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
时间:2020-03-31 09:13:07

  
  张太后闻言,也慢慢冷静了下来。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朝贺卿笑了笑,恢复了平日的态度,“哀家方才是太激动了。不过你这个保证,我不会白要。我也向你保证,在陛下长大之前,朝政上的事,我们母子不会插手,都交由你来主持。我相信,你不会做不利于大楚的事。”
  
  贺卿闻言不由动容,权力这种东西太迷人了,古往今来,人人都在为它争来抢去,张太后能够表这个态,无论真心还是假意,无论以后能否继续保持这份本心,都实在难得。
  
  她不由站起身,郑重地朝张太后行了个礼,“多谢娘娘,贺卿必不负所托。”
  
  “还有一事,”张太后似乎也觉得自己的要求太多太过分,不由微微红了脸,但还是道,“我知道你必然会很忙,但若是能抽出时间教导一下陛下,叫他知晓这些道理,就更好不过了。也免得他不懂事,将来误了大事。”
  
  她这么说自然有私心,但也的确也是为了大楚的将来,贺卿点头道,“自然。”
  
  张太后不让她靠近小皇帝,她就疏远。但张太后若是不介意,那么为自己的种种理念培养一个继承人,也未尝不可。
  
  但是不得不说,在这一次交心之后,贺卿跟张太后的关系才真正达到了亲密无间,说话做事也不需要像之前那样有那么多顾虑,的确是方便了许多。
  
  她却不知道,张太后并没有满足于那些口头的承诺。
  
  虽然目前而言,是她和小皇帝更依赖贺卿,但好歹从身份上来讲,她是太后。而贺卿的身份,却不能为她带来足够的保障。
  
  张太后不去想那些大道理,但每个人活在世上,所在意的,无非是那几样东西,权势名利。
  
  她要求贺卿将来把手中的权柄交还给儿子,自然要给她一些别的作为补偿,同时也是向所有人昭告和彰显皇室对贺卿的看重。即使贺卿并不需要,她做了也是自己的一份心意。
  
  于是张太后背着贺卿,私下找见了宰相刘牧川。
  
  “启禀太后娘娘,这一次西北之战,所有的封赏都已发下去了。”刘牧川正襟危坐,回答了张太后的问题。
  
  虽然不明白张太后为什么要私下找他问这种小事,但这个问题也不需要明白,只要回答即可。不过,他还是不免在心里猜测,难道这是张太后要插手朝政的信号?若当真如此,那位真师的处境就会显得尴尬了。
  
  不过张太后接下来的话,就让他推翻了自己的猜测,“其实这一战,还有个最大的功臣,未曾封赏。哀家一想起来,这心里就难以安定,因此才请刘先生过来,讨个主意。”
  
  刘牧川立刻明白了她的话中之意,“太后娘娘说的,可是慧如真师?”
  
  “正是。”张太后点头,“这一战,多赖将士用命,顾先生又在江南筹谋到了充足的物资,可是若没有真师力主御驾亲征,又提拔出张抗这一员虎将,战事未必会如此顺利。如今别人的封赏都定下了,却也不可将真正的功臣漏下。”
  
  “太后娘娘所言极是。”刘牧川点头附和,又问,“不知太后娘娘预备如何封赏?”
  
  “身外之物,真师并不在意,所以朝廷的封赏,当能体现诚意才是。”张太后慢慢道,“哀家的意思是,除了真师自己之外,是否也该给秦婕妤追封。”
  
  秦婕妤就是贺卿的母亲,因为只是宫女出身,所以即使经过三代帝王封赏,位分也还是不高。
  
  刘牧川眼睛一亮,点头道,“秦婕妤乃是慧如真师的生母,自然应该加封。依老臣之意,不如加封为妃,而后重修妃陵。”
  
  低位嫔妃没有陪葬皇陵的资格,都是一起葬于妃陵之中。但主次也是分明的。秦婕妤入葬时,只占了边缘的角落。如今当挪出来,无论是换个地方或者索性单独立陵寝都行。
  
  “哀家也做如此想。”张太后道,“除此之外,真师这里,也不可疏忽了。哀家的意思是,不如也加封一番,另外,哀家查阅了档案,皇城附近好像有几座废弃的道观,都是灵帝在位时所建。如今既然无用,不如拆了重新修建一座道观,赏赐与真师。”
  
  “这是应该的,老臣回头就命人去拟封号。只是修建道观一事……如今国库虽然丰盈了些,但要用钱的地方也多,只怕朝中会有非议。”刘牧川沉吟道。
  
  张太后皱了皱眉,有些不高兴。但她也知道,国库里的钱,朝中不知多少人盯着。而且自来朝臣对皇家修建各种殿阁宫观十分敏感,若是非要重建,反倒会让众人对贺卿不满。
  
  所以她想了想,道,“不修道观也行,那就要再给她加另一个封号。”
  
  “这……不知是什么封号?”
  
