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
时间:2020-03-31 09:13:07

  
  这件事上,她也帮不上太多的忙,只能把自己匆匆写就的论文初稿塞给了顾铮。这份初稿尚未经过润色,显得十分粗糙,但是其中的理论和数据却都是准确的,模型也已经建立好,当能够给顾铮提供一份参考。
  
  顾铮接过这份文章的时候还有些好笑,这位慧如真师好像真的将心思都扑到了这门新的学问上,连这个时候都还记着让自己看她的文章。不过他的确对这些内容很感兴趣,这会儿在车上又没有别的事要做,便顺势打开看了起来。
  
  这一看,顾铮心中的惊讶越来越重。
  
  一段河堤是什么结构,哪些地方受力最多,如何计算出它的最大承受力……
  
  这些东西,以前或许也有人提出来过,但从来没有如此明晰、如此准确!之前那些治理河道的人,往往只有一个理论和一个概念,涉及到具体数据的时候少。所以也就让后来之人找不到参照,只能再次从头摸索。
  
  而贺卿的这篇文章,无疑就提供了一个“范本”。
  
  这有多难得,顾铮比谁都清楚。
  
  他心中一时惊疑不定。之前只以为贺卿已经放弃了朝政,转而寄情于这些无关大局的事,现在看来,这门新的学科,恐怕比他所想的还要重要。
  
  如果按照他推断,贺卿是早就清楚这一点的。
  
  那么,她到底是已经放弃了朝政,甘心自晦,还是只是将新学科作为一块跳板和切入点,以此作为自身筹码,等待将来有机会再次介入朝事?
  
  
 
  ☆、第35章 入政事堂
 
  
  顾铮选择在此刻前往江南, 是一种冒险, 但何尝又不是一种投资?
  
  薛知道走了, 但他目前却还是翰林院掌院学士,论资排辈, 朝中还有数位大臣远比他更有资格进入政事堂。虽然人人都知道太皇太后器重他,他的能力也很出众,但朝堂毕竟不是个只看能力的地方。
  
  所以,如果能有一笔无可争议的功劳,再进入政事堂,就会名正言顺得多。
  
  至于危险,做什么没有危险呢?就算留在京城,也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而且他是去调度救灾赈灾事宜, 也并不需要前往最危险的一线。
  
  出发时,将会遇到的问题基本都已经在顾铮的计划之中。
  
  倒是贺卿塞过来的那份文章,给了他一些意外之喜, 导致最终江南的水灾没有设想中的那么严重。
  
  因为他抵达江南之后, 便立刻前往河道巡查, 然后按照贺卿提供的方式测量各种数据, 建立模型,计算出种种结果,而后组织人手, 按照这个结果,给一部分河道进行加固。
  
  与此同时,他派遣军队, 直接强制性将那些不愿意迁移的百姓挪走了,开闸泄洪。
  
  双管齐下,最后竟真的扛住了这一波洪水。之后连绵数十日的的雨一停,河道水位不再上涨,也就没有真的冲垮堤坝。虽然泄洪的那片区域受灾严重,但更多的地方却是保住了,而且人畜和贵重物品提前送走,损失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消息传回朝中,可是让众人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虽说天灾时时都有,但若是灾情过于严重,不但可能引起一些不好的连锁反应,也会被天下人认为是上天对朝廷的示警和不满。连上天都不满,百姓对朝廷的信任度自然随之下降,那却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而今朝廷力挽狂澜,总算没有让灾情严重到无法控制,接下来只需及时赈灾便可,便是传扬开去,天下人也只能赞一声如今的朝廷为民做主。
  
  太皇太后一高兴,给顾铮的恩赏就很大方了。人还在江南没回来,各种赏赐已经流水一般送到了他家中,嘉奖的圣旨则是直接送到江南,顺便把人宣召回来。
  
  但顾铮接到圣旨,却没有立刻回转,而是写了一封奏折,详述江南之事。水患虽然被控制住,但却还是存在的。这一番江南地区受损严重,赈灾事宜还要由他来主持。再者根据之前的经验,等水褪去之后,就该到瘟疫横行的时候了,更需朝廷竭力控制,避免疫情蔓延。
  
  江南人口稠密,一旦爆发瘟疫,后果不堪设想。
  
  再者,顾铮在这里救灾的时候,也察觉到了江南官场下的暗流涌动。这几年朝廷收上去的税收越来越少,下面的人各种搪塞推脱,顾铮怀疑一部分税银是被中途截留。此番前来江南,自然要顺势查上一查。
  
