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之初,倒也相安无事,直到某日早朝,有御史参奏当时后宫的一位嫔妃周美人,称其狐媚惑主,在宫中跳|艳|舞勾引皇帝,致使六宫失和……
那御史理直气壮的指责皇帝不该独宠出身微贱的嫔妃,应当雨露均沾,及时绵延后嗣,以保社稷稳固。
皇帝确实独宠了周美人一段时间,但并非因为她会跳舞,而是因为她比较聪慧又有分寸,是朵解语花,能让身心疲惫的皇帝感到放松。
至于跳舞一事,只是周美人昨夜私下里为皇帝献艺,纯属闺房之乐,而且还是第一次。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竟然就被御史捅了出来。
皇帝当场就责问了那名御史:“卿家是如何知晓后宫之事的?”
这一问可就问出事来了,御史支支吾吾的说不清,只含糊其辞:“京中有些上不得台面的流言,臣闻风而奏……”
但皇帝偏要寻根究底,不断追问他“从哪听说的”、“听谁说的”,直把那御史问得冷汗直流。
很明显皇帝早就知道宫里和宫外互通有无,经常传递消息,他这是借机发作,铁了心要治一治这股歪风邪气。
那名御史最终被扣上了“窥伺帝踪”的罪名,贬为庶民。
而皇宫中也掀起了一番腥风血雨,很多宫人都被处死了,管不好自己的嘴巴,那就等着脑袋搬家吧。
前朝自然是对此事议论纷纷,有不少认为皇帝太过于小题大做,可皇帝却说这不是小事,皇宫乃一国核心,宫中之事无论大小,皆为机密!
自此之后,宫禁变得异常森严,宫里宫外基本断了联系,再也没有出现过后宫轶闻传遍京城的情况。
就算依旧有人向外传消息,那也绝对不敢像从前那样光明正大的放在明面上来说。
周美人也跟着失宠了,后来她才想明白,自己失宠一点都不冤。
皇帝的独宠惹来诸妃嫉妒,她们将消息传了出去,意图通过前朝向皇帝施压,狠狠打击出身寒微却又简在帝心的周美人;前朝的那些老臣也想试探试这位刚登基的皇帝的底线和手段;
双方一拍即合,但没想到竟被皇帝借题发挥,事后那些老臣也回过味儿来了,皇帝莫不是故意独宠周美人做局?
如今后宫流言如沸,都说苗贤妃害死了张昭仪,可这些流言不仅很难传到宫外,哪怕真的传了出去,听过的人也只会故作,否则会死很多人。
皇帝真的会以窥伺帝踪之名大开杀戒。
作者有话说:
[注]:套用了唐代后宫品级划分
第6章 大奸似忠
“怎么样?皇上有下旨申斥贤妃么?”贵妃又一次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她的侍女耐着性子回答道:“启禀娘娘,贤妃未曾受到申斥。”
贵妃一听这话,脸色立马就阴沉了:“苗氏那个贱人,也不知给皇上灌了什么迷魂汤,竟一味的偏袒她!”
侍女瞥着她的神情,忙劝道:“娘娘,咱们还是先想想怎么收尾吧,若是让皇上知道了您又在捕风捉影,怕是会大事不妙。”
贵妃冷冷一笑:“这次可不是本宫无中生有,长乐宫的钉子传回了消息,昭仪之死确实与贤妃有关,贤妃派人不知和张昭仪说了什么,竟活活逼死了她。”
“本宫就不信了,皇上真的有那么冷心绝情,会对伴驾多年的张昭仪无动于衷!贤妃得意了那么久,也该杀杀她的威风了!”
贵妃咬牙切齿的模样,显然是恼极了贤妃,在她眼里看来,贤妃的出身也就那么回事、长相也不出众、性格还十分乖张古怪。这样一个无才无德无貌之人,怎么就能独得乾坤恩宠呢?
后宫没有皇后,贵妃就是嫔妃之首,可皇帝却越过了她,将宫权交给了贤妃。她心中不忿,在背后抱怨了几句,皇帝却为了贤妃而斥责于她,以至她心里一直都憋着口恶气,不吐不快。
贵妃越想越是愤怒,伸手从盘子里抓了个红彤彤的苹果,大口大口啃了起来,似是把那苹果当做了贤妃。
侍女见状,唬了一跳,急忙劝阻道:“哎呦喂,我的好娘娘,您要是想吃苹果,奴婢帮您削成小块慢慢吃,这么囫囵的啃,可别伤了牙!”
贵妃当即柳眉倒竖:“我就是要啃着吃!”
……
夜幕降临时,淑妃正准备梳洗就寝,她的侍女突然脸色古怪的走了进来,声音中带着一丝压制不住的笑意:“贵妃说她可能怀孕了。”
淑妃挑了挑眉毛,脸色也变得古怪了起来:“她又怀孕了?这次是因为啥?”
