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又令一旬之后,开始宗室考封,其中准备,仍是礼部要做。
文武百官自是欢喜,对于他们来说,能说动天子立储,实在是做了一件于国有利的大好事,心中甚是欢喜。
乾圣帝退朝后,没回乾清宫,而是径直去了坤宁宫。
皇后没在立着皇后凤座的正堂等他,而是在偏殿一间铺满了地毯的房间里。
天子与皇后日常相处,一如从前在王府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多繁复礼仪。
房间里,皇长孙祁允昭正在里头欢腾地爬着,间或站起来,颤巍巍地走向自己的玩具,拿到了,才又一个屁股墩坐下来。
皇后看着孙子玩耍,边上还有宫女伺候着。
天子要和皇后说话,跟在他身后的内监们早立到外头去了,宫女们也都退离了此处。
她们一走,天子和皇后两人便将眼神一直投在皇孙身上了,只是嘴上还说着话。
天子为何而来,皇后是早就知晓了。
毕竟,长子储君之位的确立,她在一旁的劝说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妙云,朕,今日已册元询为皇太子了。”
“这不是很好吗,皇上,”徐皇后的眼中还带着对孙儿的慈祥,转过来对着天子微微一笑,“上皇传位给您,是因为您乃诸子之长,您立元询为储君,也正为这个道理啊。”
“您看,明哥儿多可爱啊。当年询儿还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也如明哥儿这般。”
乾圣帝难得回想了如今面如冠玉、望之俨然的长子的童年,嗯,确实珠圆玉润,可爱得紧,不过,可能圆润过了头,相比之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祖父看孙子,反正他是觉得大孙子更可爱一些。
“唉,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询儿当年入京,养于父皇母后膝下,与咱们之间确实疏于见面。”
乾圣帝这么说着,却半点没有感同身受,把孙子还给儿子的觉悟。
还什么还?
儿子主动送过来的孙子,他凭什么还?
儿子和孙子见面,又不似当年,他远在封藩,长子却在京师,现在大家都在宫内,想见面又没谁拦着他。
“陛下知道就好,所以啊,这国本得早定,元诲……您也早点给他封王吧。”
“妙云啊,你可真是个慈母啊!”天子的情绪非常平静,低沉的语气似乎要带来一场风暴。
好端端的,突然这样的作态做什么?
皇后眉心微蹙,转头看向天子,只见天子神色如常,没有一丝怒意。
只是天子未曾发怒,何以突然对她说出这样一句话来?
与其说是夸赞,更多的像是讽刺。
等到她看了一会儿,天子才露出一个笑来。
这下徐皇后就恼了,正说着正事呢,无端的与她玩笑,吓她做什么!
“陛下!”
“好好,是我不该这样,四哥错了,妙华你别生气。”
天子也没想到,妻子这么不禁逗,只好赔笑。
只是很快他就正色道:“你真的舍得让诲儿出京么?”
“说什么我舍不舍得的?该问四哥你乐不乐意呢。”
“谁说我不乐意的?”
徐皇后并不说话,但是意思不言而喻,还能有谁呢?
“我喜欢元诲,是因为他是你我的嫡子,同样的,我不是也很喜欢元证嘛,至于元询,就更不用说了。”
见徐皇后还不做声,仿佛不信的样子,天子自我剖白:“你与我朝夕相对,我到底看不看重元询,别人不知道,你还不知道吗?”
这话还真没说错。
如此一来,天子迟迟不立太子,似乎并不能归咎于他看重嫡次子这个方面去。
“元询居嫡且长,能力出众,德行无亏,元诲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朕有什么理由要废长立幼?”
徐皇后默默不说话,只不过现在是羞的。
这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啊!
光幕给人透露的信息,有许多都成了真,又有许多被提前规避了。
诸子相争,这是光幕所透露的,祁元询这位皇太孙乃上皇之所立,转为太子名正而言顺,饶是如此,天子也拖了好几个月。
这样一来,便不能不让人想到天子爱重次子这方面去。
可是,光幕上,祁元诲这位“言动轻佻”、在京中名声甚是不好的皇次子,可是屡屡身先士卒,为靖难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啊!
与之相比,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光幕记载中,留守大后方,仅凭万人拒五十万大军的世子,在后方防守与后勤供应等方面,自然管理得井井有条,只是给人的印象,却不出众,以至于让他的兄弟有了与他抗衡的机会。
但那是光幕记载!
若是没有那一场场的大胜,祁元诲拿什么与祁元询比?
比宠爱,对嫡长子的亏欠冲刷了那一丝丝的疏离,再加上皇孙加成,祁元诲是比不过祁元询加祁允昭这两个人的分量的。
比地位,祁元询是嫡长子,先为世子、后为太孙,宣武之时,天子亲命,满朝文武,尽皆拥戴,祁元诲拿什么比?
