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基建指南——一叶霜寒【完结】
时间:2023-06-14 14:42:14

  数口深底大锅,一把铁勺,一人一碗,不够再加便是了。
  于是待侍从来到火头营,入目所见的便只有一脸餍足正揉着肚子坐着休息的士兵,以及几口干净得见底的大锅而已。
  盛玉送来的土豆,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也就够全军吃一顿酸辣汤罢了。
  几位副将还没吃够。
  几日过去,那口酸辣的滋味还在舌尖上回荡,引得胃里的馋虫咕咕直叫。
  几人一合计,找上了谢景珩。
  “你们是说,让城内再送几车土豆过来?”
  营帐内,谢景珩正站于桌前。
  他略微倾斜着上半身,正在纸上勾画着什么。直到画完最后一笔,才直起了身看向面前几位副将。
  众副将跟随谢卫国行军多年,私下里相处便随意了些。
  只是在谢景珩面前,他们却丝毫没有以长辈自居的想法,反而略有些发怵。
  胡渣满脸,看起来略有些憨憨的是武副将。
  在其他几人明里暗里的推动下,他率先站出来,摸着脑袋说道:“前几日便已经去问过将军了,将军说这事儿还得看你的意思。”
  闻言,谢景珩抬眸看了他一眼,将手中的毛笔放于一旁,这才开口说道:“这事儿,我也做不了主。”
  “如今城内所有事项皆是少夫人在操持,此事还得她同意才行。”
  若是不熟悉谢家人的人听了,恐怕还以为谢景珩是在找托词拒绝。但有多年耙耳朵谢大将军在前,如今他们对谢景珩这句话早已经见怪不怪了。
  有什么样的爹就有什么样的儿子,众副将叹了口气。
  找素未谋面的盛玉帮忙,他们拉不下面子。
  可土豆总不能不吃了吧?
  于是几人又是一个合计,找来人打算前去边关城内探探口风。
  此时的边关城,东街。
  原本空旷的场地早已被尚未处理的大片石灰石以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土砖占满。
  而周围稀稀拉拉的房屋也经粗糙修补后住上了人,负责造窑和搬运石头的队伍便住在此处。
  日头正盛,场地上的众人却依旧干得热火朝天。
  额上的汗大颗大颗滴落下来,这些人却似不知疲倦似的,不断往窑里添加着燃料。
  扛着石头和担着粘土、废料的队伍不断走来走去,一切工序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新的烧窑在魏知炎和魏知垚两人的主持下建成。
  因为目前条件有限,两人造的是最为简易的土窑。
  打土窑第一道工序是取土块。
  取土块也有讲究,大小要适中,最好是干燥的土块,软硬适中最佳。
  烧制好的土砖打底,再将土块垒在上方,做成窑的形状,这便是砌窑。
  砌窑,底座打得好不好至关重要。若是底不稳,砌到一半窑塌了,那可谓前功尽弃。
  好在魏氏两人皆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这一点难不倒他们。
  搭建好的土窑经过烈火的烧制巩固成型,一个简易的土窑才算做好。
  窑做好了,烧制水泥的工作也提上了日程。
  在这期间,传来了一个让盛玉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在谢迩带着吴石找来时,盛玉还在书房翻看着工分记录册。
  工分制度说起来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但其实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壮年男人在劳动上天然比老翁稚童有优势,这么说的话这类人就被目前的劳动市场淘汰了吗?
  不是的。
  找准人才定位也是盛玉给边关城百姓安排岗位的一大根据。
  普遍来说,在力气活上女性天然弱于男性,可若是比起精细活,女性显然更有优势。
  而这也是盛玉大力发展不同人才的原因。
  如何统筹管理手下的员工,因材施工,对新晋老板盛玉来说,难度丝毫不亚于当初在实验室处理实验整理数据。
  长长的案桌上,册子放于一旁。
  看着盛玉自方才起便看着桌上的东西一言不发,底下的吴石顿时忐忑不安起来:“少夫人,这种黑石头可是不祥之物?”
  被吴石的声音惊醒,盛玉抬起头朝他看去,她的眼神中似有亮光闪烁:“这东西你们是从哪挖来的?”
  桌上之物色彩斑驳,黑得发亮,呈不规则的块状,初看之下很难辨认这是什么,但盛玉却知道,这可是煤啊!
  被称为工业上的“黑色黄金”的煤炭!
  她的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心早已风起云涌。
  吴石无措地搓着手回答:“便是在岩石山附近那座山头,有人凿开石头后便发现地底下藏有大片此物。”
  “看着就黑不溜秋的……可是不详的征兆?”
  话说到最后,吴石的尾音已经带上了几分颤抖。
  主要是他们中无人见过此物,又实在是因为煤炭通体发黑,看着便让人心生恐惧。
  在盛玉的记忆中,朝城冬日早已用上了煤炭取暖,见吴石这模样,她还以为自己记忆有误。
  难道边关竟消息闭塞至此?
