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异乡安好——沈立研
时间:2022-08-11 06:48:26

   《你在异乡安好》作者:沈立研
  文案:
  公派英国留学的文博专业研究生沈立言,在牛津念书时与家族企业亨廷顿拍卖行的继承人约翰相恋。毕业后,顶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质疑,沈立言如愿嫁给约翰。凭借出色的文物鉴定能力,她逐渐获得豪门的认可。好景不长,庄园生活波澜骤起,陈年旧案在抽丝剥茧中真相大白。国仇家恨交错纠缠,大国博弈暗流涌动。沈立言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约翰会像婚礼上承诺的,守护她一辈子周全么?小说以上世纪90年代出国潮为背景,讲述爱慕虚荣的女留学生成长为中国文保斗士的传奇故事。
  内容标签: 业界精英 成长 校园 时代新风
  搜索关键字:主角:沈立言 ┃ 配角:约翰,安娜,玛莎 ┃ 其它:行业,女性成长
  一句话简介:女留学生成长为文保斗士的传奇
  立意:以上世纪90年代出国潮为背景,讲述爱慕虚荣的女留学生成长为中国文保斗士的传奇故事。
 
 
序章
  上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迎来了一批特殊听众,说他们是听众也许不合适,他们是清一色年轻警察,刚刚经过选拔加入中国文物警察队伍。职业文物警察在中国还是新行当,身着警服他们各个英姿飒爽,但仍难掩一次警校外活动带来的兴奋。
  在指导员的催促下,年轻警察们迅速入座了。
  “我今天才知道上海博物馆地下室有这么大的报告厅。”小伙子的轻声嘟囔引起了身边同事的注意。
  “这都不知道,你还考文物警察?”女警察略带鄙夷地问。
  “我对文物没兴趣,可我喜欢考试刷题,因为我过目不忘,逢考必过。”小伙子信心十足地吹嘘着自己的特长。
  “你说说看今天的授课专家有什么专长?”
  “我看过宣传册,她是上海博物馆的总工程师,是《敦煌宣言》的起草人之一,是国际被盗文化财产数据库的创始人之一,还参与破获数十起重大文物走私要案。我们的教科书是她编写的,比如《防止非法贩运文物手册》、《为了未来保护过去》,她还是核心期刊《文物学报》的主编。”小伙子一口气把授课专家的头衔全背了出来。
  “你果真是过目不忘的背书机器。”女警察耸耸肩,“她的经历比宣传册上介绍得传奇的多。我可佩服她了,就是因为她我才走上文物警察的道路的。”她的表情和小粉丝见到倾慕已久的偶像一样。
  “你们来聊天还是来培训的?”指导员看了眼时间,“沈总工马上就到了,你俩安静点。”
  两位年轻警察抿起嘴,拿出笔记本,正襟危坐。
  9点差10分,一位身材瘦削的中年女士走上讲台。长期的文物研究工作损害了她的视力,她戴着厚底眼镜;伏案工作使她腰伤复发,她走路略带跛行;眼角的皱纹泄露了她彻夜备课的疲惫;鬓角的白发使她比同龄人显老。在人群里她那么普通,你很难将她与拥有众多“中国文博史首次”头衔的研究员联系在一起。
  助手贴心地搬来椅子,沈总工温柔地摆摆手:“我要站着讲课。”
  调试完课件,她宣布:“欢迎你们参加第五批中国文物警察开班仪式。很高兴看到这么多年轻面孔,你们将筑起保护中国文物的新的长城。”
  掌声渐歇,报告厅里响起纷纷扬扬的翻书声。
  她笑起来:“你们不用记笔记,课件会共享的。我们今天学摄影,明天玩拼图。”
  “啊!”报告厅一片哗然。
  “这是让我们来放松么?”
  “你得把摄影和拼图技能玩溜了,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文物警察。”沈总工清了清嗓子继续说,“被盗掘文物有两类,一类是已经被发现且进入国家文物清单的文物。一类是未被官方发现但被盗掘者捷足先登,没有进入国家文物清单的文物。你们赶到盗掘现场时,只能看到零星文物残片。即使你们抓到盗掘嫌疑人,找到赃物,嫌疑人仍可以万般抵赖,说他是通过合法途经得到这些文物的。这时,你们要怎么证明文物是盗掘的?在警校里你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刑侦技能,也顺利通过了文博考古专业知识考核,但这距离你们成为一个合格的文物警察还很远。鉴于没有进入国家清册的文物,一旦流失,鉴定和证明其为非法异常困难,《敦煌宣言》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棘手问题而诞生的。它呼吁各国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保所有考古发现的相关信息能及时、完整地发布,并录入国家清册。鼓励各国建立能够自由、便捷访问的被盗文化财产国家数据库,并与国际数据库,特别是国际刑警组织的被盗艺术品数据库相链接。”
  她点开一个网页:“这是我国创建的被盗文化财产数据库。在座有谁登录过?”
