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业内人称「宋晓波」二号,堪比男演员的帅气手语老师。
宋晓波早些年是炙手可热的大电视台主持人,一岁时因高烧使用抗生素而耳聋,后参加《加油!好男儿》获全国亚军崭露头角,迈入娱乐圈,参演过多部影视剧,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手语主持!
江雨霁就更有说头,海外研究生硕士级别的…业内有说,她是为了培养下一代邰丽华的海伦之师。
要说聋哑人界的邰丽华可能没人知道。但说起2005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绎舞蹈千手观音,只怕十几年过去了,大家也无法忘怀!
那场表演——
就是由聋哑人表演的!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聋哑人。
她是在两岁时发的一场高烧不幸让她成为一个聋哑人。但她身残志坚,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全国知名的著名舞蹈家和舞蹈明星..
05年信息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如现在。如果是现在,放在某某平台,恐怕整个聋哑人界都是相当炸裂…
所以——
既然当年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什么现在就不行了呢?
江雨霁在自己的学术研究课题和论文上,就多次探讨过这个问题。
怎么当年有舞蹈家,手语家,现在聋哑人的职业,反而变得束手束脚起来?只能做简单的劳作,手工?
结合各种文献,实际,最终江雨霁得出的结论是人口发展过快!
正常人都压力过大,谁还谈什么残疾人?
可作为残疾人士的过来人,过来的老师,又或走过来的,在历史长河里的每一个残障人士,弱小群体!
他们都相信着,他们和正常人一样,需要有一份光明的职业,需要去社会散发一分光和一分热,一份美好。
群众真的需要竖起来一面旗——
一面表示有这样的存在的旗!
校长看过江雨霁和李维的各种学术论文和报告,真心觉着他们就是这两面旗。
可他也知道,网上传说的可能是炒作的。
聋哑孩子们不比寻常孩子,想要教育好,除了需要金钱,支持…都好说,国家政策好!但是,学生去哪里挖回来?好的优秀的教师又去哪里找来?更别说,残障儿童的家长个个都是难念的经……
反正,校长已经心冷,冷眼旁观江雨霁和李维两个人,琢磨他们是不是也只是镀金来的纸菩萨,徒有虚名,没想的是,他神游这会儿的功夫,这对夫妻一坐就是不挪窝了。
一下午!
江雨霁和李维夫妻二人,认认真真地要了所有学生的资料,认认真真地读了一下午,没挪窝!
卫生间都没去!“有点东西。”
校长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两个人真有点东西,跟之前的不太一样……但他还是抱有怀疑态度。
毕竟刚来,都要装一装,之前也不是没遇到过。
可更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夫妻又向他要了这些孩子们的家庭联系方式,地址。
眼看他们把地址一个个全部存放在了手机以及誊抄在本子上,还认认真真地核对到下班时间,甚至问了资料能不能带走以后,把资料都给抱走了…
校长目送这两人出去,好久都没回神。等回过神的时候,只能从窗户口看到他们了。
然后,就是看都看不到了。
看不到,还惦记着。
校长锁了门决定跟上去看他们到底要干什么…然后,果不其然地在「跟踪」到黑漆漆的宿舍楼面前,校长露出了一如既往轻蔑的冷笑,他说什么来着?都是假的。
什么聋哑学校中最出彩的老师了。
什么研究生海龟的未来中国的海伦凯勒之师了。
都是假的!博名头镀金罢了!都没回宿舍楼!
与此同时,乡间的小路肉眼可见的变差,仍是水泥路。可是水泥路明显厚度和承重等等各种问题不足。作为曾经勤工俭学工地搬砖的李维告诉江雨霁,这都是因为地下没有填充水泥沙石头,直接铺水泥导致的,全部开裂,反而还不如泥的…不仅容易扎破车胎,剐蹭等等,还容易摔倒。
路边丢弃的轮胎和修车棚似乎就是无声的证据。
江雨霁没说话,但掏出包里的小本本记上:“找机会,重新修路。”
李维瞥见了,有些无奈又有些宠溺的语气:“看来我得努力再赚点奖金……”
这点钱,真不够做那么多事的!
江雨霁合上本本才说:“不急。指不定能申请到扶持……”
聊着,入村。
村里罕见来客,还是江雨霁和李维这样,穿着打扮一看就是城里的。
所以,人还没到,全村里稍有点闲空的都伸头探脑的看这到底是谁家「荣归故里」。
这倒给江雨霁和李维有了入门家访的机会。
直接开始普法?
“你好,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我国早就实施了义务教育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
那江雨霁相信他们夫妻二人都不用说完半句就要被扫地出门!