  张太后吐出几个字,见刘牧川迟疑,便强硬道,“若是有谁不同意,刘先生不妨问问他们,修道观或是加封号,到底选哪一个!”
  
  这就是没有转圜的意思了,刘牧川只得答应下来。
  
  反正只是加个封号,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利,而且跟历朝历代那些乱来的皇亲国戚们比起来,这个封号也的确不算离谱。
  
  不过,领了这份差事,却也还是让刘牧川心情复杂。他竟不能从张太后这项举措之中,看出她对那位真师究竟是什么意思了。到底是真心实意觉得她需要加封,还是只是打算……捧杀?
  
  可惜顾铮和姚敏都不在京中,后来递补入政事堂的两人权威又不够重,这差事只能落到他身上。
  
  无论如何,此事很快就操办了起来。
  
  贺卿一开始还没有察觉,但如今她插手朝政越发频繁,而且正大光明,消息自然也比从前灵通了许多,很快就有人跑来通风报信。
  
  不过见张太后一切如常的模样,她也就假作不知。
  
  直至旨意被送到问道宫。
  
  第一道旨意,乃是加封她的生母为太妃,并另立妃陵安葬。也算是贺卿这个做女儿的,在时隔二十多年之后,为母亲挣来的死后荣光。虽然死去的人未必能够知晓。
  
  第二道旨意,则是将她原本六个字的道号变成了十二个字,乃是“真全无上妙有慧如显圣真师”,并将皇城附近的那几座道观都划归她的名下,待将来再行重建。
  
  不过重中之重的,还是第三道旨意,将她身上原本出家之后就作废的安平大长公主的封号恢复,并加封为护国大长公主,位同正一品藩王,可理国政、预机务。
  
  加盖玉玺,中书签章,诏告天下。
                          
作者有话要说:  继续日万。
明天终于要日万结束了。
——来自一个已经奄奄一息的客户端
 
  ☆、第75章 铁狼求亲
 
  
  顾铮是在回京途中收到这份圣旨的。
  
  他盯着“理国政、预机务”六个字看了一会儿, 忍不住抬手揉了揉眉心。
  
  纵然早已预料到贺卿的野心, 他也没想到她会直接将这件事昭告天下。这般行事, 着实不像她的风格。是自己未曾看透过,还是掌权之后人就变了?
  
  他扫了一眼桌上装订成册、油墨未干的书。那是傅瑞写的西北游记, 路上已经看到一半,剩下的一半却忽然失了兴致。
  
  这半年,局势的发展可以说是完全超出他的预计。他前来江南之前,制定的所有目标的超额完成。
  
  就算顾铮再自信,也不敢说这都是自己的功劳。事实上他很清楚,这其中,更多的恐怕还是因为贺卿的周旋谋划。所以这个结果,实在是令顾铮刮目相看, 再次刷新了对她的认知。
  
  一开始,顾铮只以为她是个不甘寂寞,但实际上志大才疏的皇族, 急吼吼想要插手朝政。但随后的事情证明, 她的志大不大尚有待考证, 但有才能却是毫无疑问的。
  
  结果紧接着贺卿又急流勇退, 不再插手朝政,反而又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甚至可以说为他打开了一扇门, 将他引上了一条新的道路——科学。
  
  因为她身上的种种疑点,顾铮越发关注她,也就发现她总是能有推陈出新之想。
  
  他知道贺卿身上或许有秘密, 但人生于世,谁没有自己的隐秘呢?即使这秘密可能有些惊世骇俗,顾铮也毫不犹豫地替她遮掩了,自觉地不去追问,不去触碰。
  
  可惜时局如此,容不得贺卿安稳地去做那些事,到底还是介入了朝堂斗争之中。
  
  但她在政治上的智慧,却同样令顾铮惊叹。
  
  这几个月,他们一在西北,一在江南,其实并没怎么沟通过,却配合得格外默契。那种像是遇到知己,又像是遇到宿命的敌人的感觉,让顾铮都隐隐兴奋起来。
  
  非常期待回京之后的再见。
  
  而这道旨意的出现,明显打破了这种和谐。
  
  顾铮怎么都不敢想这些旨意会是张太后自己主动颁发的,所以其中一字一句,在他看来简直都是会吃人的东西。尤其是那一句“理国政、预机务”,将贺卿的野心明明白白地彰显出来不说,也是将她架在火上烤!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武则天的。
  
