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锦春(重生)——姚霁珊
时间:2017-11-07 20:29:43

  接下来这一路再没遇见什么人,到得角门处,那秦府的牛车已经等候多时了,陶文娟赏了那仆妇两个钱,打发她走了,便自上了车。
  陶若晦赁下的院子便在荷花里的尽处,再往前便是和惠大街,离着秦府路程不远,不过小半盏茶的时间便到了。
  陶文娟提着东西进了自家院门,迎头便见满枝葱翠,却是一架精巧的蔷薇花幛,那花幛上碧叶重叠、翠华如幕,微风拂过时,那满架绿影便随风轻颤,似向着来人问好。叶间偶有一两朵娇娜的轻粉、醉颜般的酡红,却是“人间六月犹春色,不肯轻易下枝头”的蔷薇花了。
  这院子比之上京宽敞了许多,虽只得一进,这一架花幛却将院子隔成了前后两段,花幛后便是内宅,有一明两暗三间正房,东西两厢各一间小巧的房间,而花幛前头则只有一间略大些的房间,如今便是陶若晦的书房,偶有客来,亦是在这书房间起坐。
第299章 客忽来
  陶若晦此时正坐在书房里,虽眼睛盯着书,心里却记挂着女儿,正自等得心焦,忽见陶文娟两手堆得满满地走了进来,他连忙跨出屋门,上前接过了小竹筐,又问:“如何去了这般久?可是秦家有事?”
  陶文娟先向陶案上搁下手中物事,方掏出布巾擦了擦额上的汗,笑道:“无事的,父亲勿要担心,不过是陪着太夫人闲聊了几句而已。”
  这一路虽坐在车上,到底天气热,她一张鹅蛋脸被暑气蒸得微红,越显得眉若翠黛眸含水,极是秀丽动人。
  见女儿言笑晏晏,陶若晦的神情却未见放松。他将竹筐往陶案的边上挪了挪,便自坐了下来,眉心微微皱起,满面忧色。
  陶文娟自是知晓他的心事,因并不想触及他伤心处,故只佯作不知,手脚利落地收拾着案上的书籍文具。
  “我听说,秦家……也是才从上京回来的。”陶若晦的声音突兀地传了过来,语声低沉,似是昭示着说话者情绪的低落。
  陶文娟无声一叹,手上的动作终是缓了下来,回首看向了陶若晦。
  陶若晦此时已是眉头紧皱,眸中的忧色浓得几乎化不开。
  自己的女儿被那无赖胡天攀扯,此事终非什么好事,那秦家自上京归来,说不得便已听说了这件事,也说不得便将陶文娟看低了一眼。
  每思及此,陶若晦的那颗心便像刀割一般地痛。
  小娘子的名声总是要紧的,纵然他心怀壮志,却也始终将这个独生女儿看得比什么都重,此时想起前事,不由便又痛悔起来。
  若非他一意孤行,若是他当初不急着赶去上京,那些事情或许便不会发生。
  这般想着,他眸中的忧色便化作了黯然,语声低低地道:“这还是都怪我,我这个做阿爷的无用,却累得……”
  “父亲勿要说了。”陶文娟柔声打断了他的话,秀丽的面庞上,一双眼睛明亮而清澈,“父亲身体不好,身为女儿自当为父解忧。且,父亲白首尚有雄心,我这个黑发人更不该气短于胸,效那些无知妇孺了。”
  娟好动人的语声,似山间清溪婉转流淌,而她说出来的每个字,却是掷地有声,隐有大志向。
