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富美六零年代创业史——诵持
时间:2022-03-19 08:10:40

  王经理右侧,一个年轻文弱的男青年,从校嘉华进门起,就一直看着她微笑。
  “笑笑,你不认识我了,我是梁高峰啊。”
  男青年礼貌地伸出右手。
  “梁,梁师兄?”
  竟然是他。
  校嘉华后知后觉,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
  梁高峰,本县高中的前第一校草。
  校嘉华穿来前,他是原主的高年级师兄,也是原主曾经的暗恋对象……
  他们,竟然在这种场合,如此神奇地重逢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喊一嗓子,求收藏嗷T_T
 
 
第16章 铺货
  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当然也是不同的。
  依照时下人的审美,如果说赵勇是浓眉大眼的精神小伙,那么梁高峰,就是又红又专的知识青年。
  梁高峰戴了一副银边眼镜,体貌斯文,却又骄矜健谈。摆个“向前进”的姿势,标准到能被画进宣传墙。
  他家世不错,据说父母都是县城粮食局的,职位不高,但和粮食相关,就是妥妥的“富二代”,难怪会成为不少女生的倾慕对象。
  但以校嘉华的审美来看,这位同志跟“校草”相比,恐怕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因此,反应过来后,校嘉华只是礼貌地叫了他一声,“梁知青。”
  是的,梁高峰刚刚结束两年的工农兵大学,同样面临着不得不上山下乡的问题。
  好在他父母有关系,和供销社公司打了招呼,让他去农村的供销社,一边插队,一边做供销社的会计。
  而最近,新开的农村供销社,就在青河村。
  梁高峰看到校嘉华,高兴地说:“笑笑,原来你老家也在青河村,真巧,下午的货装完车,我们一起回去。”
  王经理取出铺货清单,听梁高峰这么说,也好奇:“原来校同志和梁同志以前认识?”
  梁高峰:“我比她高两级。”
  校嘉华:“我们并不熟悉。”
  两人异口同声,其他人愣住了。
  校嘉华解释:“高一时,应学校安排,我们给优秀毕业生献过花,听过梁同志的毕业演讲。不过,后来就没再见过了。”
  梁高峰点头:“是的,校同学曾在学校食堂勤工俭学,我印象深刻。”
  校嘉华:“……”他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那段时间,一到饭点,原主碰见这位梁学长,总是给他多打半勺米饭,印象能不深刻嘛。
  校嘉华不想再讨论这个,接过清单,开始梳理货品。
  王经理说:“我和小许商量过,你们场地够大,第一次上货,我给你们按照乡镇供销社的标准来,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
  “王经理,谢谢您的好意,但是也不需要那么全啦。”
  校嘉华取出钢笔,在纸上勾勾划划,“调料和洗化是必须品,要多一点。搪瓷品和铁农具适量。布匹只要鲜艳的,暗色的少一点。粮食只要白面和好米。木、竹制品,不需要……”
  “这么挑剔?”许主管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要黑灰布料?不要粗粮和竹子木材做的东西?这些在镇上还是畅销的。”
  “目标客群不一样的。”校嘉华笑着说:“镇上有工厂、工人,农村就只有农民。老乡们只有过年,或者相亲结婚时,才买布做新衣服,平时都穿旧的。甚至有些老人,家里还有织布机呢。”
  “明白了,高粱玉米面什么的,你们肯定也不缺。”
  “是,至于竹制品,山上有竹林,村里有木匠……”
  校嘉华最后总结:“城镇人口多,大家手上都有工资,供小于求的情况下,什么东西都好卖。但是农村人数有限,而且地点固定,铺货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供销才能转得开呀。”
  王经理赞叹:“受教了,看来我们只有城镇经验还不行,以后想开发农村市场,还是要多考察、多调研。”
  许主管看着被七改八改的清单,脸色不太好。
  “哼,校同志没干过采购,甚至没干过营业员,这样铺货行不行,谁也不知道。”
  校嘉华也不辩解,只谦虚道:“许主管说得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是要等开业了才知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听起来很有道理,你在哪本书上看到的?”梁高峰突然问。
  “呃,好像是《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文章?”
  “什么时候刊登的,我怎么没看过?”
  “具体哪一期,我也忘了。”
  校嘉华打着哈哈,继续和许主管核对货品。
  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她默默告诫自己。
  .