比能力,祁元诲没有实例证明他到底有没有沙场征战的能力,就算有,朝廷的诸多宗王,哪一个不是在战场上拼杀出的威名,就多他这一个吗?
祁元询虽然没有参预正经的朝廷大事,但是差事也办过几件了,结果可以说是很不错,理政能力有最起码的保障。
比名声,那还是不要寒碜祁元询了,宫中内外都知道原高阳郡王、如今的二皇子是霸王再世,个人武力不错,然而嘛,光是不喜读书这一点,就足以让众多的文臣看不上他了。
种种方面都不能比,祁元询和祁元诲又是同母,天子也不会因为“立爱”这个原因,舍去长子长孙而立三个儿子中排行第二的次子吧?
说实话,当年在王府的时候,远在京师的长子让赵王夫妻二人挂念,幼子得他们的宠爱,次子虽然受到看重,跟在还是藩王的天子身边接受教育,但到底不是名正言顺的世子,某些他不该知道的、不该得的,赵王都是没有给过的。
天子延后封皇太子,不管有什么原因,总之绝对不是心中存在要立次子的想法。
坤宁宫中,二人说开,消息传到兴庆宫,太上皇也很高兴。
储位得定,朝野称意,众皆欢喜——除了二皇子祁元诲。
虽然原本就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但等到事情尘埃落定,还是让他大为失落,有些心态失衡。
实在是天上光幕的预言,让他忍不住起了窥伺神器的心思,就算记载里他没能成功,也没能杜绝他的希望。
如今却是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他就宣告失败了。
给祁元诲带来更大打击的还是天子之后的诏书。
皇太子册立,他的金宝、金册、仪仗,以及宫内迁宫等事宜,都要安排妥当,准备工作都要准备起来。
轮到祁元诲和他弟祁元证,就是天子冷冰冰的给礼部下的诏谕,等到宗室考封完毕,将拟好的受封结果呈上来,天子要一道给皇子与诸王王子们赐封。
也就是说,同样是天子的嫡子,祁元询受封皇太子,那真是风风光光,万民同庆。
祁元诲与祁元证,就是凄凄惨惨,沦落到要和堂兄弟一起受封的地步,即便是板上钉钉的亲王,也让人高兴不到哪里去。
好在祁元诲多少能从堂兄弟们哪里找回一点优越感。
根据宗室分封新法,除了各宗爵们的世子——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其余诸子,皆要考封来获得封爵。
而且根据身份不同,考封能承袭的爵位也有所不同。
以亲王为例,降袭的话,世子继承爵位后,则为郡王,其余诸子考封,总不能越过世子去吧?
是以亲王的其余嫡子,考封的所有项目皆很优秀,最高能承袭的爵位为镇国将军,考得差了,最低为奉国将军;庶子们就没这个优待了,最高则只能为辅国将军,最低就跌出将军品,到镇国中尉去了。
和这些倒霉的堂兄弟一比,铁定会受封亲王的祁元诲,待遇再好不过了。
可是天子给儿子的打击还没完。
亲王、郡王是有王号了,这基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封地在哪儿。
光幕上说祁元诲是汉王,他想着再怎么样,这封地也不会差的。
可是,谁知道,天子偏就将他封到了云南去,配上这确实是“汉王”的封号,实在是大大的讽刺!
祁元诲受到的打击太大,连三弟祁元证没有受封“赵王”——北平乃天子原藩,赵王乃天子原号,不可轻封——而是受封梁王也不在意了。
别说三弟梁王受封没有同时知晓封地,就算知道了,再怎么样,还能比他的封地更差吗?
天子这一套组合拳将所有人都打得目瞪口呆。
前脚给嫡长子封皇太子,后脚就替皇太子就有威胁的弟弟打击了个彻底,天子下手未免也太利落了吧?
不过储位已定,国本已立,天子后续做的也不算出格,不值得别人多关注。
相比之下,终于将在宣武年间就疯传的北平将为都给变为现实,将之升格为陪都,名曰顺天府,以北京呼之;又将京师应天府改为南京应天府,这件事可就重要多了。
而且对朝臣和文人们来说,北京为陪都是大事,皇太子将出阁读书,征辟未入仕但有才学的士子入东宫做属官、同时在朝中为皇太子征选文臣、武将做讲官,也是大事。
这可是常伴储君身侧,一不小心就能简在未来帝心的美差啊!
