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异乡安好——沈立研
时间:2022-08-11 06:48:26

  安娜在学习上颇有天分,但父亲以经济拮据为由让她退学。
  “不,我要读书。”
  “女孩子读什么书?你哥哥也没上高中。”
  “我成绩比他好,我要读书。”
  父亲的回复是一记耳光,他为辛苦了一辈子,却没能力供子女读书而生自己的气,但耳光重重地落在安娜脸上。那不勒斯的男人们习惯用暴力表达诸如爱恨交织一类的复杂情感,这是他们从他们的父亲身上继承的。
  安娜不肯轻易认输,她求助班主任马里诺老师。老师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她要去安娜家里家访。
  “布鲁诺先生,你的女儿很会读书,请你支持她。”
  尽管是个粗人,布鲁诺先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很尊重,他只得实话实说:“我也想支持她,但我没有钱。”
  “你们家的情况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让安娜读书,她能成为像你一样的人么?”
  “她会超过我。让她每天下课后上我家补习,要上文理高中,她还差一点。”
  “安娜,你过来。”布鲁诺先生让步了,“你可以继续上学,但是你要考全班第一。”
  “好。”
  “全年级第一,你要考的比男生班的家伙们还要好。”
  “好。”
  “如果考了第二名,你就退学。”
  “好。”
  为了能继续读书,安娜什么条件都答应。她做到了,考上博洛尼亚大学的时候,她是班上唯一一个来自边缘社区的学生。安娜不仅学术成绩优异,她还积极为校报撰稿,毕业前,她已有二十多篇文章成了铅字。
  就业指导老师向她推荐了那不勒斯几所高中的教职,安娜说:“我要去北部的大学当老师。”
  “我承认你很会写,但是你改不掉南方口音,去北部你是得不到学生尊重的。大学老师?意大利大学有几个女教师?安娜,你要现实一点。”就业指导老师对安娜的理想冷嘲热讽。
  安娜是个勇往直前的人,否定只会激起她的企图心,她念书就是为了逃离混乱又暴力的那不勒斯边缘社区,她的生命就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斗争。你永远不必为安娜这样的人担心,她目标明确、有毅力、关键时刻对自己对别人都下得了狠心,她就像一往无前的斯嘉丽,到哪儿都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你工作找的怎么样?”安娜问立言。
  “我是公派留学生,按理说我应该回国。目前我拿到了中国几家博物馆的录用通知,但是待遇太低。也有两所高校让我去面试教职,但都不在上海,我正犹豫要不要回国。”
  “在中国,博物馆和高校的待遇怎么样?”
  “每个月300英镑。”
  “天呐!”安娜瞪大了眼睛,“比意大利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还低。”
  “是啊,要不然怎么说在中国,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当院士的不如当戏子的?”
  安娜评论道:“这分明是借着献身科研和服务国家的美好明目,廉价使用科技人员的国家呀!虽然科学家不该追逐名利,但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正常的待遇体系。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就能轻易获得高回报,这样的分配体系绝对是不正常的。”
  立言叹了一口气:“在博物馆工作的师兄师姐抱怨工资只够温饱,让我别往火坑里跳。我师兄跳槽去证券公司,现在一个月的薪资比他之前一年挣得还多。师姐通过了公务员考试,上岸以后她发现,之前对自己的高道德要求分明是在为难自己。”
  “劝人安贫乐道是一种道德绑架。尽管英国经济最近不景气,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的科研环境在世界上数一数二,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也很高。你倘若能留在英国是最好的。你和约翰有没有讨论过你们的将来?”安娜触及了问题的核心。
  留学之前立言曾经向自己许诺,要珍惜公派留学机会,学成归国做一番事业。她本来已经做好了忍受清贫的准备,但她逐渐发现,生活并不要求她做出牺牲、有所作为。生活不是英雄史诗,生活是丰厚的收入、舒适的房间和温柔的伴侣。谁追求英雄主义,谁就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谁先发现生活的真相,谁早获益,取得先发优势的人还会获得额外的权利——他们可以定义和左右别人的生活。
  她不再对想留在英国遮遮掩掩了,别人都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凭本事挣来的优越生活,我为什么不行?但她的留学签证不能在英国找工作,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嫁给约翰,但约翰却什么态度也没有。立言情绪低落:“我找工作的事约翰知道,不过他没有表态。”
  立言认为约翰不似马艾尔这么不靠谱,她又替约翰开脱:“他和母亲之间关系紧张,我不想给他增添额外的烦恼了。”
  “约翰的烦恼?约翰是富二代,他母亲再恼,母子间的血缘关系是断不了的。他会有我们‘毕业即失业’的烦恼么?”安娜一针见血,“他对你‘没有表态’才是最可怕的态度。”
  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暂时阻隔了外面世界的冲击,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世外桃源,立言为未卜的前途担忧起来。
  距离立言归国的日子越来越近,约翰思虑再三,停止与母亲的冷战,回家小住。他打算放低姿态来赢得母亲的同情,先发制人地开口求和。餐桌上,约翰心不在焉,繁重的心事使他没有食欲。他不停地摆弄着餐叉,思忖着怎么开启一个注定会被母亲否决的话题。
  知子莫如母,亨廷顿夫人率先发问:“你是不是有话要说。”
  “妈,我想和立言结婚。”约翰声音很轻,轻得只有他自己听得见。
  “你连自己都养不活,还想结婚。你做好成家立业的准备了么?”母亲反问他。
  “立言不是个贪财的人,没有钱她也愿意跟着我。”
  “你相信有情饮水饱?且不说她是不是看上你的身份。你追求她花的钱,哪一分不是亨廷顿家族给的,你给家里挣过钱么?”