经济决定着教育知识水平的发展差异。
初期发展乡村教育唯一的办法就是——
三俗!
第4章 三俗
一俗,入乡随俗的俗!
“大婶儿,干活儿呢?我帮你。这苞米不错!”
李维长相属于眉眼间带着坚定的正气感。这种正气感在少年时期增添少年感,到中年退了稚气就更显得有干部风范,不说话时高冷难以靠近,笑起来又如沐春风,特别容易拉近关系。
大婶儿一脸蒙圈,下意识说的是,“我没有手机啊,没钱啊,小伙子你别骗人啊……”
李维就问她自己看起来像是骗子吗?啥也不干就是作家体验生活。
大婶儿放下戒备,“哦,作家啊。”
然后有道是——二俗。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这的确很俗,但咱得认,确实有用。
“是啊,婶子,打听点事儿啊?”
李维接着步入三俗——
就是人民币了。啥都不如人民币。
而在农村比一张五十块钱更有魅力的是,一叠十块钱二十五块的钞票。
厚厚的一晃,立刻就熟练的拉扯了套出来家里几口人,几亩地需要什么劳力,拐着弯地问到了家里缺不缺一个人,一口饭,乐得大婶儿以为他缺对象,又看他给钱,找「写作」素材呢,一个劲儿要给他说明。
李维这才介绍起来自己是有家室的,也不是专职作家,再掏出一堆碎钱,在大婶儿的震惊中交给她,让她给家里聋哑的孩子补补身体,早点上学,就走出去……
赶下一家,继续——三俗!
最后,就是把学生地址走完后的汇合了。
摸地形,套路话,最后给钱,点名让孩子回来上学,这已经是夫妻两个搞「三俗工作」的正常模式。
夫妻是经过认真研讨过才来的。
男大哥就江雨霁上,大婶儿就李维上,多数的时候,还是女性多,男性大概都还在忙碌赚钱…
结合下来,基本上每个地方,都是一个规律——
先搞发展搞经济建设,才能够搞定教育。
这不单单是对残障儿童,对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家庭都是无可厚非的事儿。
至于作家说法,真是江雨霁和李维本人的额外工作,不算撒谎。
而这份工作的目的无他——
拿稿费,补贴教育!
最终,在小时候熟悉得路口头,夫妻一碰头,嗯,照旧——
这村里人,也吃三俗不累。
再接着,互相简单对照情况,又是老样子。
各家对于残障儿童未来发展的认定标准——
“一得能干活,二地能赚钱,三得能分担家庭负担…”
说体面点,叫能补贴家用,给家里做事儿,别拖累家里。
再高贵情商高点:“哎呀,我们家娃儿那是从小能帮家里减轻负担,孩子懂事儿。”
然而,不管是李维本人还是见过了更多学子案例的江雨霁本人,他们本身就对「懂事」的聋哑残障,具有更高的身心统一性及感同身受性。
任教以来的种种经验也让他们具有一定的敏感与灵活性,什么一二三的,都是纸老虎。
孩子在最该受教育的年纪,不该吃所谓懂事儿的苦!
天色渐晚,对完「家访答案」,夫妻双方心里也都明白,这里跟别的地方没有区别,区别不同就在于这曾经是两个人幼年期的老家,路段虽然重建,但还是熟门熟路!
离开很久了,大多数人并不记得他们。因为他们早就搬到城镇生活,这还是两个人小时候的村庄了。
所以,整体对他们来说没那么大的心理阴影…
江雨霁目前的打算是先回宿舍楼,然后,对各个家庭,进行个顶个的轮流分析,这么安排的时候其实她已经分析上了,谁家谁家什么情况几口人,少一个也无所谓;谁家谁家重男轻女严重以后要多走动,给家里科普女性的优点灌输新思想;谁家缺人,劳动力必不可少,需要出钱又出力,最好还能帮着干农活,要重点关注!
当然还要着重,看看每个学生到底什么样。
说来离谱,今天几乎没遇到一个学生,大概真就是校长说的那样,全部都在干农活了……叽里咕噜的一大堆,说个不停的她,完全没注意到李维眼中的宠溺和光芒。
很小的时候他就是这样被江老师带大,言传身教,因果不虚。
如今他走着同样的道路,也算是肩负起了教师真正的责任,从此也是引路人和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
“好了,咱们两只电灯泡也该充电了。”
蜡烛不好听,带着一点点悲催,像是过去旧时代的眼泪,路过一片馄饨铺子的时候,李维拉了喋喋不休的江雨霁进去吃饭。
巧不巧,两个人刚走进去,迎面就遇到了校长。
“喔唷,这不是新来的教师嘛!”
