面相,手相等玄而又玄的说法,没有不上当的。
谢玉只能说知识改变命运,若是换到她曾经的那个时候,除非是有真凭实据认证物证,不然就是说的天花乱坠也没法让人认罪。
城中的义军试探过后,再有京都内的百姓证明谢玉实在是好官,更是一言九鼎,不到一日,京都内的义军投降。
京都不战而回归大炎朝廷。
上下惊,喜而泣。
谢玉再次策马行走在京都之内。
京都百姓,六大氏族的人都在城内相迎,曾经谢玉认得的,不认得的,熟悉的,不熟悉的,无论是百姓,富户,官员都是笑容满面。
谢玉也看到了谢氏的人。
在谢玉入京都之前,就和京都谢氏联系了,谢留还有京都谢氏的上下都还好,家中妇孺早早的躲在玉明寺避过了外面的大难,谢什谢凭虽也是朝中大员,但一个工部一个礼部,皇帝出京时没有带着他们,义军入城之后也没对他们怎么样,虽受折辱但性命无忧。此番谢什谢凭都春光满面。
大军入城,非常之仪,谢玉没有去谢府,随同大元帅汉王一起到了皇城。
皇城九门,早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繁华尊荣,里面狼藉一片,据带路的义军说他们进城的时候皇城内就杂乱的很。
精锐的亲兵林立四周,刀剑之下,肃穆的宫城也回荡出几分大炎的威武气势。
大元帅姜维,汉王姜枫神色沉默的行走在宫墙之内,最后立在宫中的书库之外。
宫中书库早已经被烧成了灰烬,破壁残桓之下,一片乌黑。
这里在义军到来之前就已经被烧了。
新帝登基之后根本就没有修缮。
其中想要隐藏的是什么,姜维姜枫一眼便知,谢玉也看到了。
只是不同姜维姜枫,她还看了别的。
即便是藏在地底下,只要人活着她就看得到。
“派人高喊,汉王殿下收复京都。”谢玉吩咐兵甲。
兵甲应诺,于整个宫城之内高呼声喊。
很快,声音盘桓而过。
姜维听了一耳朵就没当回事。
姜枫深深的望了眼谢玉。
不多时,下面的人来报,有人要见汉王。
待姜维姜枫看到来人,即便姜枫早有所觉,眼珠子还是差点儿瞪出来,要见他的不是别人,正是先皇帝身边的大监,王德。
王德穿着寻常小太监的衣服,衣衫褴褛,头发花白,满面苍白,头发一缕一缕的不知道多少时间没有打理,身上更是异味深重。
王德看到姜枫,老眼中陡然流出泪水,颤颤巍巍的脱下了外袍,众目之下,王德的身上缠着一块儿明黄色的绸布,绸布上隐约可见印鉴之痕。
姜维的呼吸陡然沉重,一如前日在大营中看到的那道藏在盒子里的圣旨一般。
王德深吸一口气,梗着脖子大呼的声嘶力竭。
“王爷,请接圣旨!”
宫城中发生了什么,宫城之外无人得知。
只知道大元帅汉王入京之后先去了宫城,随后从宫城出来,宫城中没来得及跟着皇帝离开京都,藏在暗处的一些宫婢宫随也不知道从哪些地方的犄角旮旯里出来。
汉王当是救了不少人。
而后三天,在京都留下的一众官员的齐心协力之下,京都之境很快恢复了之前的安详。
逃离在外的皇帝听闻,开始回转京都。
各地往京都来扬言借口要相助大炎夺回京都的兵马也陆续进京。
虽各地方还有义军兵匪为患,但京都已经重新落回到大炎姜氏皇族的手中,各地方的官员大都也放了心。
朝廷还在,社稷尚存。
皇帝的车辇到距离京都一日之遥时,突然停下了,皇帝要满朝文武前往迎接。
满朝文武不都是跟着皇帝跑了吗?
京都哪儿来的满朝文武?
直白了不就是让他们去接?