  “你只知道钱。”
  “没钱,你能上伊顿、牛津?没钱,你和凯瑟琳能锦衣玉食?就是你在莫顿学院的博士后职位,也是我花钱捐来的。”
  得知真相的约翰羞愧得无地自容,他彻夜未眠,打算第二天早上溜回莫顿。
  一大早,趁着母亲还没起床,约翰蹑手蹑脚地出门,没想到母亲早就在会客厅里等候他了。
  “约翰,我们聊聊。”
  约翰像犯了错的孩子,不敢和母亲对视。
  “我有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你回来继承家族企业,我同意你和沈立言的婚事。不过你必须保证踏踏实实地在亨廷顿拍卖行履行你的职责。”
  “我不想用感情与你做交易。”
  “做交易还要有筹码呢,想一想你和沈立言的处境。我劝你慎重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亨廷顿夫人并不认可约翰和立言的感情,但事到如今,她觉得这是一个极好地劝服约翰去亨廷顿拍卖行上班的机会。
 
 
第18章 荣誉毕业生
  一件意料之外的好事落到沈立言头上,她被选为莫顿学院的优秀毕业生,要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莫顿学院优秀的学生太多了,立言只是其中之一,这殊荣怎么偏偏给了她?她不敢贸然接受,李教授劝她不要多想,好好准备演讲。
  立言在公寓里反复试讲,安娜认真地听,还帮她出主意改稿子,等立言定稿了。安娜一本正经地告诉立言,有要紧事要和她讲。
  “你说。”立言放下稿子。
  “我毕业典礼过后就回意大利,航班是6月12日。”
  “这么突然?”立言完全没有心里准备。
  “我抢到了特价机票。我也想早点回去为入职做准备。11日我就退房,你要独自承担这套公寓的租金了。”
  “我知道了。提前祝你一切顺利。”
  “立言,有机会要来意大利看我。”安娜哽咽了。
  立言不禁心烦起来。赛义德毕业的时候,他们四个人吃了顿散伙饭,立言记得赛义德一个劲地喝闷酒,他的名校博士学位并没有在就业时给他带来优势。今天立言体会到了赛义德的苦楚。安娜要离开了,没人分担房租的压力让她有点喘不过气。立言认清了自己的形势,虽然她可以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莫顿学院发表毕业演讲,但是对于英国,她终究是个“外人”。
  太阳向大地倾泻着灼人的光芒,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莫顿学院中厅的草坪泛着生机勃勃的绿意,与年轻学子意气风发的风采交相辉映。沈立言身披博士服,站在主席台上代表莫顿学院的毕业生发言。
  “老师、2003届毕业生、亲友们:
  祝贺大家毕业。祝贺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观众欢呼)
  回想起5年前,我初到英国,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国。刚来牛津,我连我们学院的入口都找不到。(观众笑)我很幸运地得到了牛津学长们的帮助,很快克服了‘水土不服’。帮助我的人里有英国人、意大利人、伊朗人,尽管国籍肤色和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但此时此刻我们都是牛津人。我们牛津人是因为相同的目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来到这里。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查尔斯·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开始了历时5年艰苦的环球考察,为他的生物进化理论寻找依据。经过20多年的研究,达尔文发表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1860年牛津大学自然博物馆一场围绕《物种起源》的辩论开始了,这场载入史册的辩论超越了科学的范畴,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粉碎了禁锢人类思想的枷锁,启发人们对真理的追寻。自然博物馆里的那场辩论,它告诉人们,真理与权威、地位、名利无关。
  打开牛津大学的官方网站,从来不会有弹窗跳出来,告诉你牛津大学培养出27位英国首相、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69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菲尔兹奖得主、6位图灵奖得主。牛津大学是少数从不办校庆的大学之一,有人说这是因为牛津成立之初的具体日期已经难以考据。但事实上,牛津大学选择不办校庆,就是为了不要陷入盲目攀比冒进的怪圈。诚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毕生都无法企及那些熠熠生辉的政治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成就,我们注定不会成为牛津大学的“知名校友”。(听众笑)但是如果我们任由自己的才能变成谋私利、求功名的手段,牛津大学一定不想承认我们曾经是他的学生。(听众笑)