  陶若晦被她说得微有些愣怔,停了片刻,眼眶忽然发酸,忍不住以袖掩面。
  “吾女如此,阿爷实是……无颜得很。”他语声微颤地道,那深青色的衣袖随着他的语声颤抖着,连同他花白的头发,亦在这语声中颤巍巍地,说不出地苍老憔悴。
  见老父如此自责,陶文娟心中早是一片酸楚,却终是忍住了涌上眼眶的泪水。她微红着两个眼圈,轻手轻脚地上前替陶若晦斟了杯茶,柔声道:“父亲喝盏茶罢,勿要如此自苦,女儿一切皆好,亦从不曾将那些事放在心上。父亲虽是长辈,此时却该学学女儿才是。”
  清清淡淡的语声,却像是这世上最熨贴人心的暖流,淌过陶若晦的心头。
  一语说罢,陶文娟便坐在了一旁的椅上,面上换过个欢喜的表情来,笑着道:“父亲却只顾着说话,倒不知我带了好吃的果物来呢。太夫人又赠了枇杷丸,她老人家待女儿实是宽厚慈悲……”
  她尽量欢快地说着话,又将竹筐与木匣都打开给陶若晦看,一派小女儿家的欢喜模样。
  有爱女这般劝慰着,陶若晦的心情也渐渐好转了起来。
  陶文娟便又适时劝道:“父亲尝言‘无拘碍者得自在’。如今父亲也很该抛却前事,向前看一看了。父亲且想想,您已经寻到了合适的族学,那秦家几位郎君亦是聪明端正的,只消悉心点拨,必成大材,父亲正该大展拳脚才是。且我们也顺利寻着了族叔父一家,也算是有了亲人了。往后再是逢年过节,我们亦有亲戚走动,那日子也要热闹了许多呢。父亲只想这些欢喜的事情,心情自是会好上许多。”
  她语声絮絮,似窗外温暖的夏风拂过心田,陶若晦心中的痛悔渐渐便淡了去。他本是洒脱孤傲的秉性,若非上京之事累及爱女,他也不会总钻这个牛角尖。此刻,在女儿的温言安抚下,他终是放下了心思,面上的神情也恢复了许多。
  见他情绪好转,陶文娟也放下心来,便又忙碌了起来,将那果子自竹筐里取了出来,以清水洗净,又寻了个两只大陶碗,一只盛桃,一只盛葡萄,俱皆放在那书房的条案上。
  比起端方死板的供瓶与书具,这两碗果子鲜亮可爱、灵动别致,倒是让这间书房也多了几分野趣。
  收拾完了果子,陶文娟手脚不停,又将那一小匣药丸捧去了内院的正房,正待寻地方安置,忽听前头有人拍院门,又有妇人的声音传来道:“借问一声,此处可是陶家?”
  陶文娟的眉尖蹙了蹙。
  上一回被妇人拍响门扉,还是在上京时的事,那惠因坊许妪的刻薄嘴脸,不是想忘就能忘的。
  她凝下心神,将木匣收进一旁的架子上,便出门往前院而去,却与自书房而出的陶若晦见了个正着。
  “为父去应门,我儿且去里间暂避。”他语声微沉地道,面色颇为冷肃。
  见父亲神情郑重,陶文娟亦未坚持,轻声道了句“父亲慢些”,便缓步回了西厢,又将门窗俱皆掩上了。
  陶若晦整了整发上的折角巾,徐步转过花幛,拉开院门,却见门外立着个面生的妇人,穿着一身的茧绸衣衫,白净面皮,细眉圆脸,瞧来颇为和善。
  那妇人见有人出来应门,便往后退了一步,落落大方地屈身见礼道:“我冒昧了,先生恕罪。”礼毕直身而起,看向陶若晦问:“请问先生可是姓陶?”