  因为这场女祸,此后的历朝历代,都对后宫女子充满了警惕,甚至定下“后宫不得干政”这种“祖宗规矩”,将她们完全圈进在深宫之中,没有半分自由。
  
  在男性掌握话语权的时代,风气已经与唐时截然不同了。贺卿若真行此大逆不道之事,必定千夫所指。
  
  所以在顾铮看来,这一步走得着实糊涂。
  
  但最糟糕的,却还是这样会导致张太后和小皇帝离心。朝中保皇党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平日里看着不显,但他们若是豁出去想要毁了她,也不是太难的事。
  
  就算小皇帝现在必须要依赖她,等十多年后,他亲政时,难道就不能清算?
  
  所以贺卿等于是把自己走近了死胡同里,进一步效仿武则天必然不会有好结果,退一步替小皇帝守着江山也未必能得善终。这就是彻彻底底一步臭棋,顾铮甚至完全不能理解她究竟是怎么想的。
  
  果然他最初对贺卿的看法并没有错,这个女人就是“不安分”。
  
  只是不安分到这个份上,大楚立国以来,也是头一份了。
  
  这么一想,顾铮简直咬牙切齿,想弄开贺卿的脑子看一看,那里是不是都进水了,才会出此下策。
  
  他也很难分辨自己此刻的心情,有些可惜,但更多的,却是没来由的愤怒。愤怒于贺卿的不知珍惜自身,愤怒于她辜负了大好的局面,更愤怒于自己对这件事的过分在意。
  
  在这样的愤怒之中,顾铮回到了京城。
  
  因为周身都是低气压,连傅瑞等亲信都不敢靠近他,更何况是其他人。就连船工都在这种气氛之下,变得加倍卖力,导致回京的时间比原本预计的早了一天。
  
  好在消息是早就通报过朝中的,而这几日,都有官员到码头这边来等候,所以迎接得并不怠慢。
  
  不过,前来迎接的官员和内侍本以为领了个美差,既能在顾铮面前露脸,又有可能拿到大红包,毕竟江南的事办得着实漂亮,而且其中油水也是肉眼可见的多。如今大功告成,正该风光无俩。
  
  哪知现实和想象简直是两重天的差距,顾铮甚至只露了一面,全程冷若冰霜,就像是他在江南不是大获全胜,而是折戟沉沙。不过这才像也开拓了一些思路:莫非真正的情形,远没有折子上说的那么好?
  
  众人不由后悔不迭,早知如此,何必为这么一个破差事打破头?
  
  顾铮这样的高官从外面回京,一律都是要陛见的。皇帝就算再忙,也一定会腾出时间来见他,,不用像普通官员那样在驿站一等就是不知多少时日。即便如今秉政的不是皇帝,这规矩也不能改。
  
  因此一行人护送着他回到京城,径直前往宫门处投帖,然后很快就被请了进去。
  
  不出预料,他在咨平殿见到了贺卿。很显然,有了那一道旨意之后,原本只是在张太后背后摄政的贺卿已经完全走到了台前。她坐在原本应该是皇帝所坐的御案之后,态度自如得好似理当如此。
  
  殿内众人忙忙碌碌,显然也都习惯了这样的氛围。
  
  顾铮却是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不由瞳孔微缩。
  
  之前太皇太后也好,张太后也好,在咨平殿内接见朝臣,都会十分自觉地设屏风阻隔,以示内外之别。但现在他人都到这里了,贺卿还是端坐不动,宫人内侍也视之寻常,显然贺卿这么做,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历朝历代,女子监政都被称作“垂帘听政”,正是为了避讳。但即使如此,还是会有些荒谬的传言出来。而向贺卿这样不管不顾,索性连帘子都不设的,从古至今,只有武则天一个。
  
  传说宋英宗时,因为皇帝身体不预,所以由母亲曹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因曹太后不愿意撤帘,宰相韩琦便当众令左右撤去帘子,太后不敢与朝臣碰面,因此慌忙走避,于是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