  有会人质疑,作为牛津毕业生,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在牛津校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校友,难道不是牛津人的目标?我不否认我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在向上攀爬的欲望驱使下,我们也要思考一个问题,财富的积累、阶级的跨越是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在我们铆足劲跨越物质阶层时,思想认知的阶层不需要跨越么?接受高等教育恰恰是丰富思想维度、提升认知的有效途经之一,它让我们在有限的时空中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拥有不同背景、不同生活经历的人,让我们有机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不要让毕业使我们的接触面变窄,不要让世俗的成功标准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恰恰相反,我们要试图不断地拓宽它,否则我们的人生将被困在没有出口的阶级迷宫里。
  当我们享受着在牛津的曼妙时光时,牛津的前辈们可能正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刚果当无国界医生;或者在印尼的某个孤岛上拯救一门只有三个人会的语言;或者在一个权治国家为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弱势群体而奔走呼喊;也可能正在科学的冷板凳上屡败屡战。我也为这些无名无姓的牛津人感到骄傲。中国有句老话叫‘成人达己,成己为人’。我始终相信,牛津人不应仅是替自己谋幸福,我们要为这个世界拓宽边界,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把人生之路越走越宽,这是牛津人的使命!
  再次谢谢大家。(观众掌声)”
  仪式过后,毕业生们把博士帽抛向空中,也抛掉了通宵熬夜写毕业论文的痛苦回忆,他们渴望自己的理想像帽子一样一飞冲天,可大部分人的帽子都没能回到手中而是重重地拍到地上。立言捡起博士帽,拍了拍粘在上面的草屑,开心地和安娜一起拍照留念。
  得知立言在中国没有找到符合她期许的工作,约翰心里是窃喜的。与母亲的拉锯战持续了十年,他厌倦了,也认清了现实,既然早晚他都要继承家族企业,何不在这个节骨眼上,用此做筹码换取立言留在英国?有了立言温柔的慰藉,兴许拍卖行无趣的工作他也能忍受。既然人生不能事事如意,能抓住一样是一样。约翰捧着花束走向立言,他从花束中取出戒指:“你愿意嫁给我么?”
  安娜带头起哄:“答应他,答应他。”
  面对约翰的求婚,立言感觉如释重负,就业的不顺、分手的疑云、归国的烦恼,瞬间烟消云散。情感上立言已经离不开这个陪伴了她三年的男人,理智告诉她要紧紧拽住这根救命稻草。她伸出手让约翰把戒指套在自己的无名指上。
  “我愿意。”
  没有与母亲商量,就答应了约翰的求婚,立言倒不是怕母亲责怪她翅膀硬了、不尊重自己。她怕母亲不能理解她的难处,所有的先斩后奏都有说不出口的苦衷,她寻思着怎么把匆促的决定告诉母亲。
  “妈,我拿到博士学位了。你如果能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该有多好。”
  陆芸(沈母):“你是我的骄傲。即使我不在你身边,你也能把学习和生活管理好,你从小就是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
  “还有一件事”,立言停顿了一下,“我答应了约翰的求婚。”
  “你要嫁给英国人?”陆芸觉得很突然。
  “我希望得到你的祝福。”
  “你不打算回国了么?”
  立言没吱声。
  “他对你好么?”陆芸知道女儿要回避回国的问题,她换了个话题。
  “他是可以托付的人。”
  “英国那么远,妈是怕你受委屈。”
  “我能照顾好自己的。我还有约翰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当了三十年人民教师,教了千余名学生,女儿最让她引以为傲。她要求女儿上进,培养女儿独立,鼓励女儿出国留学,却忘了教育女儿要爱国,要信守承诺。如今女儿成了一个数典忘祖的利己主义者,陆芸觉得自己的教育很失败。
站内搜索: