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公主不想死——衣青箬
时间:2020-03-31 09:13:07

  因为那些人的一切都是他们给的,一身荣辱恩宠都系在他们身上,不能不尽心尽力,乖乖听话,与这些走科举之道晋升上来的朝臣截然不同。不考虑家国天下,只从自身出发,哪一种人用得更顺手不言而喻。
  
  可她不是皇帝,她的路太艰难,无论如何都不能理所当然,名正言顺。
  
  太皇太后咬着牙,一字一顿地问,“那依顾相所言,当如何?”
  
  “臣请由皇太后暂时监理朝政,免得让太皇太后分心,影响凤体康愈。”
  
 
  ☆、第59章 太后临朝
 
  
  “顾、铮!”太皇太后不敢置信地抬起头盯着顾铮, 既不敢相信, 又满心荒谬。
  
  她从来没有将张太后放在眼里, 也从来没想过,这个平日里不起眼的人, 会跟顾铮勾连在一起,在此时此刻,妄图从她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来。
  
  可是她也不得不承认,此时此刻,张太后秉政,的确名正言顺。
  
  顾铮仍旧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但这姿态,在此刻的太皇太后看来, 说不出的可恨可厌,“你就这般急不可耐?!”
  
  她知道自己接下来或许会面临很艰难的局面,却不想顾铮竟然一时一刻都等不得, 就在这养寿宫门口开始逼宫, 根本没打算给她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
  
  “太皇太后明鉴, 臣也是为太皇太后凤体计, 为大楚江山社稷计。”被这么指着鼻子骂,顾铮却仍是从容镇静。
  
  “好、好、好!”太皇太后怒极反笑,索性不再去看顾铮, 视线转开,一一从其他朝臣身上扫过,“诸位臣工, 也是与顾相一样的说法?”
  
  既然没有退路,太皇太后也很快收起了脆弱的姿态,开始逼其他重臣表态。她很清楚,顾铮这种打算,就算事先串联了人,也绝不会太多,否则极有可能走漏风声。何况天火事发突然,事先设计的可能性很低。既然如此,她唯一的机会,就在其他人身上。
  
  但众人却并未立刻作答,而是陷入了沉默之中。
  
  这甚至比立刻开口反对,更叫太皇太后难堪。她虽然猜测过,自己在朝臣之中或许威信不高,却没想过,一个肯站出来替她说话的人都没有。
  
  “你们……你们……”太皇太后抬起颤抖着的手指,挨个指过去,指到顾铮身上时,怒极攻心,只觉得一口气闷在胸口缓不过来,身体直接软倒下去。
  
  “娘娘晕倒了!”现场立刻又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幸而黄修很快就按住了这种躁动,叫人将太皇太后扶进屋里,又着人去请了大夫,百忙之中,还特意抽空安排了几位重臣。这里是后宫,还是太皇太后寝宫,中外有别,不宜久留,黄修便请他们先回咨平殿静候消息,自己留在养寿宫主持大局。
  
  太皇太后晕倒了,顾铮的逼宫反而进行不下去。
  
  诸位大臣相互对视一眼,都觉得这个结果倒也不差,而且也算是给太皇太后留下了台阶:既已当众晕倒,那么直接以病体有恙、难以主持朝政为由,将手里的权柄交出来,正好全了体面。
  
  只不过,众人再看向顾铮,眼神都不由变得复杂。
  
  事发突然,他们都还处在震惊之中,顾铮却已经先一步提出了逼宫,这份机变和手段,着实令人忌惮。
  
  不过,太皇太后有一点想错了。这几位朝臣未必都不想帮她说话,但是在她这位皇权代言人面前,朝臣们首先是一个与皇权对抗的集体。
  
  而太皇太后执政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朝臣看来,都并不算合格。这倒也罢了,偏偏她还频频插手政事,并不愿意放权,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
  
  对他们而言,张太后秉政依旧是正统,换一个人或许又有不同气象。天火之事毕竟敏感,太皇太后此时必须避让。若她不同意这个提议,顾铮大可以把事情宣扬开去,届时她不得不让。此时若是反对顾铮的提议,等张太后执政,就不好说话了。
  
  更重要的是,兵部尚书和两位老将军都不方便在此事上发表意见,真正能做主的,也就只有刘牧川,姚敏与顾铮三人。姚敏与顾铮交好,不会在此事拆他的台,刘牧川又有种种顾虑,几番权衡之下选择了沉默,这才显得太皇太后人单力孤。
  
  但一咨平殿偏殿,刘牧川便第一个道,“如今正值多事之秋,若此时朝堂震荡,只怕影响不小。”
  
  “天火示警,亦不可不防。”姚敏立刻道。
  
  “太后娘娘毕竟未曾接触过政事。”刘牧川寸步不让。
  
  顾铮这才抬起头看过去,“刘相所言有理,您在朝过年,老成持重,想来必有良策?”
  
