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西沉之月【完结】
时间:2023-03-25 08:55:17

  邓如玉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这么多人,你是第一个猜到的。”
  许清元抬眼看着她:“看来我不是第一个,您才是。”
  面前人垂眸浅笑:“可是我只猜到了对方的意图,却不知该如何应对。”
  “真的吗?我怎么觉得您已经想到了应对之法呢?”许清元见她不急不躁的态度,反问。
  “你实在是聪明。”邓如玉笑着抬起一只手,伸出手指,在空气中缓缓滑下一竖:“可以‘到地方’,而不是‘在地方’。”
  不错,区域化管理也不一定要把部门放置于地方县衙、府衙下面,直接从中央部司排下属机构去地方工作,既可以方便处理当地法人的登记、变更,对其进行因地制宜地管理,又可以把权力牢牢掌握在垂直上级,也就是中央手中,一举两得。
  “丁银呢?”受限于古代背景之下,邓如玉能这么快想到解决方案,实在厉害,许清元很想知道她对其他事件的看法。
  没想到听了她的问话后,邓如玉却有些无奈地说:“此法于国于民有利,如果轻易反对跟他们起冲突,会失了女官的民心,也会危及百姓的利益,我亦想不到有什么好方法。许大人认为呢?”
  许清元心中有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但不是十分肯定,她轻轻摇头:“即便有法子,也很难。”
  “如果不能一并驳倒,或许也符合他的最终预期。”邓如玉神情沉肃,在没有想到完全的对策之前,这件事终究是放不下。
  两人单独在一处谈话的情形很快引来其余女官的好奇,但邓如玉没有轻易把方才的谈论内容说出来。不过与她相反,许清元完全没有隐瞒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其他人也纷纷陷入思索当中。
  “丁银收取也像法人管理一样垂直设立机构呢?”一个女官大胆设想。
  邓如玉和许清元没说什么,另外一个女官先驳道:“地方官员岂会干休,再者这样还是变相支持黄尚书的主张,百姓只会感念他。”
  有了一人开头,其他人纷纷各抒己见起来。邓如玉看着眼前的景象,她有些怔怔地看向许清元,问:“你竟如此直言不讳,不怕其中有……”
  “力量弱小的人更要团结在一起,”许清元定定回道,“如果连最开始都充满算计,永远也无法发展壮大。”
  说完,她朝邓如玉灿然一笑:“下官愚见,邓大人见笑。”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句话的触动,邓如玉低头一笑:“或许我们真的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
  许清元只当听不懂她的话,积极参与到女官们的讨论之中,倒是获得了许多启发。
  临去前,邓如玉和宁晗都提醒她翰林外差的事,或许是自己没有进入翰林院,对于许清元在翰林院中的发展,她们都十分关心。
  “我是要去的,也有想去的地方。”许清元肯定地回答。
  “是哪里?如果是西北那边我可以说得上话。”邓如玉做过一阵子西北府衙的知府,有一定的人脉关系。
  “汀州附近我也能帮你打通关系。”宁晗也道。
  “看来要麻烦宁大人了。”许清元朝宁晗施行一礼,“我想去汀州府。”
  宁晗挑眉问:“故地重游?”
  许清元笑眯眯地答:“公差而已。”
  本来汀州也不是什么特别富庶的地方,有了宁晗的关系此行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张闻庭不但取得了皇帝的许可,可以随她一起外差,而且还表示可以帮她谋到想要去的地方。
  在听到许清元说出汀州府这个地名的时候,不知为何,许清元总觉得他脸上的笑意加深了些许。
  作为一府长官,临安郡主在年底需要回京述职,公主和许清元两人将她接回来后,举办了一个简单的接风宴,本来是最近难得的一件开心事,没想到在郡主归来的第二日,黄老尚书率领二十几个堂上官向皇帝建言献策提出“八条令法”,整个早朝成了他一个人的宣讲之地。
  “八条令法”是指:丁银随田税上缴,由户部负责统计;不再将丁银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内容;设立同县,为县令副职,专由女科生担任;在县、府、省设立法人管理机构,受各级衙门管辖,法人税银由其收取;提高女科生和女官的丁税;提高中央、地方官员的养廉银;蠲除苛捐杂税;鼓励农户开垦荒地,耕十还一。八条令法,条条完备,连实施方法都面面俱到,看起来无懈可击。
  传说当时这八条主张一经宣明,皇帝和朝堂上其他官员愣是沉默了半刻钟,谁也没敢开口,与此相反,黄老尚书的二十几号拥护者声声皆是赞颂,差点闹得皇上下不来台。
  事后不止一个女官私底下说过:“那哪里是上奏谏议,分明是要挟。”
  朝堂与民间息息相关,这种大事不但邸报会写,何况现在有了那么多家报刊。他们生怕大家不知道似的,连续好几期刊登的都是“八条令法”的相关信息,认识字的百姓们都要看看讨论讨论,不认识字的也生怕被落在后面,到处打听消息。
  先不论其他,这八条无一不是对百姓有利的,因此民间百姓对黄老尚书交口称赞,纷纷称其为“明相”,他的声誉一时无两。
  在此事中唯一受到利益损害的女文生群体内部却出现了分化,大多数女秀才和女举人对此都隐隐持支持的态度,许清元稍微想了一下便明白,目前女子想要入朝为官,实在是僧多粥少,增设一个同县不算什么,可齐朝几百上千个县,对于女子来说就是骤然多出几百上千个竞争极小的官职。对于考进士无望的人来说,谁能不动心?
