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胤禛: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不同身份对应着相应的服饰打扮、言行习惯、生活方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妻妻,社会秩序井然。这样就是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吗?
康熙:这个需要辩证的看待,一方面规矩秩序对人人都有利,它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理了各种矛盾,使人们的行为有所遵循,避免了动乱不安定因素,有利于民众的生活和生产顺利进行。所以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臣属要有臣属的样子,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晚辈要有晚辈的样子,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另一方面这种秩序也压抑了人的天性,不利于人进行开拓、创造、超越的活动,进而阻滞了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所以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还是我前面的观点,凡事要把握好合适的度。社会既要安定、秩序,但也需要超越、开拓,只有把握好两者合适的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国家向前发展。当然这个度不是死的,不是人为规定的,
而是通过试验得出来的,且必须因时因势适时调整。
胤禛:今天我看到一本书,上面对唐太宗做了评论。书上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开创大唐盛世是因为他志向高远,广开言路,广纳谏言,礼贤下士,从不任性妄为,所以群贤毕至辅助他开创了盛世。
康熙:书上说的没错,任何人的思虑都有局限性,所以要善于听取别人好的建议。历代雄主无一不是志向高远之人,他们能礼贤下士,能为各种人才提供施展抱负的舞台,他成就了这些人才,同时这些人才也成就了他。但我还是坚信国家治理不能完全依靠某些贤明的君主,一旦遇上昏庸之人为君,那么国家由盛转衰是很快的。所以国家治理必须依靠先进的制度,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必须有一个持久刚性的制度做为支撑,杜绝随意性;在这样的法治国家里,君王秉持公心坚守法度即可,国家就能自行良性运转,人人各司其职、各得其所,假以时日,国势必定昌隆。
胤禛:皇阿玛真是高瞻远瞩啊,儿臣受教了。
康熙:胤禛,认知第一,你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路途虽然遥远但不要倦怠,学习的规律不是走直线,而是像滚雪球,各类学说各类知识都学,大量的学,持续的学,最终会产生奇妙的效果。你会发现越到后面你学东西的速度越快,理解会更深刻。持续不懈的积累,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的变化,不断阅读不断练习准没错。
胤禛:沧海桑田,时代条件一直在变化,我们的统治策略难道要一直沿用老祖宗的规矩吗?或者只是在这些老规矩框架内做些修修补补,难道就不能换一种治理方式?
康熙:当然不是,治理国家不能墨守成规,要与时俱进,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而因势利导,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对统治策略适时调整。贤明君王的思维一定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是具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这样他才能在处理新问题时游刃有余。
第 7 章
胤禛:人一旦没有了目标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连往何处使劲的方向都不知道就谈不上做成事业了。
康熙:其实人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个人去实现其在不同时间段树立的各种大小不一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浑浑噩噩、百无聊奈的。目标志向是成就事业首先要确定的问题,而且必须通过深思熟虑后予以明确,有了目标人生就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的人为了钱财而努力奋斗,有的人为了权力荣誉,有的人为了永恒的活着,有的人则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不管怎样有目标是好的,就怕人生没了目标,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兴趣,一旦如此他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就会消亡。所以要不断给自己定目标,对于那些大目标需要有智慧、恒心、毅力去实现它。时刻要明确我要干什么事?我到哪里筹集资源,筹集多少?为了干成这件事我要招揽什么样的人才?
胤禛:我的部属中有各种处事风格的人,有的做事有冲劲敢于冒险,有的做事较理性稳妥,有的则两者兼有之。我认为不能说那种类型的处事风格更好,因不同事况任用不同的人把事情处理好就是最好。
康熙:因才施用是对的,任贤用能,术业有专攻,做事需要有内行专家指导才会少走弯路。一人能兴邦,有本事的能人一定要用厚待遇留住。一人也能败国,被蠢材蒙蔽你就是大蠢材。选择和庸人交流、合作就如同对牛弹琴毫无意义,只选择和对的人交流合作,所面对的人是鸿儒还是白丁你务必要仔细甄别选择。不要盲目做事,必须把事情想清楚了才能去做。做事既要扎实、稳中求进,也要善于发现窍门用对的方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务实。有些好的习惯你要养成,比如说早起,说到早起,我有个感受就是早晨心智不能被扰乱,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要排除一切杂念。弘历你要记住,精力不够时间再多都会浪费,绝不能徒耗精力,要保持旺盛精力就必须有所戒律。充足时间加好的状态才能把事干好。还有做事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
胤禛:对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我是这么理解的,就是说要不断积累,如果积累不够,那么再多的技巧都是没有用的,要具备愚公移山的精神,积累,大量的积累,熟能生巧。
康熙:积累就是做,持续不断、加班加点的做,而不是虚度什么都不做。基础要打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专研、尝试,用心去做就很简单。你认真思考过这几个词的区别吗:看过,知道,精通。
第 8 章
胤禛:这三个词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是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由浅到深的过程。看过就是只有一点印象而已,知道就是大概了解基本情况,而精通就是对这个事物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够把握每个细节并熟练使用。
康熙:不错,我们满人人数本就不多,大多善于骑射打猎,而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人十分稀少。你是他们的头领,你要成为既能带兵征战,也能文治天下的君主。所以比必须成为爱学习、善思考、勤实践的人。弘历你要记住,我们要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很不容易,你要睿智贤明,绝不能心存幻想,绝不能抱侥幸心理,必须用心务实做事。前明的教训历历在目,这要我们稍稍懈怠、麻痹大意,社稷基业由盛到衰再到败亡就是转瞬之间的事,你要时刻如履薄冰、兢兢业业。
胤禛:君王也是人啊,精力也是有限的,每日处理繁重的政务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阿玛,你是怎么做到长时间高效率的处理好这些政务的?