第45章 出阁(上)
皇太子的册封仪式, 是南京礼部办理的第四次储君册封仪式了,自然驾轻就熟。
懿文太子、郑王、今上,俱有前例,不用担心找不到参照对象。
按照礼部所拟的流程, 在正式册封前一天, 先要昭告天地, 宗庙, 社稷。
节册宝案被鸿胪寺设于奉天门,又有彩舆、宝案、中和韶乐及大乐, 一应种种,俱都安排好。
册封当天,回归本职的锦衣卫则设卤簿大驾, 天子服衮冕,升座后鸣鞭报时,文武百官则着朝服正式行叩头礼。
然后,由礼部的六员礼官引导, 就在这样的万众瞩目之中, 皇太子徐徐就位。
按照流程步步行来,分明是已经谙熟的礼节,祁元询却觉得迈出的每一步都重逾千钧。
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礼仪, 终于, 祁元询听到了赞官唱道:“册长子元询为皇太子。”
作为受封当事人, 祁元询在激动的同时,心内涌出一股无言的感动。
他是这个国家的继承人, 未来, 将会背负着天下臣工百姓的期望, 登上皇位施展自己的雄图。
受封太子, 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众人瞩目,这不仅是荣耀,也是鞭策。
*
太子册封之后,又有朝谢太上皇之仪、朝谢中宫皇后之仪、受文武百官贺仪等流程。
原定版本,诸王与皇太子是同日受封的,只不过太子地位更尊,仪式之中,自然也处处彰显。
只是天子原先迟迟不封皇太子,如今封了皇太子,又要替他强调地位。
皇太子册封先于皇子并诸王子,祁元询升格为皇太子后,次日,他是他的弟弟和一众堂兄弟的受封仪式。
受封人数多了,但规格嘛,和太子册封之仪,就低了不少。
祁元诲和祁元证这两位亲王在一众受封的同辈里,简直是鹤立鸡群,按照亲王、亲王世子(准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的四等册封仪式,亲王自然是里头独一份儿。
可是矮个儿里拔高个儿有个什么好高兴的?
反正祁元诲是不顺心的,尤其是受封了,除了拜太上皇、天子、中宫,还要拜东宫,在听得那令人气恼的一声“恭喜吾弟得封亲王”前,还得祝讨厌的大哥“荣膺册宝”,更让人生气了。
不管弟弟怎么想,反正祁元询是很快乐的。
会有和他夺嫡的想法,二弟还是没有接受社会的毒打,祁元询觉得,自己有必要在未来对他回以现实重拳,让二弟的思想早点回到正轨。
那样的话,二弟一定会变成一个乖巧的好弟弟,而不是照礼官的教导说着“长兄皇太子殿下荣膺册宝,不胜忻忭之至,谨率诸弟诣殿下称贺”,那股不乐意却都要透体而出的讨厌鬼。
祁元询的快乐虽然是建立在弟弟的痛苦之上的,但是,绝对仅限于二弟汉王一个人。
其实册封大典真正举行,大家都挺高兴的。
原本亲王、郡王之下,宗室之爵就直接跳到镇国将军了——毕竟公、侯、伯乃是国朝专封给勋贵的。
但是,实行考封制之后,亲王之后,除却板上钉钉的世子能封郡王,其余诸子能封的,其实只有六等爵,这样一来,未免显得太不好看了。
同样都是太上皇帝的孙儿,凭什么有人能受封皇太子、亲王、郡王,称孤道寡,剩下的人再努力,也只能是将军?
甭管这个将军在宗爵里也已经不算低了,拿出去,毕竟不好听!
按照太上皇当初颁行未改版时的《祖训录》的设想,封镇国将军的都已经是他见不着面的、不能受封为世子的庶出曾孙了,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已经不错了。
可是,如今受封将军爵的,有好几个可都是太上皇那里露过脸的年长孙子啊!
不管脾性如何,好歹在太上皇那里留有些印象。
考封制度提出者皇太子殿下:不是我,我是真的忘记了两个朝代的爵位等级数量有不同,我可以补救的。
天子在实行考封的时候,觉得方法不错,真正实行起来了,要议定爵位了,才发现这个问题。
是以最后又在宗室爵位中增设了郡公、郡侯、郡伯三级爵位。
只不过待遇嘛,其实就是原定的将军爵的待遇,只不过略有增加,后头的爵位待遇又削得多了些而已。
不管怎么样,有实惠又好听是最重要的。
祁元询的这帮堂兄弟,受封郡公的有高平郡公、汝南郡公,和祁元诲关系颇佳的一位堂弟受封的是昭德郡侯。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在京中风评同祁元诲一样不佳的皇孙祁元讷,就是当年宣武二十六年奉天殿宫宴显示的光幕记载上,构陷亲兄、“失爱于父”都被史书明文记载下来的倒霉蛋。
梁王祁元证怎么嘲笑汉王,祁元询是不管,这都是弟弟们自己的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