  陶若晦近些时候常往秦府走动,见这妇人这一身的作派,便知这定是士族人家的管事仆妇,倒也不好太过托大,于是便微微侧身让了半礼,客气地道:“仆正姓陶。”
第300章 薛陶会
  那妇人闻言,立时便露出个笑来,态度恭敬地又施了一礼,复躬身言道:“陶先生有礼了。我是奉我家郎主之命前来的。因听闻陶老膝下有一爱女,我家郎主怕失礼于前,故便令我先行过来问好,诸多搅扰,请先生勿怪。”
  她说得一口标准的大都官话,吐属文雅,言行间进退有度,越发显出教养不凡。陶若晦见了,心中不由微微一动。
  略略迟疑了片刻,他便道:“仆不怪。却不知尊郎主郡望,还请赐告。”
  这便是在问对方是哪家士族出身了。
  那妇人便恭声道:“我家郎主姓薛,祖籍廪丘,在家居长。”她一面说话,一面便让出了院门前的位置,却见她的身后不远处,停着一辆看上去极普通的青幄小车,车帘半卷半落,露出了里面的一截袍摆,显然车中坐得有人。而车门角落处雕镌的族徽,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陶若晦一眼瞥见,心头微凛,然面上却仍是一派的端肃。他将博袖往前略展,向那妇人颔首道:“如此,请前头带路。”
  竟是根本没有请人进院的打算,干脆就要去马车中说话了。
  那妇人闻言,面上划过了一丝极淡的讶色,却也是一闪即逝,旋即她便躬了躬身,当先步下了石阶。
  陶若晦此时便回过头去,略提了声音向内叮嘱:“为父去去就回,阿女锁户罢。”
  “是,父亲。”陶文娟在院中应了一声,停了片刻,便又加了一句叮咛:“父亲慢些,早去早还。”
  陶若晦“唔”了一声,跨出院门,回身便将那半启的门扉给掩上了,方随在那妇人身后,往马车的方向而去。
  薛允衍端坐车中,目注着陶若晦洒然而来,浅墨色的眉峰动了动,旋即便屈起一根手指,在车壁上敲了敲。
  立在车前的一个劲装侍卫听到了响动,也不需吩咐,立时上前两步,将车帘尽数掀起,又将半掩的车门拉开。
  薛允衍款步下车,迎上前两步,不待陶若晦行礼,便当先举手加额,端正一礼:“见过陶老。”
  微凉而静的语声,似西风四散,落入耳畔时,没来由地,便叫人觉出一种静好来,仿若那说话之人的恬淡与悠然,亦借着这语声,直落人心。
  陶若晦大是讶然,却也未曾慌乱,坦然受了这一礼,复又不卑不亢地还了一礼,语声平静地道:“见过薛中丞。”
  廪丘薛氏的礼仪与教养,自非常人可比,方才薛允衍当先行礼,是敬陶若晦为长,而后陶若晦还了同礼,则是尊薛允衍为上。
  礼罢,二人互视一眼,眸中同时露出了一抹淡笑。
  “仆失礼了,望中丞见谅。”陶若晦揖手说道,却是为着不曾让客人进屋之事而道歉,
  薛允衍将衣袖摆了摆,态度安然:“无妨。是我冒昧在先,先生不怪便好。”语罢,侧身向车子的方向做了个“请”的手势,琥珀般的眸子里凝出一股肃然:“请先生入车中叙话。”
  陶若晦的眸中止不住有了一丝欣赏。
  都说廪丘薛氏乃今之冠族,今日一见,果不负盛名。去岁与薛允衡偶遇,二人几引为忘年之交,彼时陶若晦便以为,薛二郎已是薛氏族中最杰出的子弟了。不料今日见了薛允衍,他才知晓,不论其他,只看这薛中丞的通达与洒落,比起薛二的率性真诚,亦是不遑多让的。
  陶若晦不免有些感慨。
  同为士族,有薛家两位郎君珠玉在前,秦家那几位小郎君,实在是有些不够看的了。
  不过,这也是陶若晦宁舍薛氏而就秦氏的原因所在。
  薛氏这样的望族,府中不知招揽了多少名士大儒,似陶若晦这样寂寂无名的寒族士子,真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亦不少。与其在那样的环境里受人排挤打压,倒不如选个普通士族,静下心来好生教导子弟,更能令长才得展、壮志得酬。
  如此一想,陶若晦的心中已是一派安宁。
  待上得车后,不等薛允衍开口,陶若晦便当先语道:“薛中丞见谅,非是仆无礼拒客,而是中丞所需之物,并不在家中。”
  “如此。”薛允衍淡淡地回了二字,语声清寥无波,一如他看淡静的眉眼,看不出半点情绪,便连他身上那种无形的气势,此时亦是迹近于无。
  东陵先生的赠言之中,指明了要他来陶若晦的女儿这里取一封信,故他才特意前来拜访,此际听了对方所言,虽与东陵先生的赠言略有出入,却也不觉讶然。
  抬起衣袖,薛允衍执了茶壶,向那素洁无华的蕴青盏中注了温热的茶,亲手奉了过去,对陶若晦所言之事,并无片语追问。
  陶若晦接盏在手,心中几乎有些颓然起来。
  也只有廪丘薛氏,才能教养出这样杰出的子弟了,却不知他陶若晦将来教出的弟子,会否有一两个无出其右者?
  薛允衍不着痕迹地看了一眼陶若晦,却见对方神色整肃,态度端凝,眸中神采内蕴,通身上下自有一种分量。
  他不由暗自点头。
  他是知道陶若晦其人的。在来青州的路上,他已经着人将陶家父女的事情打听得一清二楚,亦知晓陶若晦与薛允衡的那场偶遇,更知晓薛允衡对他的态度。
  所以,他才会轻车简从前来拜访,甚至为了顾及陶若晦家中的情况,特意令仆妇先行登门,便是为了避嫌,生怕外男登门误逢陶家女郎,引起对方惶恐。
  事实上,他是动了结纳的心思的。
  先结纳,再招之入府,这是他本来的计划。然如今看来,这位陶老在他的面前始终神情自若,眉眼虽敛着,却难掩那眸中的坚执与孤傲,他便知晓,这样的人,一旦认准一件事便再难更改。
  看起来,他还要放缓些步子,结纳之后,还是先熟悉起来为妙。
  两个人各自转着心思,车厢里便安静了下来。
  陶若晦端起茶盏啜了口茶,方开口道:“东陵先生有一信,请托我转交中丞。那封信,我放在了族弟家中。”他的语声压得极低,必须凑近了才能听见。
第301章 泼茶香
  薛允衍闻言,并未就“东陵先生”等语多说些什么,而是直接便问:“既如此,可否请先生随我取信?”
  陶若晦立时应道:“自当如是。”
  薛允衍点了点头,淡笑道:“多谢先生。”语毕便敲了敲车壁。
  一个劲装侍卫闻声而至,利落地关门落帘,不一时,青幄小车便驶动了起来,很快便驶离了荷花里,消失在了车水马龙的和惠大街。
  立在门后的陶文娟,透过门缝见那辆马车离开了视线,方才转过身来,依着门扇站了,拿布巾拭了拭汗。
  那马车上的族徽她是识得的,那是廪丘薛氏的马车。
  东陵先生所赠的那封信中之信,便是指明了,要由她陶文娟本人,亲手转交予薛家的大郎君。
  不过,自出了胡天的事情后,陶若晦对一应士族子弟总怀着戒心,故那封信便被他直接拿去,藏在了陶文娟那位族叔的书房里。
  这也是他的一片爱女之心,而陶文娟以为,只要能将信交予薛大郎,无论交信之人是谁,应该并没那么重要。
  在门旁站了一会,陶文娟便转过了花幛,去东厢取了两件针线,坐在正房的廊下荫凉地里,细细地缝补起来。
  时近黄昏,阳光已经不像方才那样猛烈,偶尔一阵风过,还能叫人觉出几分凉爽,那一架蔷薇被风吹得“刷啦”作响,浅淡的花香萦绕鼻端,令人心情愉悦。
  蓦地,院门处传来了温文的剥啄之声,紧接着便是一道很清郎的声线响了起来:“陶先生可在家?”
  这声音颇有几分耳熟,陶文娟停下了针线,侧耳细听。
  那声音停了一会,便又略略提高了些道:“仆乃杨从申,是奉郎君之命来送东西的。”
  一听到杨从申这名字,陶文娟立时便站了起来。
  这杨从申乃是秦彦昭的侍卫,颇有学识,常被秦彦昭派来给陶若晦送东西,陶文娟也与他见过几面,知晓这是个为人很不错的郎君,并非生人。
  她便扬声应道:“请稍候,这便来。”一面说话,一面便将针线笸箩收拾好,复又回至里间取了幂篱戴了,方去了前头开门。
  门启处,便见杨从申穿着件燕尾青的布衫,腰间系着梨青布带,发髻上贯着一支青玉簪,清清冷冷立在阶前,陡然推门看去,便似那阶前有秋水流泻一般。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