“下了班就去哪儿溜达啦!”
校长扯的嗓门比破锣还大,又刚好是吃饭地点,一屋子的人行注目礼时,李维下意识把江雨霁护在身后,在校长有些自己也觉得过分中,他一改对家长的笑脸,只冷淡嗯了一声,转身,要两份馄饨,然后掏兜——
掏兜,再掏兜。
三个兜,三次掏空后,他微微睁大眼,耳朵发热,从刚才凝视校长的冷淡,到脸上少有的浮现出窘迫和微红,低低的靠近江雨霁说——
“小雨,我的钱用光了……”
一回头,看江雨霁的脸比他还要红,打着手语小小的比划:“我也一样。”
后面还有排队的,问他们「到底买不买啊」「怎么老师这么穷啊」,还有嚷嚷着,「干了一天的农活儿累的要死,怎么城里人还拿不出钱了」……
最后在众人哄笑两个教师居然不带钱吃饭中,真是落荒而逃。
可夫妻两个到底怎么没钱的,都门儿清。
当下,脸红,出来一对视,都笑了。
笑的一直跑,真少吃一顿,饿不死!
至于钱……两口子真没那么多钱,所有的都掏出去了。
这些年,他们一直资助,加花钱,把学生从农场带回学校。
可以说,除了日常稿费贴,工资也贴进去。要不是夫妻俩有已故江老师分配的房子可住,救助机构也偶降甘霖……真不太好过。
机构的老师都笑他们,可别流浪街头了!当然这是赞赏的笑,也答应了以后多多的帮助他们想办法。不过,江雨霁总让他们别想自己的办法,想想怎么振兴乡村的建设,发展,只有真正的带动了经济秩序的推动与发展,经济繁荣起来,教育才能够稳步前进,这都是互相支持的内在动力机制,无法忽视的重点…
只可惜,改革乡村教育总是缓慢的,又或,任何成功都是缓慢的。
作为这样缓慢前进道路上的两只小蜗牛,他们义不容辞,甘愿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哪怕最后会成为一块垫脚石。
宿舍楼断电,在乡村目前也是正常的。
城市里的灯火通明不代表乡村就可以做到灯火通明,尤其部分地区,不是特别的急需电路,常常因为电厂的超负荷而被直接限制性的断水,断电。
第5章 走田
不着急,夫妻二人的行李里什么都有。
点上蜡烛,就着白开水装的矿泉水瓶,夫妻二人就开始挑灯夜战,直接把校长资料上给的各个家庭依次标记,找出来已经家访过的家庭。然后,再对着记忆,逐一写下关键词,找到每家每户的问题,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然了,最后的关键都在一个字上——
钱。钱,经济。
经济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就是推动教育的动力!当然,教育也是推动生产力的再发展的因素……
脑子里循环着教育的规律原则的夫妻二人,没喝完的水瓶子拧紧了在烛光下折射出的光晕,偶尔也让江雨霁发神一秒,然后,又是那句——
从来如此,那便对吗?
一次次的改革乡村,最后的结果几乎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国家一次次的给予扶持,但最后收效甚微,他们也不是不知道。
伸手党习惯了,就像是跪着要钱。
国家的扶持是一回事,自己站不站得起来是另一回事。
可即便都明白是什么原因,这一次,夫妻也仍旧要继续,并且也根据这件事制定了相关的计划和改革经济的初步想法和计划。
只是还需要时间一步步来…
“叩叩叩。”
突然的敲门声,把夫妻都吓一跳。
李维几乎是立刻拿起来包里的扳手一声低吼,“谁!”
“我,我,是我,两位老师,给你们送馄饨来呢……”
校长不知在门外站多久了,到手被塑料袋勒住的疼了,才回过神。
他不知道怎么了,看着夫妻两个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的样子忽然恍惚的想到以前的老师也曾经都是这样的美丽园丁。
他真没想到他们夫妻二人下午是去家访了还给了钱让学生去上学。
这次的老师,好像……真的不太一样。
所以,他在他们走后,在听完了馄饨店铺里的七嘴八舌讨论他们两个夫妻「行骗」,把他们家底儿都掏空了,就差祖宗十八代没问的事儿打听完,就一路拎着两份馄饨跑来。
结果,「馄饨」一站不知道多久,就还是糊了。
糊里糊涂的不仅仅是馄饨,他脑子也跟着混沌。
孩子们啊,难道真的遇到了真正的菩萨老师?
他心头似乎有千言万语,因为这每一届的学生他都看过的,都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