  盛玉示意他不用担心,她道:“这是煤炭。”
  话音刚落,便见谢迩看了过去,他再看向桌上煤炭的眼神便带上了一分了然。
  棉花的长成需要时间,盛玉正愁边关过于寒冷的春日要如何度过,现在有了煤炭便不成问题。
  再者,水泥的烧制所需炉温极高,在没有现代工业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增加氧气助燃、更换燃料等方式来提高温度。
  前者用气囊鼓风,需要往火炉里死命吹风,人力成本巨大且效果并不明显;而后者,目前以木炭作为燃料,最高只能达到1300摄氏度的温度,但使用煤炭却能达到1800摄氏度的高温!
  水泥、玻璃、炼铁,都有了希望。
  思及此,盛玉看向桌上煤炭的眼神越发火热,她看向谢迩:“再分出一部分人手,将煤矿开采出来。”
  谢迩应声点头,对盛玉的安排毫无异议。
  他是见过煤炭的,只是不知未开采的煤竟长这副模样。
  而盛玉对煤炭的狂热表现也让一旁摸不着头脑的吴石镇定了下来。
  看少夫人的模样,这煤炭不仅不是不详之物,反而还特别珍贵?
  吴石皱起的眉头慢慢放平,心想一会儿回去定得奖励一下发现这黑石头的小六子。
  “对了,少夫人,迩还有一事需禀报。”
  见盛玉点头,谢迩便将副将们对土豆有想法的事儿说了出来,“许是火头营做的酸辣土豆丝过于好吃,才让副将们念念不忘。”
  不明情况的谢迩想到西街食堂不日前推出的酸辣土豆丝,默默在心中点了点头,酸辣土豆丝如此美味,他也爱吃。
  盛玉眼睫微垂,对谢迩所说之事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土豆确实是个好东西,能做成的菜式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问题是,对目前的边关来说,土豆是解决温饱的主粮,库存断没有到能日日做成菜的数量。
  待来日土豆长成,倒是可以考虑给关外多送一些去,可现在却是没有办法的。
  “少将军知道这件事吗?”
  “少将军的意思是,若是土豆有剩余,倒是可以卖给军营一些。”
  “卖?”
  “少将军说了,虽说军民不分家,可现在边关自身都困难,军中实在没有白拿百姓一针一线的道理。”
  “既然将士们想吃,那便用军饷买好了!”
  谢迩点点头,一脸深以为然,丝毫不觉得谢景珩的话有什么问题。
  听闻此言,盛玉倒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若是将土豆售出的话,所得的银两倒是可以继续在游戏商城购买土豆成品,她在这中间的身份就等同于一个中介。
  之前售出土豆的银两她手上还留有一些,买进一部分土豆再卖出也不是不行。
  并且谢景珩的话也打开了她的另一种思路。
  看着桌上的天然煤块,盛玉看向谢迩,眼中掠过一丝精光:“问问你们少将军,除了土豆,蜂窝煤要不要?”
  据盛玉所知,煤的使用历史虽然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但一直到华国近代,对煤开发利用的技术才算真正得到大幅度提高,蜂窝煤的出现就是证明。
  相比起普通的煤炭,蜂窝煤不仅高效易燃还环保。
  既然在边关发现了煤矿,那日后对煤的使用必不会少。
  在盛玉的观念中,一件事既然要做,那不如从一开始就做到最好。
  蜂窝煤的制造她势在必行。
第十七章
  时至清晨,天色初晓,露珠还未消散,就连空气中都带着些许冷冽的意味。
  “阿嚏!”
  阿福揉了揉鼻子,踮起脚,一把把洗好的衣服甩在杆上。
  衣服还滴着水,阿福又伸出手拧了拧,再抻平了些,以免生出许多褶皱。她的动作干净利索,一看就是干惯了活儿的模样。
  “福丫头,这么早就把衣服洗好晾上啦?谁要是能娶到你这么勤快的媳妇那可真是有福气咯。”
  一阵爽利的嗓音传来。
  阿福转头看过去,见是邻居家的婶子王大娘。
  十五六岁的大姑娘,对“婚嫁”之类的字眼天然带着羞怯的心理。阿福不自觉就红了脸,不好意思地笑笑:“一会儿还赶着去地里干活呢,便起了个大早想着先把衣服洗了。”
  王大娘点了点头,又称赞了几句。
  见她家院子里空荡荡的没什么声响,便问了一句:“怎么不见你阿爹阿娘他们?”
  阿福端起木盆,应了声:“都起早干活去啦,我现在晾完衣服也赶着过去呢。”
  听见这话,王大娘犹疑着抬起头看了看天色,这才辰时不到吧?至于这么着急吗。
  虽说农家每日里确实下地干活早,可这毕竟是替公家干活……
  也不对,多劳多得,工分可是自己的!