侍女彻底忍不住笑了:“听说贵妃今日不知与谁怄气,晚膳时啃了两个猪蹄子,结果吃撑了犯恶心,就以为自己害喜,忙去请了太医,最后太医给她开了一瓶山楂丸。”
淑妃很是无语:“贵妃一直都是这样,一把年纪了,还像个小孩子似的,隔三差五就要闹一出笑话来,她这都多少次了?”
侍女道:“贵妃也是求子心切,若是有了子嗣,贵妃说不定能坐上那个位子呢。”
淑妃卸下了头上的点翠金步摇,眼底闪过一抹黯然:“当今圣上可是个乾纲独断的性子,若是他不想立后,生再多孩子都没用。”
侍女猛然惊觉自家娘娘也没有子嗣,便立刻转移了话题:“被贵妃这么一搅和,张昭仪丧礼上的那点悲伤气氛全都一扫而空,再过不久,怕是都没人能记得她是谁了。”
淑妃随意的将步摇丢进了首饰盒,语含轻蔑:“你大可不必同情张氏,她那是自己作死。”
侍女有点好奇:“娘娘是指……禁书?”
提到禁书二字,淑妃便多说了几句:“张昭仪自己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就罢了,她竟然还偷偷塞给仙惠公主看,这不就是自寻死路么!”
“贤妃向来聪明,就算她真想弄死张昭仪,也绝对不会留下那么明显的把柄。本宫瞧着,八成是皇上容不下张昭仪了,所以张昭仪才会干脆利落的‘暴毙’,至少死后还能保住她的位分和颜面,不至于让娘家丢脸。”
侍女也是颇为唏嘘:“若真是如此,张昭仪当真糊涂啊,好日子过久了,自己非得给自己找不自在。只是可怜仙惠公主,不知受了禁书多少影响,性子还能不能掰回来。”
仙惠公主是皇帝目前唯一的女儿,她生母早亡,张昭仪为人和善,又喜欢小孩子,就经常照顾公主,仙惠公主也喜欢往长乐宫跑。
只是可惜了……
“女诫那种东西,分明就是残害女子的毒物,不知为何,却有那么多女人喜欢自轻自贱,还希望别人也和她们一样,莫不是脑子里进了水?”淑妃愤愤不平。
侍女接着她的话茬说道:“奴婢听说,著作《女诫》之人,也是个女子呢。”
淑妃叹了口气:“说起来,贤妃与此事还真有点瓜葛。”
……
尚未成为贤妃之前,苗沂贞也受过不少苦。
她是靖恪侯的庶出女儿,生母谭姨娘还算受宠,按理来说,她的生活本应该很不错。
但事实上,苗沂贞的童年就是一场灾难,谭姨娘时常以女儿生病为由邀宠,想要趁着年轻,生一个儿子出来。
以病邀宠是个行之有效的手段,谭姨娘肯定不会让自己“病”了,因为病了就不能服侍靖恪侯了,那还怎么生儿子?所以只能让女儿生病。
病自然是真病,否则若是被人拆穿,那可就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因此,靖恪侯府的所有人都以为苗沂贞生来便是个体弱多病的,而谭姨娘也趁机将自己的慈母人设表现得淋漓尽致。
只是苦了苗沂贞,从记事起,各种汤药补药就没离过口。
还是奶娘于心不忍,将真相告知了苗沂贞,起初她并不相信,直到奶娘带着她亲耳听到了谭姨娘与心腹之间的对话,她不信也得信。
不久之后她又知道了,原来奶娘也是被别人所收买,想要利用她算计谭姨娘。
这是她亲眼所见。
生母都能为了利益而害她,她又怎会全心全意的相信奶娘呢?所以她留意了许久,还真的被她发现了奶娘的马脚。
身边没有值得信任的人,可苗沂贞依旧和谭姨娘母慈女孝,在这深宅大院里,她和谭姨娘就是荣辱与共。
若她拆穿了谭姨娘,只会让谭姨娘失宠、让她被人指责不孝、谭姨娘也会对她心生怨怼。一个失宠侍妾的女儿,生活只会比从前更加的不堪。
其实谭姨娘对女儿是有感情的,苗沂贞能感受到母亲的呵护,只不过这段母女情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需要退让。
小时候的苗沂贞很羡慕她的大哥和二哥,他们都能得到全心全意的母爱,特别是二哥苗之珩,他是嫡子,生来就比父亲的其他孩子尊贵。
倒是常听大哥苗之桓的生母刘姨娘说什么“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本无种”之类的话,苗沂贞知道,这是刘姨娘在鼓励大哥,不要自轻自贱。
可无论刘姨娘说得有多好听,现实的地位高低依旧摆在那里。
按理来说,苗沂贞和苗之桓都要称呼夫人林氏为母亲,可夫人却吩咐他们,只叫她“夫人”即可。
夫人嫌弃他们这些庶出子女。
苗沂贞并未觉得夫人做错了什么,正妻不喜欢姬妾的孩子,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么?