  甚至此举还引来底层男考生们的抗议,他们认为对于女子太过优待,不应施行同县制度。
  许清元真是哭笑不得,她也知道不能怪她们,谁都要考虑自己本身的立场和利益得失,不过黄老尚书真是下了一招狠棋,现在发愁的不仅是她们女官,皇帝恐怕也要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了。
  作者有话说:
第118章
  对于黄老尚书最近地大动作, 临安郡主的态度却出乎意料的平静。
  “之前多次交锋中好像是皇帝占据上风,每每得利, 可是我从小到大在京中十几年, 从未怀疑过黄尚书的手段,在吃了那么多闷亏后,他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
  对于临安的评价, 许清元颇为认同。之前皇帝多是应势而为借力打力,罕见的一次主动反击想要设置监察法司还被黄老尚书给搅黄的彻底。
  “郡主什么时候动身返回任上?”不谈这些糟心事,许清元问了一句返程时间, 但又有些欲言又止,最后才说道, “我有一事相求,不知当不当讲。”
  临安郡主将其他人打发下去, 歪头抬眼看着她, 像是第一次认识她似的:“以前不熟的时候还敢上门来大胆游说,怎么如今反倒磨蹭起来。”
  “此事不同其他, ”许清元抿唇, 小心地提起以前的事情, “跟郡主交给我的木盒子有关。”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不等她再开口,临安抱臂往椅背上一靠,说了下去:“交给皇上的证据中虽然涉及许多朝廷重臣,但他们仅仅是下家,真正的始作俑者还没有头绪。你想接着查下去?”
  说完, 临安又神情莫测地问了一句:“难道你不怕落得我老师那样的下场?”
  许清元心中一滞,看来乔香梨的事在临安心中是一个迈不过去的槛。不过她还是肯定地点头:“是, 所以我想借郡主的力量一用。”
  “说吧。”
  “我想在外差的时候去您封地上看看。”许清元还没说完, “还有, 请您将一直负责调查囚童一案的人手借派给我。”
  “你要去封地不是问题,我会让管家同你顺路过去,也可以遮一遮别人的眼。但调查案件的那人是我的心腹,跟我在任上,此次没有回京,恐怕不方便。”临安郡主言罢等了一会儿,见对方脸上丝毫不见失望,才意兴阑珊地补充道,“他手下几个办事的可以供你驱使,我会吩咐长史官的,有事你可以联络他。”
  许清元含笑道谢。
  本来年底该是热热闹闹的时候,朝廷也给官员放了假,可是大家的心绪都被朝堂之事牵动,今年还真没几个人真的能安心过。
  内阁一贯是黄老尚书的自留地,法令几乎获得了所有人的支持,少有的中立人员只能保持沉默。
  虽然其他普通朝臣们不敢太过跳脱,然而国子监的学生们却没有太多的政治顾虑,初生牛犊不怕虎,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没有官场经验的他们纯粹凭着一腔热血在为百姓奔走呼号。
  古往今来,学生总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无法把审时度势――或者说势利,当成一种基本素养强加在他们身上,社会环境总是希望他们能保有一定的热血和正直,即便他们真的犯错,尤其是群体性的不触犯原则的问题,没人会对他们加以苛责,这也就造成了他们特别敢说敢做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呼声甚旺,八条令法的实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好在皇上同样在想办法尽力周旋,或者在程序上卡,或者在令法细节上打折扣,总之目的就是想要削弱黄老尚书的声势。
  其中邓如玉、许清元等女官们联合上奏法人由垂直管理机构的建议,皇上顶着压力最终予以采纳,于是也导致他在其他项目上与黄老尚书的较量略输一筹。
  将某些条令单独摘出来评议驳回皇帝不是没想过,可他也深深懂得百姓们教化程度低,只知道这法令对自己有利,根本不会去细考其情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一旦听说谁反对八条法令,必会引起民愤,而反驳之人势必要失去民心。
  这项油水补偿也成了无望,皇帝为安抚百官,大幅度提高养廉银,几乎是地方官员俸禄的百倍,此外,中央朝廷还决定把丁税的百分之五作为政绩返入地方衙门。
  表面上一切都很完美,但是唯独女官加税和设立同县的事情被保留了下来。
  女官们奔走呼号但收效甚微。人们认为设立同县后,女科生本来就占尽便宜,提高丁税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印象无法轻易扭转,显然大多数人不会想到此举对女官的弊端――一旦有了同县这条退路,女进士的数量必会骤降。
  许清元并不想一直呆在翰林院中,但是在下一个接替者出现,她不敢轻易离开。此令施行后,以后的形势只会越来越严峻。