  王大娘低头看了看自己手里刚从西街食堂打包回来的全家人的早饭,一下子就待不住了。
  她抬起脚就要走:“行,福丫头,大娘也不跟你多聊了,家里还等着吃饭呢。”
  吃完饭他们也得赶紧下地干活!
  至于为什么不直说……
  这时还不懂“内卷”其意的王大娘叉了叉腰:大夏有句古话——闷声发大财嘛!
  被王大娘风风火火的性子吓了一跳,阿福愣愣地看着她快速远去的背影。
  不过最近大家做事都是如此,干劲十足,斗志昂扬,王大娘的行为也不显得突兀。
  阿福愣了下后,也赶紧端着木盆进屋去了。
  她也得尽快赶到地里,多干活才能多得一些工分!
  .
  距离边关发现土豆,实行工分制度已过了两月有余。
  再回忆起之前的生活,阿福只觉得恍如隔世。
  三个月前,边关还是一座死气沉沉的死城,城内百姓犹如行尸走肉一般,脸色灰败,蜷缩在城门外等死。
  逃的逃,死的死,最后边关只剩下数百名人口。
  可是现在,生机重新在边关城内降临。
  几乎所有人都有饭可吃,有活可干,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骨瘦如柴的身体逐渐变得强壮,灰白的脸色变得红润,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脚步不停努力生活的百姓。
  现在城内的工作有很多,分配的工分不等。
  比如阿福和母亲目前在地里做种植工作,若是一天勤勤恳恳干下来,可以拿七八个工分;而她的父亲为东街的水泥制造厂工作,他所在的搬运队一天能有十二个工分!
  需要卖力气的活儿工分自然是不少的,可人人都羡慕的却是城内的技术工种。
  村里的老人家种了半辈子地,虽说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不够利索,但他们经验丰富,如今被聘请为各种植小队的顾问,只需解答疑难问题,一天也能拿八个工分。
  比如他们村的平叔,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种植技术骨干,现在正带着一些人琢磨怎么把棉花种出来呢。
  阿福就曾有一次遇见他们在田地里采集土壤,说是要看看土地的性质适不适合棉花的生长。
  太高深的学问阿福不懂,但她记得平叔当时的样子可真气派!
  她也想有一天能带领小队为边关的建设发光发热。
  在以前,生怕哪天闭上眼就睁不开来了;而现在,阿福每天都累得倒头就睡,没有时间想东想西。
  每一天都无比期盼新的一天的到来。
  虽然累些,但过得充实。
  城里的百姓暗地里都说少夫人是神仙下凡,要不然山里长着的土豆,深埋于地下的果实,怎么就恰好被少夫人发现了呢?
  什么“工分制度”、“西街食堂”,他们听着这些陌生又新奇的词汇却丝毫不会觉得害怕,因为他们知道这是能给他们带来希望的新事物。
  如今少夫人在边关城内的声望可高了,起码阿福就一直把她当做自己的榜样。
  .
  原本按边关的生活习惯,大家都是一天吃两顿饭的。
  辰时吃朝食,申时吃夕食。
  而现在的边关,食堂一天开三次门,饭管够。
  少夫人的意思是,现在工作繁重,让大家务必要吃饱一天三顿。
  众人原先还有些不习惯,但这些时日下来,也就慢慢习惯了,若是少吃了一顿心里还觉得空落落的。
  这日正午。
  春日的阳光虽然不强烈,但对工作了一上午的人们来说还是有些刺眼目眩。
  许是听到了他们心中的呼唤,田坎上的士兵终于敲响了铜锣,这意味着他们今天上午的工作结束了。
  阿福所工作的地方是一片菠菜地,刚播下种子,现在地里还光秃秃的,只一排排微微凸起的田垄带着湿意。
  一上午都在弯腰挖土播种,方才还不觉得,刚直起腰的那瞬间只觉得酸痛异常。
  她站起身,伸了个懒腰,手还没放下呢,就听身旁那人叫她:“阿福,中午咱一起上食堂吃不?”
  阿福想了想,正要拒绝,还没开口,便听那人带着些许激动的声音又叫道:“咦?那人是不是你阿娘?阿福你阿娘来找你了!”
  顺着她指着的方向看过去,便见田埂上站着一个挎着竹篮的妇女,她的个儿不高,身穿偏襟上衣,头上围着一块蓝方头巾,周身流露出朴素而温柔的气息。
  阿福的脸上瞬间出现了笑容,朝那边遥遥喊了一句:“阿娘!”
  见那人看过来并朝她招了招手后,阿福又急匆匆对旁边那人道,“我和我阿爹阿娘约了午时在食堂吃,今日就不跟你一起啦。”
  那人点点头表示理解:“那行,咱下次再一起。”
  “嗯嗯。”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