康熙:能够传递到君王处理政务案头的文件都不是普通无关紧要的公文,这一件件需要君王亲自批阅的公文的背后都是关系重大的政务,所以每一件都马虎不得,需要仔细斟酌思考,很是耗费心神。要处理好这些公文需要大量时间和旺盛的精力。但是如果你精力较差,即使你每日保证用六个时辰来处理这些政务,不但速度较慢,而且还会出现大量差错。你要知道君王的一个批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样危害就十分大了。精力不够时间再多都会浪费,绝不能徒耗精力,要保持旺盛精力就必须有所戒律。
胤禛:阿玛,上次黄河泛滥,大量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您让我前去河南处理赈济灾民、恢复生产事务,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和您说到说到。
康熙:上次你办的差事办的很好,满朝文武对你评价很高啊。是什么问题,你说说看。
胤禛:我发现下面办事的官吏,有的人很有主见,也很有担当,能从客观事实出发分析问题,在我下达事后证明有误的指令后,他能坚持己见,引导我重新正确认识形势,避免了我犯错,事情处理的很好,得到了很好的结果,但和这类人相处我时常感到做为储君的威严受到了挑战,有些不悦。有些人很顺从我,很会揣摩我的想法,和这些人在一起办公,我的威严得到了维护,心情也很舒畅。但是这些人很少有担当,事情没有处理好也总是推脱责任,有好处总是往自己身上揽。
康熙:哈哈,看来你是在认真做事的。其实每个君主遇到这个问题都会矛盾,都会有所取舍。恭顺、平庸、无担当的奴才与个性十足、桀骜不驯、能干事的人才,哪种人会得到君主的重用,这个要看君主个人品性了。事实证明,若君主是贤明大度有为之君,那么后者会受到重用,国家也会昌盛。若君主气量狭小、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声音,那么前者就会受到重用,而后者就会受到打压,这样的国家就会衰败无疑。人本性就是求同排异的君主也是一样,当被人触摸逆鳞时君主心里必定会发怒,想严厉惩罚这个人,这是人之常情。但贤明的君主之所以被称之为贤明,必定和普通人不一样,他能克制住本能的情绪,做出正确的判断。希望你能有容人之能,要知道满朝文武若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危险的,皇帝专横无度,对那些敢于发出不同看法的人严厉打击,导致的结果就是沉默一片、静若寒蝉,人人明哲保身,没人敢发表不同意见哪怕是正确的、没人敢于担当,那么这个王朝就离灭亡不远了。你要与时俱进,思维要跟上时代节奏,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不要盲目自大。
胤禛:老师说,国家改革的原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阻碍制约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发挥就改革什么。要先搭骨架再丰满血肉,先造粗胚再精细雕琢,逐步完善,打造能更好促进生产发展的制度,使百姓富国家强。
康熙:你老师说的不全对。国家建设需要顶层设计,需要制定科学的长期的战略性发展规划,这也就是全国上下各个阶层奋斗的行动指南。要推进这一宏伟的建设计划,需要依靠从中央朝廷到地方基层的各级组织具备强大执行力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如此,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将创造巨大财富,然后再合理分配这些财富,不能让这巨大财富富裕了少部分人而使大部分人挣扎在贫困线上,这样国家的发展就能进入良性循环。国家要治理好,有人认为政府什么事都要管,有人认为政府什么都不要管,他们都走了极端。其实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是不管不行,管多了也不行,必须把握好度。
胤禛: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商人,他的事业做得很成功,所以他很富有。他告诉过我一个道理,我深表认同。他说:“如果买者贪图便宜低价购买劣质商品,那么以后他会面临一大堆问题;如果他舍得花费高价购买优质的商品,虽然当时有些心疼,但是他消费这个商品时会称心如意,觉得物有所值。”
康熙:很好,其实干事业人才最关键,须知优秀的人才是十分珍贵的,需要花费高价才能得到。贵有贵的道理,他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为你创造你付出价格十倍百倍的价值,就如同买者高价购买优质商品一样。如果你任用一庸人在重要位置上,那么你将损失巨大。所以要舍得给最优秀的人开出超过他预期的高价,为他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时一定要慷慨而不能吝啬,选择最优秀的人才干最伟大的事业。人对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珍惜,只有通过花大价钱购买到的东西才会觉得贵重而倍加珍惜。所以你的爵位你的厚禄,必须是给予那些历经千辛万苦、刀山火海才建立功业的有功之人,没有突出功劳的人绝不可以得到你的爵位和厚禄。这样天下英才才会感恩依附与你,听从你的号令。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海纳百川,聚天下英才用之。皇帝要会识人,须知要改变一个人很难,最好是在选拔环节慎重选对的人,淘汰不合格的人,选择对的人响鼓不用重锤,真正的人才自驱力强是不需要管理的。
胤禛:每个人都会犯错,但老师讲:“皇帝没错,也不能有错。”
康熙:皇帝又和普通人有区别,皇帝需要是圣明的有权威的,所以皇帝不能有错,一个老是发出错误指令的皇帝还能称得上圣明吗?还能有威信吗?以后谁还会听从他的指令?皇帝也是人肯定也会犯错,但要维护皇帝的威严,所以当着众人的面不能承认错误,自己内心认识到错误并私下改正即可。
康熙:胤禛,你是怎么看待一个组织里的领导者的?