苗沂贞的心胸还算宽广,她不仅能理解夫人,也能理解自己的姨娘。谭姨娘生下她便已是生育之恩,她不想奢求太多。
可有时候,并不是她理解了别人,双方就能相安无事。
谭姨娘经常在私下里说夫人眼高于顶,自命不凡,对夫人怨念颇深。可苗沂贞却觉得夫人既温柔又美丽,虽然看不起她这个庶女,但却从未苛待过她。
当时谭姨娘只告诉苗沂贞:“你以后会明白的,她那是大奸似忠。”
苗沂贞不懂谭姨娘的话是什么意思,她只是单纯的羡慕夫人。
夫人林氏出身勋贵,不仅美貌且才华出众,尚在闺中之时,便写出过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
苗沂贞就非常喜欢夫人所作的《清平调》、《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先帝时期,宫里的太后和皇后也对林夫人推崇备至,皇后更是亲口称其为“京城第一才女”。
皇后抬举林夫人并非因为她所作的那些诗词,而是因为她所撰写的《女诫》。
京中原本对《女诫》的争议颇多,可在皇后背板之后,反对的声音就渐渐消失了。
皇后拿《女诫》约束后宫嫔妃以及太子妃,并放低了姿态,以求先帝垂青。
上行下效,女子学习《女诫》的风气也从京城逐渐向外辐射。
苗沂贞出生时,《女诫》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她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姨娘总是对这本著作骂骂咧咧,还不让她多看。
夫人让苗沂贞学习《女诫》,但谭姨娘却阳奉阴违,苗之桓和苗之珩学什么,她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学什么。
谭姨娘没读过多少书,但她知道夫人绝对不会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夫人让苗之珩学的东西,定不会有错。
读书可以明智,正是由于谭姨娘的这个无心之举,所以才有了后来宠冠后宫的贤妃娘娘。
贤妃之所以会得宠,主要还是因为她够聪明。
谭姨娘多年求子而不得,后来她年龄大了,慢慢的也就放弃了,只能全心全意的爱护着唯一的女儿,指望着女儿为她带来荣耀。
事实上,靖恪侯的妾室不少,但整个侯府却只有三个孩子。
第7章 人面桃花
靖恪侯的原配夫人去世时,苗沂贞已经是个大姑娘了。
夫人性子温和,一向与人为善,似乎从未主动伤害过别人,可苗沂贞慢慢的却想明白了,为什么谭姨娘总说她“大奸似忠”。
《女诫》是林氏于闺中所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时光,自从嫁人之后,这位大才女就很少再吟诗作赋,像是要以身作则,践行《女诫》中的内容,做一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不再抛头露面。
总之自打苗沂贞记事起,就从未听说过夫人再创作新的诗词,不过她往日的那些作品也足以传诵千古了。
只是万万没想到,沉寂多年的夫人竟会再次一鸣惊人。
她向皇后提议了从母法,所谓从母法,主要是针对庶出,只要生母低贱,所出子女应与其生母同等地位,并将正室以及嫡出兄弟姐妹视为主人侍奉。若生母为奴婢,其子女在家中也等同于奴婢。[注1]
从母法能有效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先皇的皇后和太子自然是全力支持,靖恪侯夫人的大名,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惜自那之后,夫人就病了,她病得很突然,还不允许任何人探望,就连她的亲生儿子苗之珩都见不到她的面。
没过多久,夫人就撒手人寰了。
丧仪期间,苗沂贞发现,除了自己的二哥,其他人貌似都挺开心的,父亲脸上不见悲伤,谭姨娘和刘姨娘私下里更是喜笑颜开。
明眼人都能看出夫人的死有蹊跷,可夫人的娘家却没有多过问,只是正常的参加葬礼。
皇后和太子还一门心思的试图推广从母法,苗沂贞读过不少书,自然知道他们是在痴心妄想。
皇后以为那些官宦勋贵的正妻都会支持她,可她却忘了,同为官宦世家,也是有高低之分的,谁能保证自家女眷不会入高门为妾?
旁的不说,就后宫的那些嫔妃,有多少是前朝大臣的女儿?若真的确立了从母法,她们还有什么未来可言?
高门大户确实注重嫡庶之分,可一旦牵涉到利益,特别是事关夺嫡,谁还会在乎那些规矩?
某大臣若是有机会让自己的外孙登上皇位,猜猜他会不会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去力挺太子?
皇后和太子动了太多人的蛋糕,他们会被拉下马也不足为奇,当今皇帝是先皇的第七子,谁都没想到他会是最后的胜利者。
先皇的皇后和太子,以及靖恪侯的原配夫人,都为他们的冒进之举付出了代价。
而苗沂贞也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
人间四月芳菲尽,雨过天晴,彼时苗沂贞刚刚及笄不久,府里原本的刘姨娘成了继室夫人,谭姨娘颇为不忿,时常抱怨苗沂贞怎么不是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