  这等于是退了一步,把掌权的机会让给了他,这让刘牧川有些惊讶,怀疑顾铮是否还有别的图谋。但这样的好处递到了手里,他自然也绝不会往外推,因为很快捋着胡须,含糊道,“此事还是先看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后再行商议。”
  
  “此事宜早不宜迟。”顾铮似笑非笑,“如此,就要多劳刘相了。”
  
  刘牧川立刻反应过来,知道顾铮虽然第一个提出逼宫,但既然他接手了这件事,对方也绝不会替他去顶各种非议。但身在官场,刘牧川对此早已习惯,因而并不放在心上,含笑应下,对顾铮的态度都和煦了许多。
  
  姚敏见两人转眼之间达成交易,又是眼红又是恨铁不成钢,等到宫中传出消息,太皇太后凤体无恙,只是需要小心休养,几人辞别出宫时,他特意跟顾铮走在了一路,“顾兄当真就这般将大好机会拱手相让?”
  
  “眼前所见,未必就是真相。”顾铮含糊地说了一句。
  
  姚敏便知道他是另有打算,摆手不提。
  
  其实顾铮倒并没有算计刘牧川的事,因为这件事的确是个很好的机会。他之所以不自己上,却是因为贺卿。顾铮相信,贺卿必然会插手此事,所以他推出了刘牧川去应对。
  
  刘牧川老奸巨猾,贺卿未必是他的对手,可以被逼出更多的东西。而自己则从旁观察,可以看得更清楚,以免当局者迷。
  
  反正目前的局势还在顾铮的掌控之中,而且刘牧川其人同样也是强硬的主战派,不必担心他当政之后,朝廷会再在西北和江南的事情上含糊其辞,暧昧不明。
  
  ……
  
  第二日,太皇太后称病不朝。
  
  天火的事,因为黄修提前做了准备,养寿宫又地处偏僻,在场的都是太皇太后身边的人,因此消息成功瞒下了。不过许多朝臣都在宫中有自己的眼线,是否当真不知情,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不过只要不往外说破,倒也不必在意。
  
  所以对外只说太皇太后感染风寒,如今正卧床休养。
  
  而这一休养,就休了三日,太皇太后不但没有上朝,也不批折子,虽然朝政不至于陷入停滞,却还是让朝中人心浮动,出现流言。
  
  而三天时间,刘牧川也做好了一应准备,等众人都被拖得没了耐心,才慢条斯理抛出太皇太后既然不能理政,当请皇太后主持大局的说法,而后又动用种种手段造势,最终在太皇太后不在场的情况下,将所有铺垫尽数做好。
  
  如今,只需太皇太后那边点个头,事情便定下了。
  
  而这个头,太皇太后也不得不点。
  
  这三天里,她的病越来越“重”,于是顺理成章地叫人传了懿旨,言朝中如今局势不稳,又正逢西北生变,朝事不可一日无主,命张太后暂代朝事,群臣协理。
  
  而在最后,还加上了一条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太皇太后在懿旨中称,张太后毕竟年轻不经事,因此想从宗室请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成之人襄赞朝事。
  
  楚朝对宗室虽然排斥,但那都是近支。像德王这种关系已经很远,又一向知情识趣的存在,皇室也愿意多多亲近,以示恩典。反正这些宗室久居京城,一直处在皇室的监视之中,不像藩王那样令人忌惮。
  
  所以这个提议虽然不合规矩,但如今主弱臣强,张太后又是女子,太皇太后想要在朝堂上再施平衡之策,遏制朝臣的势力,也是理所当然。朝臣们虽然各有心思,却也无人反对。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朝臣们又上表,请求张太后第二日立刻上朝理政,以免耽误朝事。
  
  虽然贺卿说过,她什么都不用做,但张太后人坐在坤华宫中,从头到尾没有用过一分力气,此事竟然就办成了,而且处处出乎预料,还是叫她有眼花缭乱之感。
  
  将失而复得的儿子紧紧抱在怀中,张太后的心情不由有些复杂。一方面,她对朝堂隐隐生出了几分畏惧,意识到朝臣的势力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就算要影响废立之事,也并非不可。但另一方面,这等翻云覆雨的威能,又叫张太后不免歆羡。
  