  有五个人举起了手。
  “第七排的女警察,你说说看,将被盗文物录入数据库需要上传哪些资料?”
  “文物不同角度的照片,文物尺寸,被盗时间,文物独有特征,还有—。”面对偶像,她答得不太自信。
  “回答得不错。你知道什么是文物独有特征么?”
  女警察抱歉地连连摇头。
  “请坐。”沈总工解释道,“文物独有特征就是用来识别它身份的特征。”
  她摁了一下课件换页笔,大屏幕上显示出8尊佛像。
  “你们看到的8尊佛像照片来自被盗的4尊大足石刻,是相同的款式。当我们找到佛头时,4尊佛头的颈部都被磨平了,所以无法用颈部缺口的截面特征来证明佛头是从大足石刻上被凿下来的,盗掘者声称这是他家祖传的佛头。幸好,大足石刻的所有造像都事先被拍照存档,现在请你们把第一排的完整佛像与第二排的佛头对应起来。”
  “这也太难了吧。”
  “看起来都一样。”
  没有人敢挑战这道难题。
  “有谁眼神好、记忆力也好的?请自高奋勇。”指导员问道。
  “张益明,你上。”大家起哄道。
  “我不去。”张益明推脱。
  “张警察,众望所归,你说说看。”沈总工亲切地鼓励他。
  张益明凝神屏气地看了三分钟:“第一排的第一个和第二排的第四个是同一尊佛像,第一排的第三个和第二排的第二个是同一尊佛像。其它四尊,我分不清。”
  “你的理由呢?”
  “第一排的第一个和第二排的第四个佛像的右眉上方有块水滴状白斑,第一排的第三个和第二排的第二个佛像的耳垂都有一道浅浅的裂纹。”
  “观察得很仔细。”沈教授点评道,随即她在大屏幕上公布了剩余的答案,“第一排的第二个和第二排的第一个是同一尊,因为佛像发髻上的装饰物的有同样的磨损。余下的两尊佛像,嘴角上翘的弧度比其他佛像大,或者说笑的更夸张。”
  说完大家都笑了,并对“文物独有特征就是用来识别它身份的特征。”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上午授课结束,她回办公室小坐片刻。
  助手轻轻推门进来:“沈老师,这是新到的学术期刊,还有你一个包裹,好像是从外国寄来的。”说着便把纸盒连同期刊一齐摆在办公桌上。
  她思前想后,受疫情影响上博已经四年没有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了,按理不该有海外包裹。她抓起纸盒摇了摇,分量轻得好像没装东西似的。她仔细查看了外包装,没有署名,但有一枚英国邮政快递的邮戳。她回想起几家有合作关系的英国博物馆的名字,又觉得不对头。如果是公家快递,一定会直接寄给博物馆。
  她疑惑地揭开密封条、拆开快递。塑料气泡填充物填充满整个纸盒,把一个丝绒质地的首饰袋护在中心。打包的人真谨慎!寄件人居然为了这么小个物件费尽心思,这情谊堪比千里送鹅毛。打开最后一层柔软的保护,里头是一块羊脂玉牌——她一度以为遗失在英国、再也找不回来的玉牌。但曾经系在玉牌上的一根手工编织挂绳被摘掉了。
  她端详着失而复得的玉牌,玉牌上的刻字依旧字清晰可见,色泽仍然如同凝脂般洁白透亮,可见它得到了悉心地保养。
  她的眼眶瞬间噙满了泪水。
  回国后,她寄去英国的三封长信都石沉大海,她明白他不可能原谅她,不管怎样她终究是他精神崩溃的始作俑者。但她没有想到,二十年后他将玉牌完璧归赵。
  她的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淌。
  她记得当时她是怎么把玉牌束之高阁的,她决心不让往事重演,从抽屉里找出一根红挂绳。她把玉牌串在挂绳上,同时串起了在英国留学的往事。
 
 
第1章 初见
  从牛津火车站出来,沈立言只觉得冷。
  她事先就查到今天会下雪,不利出行。但她觉得英国受大西洋暖流控制,雪下不了多大。再说,从地图上看牛津是个小城市,莫顿学院距离火车站不远,步行就能到。她不停地找理由,就是为了不想再花钱改签火车票。她决定赌一把。
  她赌输了。风特别大,雪几乎是横着撞过来,直往她眼睛里灌。这雪还是湿雪,一落地就化了水,衣服湿透不说,连新买的地图也湿得拧在一起。
  快到约定的时间,她来不及等雪小了以后再走,记熟了地图上标志性建筑和路名,她决定继续赶路。她自认方向感还不错,只要大方向没搞错,她还可以问路。
  她又押错了宝,谁会在这鬼天气出门?从火车站到牛津大学城,一路上连个人影都没见着。她迷路了,找不到莫顿学院,她慌张起来。
  六神无主的她终于发现一个行色匆匆的赶路人,就像在暗夜里看见灯塔,她快步朝他走过去。
  “先生,请问莫顿学院在哪儿?”她拦住他,唐突地问。
  “这里就是莫顿。”年轻男子用伞柄指了指左手边的建筑物。
  “我该怎么进入学院呢?”她面露难色,因为她根本寻不着学院入口。
  见她半信半疑,年轻男子提议道:“我们同路,一起走吧。”
  吃力地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她忐忑不安地跟在他身后,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让一个陌生男子带路很不明智,但是她没得选。
  他刻意放慢了脚步,撑起伞替她挡风遮雪。
  她对刚才恶意揣摩人心感到羞愧,她不知道该摆出什么样的表情,只淡淡地朝他一笑:“给你添麻烦了。”
  走在同一把伞下,沉默不语太尴尬了,两个人只好有一句没一句地搭起话来。
  “你是来牛津旅行的么?”
