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
时间:2020-03-31 09:13:07

  
  她做了个梦。
  
  其实贺卿听说顾铮这个名字,应该是在很早以前。
  
  宫中众人热议的,往往都是朝堂上的人和事。真正的军国重事,轮不到他们议论,能说的就是一些花边八卦。哪位大臣有什么癖好,谁和谁的关系不好素有旧怨,今日又有谁得了皇帝的赏……诸如此类。
  
  而朝堂上年轻的才子和官员,也是宫中众人津津乐道的对象。
  
  尤其是三年一次抡才大典之中脱颖而出的那些,必然会被热议上很长一段时间。
  
  顾铮年少成名,十七岁即高中进士。会试时他取中第一名,结果弥封一拆,看见是他,几位老大人都有些尴尬。他太年轻了,压在所有人头上,着实不合适。但名次已经出来了,众人也无法,只能张榜。后来殿试时,便将他压到第三位做了探花郎。
  
  反正此前也不是没有先例,因为探花郎名号好听,又负责在琼林宴时往京中名园探花,所以往往会选取年轻俊美的士子充任。
  
  但灵帝着实爱他的才华,认为比同科士子超出许多,又将他列为第一。面对朝臣们的反对,楚灵帝直接道,“世传最年轻的状元郎,是南宋高宗取中的汪应辰,难道朕连宋高宗都不如?今日朕取顾铮为状元,他日君臣相得,正是一段传世佳话。”
  
  于是顾铮成了历朝历代最年轻的状元郎。
  
  可惜这段君臣佳话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顾铮对奉承灵帝,替他写青词毫无兴趣,很快就被灵帝抛之脑后,外放出京去了。
  
  但年轻英俊、才华横溢的少年才子,又有这样传奇的反转故事,正是世俗舆论最青睐的那种对象,自然也很容易成为话题的中心。所以即使是深居深宫的贺卿,也听过他的才名,传唱过他的诗词。
  
  当时贺卿太小了,在宫里又没什么存在感,几乎无人在意。所以有一天,她在御花园里,撞见了正要去面圣的顾铮。——灵帝笃信道教,一心修行,日常起居也不在自己的宫殿之中,而是在西苑之中单独建了一座宫殿,用以清修。
  
  当时的顾铮一身状元红袍,整个人看上去意气风发,脸上含着淡淡的笑意,叫人情不自禁想起《诗经》上的句子。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不知道是不是察觉到了她的视线,顾铮忽然转头看了过来。躲在花木后的贺卿吓得呆住,心里叫嚣着要逃走,身体却只是瞪大了眼睛看着对方。短暂的对视之后,顾铮又转回头去,若无其事。
  
  贺卿并不知道顾铮当时有没有看到自己,但如今回想起来,那时的他,或许曾在当时还是个小姑娘的她的心中,留下了一个淡淡的影子。
  
  贺卿睁开了眼睛。
  
  没有惊心动魄,没有慌张急促,仿佛是自然醒来。昏黄的灯光照映着屋子,贺卿拥着薄被坐了起来,便见顾铮正坐在床尾的位置,不知在写什么。听见动静,抬起头来,看到她,便绽开一抹笑,“醒了?”
  
  “我小时候好像见过你。”贺卿没头没脑地说。
  
  顾铮微微一怔,继而笑了起来,“真是你啊,我还以为是哪个宫殿里跑出来的小宫女。”
  
  “你还记得?”贺卿更惊讶了。
  
  “自然。”顾铮含笑道。虽然只是个小插曲,但他当时还没有习惯进出宫禁,自然时时小心在意。何况他的记忆力又格外的好,所以这一点出乎意料且不为人知的小事,却是一直记得的。
  
  其实当时他只看到了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并没有把人看清楚,更不敢说出来惊动旁人,免得她受责罚。
  
  却不想,原来两人之间的缘分,从那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两人对视了片刻,顾铮放下手里的笔,凑过来吻了她一下,问道,“晚膳还没吃,饿了吧?”
  
  不说还好,他一说,贺卿立刻就觉得特别饿。顾铮便站起身,出门去了。没一会儿,就端回来了两碗粥。贺卿见状微微一愣,“你也没吃?”
  