  虽然未必现在就能动他们,但先掌握以下情况也是好事。既然要入主政事堂,顾铮也有自己的抱负和野心,是打算做出一番事业来的。这些拖后腿的蛀虫,迟早都会清理掉。
  
  不过这番话,他对谁都没有说过。这件事不是没人想做,但都折在了半路上。稍有不慎,他便可能步前辈们的后尘,不得不谨慎。
  
  顾铮前往江南时才四月,但等他从江南回来时,沿路的春花已经换成了红叶,秋收已过,田野上一片荒芜凋零之态。天高云阔,北雁南飞,是个极好的天气。
  
  贺卿是混在人群中看到顾铮的。
  
  顾学士如今在京中声望更上一层楼,他本来就是著名的才子和美男子,素常在京中处出行都会被围观,此番携了大功从江南归来,自然也引得不少人沿路围观。贺卿本来是要去报社,被堵在路上,跟着看了一场热闹。
  
  骑在马上的顾铮身上颇有风霜之色,人痩了许多,也晒黑了,看上去有些陌生。但这些并没有影响他的俊美,反倒是多了一种洗去浮躁之后的沉静,一双眸子却越发明亮,气度高华,比从前更吸引人。
  
  看沿路朝他身上扔的鲜花香囊数量,就知道他还是那么受欢迎。
  
  贺卿有种感觉,这一趟江南之行,顾铮的收获应该很大。不是指救灾的功劳和之后的封赏,而应该是别的,目前还未显露出来的东西。
  
  不过,这半年时间,她也没有闲着。
  
  经过半年的发展,《自然》和《科学》两份报纸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基本上已经正式走上了贺卿之前设想的轨道:一本由现象而及理论,一本由理论而至应用,各有偏重,又能互补。
  
  最近这段时间,力学的研究已经颇有成果,逐渐发展到应用,所以京城也掀起了一阵发明风潮。
  
  目前最受人关注的,是一位能工巧匠在几位读书人的指点下,运用力学知识,设计出了一座亭子。整个亭子就像是一把巨大的伞,仅以中间一根柱子作为支撑,引来无数好事者围观,就连宫中都有听闻。
  
  大抵因为基础是读书人的缘故,做出来的东西多是这种实用性不强的。
  
  但贺卿并不着急。
  
  要是做出来的东西都是能运用到民生之中去的,反倒麻烦了。毕竟她的身份注定会受到关注,贸然弄出这些东西来,过早的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和警惕,并不是好事。
  
  这些能领功的事,还是留给顾大学士去做吧!她要做的,就是尽量发展理论,为他铺好基础。
  
  倒不是贺卿有成人之美,只是现在的大楚需要一个英雄,这个人由身处朝堂的顾铮来做,从各方面来说都比自己更合适。领了更大的功劳,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如所有人所猜测的那样,顾铮回朝之后,太皇太后便第一时间下旨,擢升顾铮为参政知事,入政事堂。
  
  政事堂进了新人,排在前面的几位也都往前走了一步。刘牧川顶替薛知道,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前在瑞州民乱上支持过太皇太后的汪同升同平章事。
  
  入了政事堂,虽然职位上还有高低,但对外都已经可以称为“相公”,出行群臣避道,见面礼绝百僚,待遇上却是部分先后的。所以人人都看得清楚,往后政事堂的事,恐怕是顾铮这个后来者说了算。
  
  但这件事铺垫了太久,众人都已经有了准备,如今尘埃落定,半分惊讶的心思都提不起。
  
  何况顾铮的确很有才能,入主政事堂之后,便立刻将之前因为难以决断而搁置的几件事处理得明明白白,显露出了非同一般的决断,也算是给朝堂带来了一点新的风气,叫那些每天混日子的官员提了提精神。
  
  不过,时间已经接近年关,顾铮也没有做太大的变动,只等着过完年,再将对朝堂进行一番整顿。
  
  谁都没有想到,顾铮这个由太皇太后一手扶持起来的宰相,在朝堂上提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求皇太后张氏抱着小皇帝出席早朝。
  
  因为皇帝还在襁褓之中的缘故,之前的登基大典,祭天也好,祭太庙也好,都是薛知道这个相公率领群臣代劳,小皇帝只在最后由太皇太后抱着坐上了金銮殿上的龙椅,接受群臣朝贺。
  
  那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在朝臣面前。
  
  毕竟人人都知道如今当政的是太皇太后,所以小皇帝更像是一个吉祥物,只要人人都知道他还好好的在那里,就能让大家安下心来。至于参与朝政,丁点大的孩子又能做什么?
  