  “不,我是来找人的。”
  “找谁?”
  “李教授—大卫·李。”
  “他是我导师。”
  “真巧,你也是文博专业的学生么?”
  “我去年开始跟着李教授读博,不过我还没摸到门路呢!”他的脸上闪过不易察觉的无奈。
  “他对你严厉么?听说他是工作狂。”她刚脱口而出就后悔,暗暗责备自己口无遮拦,竟在陌生人面前不合时宜地评论他的导师,何况她对李教授的印象全来自别人的道听途说。
  “是的。李教授圣诞假期都不休息,看他把我折磨得这么憔悴。”他居然顺着她说的,继续添油加醋。
  两人相视而笑,一扫初见时的拘谨。
  假期时莫顿学院的正门关闭,要从旁边的偏门进去。偏门是有些年头的厚重铁门,半扇固定,半扇虚掩,稍不留意就会错过,难怪她找不到。
  他收起伞,把门推到最大,用力抵住,请她先进去,随后贴心地把她的行李箱推进了学院。
  莫顿学院的中庭是比篮球场还大一圈的草坪,四周方方正正的围合式建筑是学院的办公室、实验室和小礼拜堂。连接办公楼的小路铺了小碎砖,日积月累的打磨使碎砖表面像鹅卵石一样圆润,行李箱轮子与路面碰擦出令人烦躁的咕噜声。约翰怕震坏轮子,勉力把行李箱提离地面。
  “我的箱子拖不坏。”她怕他闪到腰,担心地说,“你不用费力提着它。”
  “我是嫌它吵。”他用食指抵住嘴唇,做了一个“保持安静”的手势,“有人在工作呢,我怕打搅别人。”
  他善意的解释让她感觉轻松,他领她走到学院东北角。英国老房子的窗户开得又高又窄,像在提防外面人的偷窥。逢雪天,楼梯更加阴暗仄逼,他小心翼翼地带路,好心提醒她要留意这些只够容纳大半个脚掌的踏步,开玩笑称今年有两个冒失鬼不留神踏空楼梯,滚下了楼。
  二楼右起第三间办公室,胡桃木色的门套上镶着烫金的铭牌“Prof LEE(李教授)”。他扣了扣门,李教授在里头唤他进去,他探进大半个身子面含笑意地告诉教授:“门口还有一位女士找你呢。”
  教授有点吃惊:“她已经到了么?快请她进来吧。”
  她深吸一口气,缓解了紧绷的神经,推门走进办公室。她向李教授庄重地深鞠一躬,双手呈上介绍信:“李教授好,我是沈立言。”
  李教授扫了一眼信封上的落款,朝她点头致意,然后向年轻男子介绍道:“这是沈立言,她是从中国公派来杜伦大学的留学生,我们这缺人手,所以罗素教授推荐她加入我们团队,接下去的四年里她将和我们合作完成《海上陶瓷之路》的课题。”
  他这才有机会好好地打量她,这姑娘皓齿明眸、峨眉又细又弯、笑起来浅浅的,有着古董画里东方仕女恬静温婉的气质,疲惫的倦容也难掩其清新脱俗的风采。他猜得没错,她果然来自中国。
  李教授又向姑娘介绍起年轻男子:“这是约翰·亨廷顿,我的博士生,他是牛津本地人。”
  他伸出手和她轻轻握了握,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个不太容易记的中文名字,直到牢记在心。
  李教授带着请求的口气问约翰:“我能拜托你帮助沈立言了解莫顿学院,让她尽快熟悉牛津的环境么?”
  他没有马上答应,她有点失落。
  停顿了一秒钟后,他点了点头。
 
 
第2章 约翰
  圣诞假期的尾声牛津遭遇了罕见的风吹雪,约翰的朋友们都在家和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