  “我等卿卿一起。”顾铮摆好炕桌,将一只碗放在她面前。
  
  贺卿伸出去拿勺子的手微微一顿,“卿卿是什么……?”她当然不是不知道卿卿是在叫自己,但这名字实在是叫人一听就起鸡皮疙瘩。之前顾铮叫她阿卿的时候,分明没有这样的感觉。
  
  “卿卿就是卿卿。”顾铮在她对面坐下来,含笑道,“据说古礼之中,卿是夫对妻的称呼,正好又是你的名字,自然就该叫卿卿。”他说着,吟了一句著名的绕口令,“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
  
  世传王戎之妻称呼他为卿,王戎认为于礼不合,他的妻子就是这么答复他的。于是王戎无可奈何,便只得随她了。
  
  “……歪理。”贺卿嘀咕了一句,跟王戎一样无可奈何,只能低头去喝粥。
  
  用砂锅放在小火上慢慢炖出来的粥,米粒已经彻底软烂融化进了粥里,又稠又香,还带着一点淡淡的鸡汤香气,味道极好。贺卿本来就饿,喝起粥来也就顾不上说话了,由得顾铮给她取了新的昵称。
  
  顾铮在对面看着她,微微一笑,伸手替她理了一下鬓发,而后在灯光中微笑起来。
  
  一个卿卿,一个我。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很适合打上正文完的样子……
不过还没完!【别打
还要交代一下各种后续发展,皇位怎么传承等等,所以不要方!
 
  ☆、第141章 三年之后
 
  
  遥遥看到大楚的陆地时, 整个船队的人都像是疯了。
  
  有人在欢呼, 有人在哭泣, 有人在用大家都看不懂的仪式,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喜悦, 甚至有人引吭高歌。
  
  倒不是说很久没有看见陆地,毕竟以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在海洋上漂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靠岸补给,所以习惯之后倒也算不上特别难熬,毕竟船上所有人都是经历过特殊训练的。
  
  但眼前不是普通的陆地,而是大楚的土地!是他们的祖国和故乡?
  
  距离这支船队上次开船出海,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时间。对于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四年的所有人而言, 回到家乡,一时高兴得无形无状,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了。
  
  黄修站在甲板上, 也是激动得攥紧了船舷。
  
  他们回来了!
  
  事实上, 如果只是来回一趟, 船队本来不需要在外面耽搁那么久。毕竟是初次接触其他大陆, 完全可以更加谨慎一点。是在黄修的强烈要求下,才在那边多停留了一年的时间,使团几乎走遍整片大陆, 与各国都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但耽搁的这段时间,显然是非常值得的。这一回船队归来,带回的成果实在是丰厚得叫人不敢置信, 必定能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黄修毕竟年纪大了。他很清楚,下一次出海自己未必还能跟着船队一起走,所以他要把自己能做的,该做的事情都先做完,方才不辜负大长公主殿下一力扶持他的苦心。等办完了这件事,他也就可以松一口气,将活儿派给下面的年轻人,叫他们多锻炼了。
  
  想到这里,黄修深吸了一口气,让船队减慢航行速度,先派了一只小船过去通报消息,让港口那边准备迎接事宜。
  
  虽然归心似箭,但在这种事情上,可不能出错。
  
  身后忽然传来叽里呱啦的说话声,黄修回过头去,便见宁尚陪伴着一群黄头发绿眼睛的异邦人走到了甲板上。
  
  按理说,出去那么久,看到的都是这样长相的人,早就应该习惯了,但黄修心下还是有些别扭。他是个老派的人,并且信奉道教,这些新鲜事物,接受起来总是要慢一些。
  
  宁尚就不一样,出国之后,他简直如鱼得水,还在船上时就已经习得了那片大陆上通行的语言,甚至还钻研了几个据说是最强大的国家的语言,顺便还要给这次带出来的一群年轻官员教授语言课。
  
  黄修每一次看到他,心情都十分复杂。
  
  因为看到宁尚,会让他无比确定地知道,未来是属于这些年轻人的,自己能仗着老资历压着他的时间,也就是这几年罢了。
  
  “黄侍郎。”见到他,宁尚立刻转身走了过来。
  
  按理说两人是平级,但宁尚对他一直都颇为尊敬,并不因为他的特殊身份而另眼相看,黄修也十分客气地一点头,道,“就快到了,请外宾们稍安勿躁,明日应该就能登岸。”
  