  但是叫顾铮这么一提,所有人便都觉得,即使是吉祥物,每日早朝时接受群臣叩拜,也是理所应当的。
  
  他才是皇帝,太皇太后不过是代理。
  
  太皇太后在朝上允了这个提议,回到后面休息的谨身殿,就忍不住摔了杯子,“好个顾铮,这是要跟哀家对着干了?”
  
  其实事情并不大,小皇帝又做不了什么事,早朝不过走个过场。但顾铮作为她的人,当着百官的面提出这种建议,却是在打她的脸。这让太皇太后如何不生气?
  
  哪怕他私底下先跟她通个气,叫她来开口提此事呢?
  
  如今这般,倒显得她像是那个恶人,阻了皇帝早朝的路!
  
  何不平本来还怕顾铮太能干,显不出自己来,如今顾铮做了这等事,等于是自绝于太皇太后面前,他焉能不抓住这个机会?
  
  “娘娘息怒!这顾铮固然可恶,却不值得娘娘为他气坏了身子。他不过是娘娘手中的一杆枪,哪来这么大的脸面?”他上前安抚了几句,扶着太皇太后坐了下来,又命人收拾了一地狼藉,这才道,“既然他这般不识好歹,娘娘给个教训也罢了。”
  
  “你这么说,莫不是已经有了主意?”太皇太后立刻提起精神问道。
  
 
  ☆、第36章 一点教训
 
  
  太皇太后并没有想过, 相权与皇权, 本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立的关系。即使顾铮能够站到这个位置离不开他的扶持, 但她自己能够坐稳如今的位置,同样也离不开顾铮的努力。
  
  互相扶持, 又互相警惕,保持某个微妙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之中寻找达成自身目标的方法,这才是朝堂上的常态。
  
  莫说她只是暂时临朝的太皇太后,就算是英明神武如秦皇汉武,也不例外。
  
  所以顾铮表明立场,要说针对太皇太后的意思,的确没有多少。只是这事, 太皇太后不会这么想,何不平也不会让她这么想。
  
  在他的编排之中,顾铮那就是得了高位, 就迫不及待的要跟太皇太后划清关系, 这是为了维持自己在文臣之中的清名, 只要能得到身后文臣集团的支持, 自然就不需要受太皇太后辖制。
  
  这番话,太皇太后尽数信了,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因而何不平说呀偶给顾铮一个教训, 她也是赞同的。在她想来,既然自己能一手将顾铮扶持起来,就能再将他打压下去, 叫顾铮知道自己仗的是谁的势。
  
  何不平凑到太皇太后身边,低声耳语了几句。
  
  “当真?”太皇太后闻言,亦不免面露惊讶,“哀家还以为他顾铮是个谦谦君子……若果真如此,倒是哀家看错人了。”
  
  “那顾铮心思深沉,着意欺瞒,娘娘一时间哪里分辨得出来?”何不平微笑着道,“幸而奴婢偶然听来这消息,否则只怕要一直被他蒙在鼓里了。”
  
  “既如此,就照你说的做。”
  
  何不平的动作很快,不过三日之后,就有江南道巡查御史上书弹劾顾铮,言其在江南主持救灾事宜时,竟荒废公事,流连妓馆,临走时还要求当地官府给两位花魁娘子开了从良文书,将人携带上京。此人身负皇恩,眼见着江南百姓流离,却半分不曾动容,反倒借机满足自己的私欲,着实令人不齿!
  
  这奏折一传出来,便立刻引得整个京城震动。
  
  顾铮在京城的名声已经好到了一个地步,不单是因为他容貌与才华都是一时之选,还因为他至今尚未婚娶,又洁身自好,身边连个伺候的婢妾都没有,着实是无数春闺少女心中的良人。
  
  却原来他竟是这般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在京中不曾流连烟花之地,怕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清名。到了江南天高路远,便没了顾忌,露出本来面貌。
  
  这番指控并非捕风捉影,而是有实证的。那两份放良文书的原件还在,而且经由顾家的街坊邻里证实,那两个带回京城的妓子,如今也的确是住在顾铮府上,根本没有辩驳的余地。
  
  太皇太后因此勃然大怒,在早朝上当着众臣的面责问顾铮,“顾大人,可有此事?”
  
  “回太皇太后的话,确有此事。”顾铮面色不变,点头应道。
  
  “好!既然你这般坦荡,哀家也无话可说。你身为朝廷命官,身负重任,却不将心思放在差事上,反倒做出这等事来。哀家只问你,当如何处置?”太皇太后问。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