皇帝不会是怕了他们手中的兵马吧。
不少人看向大元帅,还有汉王。
五方兵马大军十多万精锐,谁不惧上几分?
汉王兵不血刃夺回京都,又是先皇的亲弟弟,那身份岂是他们能比的?
“皇上怕是针对王爷。”有人道。
“这是要让王爷低头。”
“王爷,皇上为我大炎之主,可京都之地说丢就丢了,若非是您这个当亲叔叔的收回来,皇帝危矣。”
“若是寻常人家,定会对王爷感激不已,但皇上的性子,难。”
“王爷小心啊!”不管各自抱着什么心思,聚集在京都早些年前先皇为汉王备下的汉王府中,都是一副关心的模样。
汉王面带感激:“诸位之心意,本王已知。”
“只是京都并非是皇上的京都,而是大炎的京都,除非大炎国祚不在,不然京都之地,必当于姜氏皇族之手。”
汉王的语气轻飘飘,可众人都听出来了里面的雷霆万钧。
汉王果然也生气了。
皇帝跑了,京都之地不就是脱开了姜氏皇族之手了?这太丢姜氏皇族的脸。
“王爷所言极是。”
“若先皇在,还不知道会是如何的痛心。”众人低声叹息,遗憾之色外乎于表,恨不得汉王当即怒发冲冠。
却不想汉王只是摩挲着杯子道:“皇兄之命,不可违。”
所以汉王是不打算闹起来?
真的打算率众去迎皇帝。
有的兵马走了,有的兵马还在这边留着。
很快汉王这边也发了文,说是会在宫城迎接国玺回归正位。
“迎接国玺,是不是就是迎接朕?”距离京都一日之遥的镇子里,皇帝问随行的官员。
随行官员沉吟:“听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听是这个意思?”皇帝问。
“国玺乃皇上手中之国器,迎接国玺当是迎接皇上,只是皇上也知道先皇遗旨,恐怕汉王是知道了什么。”那名随行官员明显知道不少。
皇帝抓住身侧的椅靠,喃喃道:“不可能,我烧了一份,王德死了,另一份还没来得及写,汉王不可能知道。”
“如今汉王那边可是有十多万大军。”官员道。
“那又如何,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是圣旨神不知鬼不觉的让汉王知道了,可若是知道早就该知道了,怎么可能忍而不发?”皇帝道。
“历来皇位都是父传子,皇上身负大炎正统国祚,即便汉王夺回京都之地有功,也是臣子,只要国玺在手,谁敢以下犯上,就是作乱,皇上一声令下,举国上下莫敢不从。”官员道。
“不错!朕是皇帝,天下之主。”皇帝的背脊再次挺拔如山,“此番汉王有功,朕定会论功行赏,如并州那边的苦寒之地怎么容皇叔再往驻扎,皇叔理应在京都享福才是,只是从并州往京都的一路上坎坷颠簸,各处又是匪患不断,说不定会有人对皇叔无礼,那时朕正忙碌于政务,得知此讯,也定会为皇叔报仇。”
“皇上对汉王之情,深厚似海。”官员高声。
皇帝颔首,灯火下的脸上狰狞如魔。
第242章
圣旨
古朴巍峨的京都城外。
兵马林立,精锐的兵甲刀锋可见,为首而立的是汉王,旁边几位是这次入京来的藩属王爷,后面武将们仰首挺胸,文官们官袍肃然,遥遥看向远处那缓缓而来的皇帝御撵。
随着皇帝御撵渐近,文官武将们脸上的神色似有异色。
在场的众多官员大都见过先皇出巡时候的架势,那时候百姓跪迎,文武官员莫不敢举目四顾,只为御撵之威震慑不敢丝毫造次。
如今御撵左右五色华盖,金龙旗,黄团扇,九龙伞无不彰显威仪,明明该越发敬重臣服,可却是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是歪斜了些?还是这些时日饱受了风雨所以没有了原来的鲜艳夺目?