  果然,船队在港口外停留了一夜,第二天就接到了入港的消息。——别看好像等了很久,但黄修注意到,港口外其实还有许多商船正在等待着入港。
  
  想来这两年,海贸又发展了许多。虽然三大港口的吞吐量已经十分惊人,但相对于越来越多的商船,却还是有些紧张。他们能够插队先入港,还是因为身负特殊使命。
  
  下了船,他们被安置在了市舶司的会馆之中,第二日就被送上了北上的火车。至于船只,则会由水师衙门开走,毕竟那是他们的军船。
  
  虽然大楚早就已经有了铁路,但发现能从广州直接乘船上京城,还是让黄修大吃一惊,再一问,才知如今国内已经有了好几条铁路,四通八达,交通运输、物资新建传递都比从前方便了许多。因三大港口地位特殊,货运量巨大,所以铁路也修到了这边。
  
  不过,到现在为止,不是什么人都能坐得上火车就是了。
  
  ——没错,有轨马车已经是过去式了,蒸汽机已经被发明出来,运用在了铁路上,使得车辆的运行更加稳定,也成为了货真价实的火车。
  
  时间来到顺宁七年,四年时间过去,国内似乎已经大变了个样子。
  
  从大楚出去的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异邦诸国派来的使臣,从见到火车开始,他们就一惊一乍,看到什么都要感慨一番。见此情景,大楚官员们脸上的微笑不由更加真诚热情。
  
  尤其是使团的成员,这段时间,待在那片大陆上,也足够他们对当地有个了解。
  
  所谓的大航海时代,其实就是海盗在政府乃至皇室的支持下,纵横海上,四处侵占和劫掠。对于自诩礼仪之邦,天-朝上国,每一场战争都要师出有名的大楚而言,这种行事手段既不能理解,也颇为不齿。
  
  披着一层人皮,骨子里还是海盗。
  
  而海盗贪婪凶残,若是不能把他们打服了,打怕了,恐怕以后就要日夜防备他们在背后捅刀子。
  
  所以船队出海,带了六艘装载火炮的战船,抵达那边的第一天,就放了整整四枚炮弹,将所有异样的声音都压了下去,这才换来了他们一年多的和平生活,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热情的款待,回来时还能带来那么多和平的使者。
  
  怀着这样的心态,虽然自己落后了四年,也处在看什么都新鲜的土包子状态中,但所有人都绷住了,脸上总带着高深莫测的笑意,一脸做作的云淡风轻。
  
  好在火车行了一天之后,所有人都从兴奋之中脱离出来,陷入疲倦的状态,就这么蔫蔫地在火车上坐了两天多,才终于到了京城。
  
  这个速度,又叫许多人在心里惊了一下。
  
  去的时候,他们从京城南下,走水路再换陆路,可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算上火车可以日夜赶路,对半也是十天左右,一下子缩短到不到三天,着实惊人。
  
  若这铁路能通到大楚任何一个地方,那岂不是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能在第一时间调派人手,控制住情况,不至于贻误?
  
  战争,抢险,救灾,这些多拖一天就多无数人命的事,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挽回了。
  
  进京之后,外宾暂时被安置在了会馆之中,使团则是先进宫觐见。贺卿已经提前一步收到了消息,重臣们也都被召集了过来,连小皇帝和张太后也在,都想第一时间听听那片遥远的大陆是何模样。
  
  照例是先简述了一遍出海之后的经历,先到了哪里,见到了什么,又到了哪里,又都有哪些国家与大楚建交,此次也派遣使臣前来大楚,寻求双边合作等等。
  
  黄修有意将机会让给了宁尚,自己则只是在一边听着,时不时补充一句。他对自己之后生活的规划,就是安稳地养老,事情还是交给年轻人去做,如此,先让他表现一番也好。
  
  何况,他真正的功劳,并不体现在这些方面。
  
  等众人简要地说完了此次出使的经过,他才在贺卿的示意下站了起来,“启奏陛下,娘娘,殿下,今次出海,臣寻得数种海外作物,其中有两种可为主食,产量颇丰,口味也不错,可以丰富我大楚百姓餐桌。剩下的则都是佐料,味道迥异,臣也带了一些回来。”
  
  “东西可带来了?”贺卿立刻问。
  
  “臣已命人携带几种作物,在宫门外等待。”黄修道。
  
  贺卿立刻叫人去传,没多久几只箩筐就被抬了进来,摆在大殿中央,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上回黄修带回来的红薯,不但彻底缓解了国内的粮食问题,味道也很不错,如今乃是民间颇受欢迎的食物种类之一。所以虽然如今大楚在这方面已经没有那么紧迫的需求,但所有人对他带回来的东西,却还是十分好奇。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