胤禛:做为领导者,需要时刻问自己:“我要将队伍带向何方?”领导者应该具备超凡的见识和过人的能力。关键时候能稳得了、定得住、信得过、可以依靠,让别人觉得跟着你有前途。领导者也是导师能教授知识,能带领出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做为事业的骨干,能为人才干事业提供条件和良好的环境。领导者应该是德行厚重、学识渊博、创造开拓、笃行有恒的人。
康熙:领导者就是组织的大脑,大脑是复杂而思虑全面的,手足不需要思考,大脑的指令需要手足去执行才能把想法变为现实。整个国家统治集团是由共同利益为纽带结成的一个规模庞大的组织,这个组织代表国家最强大的力量,帝王就是这个组织的领导者,拥有最高资源分配权。做为帝王必须是最有实力的那个人,能为你的臣民提供庇护,一个帝王三个帮,臣民的拥护也壮大了帝王的力量。帝王必然会经受各方面的挑战,皇城是帝王栖息的京基重地,需要强大的禁卫军拱卫。君王做为一国的领导者,要处理好关于人与事各种问题,人与事都重要,不可偏废一方;君王不仅要懂法、用法也要知礼、行礼。必须重视对皇族子孙的教育,培养优秀的事业接班人。要增强在思想文教领域的话语权、影响力。
胤禛:老师讲:“一种人脑子比口快,一种人口比脑子快,后面那种人是愚蠢的,”让我要做第一种人。
康熙:一个年幼不成熟的人一开始一般都是口比脑子快,但随着阅历增长,经过磨练后就能做到脑子比口快。显然脑子比口快会更好。当你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足时,你要刻意练习补牢这方面欠缺的能力,记住了,是刻意的去练习。就像当你口比脑子快时,你就要刻意的有意识的去改变这一习惯,逐渐练习,最后养成脑子比口快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你就能自然而然的表达而不会犯错。
胤禛:主子希望臣子忠诚、可信,痛恨背叛,但人的情感是无法捉摸多变的,怎么能使臣子忠诚可靠?
康熙:获取臣子的忠、信不是靠嘴而是靠制度。
康熙:帝王要具备较强的规划、组织、执行力。执行力很关键,耐心、恒心、毅力、决心的强弱决定了你的执行力的强弱。君王带领众人决定要干一件事,他做为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者,他要指导下面的人干好工作,他必定是对这件事理解认识最深刻的人。这就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若老师自己都不能把教学内容吃透完全掌握,那么他怎么可能把学生教会。君王吃透内核把握大方向,下面的臣子在君王指导下发挥才智,狠抓工作落实,只要执行得力就会实现既定目标。
胤禛:就拿上次您让我去河南赈济灾民那件事说吧,我接到任务后第二天就立即带领我的得力干将赶赴了河南受灾现场,到了之后简单吃了顿饭,稍加休息后我就召集当地官员召开了商讨赈济灾民的会议。在听取了当地官员和相关专业人士的情况回报后,我对灾情的情况已经基本了解。之后在我的主持下制定了赈灾方案,我们预计按照这个赈灾方案执行,三个月内就能妥善安置受灾的民众并使受灾区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但是结果我们用了六个月时间才实现上述目标,其中波折不断,还发生过灾民聚众闹事的情形,事后查明是因为发放赈灾粮食的官吏克扣救灾粮饷导致部分灾民被饿死,所以被逼无奈选择□□。□□虽然被平息了,但我发现了我们工作上的失误,那就是制定的计划在完美,如果执行不到位,就会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是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