谢玉也在文官之列,久逢战事的她看的更清楚。
皇帝御撵四周的兵甲之列远不及五方兵马,更不要说此番侧立在四周的汉王麾下亲兵。
不曾经历过战场的兵勇就算是穿着在华丽也不过是样子货,或许寻常看不出来,但凡是见识过血雨腥风,自然知道站在谁身后更有安全感。
如今汉王头顶上还是蓝汪汪,可谢玉已经好似能看到蓝汪汪背景上盘旋的长龙。
皇帝的御撵到了近前。
迎接的一众文官武将们上前。
随着皇帝身侧的大监掀开车帘,皇帝的面容出现在众人面前。
“跪——”大监高呼。
文官武将们正打算跪倒,却赫然发现最前面的那位汉王殿下没动。
额,他们动不动?
文官武将们不由看向谢玉。
谢玉的品级在京都并不是最高的,可他现在是京都内的红人,原来的京兆府牧,现在的五方兵马监军。
如今京都之内十多万的五方兵马大军,除了听从大元帅之命,就是听谢玉的。
谢玉神色不变,一动不动。
她就看着汉王,汉王怎么样她就怎么样。
其他官员看谢玉不动也就没动。
前面的几位王爷有的弯膝要跪,可看汉王身形如松,想了想也站直了。
于是随着大监那一声喊,不管是文臣武将,就连四周的兵士都没动。
坐在御撵中的皇帝眼底暗光划过,沉声:“皇叔,是要造反吗?”
“京都之地,为我大炎百年基业,皇上临危,率众离京而去,今日本王于城门外相迎是为迎国玺归朝。”汉王高声。
迎国玺?他还不如一颗印鉴?
皇帝差点儿暴怒而起。
“皇上息怒,国玺在,便是皇上在。”身边的官员道。
皇帝深吸了口气,拿起手边上的国玺。
“国玺在,大炎在。”皇帝喝道。
汉王见状,这才撩袍跪倒。
后面官员见状,也都跪倒。
“大炎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余音渺渺中,皇帝的御撵终于驶入京都。
宫城被收拾了一番,已可见一些当初的整齐美伦,跟随皇帝身边的宫随宫婢忙碌起来,皇帝也总算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更衣沐浴。
只是沐浴汤尚半,外面就听着震耳的鼓声。
“什么动静!”皇帝大怒。
皇帝身边的大监慌乱的进来:“皇上,是是登闻鼓。”
登闻鼓是开国皇帝立下的,说是民间百姓各地藩属但有冤屈都可击打登闻鼓,不管是什么时辰,皇帝在干什么都要抛下一切直面冤情。
数百年间登闻鼓响了没几次,怎么这回就响了?
“谁干的?”皇帝大骂。
“是,是汉王。”大监讷讷。
“放肆,混蛋!”
皇帝愤怒的砸向水面。
登闻鼓前御林军守卫,哪个人能轻松闯到登闻鼓前?他早就该想到是他!
登闻鼓声震响整个京都。
京都之外百姓回首。
京都皇城之内,百官匆匆入内。
在京都城门外,汉王就给了皇上一个下马威,现在汉王又想干嘛?不会真的想造反吧?
各人心中自有思量间,众人已到了大殿之上。
皇帝坐在龙位之上,百官进殿。
汉王在前……
谢玉在一众官员之间。
“听闻是皇叔敲的登闻鼓,却是不知皇叔有何冤情?”皇帝和气,不见半点阴晦。
汉王道:“谈及登闻鼓之前,还请皇上见过一人。”
不容皇帝应诺,汉王呼道,“请进来!”
皇帝脸色暗沉,心下的杀机更盛,只是紧跟着皇帝的脸色骤变。
大殿之外走进来一人,那人一袭宫中大监的衣服,步履缓慢却是所行之处无不是低呼。
“怎么可能……”
“竟然没死。”即便满朝文武已经尽可能的压低了声音,殿内高座之上皇帝仍听的清清楚楚。
不是他看错了,而是那个人真的是那个他以为早就死了的家伙。
这个老不死的,怎么可能活着。
他明明看到这个老不死的葬身火海,连尸首都瞧见了。
“王大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