  只是她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连太皇太后都做不到的事,她也不敢谈心,只求母子二人能够在这夹缝之中生存,等到小皇帝长大成人,就一切都好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太后自然下意识地想要依赖能够替她做主的贺卿。
  
  但贺卿却十分明确地表示,既然事情已经办成,她就该功成身退了。毕竟已经是世外之人,朝事她也不懂,贸然插手反而可能会惹出麻烦来。最后,她让张太后多多放权,信任朝臣们的办事能力,然后就真的拍拍衣袖走了。
  
  张太后原本疑心她想借此机会干政,但因为事情只对自己有好处,因此只假作不知,如今见她要走,才发现是自己误会了她,登时歉疚不已,想要赏赐金银珠宝,又考虑到她的身份不合适,只能暂时罢了。
  
  第二日,张太后抱着小皇帝坐在金銮殿上,接受群臣朝拜。
  
  虽然此前在顾铮的提议下,她已经有过这种经历,但当时上面还有太皇太后,她更清楚太皇太后并不喜欢这个决定,因此战战兢兢。此刻虽然心中的畏怯并不少,但毕竟君臣有分,又与当日不同。
  
  当她端坐在高台之上往下看时,真有天下尽在掌控之感。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权势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
只不过大部分人既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更没有恒心去做到。
 
  ☆、第60章 她有耐心
 
  
  张太后当政的第一天, 就正式确定了朝廷对铁狼族的态度:打!
  
  朝臣之中虽然有不少人有求和之意, 但如今铁狼族陈兵关外, 打已是无可避免之事,而政事堂中三位宰执都是主战派, 也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跟他们对着干。
  
  政事堂此前已经就援兵之事商议完毕,在皇太后点头之后,整个朝廷便迅速运转起来,调派兵马前往西北增援。
  
  但随之而来的,就是补给线上的压力。
  
  虽然一直嚷着国库空虚,但今年毕竟才过去一半,还可以从别处挪一部分钱财出来充作军费,只是这样极有可能影响整个朝廷, 事后还需慢慢补足。此外,当日何不平被赐自尽,家产自然尽数抄没, 都被送进了内库之中。太皇太后在位时只字不提, 张太后却主动将之捐给了国库, 暂时解了燃眉之急。
  
  但即便如此, 后续源源不断的各种需求,却也不得不提前考虑。
  
  尤其是粮食和衣物。
  
  没有饷银和奖赏还可以略拖一拖,但西北苦寒, 若是吃不饱穿不暖,士兵们根本无法上阵杀敌。
  
  于是,朝廷的视线又再次放到了江南。
  
  驰援西北的大军一出发, 朝中就有臣子上书,请求重启阳山县一案。但这个提议,旋即遭到了猛烈的抨击,认为外敌在侧,此刻最重要的是西北,对江南之事不该追根究底,而是要拉拢示好,让他们出钱出力帮助西北。
  
  张太后虽然没有接触过政事,但贺卿之前已经将局势跟她分说清楚了:太皇太后就是因为不愿意动江南,又有避战之意,因此才会被拉下来,让她有机会顶上。
  
  所以此时此刻,她并没有别的选择。
  
  她随即下旨,着令三司严加彻查,必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三司之中,自然不是人人都尽心尽力,毕竟这件事牵扯实在太多,接下来如何发展,目前还根本看不清。就连几位主官,也只是虚应故事,并不打算真的一查到底。否则万一形势有变,他们就会进退两难,十分尴尬。
  
  但顾铮准备良久,要的只是这么一个机会,自然不会允许他们拖延。于是查着查着,三司的人便发现,这证据简直像是自己跑到他们面前来。
  
  已经在狱中关了几个月的淮州知州张文骞,被查出与江南四大家族有着姻亲关系。他的继室,乃是齐家的旁支族女。说是族女,但因为此女自幼机敏过人,容色出众,因此是被齐家主支的老夫人养在身边的,情分不同。
  
  有了这一层姻亲关系,再加上四大家族之前已经被抓住了一些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已昭然若揭。
  
  顺着张文骞此人查下去,事情更是令人心惊。张文骞在江南的种种生活,堪称奢靡。除此之外,他还在江南本地拥有大量的田地财产。虽然都是挂在亲信和夫人的名下。
  
  他本人出身并不高,官职虽然不小,但俸禄并不足以供养这样的生活。根据亲信的口供,他每年都能够从江南各大家族收到一大笔银子,这些田产也都是下面的人“孝敬”。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