  中午,梁高峰掏出粮票,要请校嘉华去国营饭店吃饭。
  校嘉华婉拒:“谢谢梁同志的好意。我要先去一趟新华书店,给我儿子买一些学习教材。”
  “什么?你已经结婚了,还有孩子?”梁高峰难以置信。
  校嘉华也不瞒他,“嗯,毕业就结了。”
  “结婚了?为什么你还住在青河村?丈夫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你好吗?”
  校嘉华用不悦的眼神提醒他,这些问题逾矩了。
  “对不起,笑笑,我只是觉得你太小了,才刚毕业,不该结婚这么早。”
  “结婚是因为遇见合适的人,而不是因为年龄的大小。”
  校嘉华再次提醒他们的关系,“希望梁同志,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多多指教。”
  新华书店距离供销社公司并不远,为了节省时间,校嘉华还是花五毛钱,坐了趟人力黑三轮。
  县城的新华书店修建得非常气派,整整两层楼。
  一楼开柜售书,大桌子间隔排开,上面摆满了各类书籍。
  读者们个个穿着绿军装、中山装,干净又体面,围着桌子,小心翼翼的翻阅图书。
  大家都屏息凝神,看得非常投入。即使人来人往,也没有发出一丁点噪音。
  买书是不需要票的,校嘉华依照白恪言的清单,很快选好书。
  去结账的时候,两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从外面跑进来,不小心撞到她。
  “对不起,姐姐。”红领巾立即轻声道歉。
  不能制造噪音,两个小朋友又是鞠躬、又是作揖,眼神非常诚挚,非常有礼貌。
  校嘉华摆摆手,笑着用嘴型说“没关系”,内心却非常震撼。
  她注意到,两个小学生脖子上挂着借阅证,手里捧着绘画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刚刚,校嘉华也想买这套画册,想拿回去教育校大宝,人生要“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但是带袖章的营业员告诉她,这套书的简绘版,只能去二楼借读。
  而新华书店二楼的借阅室,只对本城户口的人开放。
  一张小小的借阅证,无形提示着她,城市和农村的距离。
  校嘉华上辈子出身魔都,比任何人都清楚,“无产”和“有产”的差距。
  这一世,她似乎看破红尘,只想在青河村偏安一隅,混吃等死。
  但现在,她意识到,如果想让校大宝和小石头有更好的未来,就要孟母三迁,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
  她必须想办法进城,在合适的时机。
  .
  买完书已经来不及吃晚饭,校嘉华一边往回走,一边用早上从家里带的干粮充饥。
  路过巷口,她撞见一个老太太,挎着篮子,正紧张地东张西望。
  老人很瘦,早早地穿着旧棉袄,裹着头巾、缠着小脚。
  瞧她打扮,十有八、九是郊区的农民。
  似乎判定校嘉华面善,老人撩起篮子上的毛巾,战战兢兢地开口。
  “姑娘,您要不?”
  她小声问着,两只小脚还在不安地晃动,似乎随时准备被拒绝。
  校嘉华看了一眼竹篮,满满的都是山货和零嘴,有杏仁、松子、牛肉干什么的。
  这年头投机倒把是不允许的,校嘉华并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她不爱吃零食,但大冷的天,老太太挺不容易的。换两斤回去,积德行善,也给校大宝和小石头解馋。
  老太太已经干等了一上午,听校嘉华愿意,简直如临神赦。
  她搓着冻红的枯手,为了节省时间,也不敢称量,凭感觉打包,只多不少。
  这时,校嘉华抬头,意外发现,对街有一家邮电局?
  她改变了主意。
  也许某人也需要被“奖励”一下。
  “阿姨,全都给我包起来吧,我要寄给我丈夫。”
  校嘉华怀里,还装着昨晚写给白恪言的信。
  热乎乎的,带着她的体温。
  .
  校嘉华回到供销社公司,和梁高峰、许主管一起,协助司机师傅验货、装车。
  忙到下午三四点,一辆东风老军帽终于装得满满当当。
  车头前面,秘书还用红绸布,贴心地绑了一朵喜庆的大红花。
  可以出发了。
  许主管对校嘉华的能力持保留态度,还是尊重“女士优先”,把副驾的位置留给她。自己则和梁高峰,挤后车厢。
  “路上注意安全,我等你们的好消息!”
  王展发和几个秘书、助理,冲他们挥手送别。
  校嘉华摇下车窗,大声回应:“王经理放心,我们会尽快卖掉,尽快给您回款的!”
  鸣笛声雄赳赳、气昂昂,一行四人驶离了公司大院。
  黄土飞扬里,司机大叔把卡车开得很平稳。
  离家乡越近,校嘉华的心反而越忐忑。
  尽管,她很清楚,供销社这种变相的零售终端,迎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站在风口,根本不愁销路。
  在时代浪潮里,每个人都只是一颗沙砾。她改变不了什么,只想尽力改善她和身边人的生活。
  “校同志,咱们没走错路吧?”
  刘师傅指着前面的村口,打断了校嘉华的思绪。“怎么这么多人?”
  嚯,校嘉华一看,瞬间清醒。
  村长支书,男女老幼,齐刷刷站在村口,冲他们招手。吹唢呐、敲大鼓的手艺人身后,还高举着手写的欢迎横幅。
  怎么形容呢?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校嘉华终于体会到了白云大妈当年的感受。
  她顿时觉得压力山大。
 
 
第17章 营业
  已经两天两夜了,村口供销社依然大门紧闭。
  校嘉华领着一帮人在里面倒腾货品。外面的村民反而按捺不住,纷纷要求供销社尽快营业。
  面对村长、支书,以及许德顺、蔡小菊的质疑和不解,校嘉华胸有成竹地说:“别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下,不止青河村,就连周边的几个村庄,也有不少人前来围观,有的想看热闹,有的想看笑话。
  终于等到第三天,青河村首家农村供销社,正式营业了。
  供销社门外早已围得水泄不通。
  门口有两个男知青把守,梁高峰从外面出来,手里拿着一套简易的号码牌。
  梁高峰说:“老乡们,咱们人太多了,供销社里地方有限,每次最多只能进去三十个人,买完出来再补位,请大家先排队,按照先来后到原则,逐一领号码。”
  本村人还没说什么,外村人先起哄了,毕竟他们来的晚。
  “凭什么要排队?我去镇上供销社买东西,还没排过队呢!排到后面,好东西都让别人抢完了,我们还买啥?”
  赵富达厉声说:“嚷嚷什么?遵守规矩,爱等等,不爱等滚蛋。”
  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村长都发话了,这帮人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梁高峰安抚大家:“老乡别急,今天凡是排在六十名之后进去的,买完东西再多送一个鸡蛋!”
  这敢情好啊,家家户户虽然散养了鸡鸭,仍以农耕为主,鸡蛋并不是天天都有。
  很快,村民们自觉排起了长队。
  梁高峰也没想到,校嘉华提前低价收购的两筐鸡蛋,竟然真的起了作用。
  外面井然有序,里面也有条不紊。
  校嘉华预估的货品很准,几乎都有动销。但是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还是有差异的。
  比如,知青们想要香皂,但是舍不得买,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对廉价的肥皂。
  还有一些农村姑娘,想要卫生纸,同样因为价格问题,还是买了粗糙的草纸。
  总之,需求常有,而购买力不常有。
  即便如此,一天的功夫,供销社内百分之八十的平价货品,都被抢购一空。
  许德顺一边收钱一边从仓库补货,手忙脚乱。好在,孙支书从大队调来了一名会计,支援记账。
  蔡小菊也忙得不可开交。
  两个大婶,为了争抢最后一尺花布,差点打起来。蔡小菊站在凳子上,大吼喝止:“再吵都给我出去,谁都别买了!”
  一朵温室小菊花,生生被逼成了女汉子。
  人手实在不够,校嘉华临时请来邻居程春霞,和蔡小菊共同理货,维持室内秩序。
  校嘉华满场转悠,看见有人算账,会适时提醒,“大妈大姐,开业第一天有活动,买够两块钱,就能多送您一只鸡蛋!”
  这可是乡镇供销社都没有的福利。
  此话一出,那些原本差几分、几毛不到两块的,一个个都去补货了。
  不到中午,两筐鸡蛋全部送光。
  还有下午才听人介绍,大老远跑来,什么都没买到的。校嘉华承诺,欠他们每人一个鸡蛋。三天后补货到了,可以再来免费领。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