  一边考虑这些事,另一边她又帮着公主将抚幼院的管理制度加以完善,抚幼院逐渐步入正轨。不过一个可笑的现象是,院中越是规范,孩子们的生活越有保障,丢弃在抚幼院门口的孩子数量就越多。而其中又以女性弃婴占据绝大多数。
  为杜绝这种情况,不让有些人因为抚幼院的存在而免去他们甩掉亲生女儿的后顾之忧,公主多派人把手院门的同时再度上书皇帝想要借助官府的力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这件事倒是跟政治权力斗争不沾边,虽然是公主提出来的,可谁都看得出她是基于一片拳拳爱民之心,以及身为一个母亲推己及人之后的感情发出。
  加上事情演变成这样风气十分恶劣,不论是哪个朝代 ,即便是再重男轻女,上位者也绝对不会想看到男女比例太过失衡。所以没有几个人过多纠结于公主参政的事情,大家在这件事情上达成了统一意见:朝廷需要介入控制,防止情形愈演愈烈。
  公主终于迈出了自己真正意义上政治生涯的第一步,而能如此顺利,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如果不是女官们长久以来的打拼铺垫,以及绝大部分官员的注意力都被黄老尚书的令法吸引转移,公主介入政事不会这么容易被接受的。
  令人欣慰的是,虽然内阁通过了八条令法,但兹事体大,实行起来需要大动干戈,不是一朝一夕能推行改制完毕的,目前除了丁税收归中央这一条,皇帝也希望尽早实施充盈国库,所以已经于年初颁布诏令告知全国外,其他令法还处在针对几个重要问题的扯皮阶段,等到真的施行,恐怕也得过个一年半载的。
  到了五月份,许清元作为第一批次被宣布外差的人,接到了被委任去汀州府担任乡试考官的命令。
  临行之前,她特意去见了一趟佟三娘,对方脸上虽然还带着愁绪,但语气中却含着希望:“之前就差一点了,相信再过不久就能把飞梭给制出来。”
  “尽快。”许清元对她抱有极大的期望。
  能够批量生产消耗极大的布匹,纺织业是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带来、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大跨步发展,对于改变现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拿着朝廷拨付的不菲程仪,她带上护院和张闻庭踏上行路。本来选择水路是最快最省时间的方式,可是许清元为了去临安的封地上调查事情,却选择跟着礼亲王府的陈管事绕路前行。
  看得出来张闻庭一路上有些兴奋和紧张,许清元不敢耽误正事,为准时赶到汀州,她路上紧赶慢赶,休息的时间竭力缩短,这样才终于赶出大概两三天的空余时间,可以在临安享受食邑的屏海县稍做调查了解。
  屏海县的位置,说得好听点叫中原,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山地崎岖,交通信息闭塞,百姓生活水平落后。不用说跟京城比,跟沿海县比都差了一大截子。
  几人虽然坐的是马车,可有些地方根本没有能称之为道路的途径,他们只能断断续续地走了好几个时辰。
  管事来过多次还好,但这可把许清元和张闻庭两个读书人累得够呛。陈管事有几分欠欠地调侃道:“大人是读书人自然娇贵,你这小子怎么也这般弱不禁风,要不要我背你啊?”
  被嘲讽的张闻庭心中吐血,为了遮掩身份,他听从许清元的指示扮作小厮,但本质上还是文人,小时候虽然在府中受欺负,但也没有让他一天跑八百里地这么夸张啊。
  “我,我能坚持。”张闻庭腿是软的,但嘴硬。
  许清元手搭凉棚看远方,又看了看天,问陈管事:“还有多久能到啊?”
  “大概还有两个时辰吧。”陈管事云淡风轻地说。
  谁知他话一出口,许清元和张闻庭异口同声道:“你一个时辰以前就是这么说的!”
  作者有话说:
第119章
  赶在太阳落山之前, 众人终于抵达屏海县外。奇怪的是,他们刚到就看见大概三十四号人正在城门外一二里地的一片青檀树林里或者砍树、扒树皮, 忙得热火朝天。
  “大人小心。”曲介上前一步, 将许清元护在身后,“这些人手里拿着刀。”
  陈管事鄙视地看了曲介一眼:“砍树当然要拿刀。”
  “好端端的,怎么这么多人在这里砍树, 肯定不正常。”曲介坚持己见。
  “青檀树皮好像是制作宣纸的材料吧?”许清元站在原地没动,看着那边的百姓倒是颇感兴趣的模样,“屏海的宣纸有名头的, 他们此举也很正常。”
  听完许清元的解释,曲介才肯退下。陈管事赞服道:“大人真是博学, 小的还是来过后才知道这回事的呢。这屏海县山路崎岖,土壤贫瘠, 地不好种, 倒是青檀树长得好,这块地归入郡主名下后, 郡主派我来过几次才发现了这个长处, 便扶持本地造纸行当, 县城里的王家、钱家,楚家都从事此业,如今屏海的宣纸在各地也有了些名气。”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